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人脑当电脑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6-19 11:55 编辑前些日子,语文课有个测试,其中有几道题,如给汉字换偏旁组成新字,给汉字加一笔和两笔组成新字之类。尤其是换偏旁,我都不会,查了书才做对几个,还有几个不知所云,如“同”什么的,不知怎么换偏旁,索性不做了。最后签署意见,我把这几道题圈起来,写道:“这些题很无聊,为了考试而考试,会做提高不了语文水平,不会做也没什么损失。”后来老师找我沟通,沟通细节这里就不必讲了。
这两天,学校门口卖什么“内部参考资料”,寻思期末考试前给孩子做做就买了。其中一道题也是换偏旁,我告诉孩子,用你熟悉的偏旁换。孩子实在想不出太多偏旁,我说那你在试卷里找,看那些字都是什么偏旁,挨个换。可是遇到一个“拉”字,卡住了,我想了半天,只想出一个“位”,还有“垃”,但“垃”他们没学啊,那就空着别做了。
真不知出题者弄这些文字游戏干什么?能提高什么水平?记忆能力?大脑检索的能力?直接在电脑里检索,不比人脑快?拿人脑当电脑用?电脑记忆力强大,但它会像人一样思考吗?这么做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嘛!
我们学汉字为的什么?不是为的看得懂书报,写得了文章嘛,所以能认识字,能写对字,能知道笔画、笔顺,不写错别字,不就已经很好了嘛!难道还要孩子像电脑一样玩好文字游戏?这对小孩子来说太勉为其难了吧?
认字是基础,看书写作是目的,古人说“得兔忘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之类,就是看重目的而非斤斤计较于工具。本末倒置,是今天教育的病症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给教师的建议》)我们的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孩子的脑袋当成了口袋,积累知识当作储备,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以及获取新知识,只为在考试的时候“倒出来”给教师看,以期得到一个好分数。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指出:“有些教育体制非常强调并重视‘成果展示’;即首先由教师讲解一系列程式化、记忆类型的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越来越精确地模仿或背诵。”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常常被人们当作“成果展示”的例子。而西方教育则被认为更重视“理解”。“在西方社会,‘理解’是一种能力,即通过表面进一步深入挖掘深层问题的能力、分析艺术作品或教科书,并说明其创作法则的能力。”(《多元智能新视野》)
以前在这里看的一篇帖子,介绍美国孩子学《万里长城》的习题:“1、什么意料之外的事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2、你认为今天有没有哪个国家会建造像中国的长城这样的城墙?为什么?3、描述一下明朝时人们的生活,举课文中的例子说明。4、建造长城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5、你想参观长城吗?为什么?6、今天的领导人可以从长城的故事中吸取什么教训?7、将蒙古人和中国人的冲突与和《阿兹特克失去的神庙》中阿兹特克人和西班牙人的冲突做个比较,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8、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守长城士兵的生活写一个短篇小说描述一个典型的士兵一天的生活。”再看看中国孩子学完长城后的作业:“写一篇导游词。”从这个小小例子里,看得到中美教育之间的差距吗?
加德纳认为,要想“为‘理解’而教育”,就必须摒弃教学“覆盖一切”的做法。因为过分广泛的覆盖面会导致肤浅:学生在头脑里装满各种各样的知识,但考试一结束又都马上忘光。要改变这一做法,就应该奉行“少就是多”的原则。这与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放过细节,抓住要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死记硬背的知识“少”了,但理解或思考“多”了。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应当把学习仅仅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给教师的建议》)死记硬背不用动脑子,也挤占了动脑筋思考的时间,孩子只会越来越愚蠢。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的记忆有限,怎么可能装得下这么多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当我们在电脑前输入搜索指令:“英国的首都是哪里?”“乌拉圭的地理位置?”答案会立即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时候,“纯粹的记忆将成为一件不合时宜的事”(加德纳《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
人的记忆里应该优先储存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是“基本的真理(事实、规则、数据、各种各样的说明、依存性、相互关系、定义)”,或者叫“思维的工具”,是随时随地都要用到的,理解各种新的事实、现象的钥匙。而普通的知识可以储存在书籍里,聪明人要善于运用书籍里浩如烟海的知识。“在今天这个时代,人的智力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在知识的浩瀚的海洋里辨明方向,是否善于利用知识的仓库——书籍。”(《给教师的建议》)当然,在互联网时代,除了书籍要利用以外,还有网络。据说,如今全世界的信息量每八天就增加一倍。加德纳说:“未来,一个人,或称为‘有智慧’的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能够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辨认哪些是值得了解、学习的。”(《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让孩子怎么思考呢?加德纳认为,教育应该教导学生理解重要学科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探讨一些重要问题时,应该有相当的深度,并借此了解科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遇到该类问题时是如何思考和如何解决的。“让学生研究各种学科的目的,不是企望他们变成该领域的小小专家,而是训练他们的思维模式,这对他们理解未来面对的世界将有所帮助。”(《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看看前面美国课本《万里长城》的习题,思考什么、如何思考似乎豁然开朗了。
再回过头看我们的考试,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完全没有必要,连组词、造句也要适可而止,毕竟词语的含义是在运用中、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的,组词、造句做的再多也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无益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这零敲碎打的工夫,还不如让孩子们多读点有趣的文章更有意义呢。 若熙爸爸 发表于 2015-6-19 17: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牢骚太盛,满满的负能量。
没有质疑,怎么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xuanxuanie 发表于 2015-6-19 18: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质疑,怎么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呀?我们的教育只是让你做顺民,不让你有质疑,某某某永远是对得!
若熙爸爸 发表于 2015-6-19 17: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牢骚太盛,满满的负能量。
知道什么叫潜移默化吗?太小就不能培养?拓展了有多大用处?大人不会,妨碍书写和阅读了吗?
Haha,能培养成电脑倒好了,现在很多人在培养的都是网盘
cheng12于2015-6-20 03:16补充以下内容:
哦,说错了,是用号称先进的美国精神培养中国网盘,中国网盘装美国产品;P
cheng12于2015-6-20 03:24补充以下内容:
中国制网盘里装的都是盗版知识,美国人要这样也不原创了,原创没钱谁还原创,批判性思维也得保证生存,得先有饭吃 批判性思维不是搞一棍子打死的批判写大字报,不过,写大字报一棍子打死的批判在中国确实最好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