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 发表于 2010-10-14 11:54:21

来说说墨子的教育思想

    楔子:DAVY同学有看动画片《秦时明月》,讲墨家的故事。先时我也对墨家的钜子令很感兴趣,搜索了一番,今天倒不说这个,还是先讲讲墨子的教育思想吧。

    旧文一个,我姑且贴之,你们姑且看之。

==================华丽的分割线=================

说到墨子,我们已经知道的很多他的“兼爱、非攻”的思想了,而说到教育,似乎孔子永远被摆在第一位,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其实,墨子也是一位影响世界发展的伟大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意义。
   墨子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分为农学、纺织学、手工学、机械学、建筑学、商业学、军学,涉及面非常广泛。同时根据弟子接受能力的不同,又分为优等生、中等生、末等生。有的弟子感到不平,质疑墨子:“先生每次教我的都非常简单,而教给别人的却非常详细,这样做不是太偏心了。”墨子听了,语重心长的说:“假如你一天完成十个项目,而别人能完成一百项,这就说明你的接受能力比别人差一些,所以你必须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最终能精通此门技术。假如和别人一样,教给你的太多,你就承受不了,日久天长你就会感到乏味,最终就会放弃,一技无成。你看我说的对吗?”这个弟子听了,顿时如拨云见日,想不到老师有这样周密的安排,令人佩服。    墨子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强制性教育。墨子曾问一位学成的弟子:“你已经精通了这门手艺,我看你头脑灵活、口齿伶俐,不如再学一下口才和礼法。”这位弟子有些不愿意,答道:“我学会了这门手艺,就有了谋生的本领,至于你说的口才和礼仪,我看别人也没学,也就没学了。”墨子听了非常不满,严厉的教导了这位弟子:“你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假如别人不想发财,你也不想着发财吗?你的意志不能以他人为标准。将来假如你要讲学收徒,没有雄辩的口才怎么能行啊,一定会有人和你辩解,你说不过他,还怎么宣扬你的学说啊!”这位弟子听了感觉很有道理,就接受了墨子的观点。   墨子认为要用动机去判别一个人的行为,即行为与动机的统一。鲁国国君曾问墨子:“我有两个儿子,一个热爱学习,一个轻财好施,让谁做继承人呢?我很为难”。墨子答道:“看一个人行为,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其动机如何,假如一个人把钱送给了无助的穷人,那么可以说,他是在同情这个穷人,假如他把钱送给了有实权的官员,就能说他在爱护这个官员,而是别有所图。所以要细查、深思,才不会被一些人的行为所迷惑。”

巍巍 发表于 2010-10-14 11:56:49

下面准备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墨子的教育思想:一、墨子教育的类别 第一类 社会教育  墨子从社会政治方面着眼,认识到社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因为「王公大人」掌握着统治大权,他们的领导作风和个人的好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要对他们进行「上说」说服教育他们「尊天、事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其次是「农与工肆之人」,这部份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占人类的绝大多数,因而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唤醒他们共同创造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墨子要唤起广大人民的觉悟,提高全社会人的素质,如此才能实现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  墨子对社会教育的进行有三条宝贵经验: (1) 上说下教,全面教育  墨子在鲁国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除组织弟子帮助宋国防御,还亲自步行十天十夜,赶到楚国,「上说」楚王,说服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再如墨子教育鲁阳文君,不要攻打郑国,鲁阳文君听从墨子的劝告终止了攻宋的计划。对于平民百姓,墨子进行「下教。」如《公孟》篇记载,有一个身体健壮、思路敏捷的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劝他跟自己学习,学成之后告诉他:我教你学是行义,你学习也是行义,你不学习,人家就会笑话你,所以我才劝你学习。 (2) 强聒而不舍,遍从人而说之的「扣则鸣、不扣必鸣」  墨子一贯坚持积极主动教育,主动去解决问题,永远起主导作用。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公孟》)他从撞钟及至国家的政事为例,说明主动教育的重要道理。坚决反对教师「待问而后对」、「弗问不言」的被动施教。他在《公孟》和《非儒》篇里都驳斥了儒家「击之则鸣、弗击不鸣」的施教原则。墨子还把不积极主动施教看作是施教者的过失,认为是危害社会的祸乱之源,所以一再强调要「强说强教」、「扣则鸣、不扣必鸣。」 (3) 择务而从事「因材施教」  墨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其弟子魏越问道,见到各地诸侯,您将说什么呢?墨子说,到了一个国家,要选择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说教,假如一个国家昏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要节用节葬;假如一个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告诉他们非乐非命的好处;假如一个国家荒淫不讲究礼节,就告诉他们尊天事鬼;假如一个国家以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为事,就告诉他们兼爱、非攻的益处;所以说要「择务而从事。」这段话充分表明了墨子「因材施教」,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进行游说的做法。     墨子社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成庞大的教育网络。墨子知道,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只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共同去做,才有希望成功。因此,他除自己到各国游说之外,还派出许多弟子到各地分头讲学,宣传墨家主张,形成遍布社会各地的教育体系。 【第二类 学校教育】 墨子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以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墨者,为传播墨学,兴利除害而「摩顶放踵」、「上说下教。」墨子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全面。公共必修课有古代文献,如《诗》、《书》、《春秋》以及墨子所编的讲义《墨经》。获得基础知识后,再分为三科:「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根据学生的能力、爱好、特长编班,或入文科,或入理科,或入军工科。所教学科大体包括哲学、宗教、伦理、教育、天文、数学、物理、应用科学、军工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  墨子办学宗旨是培养博学多能、文武兼备、能强力办事并富有「有道教人、有财分人、有力助人」精神的「兼士。」墨子对其弟子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授于各种专门的知识和各种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使他们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把他们培养成真正履行墨家道义,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目的而行义的「兼士。」 墨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面向天下,在民间广泛招生。招生办法灵活多样,主要是有人推荐入学,如在《鲁问》篇记载鲁人推荐儿子上学就是一例。再就是上门动员入学,如《公孟》篇里有一人以「吾族人无学者」为理由而不学习,墨子听了力劝他改变错误想法,要他去学习义。这是墨子亲自动员入学行义的事例。  墨子的教育理想是使广大民众皆知为义,都有奋发向上以身殉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为他人利益而奋斗的侠义精神。学校教育力求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义利并重、述作并重、损己利人、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兼士,具有赴刃蹈火、死不旋踵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三类 终身教育】    学校教育仅仅是短期教育,墨子将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终身,这就是终身教育。《鲁问》篇记载:    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曰:「我使绰也,将以济骄而正嬖也。今绰也禄厚而谲夫子,夫子三侵鲁,而绰三从,是鼓鞭于马靳也。翟闻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绰非弗之知也,禄胜义也。」    墨子让弟子胜绰去项子牛处做官。项子牛三次侵犯鲁国领土,胜绰三次都跟从了。墨子听说后,派弟子高孙子请求项子牛辞退胜绰,并且说:我让胜绰去,是为了制止骄横、匡正邪僻。现在胜绰俸禄丰厚了,却欺诈你夫子,你三次侵犯鲁国,胜绰三次都跟从了,这就像扬鞭打马车的中马一样。我翟听说过,出语讲仁义却不实行,是违背了明白的道理。胜绰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将俸禄看得比义还重啊!可见,墨子因弟子胜绰助项子牛伐鲁,违背了义,而派弟子高孙子去项子牛处辞退胜绰。胜绰是在墨子处学成后去事项子牛的,但墨子还要关心并继续教育胜绰。这是一种正规教育的延伸,是一种终身教育。这也是墨子的一种为义之举。墨家子弟「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侠义精神实乃墨子教化之所致 。

巍巍 发表于 2010-10-14 11:57:45

二、墨子教育的方法 (一) 强学强教  墨子认为,既然学是为义,教也是为义,那么作学生的就必须强学,作教师的就必须强教。「强学强教」成了墨子对教、学两个方面所提的最基本要求。关于劝人「强学」的例子,《公孟》篇有一段记载: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墨子曾劝他的一位弟子去学习,这位弟子以「吾族人无学者」为由来搪塞。墨子批评道:你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一个人爱美,他并不会因自己的族人都不爱美而放弃自己对美的追求。一个人向往富贵,他并不会因自己的族人都不想富贵而放弃自己对富贵的追求。更何况「学」是一种义事,属天下最贵重的东西,因此,你应当努力去学习才对,又何必去管别人怎么做 ! 关于「强教」,在《墨子》中记载有许多墨子主动施教的例子。如墨子听说鲁国南部有一位名叫吴虑的隐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就马上前去见他,与之辩论;当墨子发现自己的弟子有材质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对象时,就主动地劝他去学习;当墨子听说禽滑厘这个人喜欢勇时,就亲自找上门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勇。最令人回肠荡气的是,当墨子一听说楚国即将攻打宋国时,就马上从千里之外动身,去公输般和楚王面前演说其兼爱非攻的大道理 。 「对于强学强教的意义,墨子在《贵义》篇曾说过一段比较概括的话:『嘿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嘿则思』属学,『言则诲』属教。整句话的意思是,沉默的时候就自己思考,讲话的时候就教诲别人,行动的时候一定符合义。做到了这三点,就可以成为圣人了。这是墨子强学强教的心得,也是他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

巍巍 发表于 2010-10-14 11:58:22

(二) 因材施教 墨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而施于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办、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耕柱》)据此可知,墨子根据教育对象素质的不同,挖掘弟子潜力,发挥弟子特长,分别给于教育。墨子不固守培育全才、通才的教育目的,而是贯彻执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考察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形,区别对待,使他们学有专长。墨子反对弟子不考虑自身的条件,随心所欲,盲目学习。有弟子欲学射击,墨子断然拒绝。    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焉?」(《公孟》)    从墨子的回答看,他显然不主张贪多鹜广。他希望弟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而「量力从事」,而专精一科,而专精一科与因材施教,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体的两面而已。墨子也曾指导弟子说: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贪,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鲁问》)     墨子要弟子选择紧迫的事先讲,这是很生动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是因国因事因人而异的社会教育。总之,墨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表现在根据教育对象的特长、爱好、性格的差异,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天赋资质或才能高低,予于不同的要求标准。墨子能够认识到弟子们的材资有不同并实施相应之教,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的结果。

巍巍 发表于 2010-10-14 11:58:52

(三) 学思并重,提倡实践力行    墨子在教学中很注重学思的结合,他认为在学习时,不但要知其然,更要认真地思考其所以然。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故何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就是要求弟子们开动脑筋,多加思考,注意学思并重。墨家是一个力行的学派,墨子论学更是着重实践力行,提出「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修身》)等实践性的原则 。    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兼爱下》)    多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修身》)    墨子认为出言必定守信用,行为必定要果断,使言行一致就像与符节相合一样,没有出言而不实行的。他坚决反对仅停留于言谈而不务实际。一个人说话,要是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就不妨常说,如果不能改善自己的行为,就不必说,因为徒托空言,白费口舌,是无用的 。《公孟》篇记载: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无,子之身乱之矣!」 可见,墨子特别重视实际教育,重视力行教育,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墨子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了实际性原则,在教育中提倡了理论联系实际。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爱利万民」的「兼士」;教育内容除诗、书外,还有科学知识、逻辑知识和军事技术等;教育原则和方法注重言行一致、意志锻炼、行为动机、因材施教;还肯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墨子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教育主张坚持以「摩顶放踵而利天下」的精神,躬身实践,以身作则,收到宏大的社会和教育效果,培养的弟子能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艰苦奋斗。    墨子是伟大的教育改革家,据《淮南子要略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义,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说明墨子善于独立思考,长于发现问题,敢于革弊立新,创立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利益的墨家学派。并在教育目的与方针、教学方法与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在这些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墨子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教育加实践锻炼。墨子的综合教育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全面性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两个方面。墨子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实践,他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成以后直接从事拯救社会和普济民生的大业,成为时代的栋梁之才。 总的来说,墨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教育使上有独特的价值,今天仍然能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借鉴,有的甚至还有直接针砭时弊的意义。无论是对人人享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机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风范、高尚道德情操,要求磨练学生意志的思想,广泛的学习与实践的做法,还是师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精神的提倡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等,都对我们有极大的启示。

巍巍 发表于 2010-10-14 11:59:27

墨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从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在已有两千四百多年,墨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很有参考价值,因此我们要吸取墨学精华,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墨子所创造采用的教学法和教育思想,在提倡基础教育中实行素质教育以及在高等教育中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许多可以借鉴,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改革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一)吸取墨子“教育救世”的思想,“优先发展教育”   墨子认为人性如素色的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这是由于所染的颜色不同的结果。人的本性原没有善恶的分别,完全由于交友的影响而有善恶之别。如果所交的朋友都是好仁义而遵守法令的人,那么他的身、家、名誉以及担任的工作,都能有好的结果。如果所交的朋友都是好大喜功不守法度甚至是相互作恶的人,那么他的身、家、名誉与工作.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墨子主张必须审慎交友与选择环境。   墨子不仅重视环境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教育的重大作用。他强调劳动人民有受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而把教育作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培养“为义的兼士”的理想武器。他把实行这种理想的教育主张,作为自己对人家进行上说下教,勉励他们“为义”的责任,坚决主张“有道相教”。他把“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视为大恶,把“有道者劝以教人”视为大善。他还认为,如果都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便可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充分说明教育是救世治世的最重要的工具。(二)吸取墨子“主动施教”教育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墨子的教育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主要是教、学、行相结合。墨子在一生的“上说下教”的活动中。一贯坚持“有道相教”,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永远起主导作用。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为之也”(《公孟》1。他还以撞钟与国家的政事为例,对公孟子说明主动施教的重要道理,坚决反对教师“弗问不言”、“待问而后对”(《非儒下》)的被动施教,驳斥了儒家“击之则呜,弗击不鸣”的施教原则。墨子把不积极主动施教不仅看作是施教者的过失,而且还认为是危害社会的祸乱之一,所以他一再强调的就是要“叩则鸣,不叩亦呜”。这对于教学来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吸取墨子“平民教育”思想。提高全民素质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改革家。据《淮南子·要略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义。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说明墨子善于独立思考,长于发现问题,敢于革弊立新,创立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利益的墨家学派。并在教育目的与方针、教学方法与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地改革。在这些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提高人的素质,这一点最富有现实意义,于我们当代的教育改革大有益处。

milkrabbit 发表于 2010-10-14 13:06:43

搬个板凳过来学习了,对墨子的了解,仅仅限于武侠小说里的一些描写。对矩子令同样好奇

oliverbobo 发表于 2010-10-14 13:54:26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法家。

oliverbobo 发表于 2010-10-14 13:56:52

墨家很有点剑侠的感觉,很酷,很自我。春秋战国这几百年,各种思想真的很开放啊,这些牛人,居然影响中国几千年。。。。

shily 发表于 2010-10-15 14:27:00

这是,你的课程论文?
今天头疼,就看了一楼,很有启发呢!

oliverbobo 发表于 2010-10-15 14:44:49

《秦时明月》我下载完了,看了几集,实在受不了然后删除了。那么好的题材,觉得拍得很怪异,我家小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超级感兴趣,但看了几集,连小人家也不想看。

对不起啊,俺不是故意歪楼的{:96:}
楼主啥时候开贴讲讲商君?

zemom99 发表于 2010-10-18 10:37:43

坐在地板上跟版版学

清茶 发表于 2010-11-15 22:26:59

也搬个板凳来学习,巍巍,你真强!{:76:}

封疆大吏041010 发表于 2011-3-29 23:07:54

看了墨子,就想起了一首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但是,我们现在是法制社会,要依法治国。

千眠 发表于 2011-3-29 23:45:15

听说墨子的理科成就比较大:http://baike.baidu.com/view/2232.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来说说墨子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