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anxuanie 发表于 2015-6-10 09:04:58

“人不会长生不老!”——第一次和孩子谈“死亡”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6-10 10:25 编辑

最近,和儿子又一起重温绘本《小兔汤姆》系列。记得上次读已经是一年多前了,以前都是我读给儿子听,如今重读,是儿子读给我听。
其中一本《汤姆的外公去世了》,每次都是最后才读。昨天晚上,我拿出这本给儿子。儿子读到外公出殡的情节时,声音有些哽咽,我侧头一看,他的眼圈红红的。我忙问了几句:“怎么啦?”儿子终于忍不住泪如雨下地哭了起来:“人不能长生不老!”
无意间,一本绘本打开了儿子情感的闸门。
以前读这一册时,儿子从来没有过什么特别的反应,而这次反应这么强烈,说明他长大了。
既然无意中触碰到“死亡”这个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那我就应该好好解释一番来安抚他的情绪。
我是个无神论者,所以儿子也一直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当儿子质疑世界上有没有圣诞老人时,我说有的,正如《极地特快》说的那样,我不愿破坏一个孩子心中纯真美好的梦想。儿子问圣诞老人怎么能驾着雪橇在天上飞,从烟囱进入屋子时,我说那是魔法。儿子知道了,世界上没有妖魔鬼怪,只有两个人会魔法,一个是圣诞老人,一个是小牙仙,连他钟爱的哈利·波特都不算,因为前两个人在我们家里确确实实留下了“奇迹”。
如果是有神论者,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天堂极乐之类,这个问题似乎很好解答,而且还能对孩子的心理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但无神论者的人生就应该是灰暗悲观的吗?
好在我对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准备,我理清思绪说:人当然不能长生不老,如果那样,这个世界现在已经拥挤得再也站不了人。世界上的一切生命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并不是说世界上的生命都死了,就什么都不存在了,你看这世界上不是还有那么多人吗?这自然界里不是还有那么多动物植物吗?这世界不还在运转吗?
儿子问:那世界末日呢?
我说:不会有世界末日的。从几十万年前人类出现到今天,过去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有什么世界末日,人类一直生活得好好的,所以将来也不会有世界末日。
儿子说:那人最后还是会死啊?
我说:是,但是人死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爷爷奶奶不在了,还有爸爸妈妈和你、叔叔婶婶和哥哥姐姐这么多人,他们不会觉得有什么遗憾。爸爸和妈妈不在了,还有你和你的妻子以及你们的儿子女儿这么多人,我们也不会觉得遗憾。如果将来你也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你的儿子女儿以及孙子孙女这么多人,你也不会觉得遗憾。这个世界总会有人生活的。
我说:人最后都会死,所以就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好好地活,要活得幸福快乐。当你看到你的孩子们都生活得幸福快乐时,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感到难过。
儿子哭着说:可惜人不能长生不老,都会死。
我说:死当然不是一件好事,谁都可能有些害怕,但也不是你想象得那么可怕。比如,小孩一个人呆在家里很害怕,因为他害怕坏人进来。但是大人一个人呆在家里还害怕吗?
我说:死亡有那么可怕吗?如果因为不能长生不老就哭哭啼啼,那我们周围的人岂不是整天哭哭啼啼的了?可是,你看大家不都生活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吗?这说明死亡没有那么可怕。
我说:有人看到小孩掉到河里去救,他怕死吗?
儿子说:他会游泳啊。
我说:会游泳也可能淹死啊。如果有两三个小孩,他精疲力竭了也可能淹死。可是你看他因为怕死没去救孩子吗?警察去抓坏人,坏人身上都带着刀和枪,警察害怕了吗?如果警察害怕了,我们周围岂不到处都是坏人?在战场上,两支军队打仗,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在厮杀,随时都可能死掉,你看谁害怕了?谁掉头往回跑了?所以说死亡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可怕。
我说:你现在还小,你还不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所以感觉非常害怕。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死亡并不是那么可怕。就像妈妈生你一样,你不理解,觉得很神奇,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儿子带着半信半疑的神情说:死亡不可怕?
中间我请了妻子来帮忙。经过一番疏导,儿子的情绪终于平复了。这时已近11点,该睡觉了。又听了5分钟的《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的音频,儿子悄然入梦。
回顾我所说的话,并没有因为这个沉重的话题而带有太多消极的东西,而是尽量让儿子乐观豁达。同时也告诉他,不要在这么小的年龄就太在意这个问题,而是要等长大了再看,那时看到的会是另一番景象。
愿儿子的心灵里每天都充满阳光。
其实西方绘本对死亡这个问题没有回避,它们或正面或侧面、或真实或虚幻地来表达这一问题。如《獾的礼物》、《爷爷的礼物》、《爷爷的墙》、《爷爷变成了幽灵》、《长大做个好爷爷》、《老灰熊说再见》等等,都值得一读。
这是以前我写的《獾的礼物》的读后感:“生命的终结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可这并不意味着死亡就是无意义的零,就是绝对的虚无。这部绘本告诉我们,有形的肉体虽然毁灭了,但无形的精神依然会得到延续。是啊,爱的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爷爷变成了幽灵》的读后感:“故事以爷爷的去世开头,但并没有过多渲染悲伤凄凉的气氛,而是始终贯穿着爷孙俩依依不舍的深情。故事借两个人寻找爷爷变为幽灵的原因,回顾了爷爷平凡的一生,重温了爷爷和艾斯本一起渡过的欢乐时光。他们想起了‘一切和你我都有关的事’,他们一起去游乐场、种树、看车展、看电影、堆沙堡、钓鱼……终于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爷爷对艾斯本说你要乖一点(但也不用太乖),他们还说好了要时不时想着对方(不过,不用一直想着)。爷爷消失在黑暗中,艾斯本也随之释然,明天可以安心地去上学了。为儿子读到这里时,我感动得几乎落泪,连声音都禁不住哽咽了。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和人性中的善良,击中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另外推荐一本字数不多的小说——《马提与祖父》,用一种寓言和象征的方式描述死亡,理解死亡。下面是我几年前写的读后感。
爱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普密尼《马提与祖父》
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结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坦然地直面死亡。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他将如何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减轻内心的痛苦,这无疑是更为艰难的事。《马提与祖父》讲述的就是死亡这一沉重话题,但它的色调不是灰暗凄凉的,它的重点不是生命的毁灭和虚无,而是亲人的生命在我们的生命中获得延续,在悲伤过后人们要擦干眼泪,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这是一场关于生命的特殊教育,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说是以爷爷临终前的情景开始的,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悲痛。马提看到深爱的爷爷躺在病床上,似乎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在他心里,正编织着一个离奇有趣的故事,他要和爷爷进行一次精神世界里的冒险旅程。在这个故事里,天空总是晴朗、明亮的。祖孙俩一起散步、抓鱼、逛市场,看到似近又远的桥,捕捉半黑半白的马,挖掘只有一枚金币的宝藏,在监狱里吃爆米花,利用又蠢又笨的海盗逃出监狱。特别是那匹半黑半白的马以及吸收金子而长成的黄金树,非常可爱有趣,让我们不得不对作者的丰富想像力发出由衷的赞叹。祖孙俩和三个海盗比赛拔河,偷偷把绳子栓在窗户上,巧妙地逃出了监狱,这一段幽默滑稽,让人捧腹大笑。
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作者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从很多情节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出来。比如小说开始出现的河流这个意象,蕴含的就是生命在缓缓流逝,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道理。
“马提问河流,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吗?但是河没有理会,只静静地往前流。”
生命就是一条长河,它有自己的发端,最终流入大海,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
在马背上,祖孙俩有一段深刻的对话,爷爷的回答饱含哲理,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小捣蛋现在是我们的了?’
‘不完全对。’
‘你的意思是它有其他的主人?’
‘不,我的意思是,没有任何东西是你能百分之百占有的。’
‘连一个球,或一粒小石子都不行吗?’
‘是的。你只能占有它们的一部分。’
‘那么不属于我们的那些部分呢?’
‘那些属于这个世界。’”
爷爷要告诉马提的是:所有的事物包括人类自己,都是属于世界的。我们来自尘土,终将归于尘土。人们应该打破“我”的观念,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属于“我”的,甚至于人的生命。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又重新把它交还给了这个世界,恢复到它最初的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应该说,东西方关于死亡的智慧大体是相同的,在老庄道家那里我们能够找到类似的答案。大家都熟悉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庄子认为人与宇宙万物贯通为一体,本质上是气,死亡仅仅是回到气的本然状态,所以妻子的死在庄子看来就不是那么悲伤的事情了。
在祖孙俩寻宝的路上,马提发现了树上虫子褪下的空壳。爷爷看似无意地说了一段话。
“这是个空壳,是虫子蜕化时脱下来的。有些虫子长大时,不连着旧皮一起生长,而会把外壳脱下来。你看见的就是一个老而无用的空壳。”
马提取下了空壳,爷爷把它放在了烟盒里。人的死亡是因为肉体太过于老迈而沉重,精神要摆脱它而独立。将空壳放入烟盒,其实是隐喻了人们为肉体死亡而举行的仪式。有形的肉体深埋在地下,无形的灵魂获得了自由。而灵魂就寄居在亲人们的心灵里,当你回忆时,它就偷偷溜出来与你相会。
书中描绘了一大片向日葵林,那金黄耀眼的颜色无疑是生命的象征,寓意着生命的蓬勃与美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爷爷和马提两次穿越向日葵林。第一次穿越是爷爷用毛线在前面牵引着马提,这说明马提还没有独立。回程时,马提把缩小的爷爷放在手掌上,独自穿越了向日葵林,这说明马提已经长大,可以独立地生活了。
冒险旅程结束时,太阳正在下山。
“水中有太阳投下的倒影,把河水染得与天空一样红,有红,有黄,也有橙色。”
祖孙俩静静地欣赏着日落,沉浸在温馨美丽的景色之中。真应了那句经过改编后的古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尽黄昏。”在生命的日落前,不应悲伤哭泣,我们应该学会欣赏生命的美好,感谢自然赋予我们如此缤纷奇妙的人生体验。
故事的最后,爷爷越变越小,最后被马提吸到了鼻子里。爷爷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它的灵魂并没有死去,而是进入了马提的身体和心灵。
“‘那么你在我身体里面?’
‘是的。’
‘这是你的声音?’
‘是的,但是只有你能听得见。’
‘爷爷,你好吗?’
‘好极了,马提。在孩子身上,我可以找到最好的安居之所。’”
作者以一种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譬喻,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一无所有,亲人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被斩断,它只是更换了一种交流的方式。死亡,并不可怕,我们失去的是仅仅肉体,而精神却获得了永生。和爷爷一起完成了精神之旅后,马提醒悟了。
“‘你想说,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马提问。
爸爸紧咬着下嘴唇。
‘的确,这正是我想说的……我们所爱的人会永远活下去的,’他说,‘跟着我们活一辈子,你懂吗?’
马提微笑着,扯了一下爸爸的胡子,就像他平常开玩笑时那样,然后说:‘是的,我懂。’”
《马提与祖父》是一部可敬又可爱的著作,它探讨的是关于死亡的严肃话题,把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引向哲学的高度。但它又不是故作高深,枯燥乏味,它把这一切都蕴含于一个离奇有趣的故事之中。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malayudian 发表于 2015-6-10 09:11:19

谢谢您的文章,有启发,3岁多的小孩子最近天天说“妈妈,人都会死吗?我不想死。”需要提前学习下!

gege0425 发表于 2015-6-10 09:25:46

好沉重的话题,不过看了楼主发的有点启发,以后我家女儿说不定也会问起

ljp99526 发表于 2015-6-10 09:26:05

不错啊,收藏了慢慢看!

叮豆逗 发表于 2015-6-10 09:32:06

写的太棒了,让我禁不住想起我的外婆。这些年,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ysyllp 发表于 2015-6-10 09:55:41

这个问题好沉重,我一想到最终要变成一堆灰什么都不知道了就觉得好难接受。

wyflame 发表于 2015-6-10 09:56:23

很有意义。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如何看待“生命”“死亡”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nanaki 发表于 2015-6-10 10:15:35

学习,感觉很有用,这些我可说不出来,收藏以后备用

来球 发表于 2015-6-10 12:13:21

我们家的已经问过了~

xx09103108 发表于 2015-6-23 09:09:33

我家的两年前读到汤姆系列的《外公去世了》之后 也哭了起来 说不要外公去世。后来安慰她,解释了很多,也有说生老病死的规律,不要害怕之类,也而讲到过如果人类只有出生没有死亡,地球上就住不下。。。 慢慢她也没哭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不会长生不老!”——第一次和孩子谈“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