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太阳好书地 发表于 2011-8-23 03:19:04

我对幼儿教育专家的某些观点的叫板

呵呵,我声明:帖子名称绝对有标题党之嫌。

我家三个宝儿马上要进入小学,开始他们又一个人生阶段了,这六年来,关于孩子一切的成功与欠缺的东西,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个总结,因为它们即是孩子未来学习生活的一个基石,同时也希望对其他爸爸妈妈有点提示参考。

在这里先卖一下瓜,话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开始中学教育,中间有四年受朋友之托,在大学兼了四年职,05年开始少儿英语教育的关注学习,这12年中,基本上对自己每一届的学生(包含了大中小各阶段的孩子)或者其他能接触到的同行教师的学生都会做一个0-12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调查,最近6年又在仔细观察我家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感觉还是有一定的体验和收获,同时也产生了自己对时下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观点的看法和结论,总结出来和更多的朋友分享谈论。

我在孩子的教育上,最大的感受是许多理论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家长掌握执行的“度”的问题,那么如何把握实践的尺度,我自己的结论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因材施教着”,没有谁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这里面也包括养育孩子。

下面是一些我对当下比较流行的家教观点的看法,希望对其他的爸爸妈妈有所帮助。

1、早教内容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不是谁谁谁强加学不学都行的。
我觉得关于早教即早期教育是否要早开始、要按部进行的争论可以停止,没有必要再说早教怎么怎么不好了,只要爸爸妈妈们本着以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婴幼儿潜能以及培养婴幼儿个性为目标,我认为这样的教育必然会让孩子未来受益的。现在的问题是爸爸妈妈们如何知道哪些是符合婴幼儿发展规律的,为此我建议爸爸妈妈养育孩子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孩子要学什么、要吃什么的理论知识,同时最好还是要阅读一些关于婴幼儿、青少年等的心理书籍。

2、赏识教育不被赏识
我们普遍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属于“棍棒教育”,它严重影响了个人正常成长,越来越不受现代社会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赞同,而最近几年受宠流行的“赏识教育”我觉得是它的对立面,这两种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两个极端,各有利弊。对孩子的一切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棍棒相加显然是不对的,但是无论孩子是否尽力、尽力多寡,一律所谓的“赏识”,“你真棒”“最厉害”不绝于耳,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对孩子的行为,也应该有一定的辨别,是每个爸爸妈妈和其他养护人应该做到的,绝不能棍棒,但是适当的批评、纠错和指正也是必须的,甚至可以把自己的不满情绪表露出来,尤其是面对刚刚做了一件失败的考试、比赛等的孩子的时候。有些孩子在考试或者比赛前,不充分准备,对自己估计不足、甚至还有过高期待,把家长老师的建议当成耳旁风,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家长还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笑脸鼓励和赏识,我觉得这样对事情的解决、杜绝再发生根本于事无补。这种情况类似于同样是孩子摔倒,一种是因为有即使大人也都没有遇见的外在因素,一种是大人已经多次告知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伤害的,那么对于后者孩子的疼痛哭闹,“赏识教育”者也要把“你最勇敢”“小勇士不怕疼”等赏识语言脱口而出,这样的结果长此以往会怎样,不言而喻。对这种情况的解决,大人再继续批评指责孩子当然也是不可取的,然而,即便大人冲口而出批评孩子了,也没有必要觉得孩子受了伤害、有了心理负担而内疚,但是必须一直让孩子明白成人的一些经验是可取的,要教会孩子学习别人的经验,听从别人的建议,体会感恩别人的提议。

3、兴趣班多不是问题
现在经常会看到一些专家就孩子上了过多兴趣班提出严重质疑、甚至批评,我个人的观点是孩子10岁之前,多报班没有错,甚至孩子没有兴趣,大人有一定的强迫,也无可厚非,只要大人掌握好“度”,合理安排分配孩子的时间,我相信孩子未来会从这些兴趣班中受益的。
许多专家不建议孩子多上兴趣班,认为孩子应该多“玩”、“留白”,也有一些大人认为自己小时候是快乐的,现在孩子要掌握如此多的内容非常辛苦,我觉得有这样想法的家长首先要考虑的是时代的差别,其次把这些兴趣班本身当成是现代孩子“玩”的内容,而不是上重点的附加值,那么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可能从中得到快乐呢?平时多找出时间,让孩子接触这些兴趣班的内容,带领孩子去尝试体验,然后让孩子选择参与,大人既不要帮孩子直接否定了这些兴趣班的参与,也不要“人为我为”的强迫孩子参与,但是对于一些孩子的完全不参与、没兴趣,大人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孩子的实际,适当强迫孩子选择部分,让孩子远离“琴棋书画”、对“数学和外语”不喜的家长行为,我是不赞同的。

4、幼小衔接需要让孩子掌握拼音和有一定的识字量
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对数字敏感,4岁开始学习拼音、识字和书写,上学前孩子掌握拼音、有一定的识字量、能数百数、20以内加减、甚至有乘法意识,我认为是符合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部分专家和家长认为这些属于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幼小衔接的关键是对孩子的心理建设的想法,反而正好和实践相反了。
小学一年级是孩子又一个人生阶段的开始,我们家长在之前让孩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适应环境的心理准备,相信孩子在进入一年级后会很容易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而反观那些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能适应环境的孩子,我相信家长可以很清楚的计算出这两种孩子在学习上有至少1个月甚至半学期的差距。这样的差距看似微小,但是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不可预计的,尤其是到了中学。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小学的成绩只是几分之差,甚至没有差别,为什么到了中学这么明显,当然有小学六年的教育结果,但是这小小的一月或者两月之差的问题我们也不可以忽略。


5、爸爸妈妈关于孩子的教育要多关注并注意长远和全局观(2011-8-23添加)
虽然我自己从小就对英语非常感冒,它已成为我了解世界新动向的有利快捷工具,但是我也庆幸自己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几位好的历史和政治老师,让我看问题不会那么偏激或单方面,我非常喜欢用历史的背景环境和哲学的量变质变以及后来学到的个人心理学和大众心理学去看待分析某些问题,比如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本来这一点我一直犹豫是否要写出来的,正好看到一位坛友的帖子,让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是见到不少这样的家长,让孩子多玩,少学甚至不学各类补习班或者兴趣班。我们在批评某些代替孩子选择太多的家长的时候,是否也该考虑这部分家长,不为孩子选择,是否一定就对了呢?
帖子中提到的现象确实存在,早教英语或者其他类型的的牛娃到了中小学的优势看似不强烈了,许多爸爸妈妈在后期对孩子的投入显然没有之前那么强烈和全面丰富,婴幼儿的问题五花八门,而中小学后的门可罗雀,我认为这样的发展形势才是正常的,而不是帖子中所说的“孩子成败父母已经认命,也不能比,再比比不清楚了”或“无法让这种孩子的父母能提起去夸耀的乐趣”,原因非常好说明。当动物的幼仔基本长成后,成年动物会强硬赶它们离家独立生活,我们人类虽不至于如此,但是观察孩子的成长就会发现,基本到了8岁之后,父母陪伴养育孩子的时间明显低于8岁之前,尤其是6岁之前,这样的现象和让幼仔离家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呢?(题外话:由于多方面问题,我们大部分爸爸妈妈无法做到,但是我还是建议尽力努力创造条件,在孩子入小学之前,有一位家长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而到了6岁或者8岁之后,开始以协助的身份帮助孩子)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在我周围,我最不愿意接触的家长就是自己有一些家教理论,对其它的理论采取取我所需、避而不见我不喜欢的理论的发展。现代信息的发达,让几乎每一位家长对家庭教育不盲目,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如果以为自己了解了教育的全部,固步自封,那么这样反而不如不知道对孩子的发展有好处。
①日本的幼儿园什么都不教,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孩子在小学什么都不学
②学得慢、学得迟、学得少、玩太多,才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相反则都是中国现象
③学太多没有用
④中国的世界人才数量最低
拥有上述思想的家长不在少数,我并不是想抬高自己,但是真的要不客气的说,这样的家长包括一些所谓的专家没有什么历史观点和哲学意识,中国的教育问题和其它许多中国现象都必须放到历史的大环境中,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不得不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教育确实比西方落后,甚至不止50年,我们的孩子本身就可以说是不幸的,比别人晚了这么多年,我们却要求他们享有别人50年后的生活,大家认为这样合适吗?
此外,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我们的不同,他们确实在中小学要求松,但是大学的要求非常高,而我们正好相反,不过这和我们的人口底数和国情是紧密联系的。而且日本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学习量是远远大于我们的,我们不是学的太少了,而是学的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既要保持本民族的传统,同时还要面向世界。如果不如此,爸爸妈妈们绝对可以让孩子晚学、慢学甚至少学,前提是保证我们自己也可以坦然接受自己孩子未来的理想是面包师、是出租车司机,是邮递员或者是挺立的门卫,那么请我们大人们现在就开始着手努力给孩子准备一个和谐的社会,让他们在其中不会因为职业有所谓的低微而受歧视。

综上所述,我建议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秉承 德育培养+心理建设+知识储备+兴趣开发 四足鼎立的思想,让孩子可以全面的发展,快乐的成长。


好了,以上是我对部分家庭观点的个人看法,欢迎拍砖!

abemei 发表于 2011-8-23 06:02:53

写得很好,我来支持下!

daviddw 发表于 2011-8-23 06:24:10

受益匪浅,谢谢楼主

mulspace 发表于 2011-8-23 06:45:42

收藏了,学习

lixingmeibec 发表于 2011-8-23 07:55:58

很多教育,正是从这个度的把握中体现出区别来。这个度的把握也考验着父母是否睿智。

hzhzspring 发表于 2011-8-23 07:56:53

是这么回事{:soso__9734388333672222806_4:}

然然妈妈 发表于 2011-8-23 07:58:56

写的很好,非常受益
另八卦一下,第一次知道你家3个孩子,三胞胎?

惟意 发表于 2011-8-23 08:23:39

三个宝儿很厉害~!!!

nyvivi 发表于 2011-8-23 08:57:25

文章好长啊,标识一下慢慢看

93776940 发表于 2011-8-23 09:08:38

晕啦,呵呵。
我的一篇类似抒情的贴,居然能让版主得出这么多的感慨。先赞一下自己,再赞一下楼主。
老实说,我看了觉得楼主说的还是挺有道理。但是,谢谢楼主把我的随想上升到等同于某些专家观点的角度的高度上。其实,我看过不少有关育儿专家的书,从婴幼儿手册到后期的各种早教指南,也包括一些成功家长出版的育儿书。我倒是觉得,正是我没有感觉和他们有强烈的共鸣,才导致了我有自己思想的困惑。而不是我代表或者延续或者学习了他们。
又或者,真的也有教育专家出的指南和我的观点相对一致?那我真是误打误撞,成了教育专家级别的人才了,再自赞一个,呵呵。

teluby 发表于 2011-8-23 09:17:32

觉得说得很中肯。
不能放任自由,也不能强迫,可以走中间路线,做父母的主要还是要费心思,不能偷懒。

钟步喧妈妈 发表于 2011-8-23 09:19:52

基本是我正在实践的。楼主文笔好,写了出来,让我思路更清晰。谢谢

waterlily 发表于 2011-8-23 09:24:32

很有启发性,谢谢!
楼主家有三个宝宝?“洪太阳”是分别从三个宝宝名字中取的一个字吗?

don_tony 发表于 2011-8-23 09:37:04

历史、政治、心理学。。。当年欠的太多~~~~

LIUCAOHAN 发表于 2011-8-23 09:46:59

深有同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没有经验是可以完全照搬的!

sophie_chung 发表于 2011-8-23 10:13:48

学习了,收藏!

icetong17 发表于 2011-8-23 12:34:03

好贴,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growingtree 发表于 2011-8-23 12:58:52

本帖最后由 growingtree 于 2011-8-23 13:03 编辑

我对楼主说的每一条都很赞同。
我的孩子从小报了很多兴趣班,跟赶场似的,孩子很高兴,很有兴趣。当然不是那种应试的班
百年树人,教育是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几代人来造就的。盲目跟国外比,而不看大环境,是断章取义

jesstoo 发表于 2011-8-23 13:17:54

说的有道理,认同楼主的观点,不盲目,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yunni 发表于 2011-8-23 14:27:48

写的很好,非常受益
另八卦一下,你家3个孩子,三胞胎?

春光无限 发表于 2011-8-24 01:33:02

本帖最后由 春光无限 于 2011-8-24 01:33 编辑

中不偏,庸不移。还记得我们教孩子的这句三字经吗?
赞一个!!

洪太阳好书地 发表于 2011-8-24 03:39:31

呵呵,比较巧,正发愁没有选择的资料,赶上了

我在文章中提到了,资源信息发展的现代,因而许多知识都不再神秘,比如关于教育的,可以说现在几乎每个父母都相当有至少半个专家的所拥有的知识量了。

同时我把家长简单分类了一下,方便从家庭亲子关系上找出孩子学习障碍的来源。这四类家长分别是:空白型、矛盾型、顽固型和兼容型,这其中我最害怕打交道的是顽固型,就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别人无法撼动,这样的情况做别的事情可能无可厚非,甚至可以理解为坚持原则,但是我觉得在孩子的教育上就不能苟同了。

孩子的发展环境和孩子自己的心理,几乎时刻在变,想要“一变应万变”真的是没有这么省事的模式,关键的关键还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允许我们有后悔,有重来,所以在一点上,我觉得还是尊重社会的主流行为,在国内,就是在你没有出国前,还是按照目前教育的形式走,尽量做到它要求的目标,然后有自己的一套,做两手准备的好。

yuanyuanma 发表于 2011-8-28 17:15:55

三个宝宝,佩服佩服

janet0527 发表于 2011-8-28 17:26:22

的确是这样,过与不及,都是不恰当的。现在年代的孩子的玩法远非我们当年那种了,所以,我们要思考,要战略性地考虑我们的安排,谨慎地对待各种观点。
我也不喜欢总说适合孩子的就好,因为在这之前,得想好什么叫适合和不适合,这是我总在考虑的问题,这个度,这个感观尺寸,我觉得,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我很羡慕那些妈妈说:这个不适合我孩子,那个适合我孩子。
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法说出这个话,因为我总怕因为我的判断而误导,不要轻易给孩子关上一扇门,也要照顾好已经打开的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对幼儿教育专家的某些观点的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