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小猫
发表于 2010-10-12 00:11:43
看过《好妈妈》一书,其余两本没看过,其他育儿书籍乱七八糟看过不少,什么一岁就上常春藤啊,人生设计在童年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啦等等,最后感觉就是,要尊重孩子,对,最近也看了本蔡真妮的尊重孩子一书,其实,我们通常都会把孩子的感觉给忽略掉,认为我们是为她好,不管是批评还是教育,都是为了让他快快成长,却忘了孩子自己就是个独立的主体,她有思想,有感觉,有尊严,所以,一定要尊重他的感觉和选择,巧妙地引导,经常和孩子换位思考,这样,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封疆大吏041010
发表于 2010-10-12 10:06:45
泽泽妈妈 发表于 2010-10-11 0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两本都看过的,个人认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更胜一筹。
当初是被同事推荐看《我的事业是父 ...
你细细品味三本书,没有谁胜一筹。
只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写的正是时候:她躲过了闹的最沸沸扬扬的时期(那个时期貌似反对早教胜利了);她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大众(这个大众的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少);她写得是在“和平”年代(反对和支持共存的年代)。
总之,他们三个都是站在支持派的。
我呢,反对派和支持派都认可。
封疆大吏041010
发表于 2010-10-12 10:31:07
我来表明一下我对这PK的态度。
1.我希望我宁愿,看到尹老师在20年过后(2008年后)完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因为,这样更有说服力。
2.我希望蔡老师,在书中写得更通俗易懂,从头到尾不要出现“之乎者也”的类似情形。另外,点明或者强调“孝为先”。——因为,很多人看了《我的事业是父亲》都以为是蔡老提倡早识字早数数早XXXX,没有看到出蔡老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屡次提到“孝”,而且贯穿于文中。
3.王东华,要再版的话,最好搞个“总分总”;P。实例要添加最近的,多放进自己的亲身经历,做到理论实际相结合。作品先请高人指点(比如像尹老师那样叫人帮忙做序)。
再来把他们的共同点整理一下:
1.三人提倡都是从爸妈开始,甚至一个家族(蔡老提到了,王东华能够找到类似资料);
2.三人提倡早期家庭教育
3.还有吗。。。。。。?请提出
恬妞
发表于 2010-10-12 11:17:10
我是觉得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不一样,家长还是要根据我们孩子自己的情况处理孩子的事情,看了那么多的教育方面的书,都是大同小异,主要还是家长的性格和观念。:P
sunny9427
发表于 2010-10-12 11:41:16
只看过第一本书,但感觉这本书真的不错,也谢谢楼主的推荐,买本我的事业是父亲了解一下
晨晨爸
发表于 2010-10-12 14:26:33
本帖最后由 晨晨爸 于 2010-10-12 14:33 编辑
宁铂曾经说过: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决不会再读少年班,我想他的父母也没有想到他现在的结果吧,即使他将来成为得道高僧,我亦不认为这是他希望的!
琴弦叮咚
发表于 2010-10-12 15:40:05
看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确不错。
丽水紫贝
发表于 2010-10-12 17:50:18
最近在看斯托夫人的。
漠子
发表于 2010-10-12 21:45:35
孩子虽然不同,家庭虽然也不同。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好的教育理念,是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的。
我只细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觉得很好。
虽然之前道理都知道,但更让我坚定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教育要从孩子一出生开始,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才去弥补。
改善的最根本是家长的改变。
所以这跟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也是相通的。
现在家庭教育不都已经开始朝着成人自我的成长发展了吗?
LILY719
发表于 2010-10-13 15:07:29
感觉学了不思考
还是没用
crisw
发表于 2010-10-13 15:19:03
前两本看过,后一本只是听说过,感觉孩子的教育还是要从父母自身做起,言传身教。
cyndafu
发表于 2010-10-13 16:15:55
我也买过一些也看过一些,只是浅读。每回看完一本,总觉得自己身上的问题多。我觉得我总是很赞同教育在父母,教育孩子,父母先学习。只是我这么懒,我总是只能惭愧,都没有毅力和恒心还有耐心。
oliverbobo
发表于 2010-10-14 08:34:12
我觉得看的顺序应该是《发现母亲》---《我的事业是父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惜孩子小的时候没研究过这一类的书 ,知道孩子4岁以后我才开始学习,前两本看过多次,后一本看过一遍。
后两本书相比较的话,,<我的事业是父亲》更胜一筹。前者更志存高远,而后者,主要是一些技巧罢了,不在一个层次上。
封疆大吏041010
发表于 2010-10-14 09:28:18
oliverbobo 发表于 2010-10-14 08: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看的顺序应该是《发现母亲》---《我的事业是父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惜孩子小的时候没研究过这 ...
嗯,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应该要按照这样的顺序的。但——
我是在孩子5岁后学习的。
当时是跟风,所以先看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但是,到书店去找此书时,不知是幸运,还是我们这边的书店负责人有意这样安排,我顿时觉得“蔡笑晚”和“我的事业是父亲”这两行字吸引我,几乎一下子像一根针似的触到我心底。
所以,同时,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我的事业是父亲》。
但,我还是先看了尹老师写的,毕竟相信大多数人的口碑,“销售万册”这四个字太厉害了。
《发现母亲》这个认识是在蔡笑晚的博客里看到的。估计没有蔡老师这样指点,我还不明白王东华的“乱七八糟”究竟想说什么。
因为,王东华他想说明三点:1.是什么?2.为什么论?3.怎么论?
(个人认为)他想说的是分别是:1.早教;2.为什么要早教;3.怎么论早教得失。
后2点老是说不明白,尤其是第3点。。。。。。——应该是资历不高的缘故吧。
感谢你的参与,谢谢
雨禾妈
发表于 2010-10-14 12:33:36
前两本书都看过,严格意义上应该不算是早教的书吧,因为作者提倡的育儿态度、观念和方法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感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适合面更广一些,而《我的事业是父亲》似乎太急功近利了,难道是否能培养博士就是家庭教育成败的衡量标准吗?
wxy2008
发表于 2010-10-14 12:52:59
买了第一本,其他两本听说过。
看过蔡笑晚的采访录像,当时印象深刻的不是他教孩子认字数数什么的,而是怎么带孩子在家里玩,如何以当时的困难条件在家开party,打乒乓球,让孩子自己出去旅游等等,给我的触动很深。让我体会到早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而是情商体能的全面发展。
尹建莉的书看了,写得非常平和,娓娓道来的感觉。她的书仅是个例,但她对孩子的那份爱心,那份坚持让我感动。值得我借鉴有,广泛阅读,对学校教育的取舍,孩子自觉性的培养。但是她给女儿的方法在其他孩子身上未必适用,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就见仁见智了。
如果说技巧的话,可能更应该看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我才看了一半,不过感觉对如何提高说话的技巧还是很有启发的。
oliverbobo
发表于 2010-10-14 12:53:20
本帖最后由 oliverbobo 于 2010-10-14 12:58 编辑
想到宁铂,多说两句。
屡屡听到提起他,都是作为少年班消极一面的典型。每次听到,我都深深叹息。说到底,就是他没有达到世人眼中功成名就的标准,说得再庸俗一点,他没有走上升官发财之道。。。宁铂出家,这种舆论更是,几乎就肯定了他的人生是失败的。多希望世人宽容点,如果他能成为佛学大师,难道不也是一种成功吗?最近清华大学高材生出家的事也是反响很大。我很欣赏蔡笑晚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你按照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的意愿生活一辈子,那就是成功的人生。这个蔡笑晚某个儿子曾经辍学去少林寺学武,单就这一点,怕我们大部分家长都没这胸襟,还是很佩服他,不过谁叫我们只有一个呢?
宁铂的情况,除了过早的暴露于大众视线外,看来还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自己的根基不够强大。
看起来,非智力因素才是最重要的东东。
封疆大吏041010
发表于 2010-10-14 13:05:07
本帖最后由 封疆大吏041010 于 2010-10-14 13:05 编辑
雨禾妈 发表于 2010-10-14 12: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两本书都看过,严格意义上应该不算是早教的书吧,因为作者提倡的育儿态度、观念和方法应该是贯穿始终的。 ...
尹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好。
其实我很担心尹老师——好危险啊,我为她捏一把汗啊。
oliverbobo
发表于 2010-10-14 13:06:19
回复 雨禾妈 的帖子
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呢?
如果说《我的事业是父亲》很急功近利,那好妈妈那个又算啥呢?她的孩子人生路也不过才开始,离成功差得尚远呢!如果每一个考上清华北大或者哈佛耶鲁的人都写一本书,我们真是要晕了!如果你仔细看蔡笑晚的书的话,就会发现他一点不功利。当然了,不是说他就一定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毕竟很多东西除了孩子的差距,也有家长以及家庭环境的差距。。。。
雨禾妈
发表于 2010-10-14 13:49:07
oliverbobo 发表于 2010-10-14 13: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雨禾妈 的帖子
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呢?
不好意思,应该是我表达不清楚。其实我的意思是,蔡笑晚给人的感觉是一切以考上博士为最终目标,显得比较功利比较狭隘,我记得书上好像是说他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树立了要考上博士的人生目标,而且确实一切都以这个学业上的最终目标为准绳,书上还说到他为了达到让孩子早上学及缩短在校时间的目的,专门让他们去上偏僻的农村小学,之后方便跳级之类。里面的一些观念和做法还是很值得借鉴的,特别是在他那个年代能有如此强的早教及科学育儿的意识实在难能可贵,但是他的这个培养目标似乎并不适合大众。不过我也只是匆匆看了一遍,看了前面各位MM的评价以后准备再去研究一下,呵呵。
《好妈妈》呢相对比较平和,虽然在对作者的介绍中有关于她女儿的介绍,但是我觉得整本书的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她女儿有多大成绩的基础上的,女儿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绩只是一个背景,我感觉这并不是作者出这本书的前提。作者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和我们大家一样的妈妈,就像是我们生活中认识的任何一个普通的妈妈一样,只不过她的女儿成绩还不错,仅此而已。看这本书就像听一个对育儿比较有心得的朋友介绍她的育儿经一样,她不会强迫你接受,也不会炫耀说我的女儿有多厉害我的方法有多先进之类。所以其实我觉得我们不必太关注她女儿之后是否真的有多大的成就,这本书本来就是在介绍一个妈妈为了培养一个自信乐观真实的孩子而付出的努力,当然这样的孩子不会有太差的成绩也不会有很失败的人生。这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培养一个顶尖的博士生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只是和广大的家长交流在遇到一些我们普遍会遇到的问题时她是如何处理的。我觉得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要把它当成是什么育儿圣经,而是心得交流,这样更容易有所收获吧。
luxiao
发表于 2010-10-15 09:06:29
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总感觉那是属于她孩子的一种教育方式。每家的性格都不一样,我想还是只能稍微借鉴点。先摸清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良嗜好,以便引导~
chh1
发表于 2010-10-15 12:36:52
我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百合之信
发表于 2010-10-16 09:04:37
这类的书看不多,只看了第一本,觉的还不错
marshal妈妈
发表于 2010-10-16 21:07:23
学习了。非常感谢楼主的总结。
再去买本《发现母亲》看看。谢谢!
程程妈
发表于 2010-10-16 22:16:13
我先看的是孙瑞雪和小巫的出版的所有书,还有李跃儿、以及《好妈妈》,《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还有倾听孩子,后来又买了蒙氏的那5本书,还是最后蒙氏的书是一针见血,能把孩子身上的个个敏感期以及出现的问题分析透彻。等过一段有了时间把我看书的心得写一下,看了所有的书我的最终感受是爱和自由,就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发展吧!做家长的最忌讳的一点就是攀比,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世界没有完全 相同的两片叶子,自己的宝宝就是自己心中的唯一,最好的。一定要带着赞赏的眼光,感恩的心来对待我们成长中的宝贝~早教只能是辅助,培养一个健康快乐人格健全的孩子才是最最重要的。
酷酷星
发表于 2010-12-6 22:49:56
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不具有可复制性,有人前人指路,还需要自己体会纠偏。除了努力之外,还要学会释然~
总结得太好了{:95:}
windy_yy
发表于 2010-12-7 00:45:35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大收获,让孩子爱上阅读。
《发现母亲》最大收获,深感做妈妈的责任:童年塑造孩子的一生,妈妈塑造孩子的童年。
《如何说~》一方面要理解孩子的语言,学会健康的和孩子相处,朋友般的相处。另一方面要尽监护人的责任,要仔细的聆听孩子,化解孩子心中的负面情绪。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每个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有我们忽略的细节。用心感受,改变孩子和自己。
piaopiao
发表于 2010-12-8 20:46:04
玩学习1 作者陈克正用玩学习的方法,教育三姐妹成为三博士适合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家长看没有系统早教,孩子也很优秀。早教革命冯德全感觉这书也挺不错,但是看了的人都是教认字的多。把认字看的太重要了点。性格放首位,学习习惯的重要。学习其实应该贯彻在生活中,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快乐最重要。收获挺多的是在论坛上妈妈们分享的经验,方法。卡尔威特教育,看了觉得也有点收获,就是父亲那种坚信自己的理念。好妈妈胜过老师,感觉也挺好。不过我个人更喜欢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还去看了李跃儿的一些巴学园的采访,一些视频。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也觉得很不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很值得每位家长读的。要和孩子沟通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在采用适当的方法。还得在读这本书。如果是老师的需要读李镇西。那种奉献在老一辈老师是很正常的,现在的老师很是难得了。
jessicasz
发表于 2010-12-9 09:07:18
中间这本没看过,〈发现母亲〉我当时看的是上、下两册,每册都相当厚,最终没能看完,觉得理论太多,操作性不强。
第一本感觉不错,包括看尹老师的博客也很受益。
ykuaiji
发表于 2011-3-20 09:37:09
前两本读了,我读的有点囫囵吞枣,没有封疆大吏那么体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