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小孩个个都是“双语儿童”(
(是以前博客里的文章,帖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以前,我对养育一个“双语儿童”很不以为然,觉得就是一种概念的炒作。虽然儿子上的幼儿园也号称“双语”,因为有2名外教,但是我一直没当回事,偶尔也给听听英语歌曲什么的,没在上面用什么心。 我主要的担心是:那么小的孩子,能学那么多东西吗?不会搞乱吗,尽管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我还是很怀疑。 但是到了日内瓦以后,发现,“双语”的孩子遍地都是。下面说说我看到的现象。 瑞士本身是个多语言的国家,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语并存,几乎所有的产品说明都要标注起码前三种语言(讲罗曼语的只占4%的人口)。仅在面积400平方公里的瑞士居民内部,生活中接触3种语言的机会就很多。 日内瓦呢,又是一个国际化 的城市,如何国际化呢? 居民中有超过46%的人持外国护照,这还不包括那些已经取得瑞士籍的欧洲移民。见面打完招呼之后,就会问:你来自哪个国家?多小国家的人都会遇到,我们的法语班上有那些来自什么塞舌尔、马耳他的人。我儿子的同学中间,似乎很少有那种至少父母都是纯瑞士人的家庭,法语区和德语区就不分了!他们的这种跨国婚姻跟我们的跨省一样。 如此一来,很多家庭父母都是讲不同语言的(当然至少有一种共同语言哈)。儿子那个有日本血统的同学,妈妈来自秘鲁日本人和当地人家庭,讲西班牙语和一点日语,父亲是瑞士人讲法语;ROSEMARIE家,妈妈是巴西人讲葡萄牙语,爸爸是美国和意大利人后裔(不过他们家孩子在学校讲法语,在家讲西班牙语,为什么呢?);LEINARDUO,妈妈来自马达加斯加(官方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法语和英语)有1/4中国血统,但是丈夫是葡萄牙人。我们旁边小卖部的一家,来自阿拉伯,当然是阿拉伯语和法语(他们的第一外语是法语)。 在这种的环境下,日内瓦的孩子们从小就是“双语”甚至“三语”儿童。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在一起活动的时候,大家之间都讲法语,遇到要单独跟自己孩子说什么事情的时候,就讲自己的语言。这样的好处就是,即使你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自己的孩子,别人也完全不懂!即使移民过来或者短暂居留的孩子,如果上法语学校,一年之后也可以会讲法语了。如果上英语学校,那么除了本民族的语言,也可以讲英语了。 有次与朋友聚会,在座的有来自美国的夫妇和一对瑞士夫妇,他们都在中国工作过,会一些中文。大人们之间当然讲英语,但是瑞士夫妇与两个孩子讲德语(他们来自苏黎世,是德语区),美国夫妇和他们的孩子讲英语,当然我们一家讲中文,呵呵。我的儿子与美国的女孩讲法语,美国的小孩讲英语跟瑞士的小孩,我家儿子跟那两个瑞士的孩子还没法语言的交流,但是不妨碍下下国际象棋啦,玩游戏什么的。 “三语”儿童也很多,因为如果父母各讲不同的语言,很多小孩也很容易跟母亲讲一种语言,跟父亲讲另一种。另外加上大家对英语的重视,这里也开办许多儿童英语培训机构,英语也成为第三语言。作为国际机构林立的日内瓦,英语几乎是半官方的语言,在国际机构里、银行业这些支柱产业里都是英语的世界。日内瓦还有机构一直讨论要捍卫“法语” 的官方地位! 当然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来自英语家庭的孩子如果觉得不需要学习其他语言而进英语学校。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指的“双语”多是指口头语言,大部分家庭除法语之外,很难顾及自己本民族语言的书面教育,特别是有的孩子还选择了英语课程以后。有一个侧重点是必要的。所以我觉得像芬兰的壮咪妈那样,孩子中文、英文、芬兰文样样通的妈妈是很少见的。 不过,这个现象的基础是,父母本身就讲多种语言,跟我们讨论的在完全中国家庭中实施“中英双语儿童教育”还不是那么完全相同,不过它打消了我的疑虑:孩子可以同时掌握多种语言。
呵呵,这种状况跟我们这儿的少数民族家族有点儿相似,孩子长在汉区,但跟父母分别习得民族语言。 普通话,上海话,这算不算双语,嘿嘿 日内瓦的确是这样,不过有些特殊的。能够成长在双语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不过如果错过了最初的启蒙阶段,没有持续的双语环境,就不可能有双语的孩子。
这里面有两个要点:1、接受双语的时间(越小越好),我记得看过一个报导,孩子最初接触的语言信息是储存在大脑的同一区域的,当9岁还是更大以后,再接触第二种语言,就会储存在不同的区域,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学外语都不会像native speaker一样了。
2、必须有持续的语言环境。我有很多同事在国外的时候带着小的孩子,当时孩子接受外语很快,可是几年后回国了,孩子不用外语了,没有环境了,学外语和其他孩子一样,根本没有什么优势。如果是非英语,那么忘得可能性就更大了。 我有很多同事在国外的时候带着小的孩子,当时孩子接受外语很快,可是几年后回国了,孩子不用外语了,没有环境了,学外语和其他孩子一样,根本没有什么优势。如果是非英语,那么忘得可能性就更大了。
这个还真没想到啊!!! 我不擅长学习语言。从小家里就讲本地话,而我楞是上大学后,为了和老乡之间更好交流,才把本地话说清楚的。 这样的国家真有意思!
我们没有人家的条件,只能是创造条件,但还是相差远去 呵呵方言也算多语吧?我挺羡慕那些会很多种方言的孩子呢。。。 羡慕啊,不过也没关系,我们的孩子会两种语言,说不定将来我们孩子的孩子就会四种语言了啊 只能尽力而为,不能自不量力! 有些语言学习专家认为,过早学习过多语言,小孩开口说话比较晚,因为容易混淆。 我有很多同事在国外的时候带着小的孩子,当时孩子接受外语很快,可是几年后回国了,孩子不用外语了,没有环境了,学外语和其他孩子一样,根本没有什么优势。如果是非英语,那么忘得可能性就更大了。
这点,我怎么觉得自己不敢苟同呢?我总觉得孩子在小的时候既然接触过这些语言了,即使脱离了语言环境之后又忘了,但是等到再大些再接触那些语言再学习的时候,肯定会比从来没接触过的同龄人学习的速度要快更事半功倍。例如说《穆斯林的葬礼》里就有这样的人物形象(该书看过的年头太久了,都忘掉主人公的名字了) 这样的语言环境真好。从小熏陶,自然习得。 很有意思的国家,很有意思的家庭! 关键还是要有语言环境~~~~~ 我家不是本地人,从小在家说家乡话,出来和小朋友说当地话,去学校说普通话。这三种语言相差甚远,基本没哪句话有相似之处,但我使用转换自如,从没觉得有什么难处。等到后来学英语,那个痛苦,怎么学都是哑巴英语 这就是环境影响的力量 所以年龄和环境是很重要的 其实多语在欧洲蛮普遍,国儿地儿小,多语的机会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