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礼貌问题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7-19 13:54 编辑一直以来,感觉到孩子不愿意主动和人打招呼,不管熟识的还是不熟识的。有时候,让他喊某某叔叔、某某阿姨,他会勉强地应付一下。当然,在幼儿园或学校,他还是很有礼貌地和老师、保安打招呼的。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孩子惧怕老师的缘故,在学校规规矩矩,努力表现出一个好孩子的样子。
一般来说,女孩比较听话,喜欢服从和遵守规矩,无论是家长还是女孩自己,都时刻以一个乖女孩、淑女的标准严格要求。而对于男孩来说,他们都自由散漫,随性而至,不太在乎规矩和礼仪。所以,让女孩做到彬彬有礼,要比男孩省力多了,只要给她一套芭比娃娃,让她在意自己的着装和仪态,按照她的喜好去发展就好了。
对于桀骜不驯的男孩来说,就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我当然不能斥责,顶多埋怨两句而已。因为我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上有些胆小,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这多半是性情使然,经过这么多年的锻炼,他的性格改变了许多。为了鼓励他大胆勇敢的品格,我一般不会为他立太多规矩的,因为那会束缚他的手脚,让他畏首畏尾,会使他的缺点更加严重。男孩本身就具有一种破坏社会的力量,对既成的制度、规范天生有叛逆情绪,否则人类社会又怎么一次次在男人们的反抗和革命中滚滚向前呢?尊重男孩天性中的这些叛逆精神,也是为人类社会保护这宝贵的星星之火。
当然,必要的礼貌也是不可或缺的,但这需要父母的耐心教导和时间的历练,对孩子行为上的不文明,家长无需过分担心。洛克说:“当儿童年龄尚幼时,只要他们的精神不缺乏文明(那是你应尽早培植的),而举止上的文明若有不够周到之处,做父母的尽可以少去操心。”(《教育漫话》)可贵的是孩子心地纯正(文明),即使外表粗俗一些,也没什么,随着心中善性的茁壮成长并根深蒂固,那些优雅的言谈、端庄的举止迟早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因而,就善良和礼貌(礼仪)的关系而言,善良是更为根本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孔子早在两年多年前就意识到了,他讲:“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虽然礼可以启发内心之仁,但仁建基于人的血缘亲情,“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存于人之内心,发之于外,便成为形式化的礼。单纯外在的礼是空洞的,很难约束人的行为,孔子认为要解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就必须重建人心之仁。
卢梭也在《爱弥儿》中表达过类似的思想。“真正的礼貌表现在对人的善意;怀着善意的人,不是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只有那些不怀善意的人才要在外表上强做礼貌的样子。”他还引述杜克洛的话说:“要是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启发了我们的人道和善意的精神,我们对人就会有礼貌的,或者说,我们是用不着作礼貌的样子的。……为了得到人家的喜欢,是用不着那样地矫揉造作,只要我们为人善良就行了。”会外表上做出礼貌的样子的人,不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时候他是出于什么目的装出来的,也或者是因为受到教育者的强制而机械训练出来的,对于像后者这样的孩子,他实际上是一个只知道服从的奴隶,在道德上欠缺理智的思考过程,他只能消极地对待他的人生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一个被启发了内心善性的孩子,尽管他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本质上是一个善良的孩子,积极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假以时日,他一定能够成为品行端正的翩翩君子。
不过,我不赞成用《弟子规》之类的东西教育孩子,一是因为《弟子规》的内容过于陈旧,不适于今天的生活,二是通篇是训诫式的,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三是讲的都是大道理,比较空洞抽象,孩子不好接受。今天,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要从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启发,也可以运用一些故事和榜样,以形象化的方式触动孩子的心灵,家长要多鼓励,少惩罚,让孩子知道高尚的道德情操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快乐和幸福。
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心地善良的人。 受益
我家也是男孩子,他好象在跟熟人打招呼方面做的不够好,有时不开心了就让叫人不叫。
但周围人都说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很有爱心的孩子,这点我很欣慰,
现在就是有点头疼怎么让他对人有礼貌,急不得,慢慢来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