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7-25 07:06 编辑
教育有很多目的,但就智育来讲,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呢?
为了一个好成绩,孩子们学习教材,深研吃透,不断做题训练,以期养成纯熟的技巧。课余时间还要参加补习班,让学习和题海塞满孩子的所有时间。其实这种单靠教材和练习,试图掌握一门学科的做法,造就出的是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
还有一些家长,认识到应试教育的不足,于是给自己的孩子搞“素质”教育,比如孩子出生就认字、学英语、背唐诗、做算术等等,给孩子灌输了一大堆知识。这样的孩子学富五车,出口成章,由于超前教育和高强度的知识灌输,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成熟而聪明。其实未必真是如此,只是给人的错觉罢了。因为起步早,跑得快,暂时领先,并不代表智商就高。密集的知识学习,比较容易出“成绩”,便于孩子显山露水,也便于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这样的教育比单纯的应试教育好了许多,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素质”也高。表面上看来是成功的,但细一琢磨,这种教育方式也没有抓住最根本的东西。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这篇演讲中引用别人的话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其他的都会被忘掉,而唯有不会遗忘的东西才是教育,那些深深印入头脑的东西就变成了头脑的一部分,忘也忘不掉了。这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成绩,也不是教材上林林总总的知识,更不是书本中繁杂的细枝末节,那它究竟是什么呢?
在同一篇演讲中,爱因斯坦还说到:“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知识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为了知识而知识,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将来的运用,都是错误的学习态度。但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因为知识在不停地更新,更新的动力则来自于人类对不同领域不断地探究和思考,而人类丧失思考能力知识也就变成无用的废物。“它(知识——引者)象一座矗立在沙漠上的大理石象,随时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险。为了使这座石象永远照耀在阳光之下,必须挥手不停地为它工作。”爱因斯坦正是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创立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而不是单单接受旧有的知识而已。
爱因斯坦反对学校(即使是技术学校)训练学生在生活中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为一是生活中需要的东西多种多样,在学校学是学不过来的,二是不能把人当作死的工具对待,学校要塑造的是“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专家或者有用的机器。“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在爱因斯坦看来,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独立的行动,这些一般性的才能,才是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才是他们真正受益终生的东西,也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但是,爱因斯坦也看到,“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知识传授被当作最重要的目标,繁重的学习任务加大了学生的负担,最终导致学生思想肤浅。
教会孩子思考,而不是单纯灌输知识,更不是只看重成绩,这一直都是西方教育思想所强调的,从卢梭到杜威,莫不如此。而我国古代受经学影响,忽视了独立思考、自由思想的教育;今天的教育又太过功利化和碎片化,偏重于知识传授甚至应试能力的训练,对于教育的真正目的始终重视不够。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反省,构建起“大教育观”,才能把握好孩子未来的航向,而不是随波逐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能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