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死书”与“死读书”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8-31 12:23 编辑今天的家长都非常重视督促孩子读书,这是好的。但读书与读书也有很大不同,有些家长在书籍内容和阅读方法的选择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比如近来掀起的国学热、经学热,家长们抵触学校的应试教育,希望尝试不同的教育模式,可是饥不择食,让孩子离了“虎穴”,又入“龙潭”,没有注意到传统文化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
国学热、经学热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读死书”与“死读书”。
先说“读死书”。国学和经学都是记录古人的思想的,但这些思想有没有价值,要结合今天的现实需要去衡量和把握。对的东西,我们要认真汲取,省得重复古人走过的路。错的东西,要加以批判,避免走古人的弯路。我们的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也为了将来的社会需要。而古书中的东西,都和古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很多事物、行为和思想都已经被历史所淘汰,封存于故纸堆中,或者在博物馆展出。而这些东西,也只能引起考古学家、文化学者们的兴趣,与今天的孩子们其实是了无干涉的。我们只是把它们当作历史的陈迹、知识的化石来看待,学不学,掌握不掌握,对普通人而言没有什么。所以,引导孩子读古书,家长的责任尤其重大。没必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读,毕竟古书中很多东西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孩子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再就是没必要系统去读,那是学问家的事,也没必要每本从头读到尾,读那些过时的、毫无意义的部分也就罢了,只是浪费一些时间,而反复读那些毒性较大的东西,必然会损害孩子的精神健康。其实,家长挑选一些容易激发兴趣又切合需要的传统故事、诗文教给孩子,是最为适当的。总有怀旧心理浓厚的家长哀叹传统文化花果飘零,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大可不必如此,传统为人而存在,亦因人而消亡,人却不是为传统而活。每个时代自有每个时代的传统,人可以创造传统,也可以打破传统,我们无须为传统的消逝而过分哀伤。
再说“死读书”。倡导读经的家长很重视素读、背诵,让孩子读四书五经一百遍、二百遍,不讲解,不评论,只一味要求孩子烂熟于心,期望他们将来慢慢理解、消化。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古代一脉相承,而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其消极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无谓地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另一个是养成孩子盲从的性格。
我这里引述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来说明。叶老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一文中指出,有一些教师只知道让学生读书,但教科书里的材料是否切合人生,是否为未来作准备所必要的,都一无所知。学生“如果全部容受,无不记忆,那么吃亏就不浅了”,叶老说的“吃亏”有两层含义。“读书只求记忆,没有研究的方法,没有试验的机会,那究不会切合人生,丝毫没有用处。然而听讲、记忆、背诵,一件件做去,却费了许多精神,占了许多时间。一个人在幼年的精神和时间是何等可贵,无端被教师引导用在‘死读书’上了,就同抛在汪洋大海里一样,这是吃亏的第一层。幼年吃了亏,走错了路,将来改换方向,弥补缺憾,即使容易,许多精神和时间已经耗费了,如果不耗费而用在正当的方面,将来的成功定能增加许多。”像有些家长让孩子熟读背诵古代经书,自然要花去很多时间,如果用这些时间干点其他的事情,对孩子的益处更大,也更能开发孩子的潜能。无端浪费在故纸堆里,实在是可惜之极。
“吃亏”的第二层含义是:“何况习惯既成,便根性难移;幼年所做的功夫,用‘盲从’二个字便可概括,那‘喜明辨’‘爱真理’的可能性已渐渐澌灭无余,将来处理人生事物就脱不了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张,到那时受旁人批评,说什么‘不知道人之所以为人’,‘做了他人的奴隶’,不都是现成话吗?这是吃亏的第二层。”家长要么不理解古书,无从置喙,要么就是对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拥抱还来不及呢,哪里谈得上质疑、批判。于是,孩子只知道死记硬背,全盘接受,慢慢养成一种盲从的心理和性格。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能为人类开辟出崭新的境界来吗?
叶老虽然只是针对民国教育进行的批评,但同时也暴露出传统教育尤其是古代教育的某些弊端,值得追随国学热、经学热的家长深思。
在今天阅读日渐电子化、碎片化、快餐化的时代,读书值得大力提倡,但家长也要把握好阅读的内容和方法,避免“读死书”与“死读书”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 孩子不愿意学,所以一直没有学国学,正在惶恐中……真是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呀!
涟涟于2015-8-31 13:14补充以下内容:
孩子不愿意学,所以一直没有学国学,正在惶恐中……真是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呀! 在学国学,但是既不“热”,也不“怕”,只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去教孩子,认为该学的就学,认为该背的就背,认为该讲解的就讲解,孩子有兴致,愿学,能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