xuanxuanie 发表于 2015-6-2 14:55:36

学习,多大点事儿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6-3 12:14 编辑

今天的孩子在学业上受到的压力比以往大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竞争比较激烈,孩子不成才就难以过上幸福生活,再加上作为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承担了更多父母的期望。于是乎,父母们都自然而然地、身不由己地把孩子往应试教育的路上赶,孩子也从出生就一天天疲于奔命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说实话,学习真的是一件这么严重的事儿吗?素质教育面对应试教育就不堪一击吗?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母从来没有为我的学习操过心,我几乎是以自然野生的方式渡过了自己的童年。我的母亲是小学文化,父亲是初中毕业,做了好多年的生产队会计,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我自小就喜欢写写画画。上学后,成绩一直是中上等,从没被请过家长,当然,那时候也不兴请家长。印象中,初中时英语不太好。初中毕业时,没有考上高中,补习了一年,功力大涨,以高分进入高中,三年之后,上了大学(93级),后来又上了研究生。
我当然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就一普通人而已,但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上这么多年的所思所想,谈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业。
一、让孩子爱上读书,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孩子爱读书,才能喜欢思考,喜欢学习。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读书,到了地上有块带字的纸都要停下来看上半天的地步。那时候条件差,书籍少,找到一本就如饥似渴地阅读。每到期末发下学期的新书,我都要把语文书从头到尾提前翻上一遍,摸着光洁的书本,闻着油墨的清香,真是爱不释手。后来读了几本民间故事,算是文学启蒙了吧。五年级一次班会,我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在当时也算是绝无仅有。后来上了初中,喜欢读书和舞文弄墨,读过《诗刊》、《十月》等严肃文学期刊,当然读过最多的是“地摊文学”,只要是能接触到的都去读。所以,惭愧的很,由于条件限制,四大名著、外国文学名著之类直到高中、大学才陆陆续续去读。喜欢写诗,写小说,还曾经写过剧本,可惜都没有发表。但毫无疑问,我后来能上大学,能“跳”出农门,和我这些经历不无关系。
虽然当年我醒悟得晚——直到初三补习时才发奋学习,但这之前长期读书奠定的基础使我不至于落后,培养了我爱思考、爱自学的习惯,提高了思维能力,扩展了知识面,这一切都一点一滴地提升了我的素质。要知道,在我们那个年代,尤其是不是县一中这样的学校,考上大学的的确是凤毛麟角。
要说今天,条件好多了,图书也都是五彩缤纷,引人入胜,让孩子爱上读书按说不是什么难事。不过,现在诱惑多了,比如影视、电子游戏、网络等等,定力不强的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就需要家长适当引导。把读书当成第一要务,持之以恒,肯定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让孩子喜爱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自出生起就给孩子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学识字、背古诗、做算术、上兴趣班,无所不用其极。但唯独忘了问问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塞给孩子。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父母的强行摊派很难得到孩子的认同,久而久之会引起孩子的厌烦。《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是耶鲁教授,她的二女儿学琴,虽然取得了很高成就,被认为是音乐神童,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不喜欢的东西即使有成就又能怎样?更何况对多数孩子来说,被逼迫也很难取得什么成就。
兴趣是成才的关键。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强烈的热情。”(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只有痴迷于某一领域,才愿意去钻研,即使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应试教育是培养不出天才的。就算培养人才,也要注重激发孩子的兴趣。那些上奥数班的孩子,真的是出于孩子的兴趣?多是家长的逼迫罢了。最近因车祸去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学家纳什,小时候是一个普通孩子,甚至还不如一般孩子,高中时上过大学的数学课,数学天才是大学时候才迸发出来的。
孩子的兴趣由自发到自觉,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初三补习之前,我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没有太高的学习热情,虽然我不是个爱玩的孩子,但也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喜欢看闲书,写这写那。从补习开始,突然之间觉悟了,一下子爱上了学习,几乎除了读书,就是学习。中午回家吃完饭,赶紧回学校学习,因为我的同桌不回家,他学习时间比我长,我不能落下。放学后,和两三个同学钻研问题,一直到天擦黑了才回家。每天还要学习到后半夜才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提高的很快,又一次中考时,居然得了全年级第二。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激发孩子的兴趣,搞素质教育,看上去不切实际,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长远的、稳定的、高效的,而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也可能伤害了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三、让孩子受益终生的教育。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马拉松。前面20年才是人生的开始,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应试教育收效比较快,比较明显,成绩好自可以考上好大学,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吗?就可以睡大觉了吗?现在大学生活得多么滋润啊,60分万岁,一点压力也没有啊。这样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做出什么成绩来呢?而如果你的孩子注重提升素质,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以后一辈子就被埋没了吗?不会的。
另外,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不必再为缺吃少穿发愁了,多数孩子也都上得了大学,只要能力差不多的,都能找到一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而家长们非要比拼着上重点、出国留学、出人头地,也是无谓的焦虑。难道只有当了老板、大款、明星之类,风风光光,粉丝无数,才能叫“成功人士”?实质说来,也就是房子大点,车子好点,旅游次数多点。其实只要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和家人,体面而幸福地活着,就是成功。有时好高骛远,压力过大,反而给孩子带来伤害。

yoyo086 发表于 2015-6-2 15:30:59

很有道理! 只有家长心态好了,孩子才有幸福!

rainxm 发表于 2015-6-3 11:08:23

认同您的看法。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看到你孩子时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我就想起我家小子了。

我家小一的孩子现在也是超爱看书,真的是爱不释手啊。一有空就棒着书看。

他自己有个日记本,本来我们要求每天写个一两句就好了,随便写什么,前段时间他突然写道:

"我的理想是长大当一名作家,我打算从现在开始练习,这样长大后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难道有了理想就有了动力了吗?他认为平时的写日记就是“练习“?虽然我要求每天写一两句就好。但基本上大部分时候他都能写100多个字。

这是他第一次说到理想问题。虽然可能日后他的理想又变了,但至少说明这段时间他确实热爱读书。有人说“理想是前进的指明灯”,确实这样。


xuanxuanie 发表于 2015-6-3 12:02:45

rainxm 发表于 2015-6-3 11: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认同您的看法。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看到你孩子时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我就想起我家小子了。


说明书籍在孩子心灵播下了种子。有了理想,就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花心他妈 发表于 2015-6-3 13:33:37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什么都是学习,不要把学习之定义在学文化知识上,这样,不管孩子干什么都是有意义的,这样家长就不焦急了。阅读,不用质疑,是学习;运动,技巧的学习,还能锻炼身体;和同伴玩耍,也是学习,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啊;游山玩水,同样是学习。。。。。。
所以,生活的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别只盯着成绩就好。

cy2080 发表于 2015-6-7 11:59:09

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多大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