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tigermom 于 2011-8-28 10:49 编辑

     注:这是今年五月份讲课的一个初稿,虽经很多的热心妈妈们的脱水处理,但水分太多,一下子也“干”不了。想说明的是,这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用的启发,而不是无益的争论。


之一

     最近新人来得多,大家也许是冲着两个方面来的:一是冲着作文来的,二是冲着国学来的。说实在话,这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如果非要做区分,只能说一个深,一个浅;一个是用,一个是体。作文是用的,经典是积累的,这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还要讲作文,讲作文也是为了把我们近一段学经典的成果作一个小结。在博客中,好多家长把孩子的作文都贴上来了,我都看到了,顺带请这些家长们放下心来,适当的时候我们会讲解这些东西的。
今天看到新来的朋友很多,所以就老话重谈,讲“如何学经典”。首先声明,这是一家之见,是以说理为主,具体的操作,大家自己去选择。不是强灌,是在说理,讲一些思路、体会。具体怎么去教孩子——还是那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些一些思路、一些体会,算是一个参考。
    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读经的三个阶段。个人认为,看孩子的不同情况,岁数大小以及领悟能力。读经典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读书认字。这一般多指学龄前到一、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重点在认字识词。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在诵读中,家长要重点考察孩子的读字认字的准确性。对于孩子是不是理解经典中的意思,不必做过多的强求。有些家长常问:“经典里的意思,是不是要和孩子讲啊?”这个问题,想来就有了答案。要不要讲,关键看孩子在哪个阶段,如果字还不认识呢,那就以认字为主,不必讲什么经典的意思。我们这里讲的一、二年级,也只是一个参考,核心的标准还是孩子的认字、识字水平,如果孩子大体的字认识了,见过了不少的“猪”了,那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二是断文释意。这一般是在三年级到六年级。随着孩子认字能力越来越高,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平后。这个时候的重点,可以转换到对经典语言的解释上来。对于这一个阶段的孩子,讲孩子能理解的意思,让她把句子读顺是必要的。这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平时上课讲的,扶上马,送一程。(我们讲什么叫经典的书?经典的书。就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而不是在马桶盖上读的书,在马桶盖上读的书,那是娱乐与消遣。)这个时间过了,就是第三个阶段。
     三领悟境界。如果对经典的大致意思理解的差不多了,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对经典的深意的领悟上   比如“欲速则不达”——句意是讲求快了,就达不到目的,有拔苗助长之意。很多人读到这个欲速则不达了,知道速度快了不好,但怎么才是好呢,是不是停下来了呢?现实中,很多人在讲这句话,大都是不能着急,要停下来的意思。但这样理解还是不到家,那么更深的解释是什么呢?是坚持,是恒心。要讲耕耘,不求收获,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说一个实例,前不久,就是年前左右,我们在群里讲《孟子》有一位朋友就让孩子跟着学,一天半个小时,把孩子搞的除了恨孟子之外还恨我,恨我为什么要讲孟子!我跟这位妈妈讲,一天十分钟、五分钟就行,结果妈妈听话,回头照做,每天十分钟,孩子学得轻松,每天听孟子听得哈哈大笑,不时还要让妈妈多讲一点。大约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候,自己都吓了一跳,为什么?因为打印出来的讲义就一百多页,全讲完了。讲这个意思,就是领悟这个学习的过程,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每天十分钟、五分钟,都可以,重要的是坚持。说得务实一点,现在国学热,大家头脑不能热,不能把国学当饭吃。看到大家去抢盐,我们也跟着抢,这是头脑过热。同样的,看到别人学国学,自己也头脑不清。
      当然,这三个阶段,是一条主线,就具体的实践而言,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差、互为补充的。不是整齐划一、一刀切下来的。作为妈妈,家长,我们的任务是俯下身、弯下腰,听孩子的声音,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未完等续)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3 贝壳 +370 理由 收起
俣妈 + 30 感谢你!
anniesunshine_7 + 30 感谢你!
舒米 + 20 我很喜欢!受教颇深!
天才二宝妈 + 20 受教了谢谢非常老师
睡莲 + 20 感谢你!
sammiyu + 20 感谢你!
封疆大吏041010 + 20 很给力!
tigermom + 50 很给力!
fiona + 50 谢谢非常老师!
玥儿妈 + 20 我很喜欢!
tyty + 20 我很喜欢!
巍巍 + 50 我很喜欢!
Jean + 20 谢谢老师:)
163428 查看 706 收藏帖子 (697)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非常

    楼主 2011-8-24 08:27:4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8-24 09:13 编辑

                                               (之二)

        很多朋友问的第二个常见问题是:“经典要不要背?”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回答了。我们有过这样的体会,很早背过的英文单词,现在都记不得了。背过了吗,记下了吗?背过了,也记下了,可是最终还是全忘了。私下认为,背不是过程,是结果。过程是什么呢?是多读、熟读、常读、长读。这个过程重视了,背住是不成问题的。如果一味强调让孩子背,孩子压力大,在短期内记下了,但时间一久还是会忘的。还是那句话:欲速则不达,重在恒心。每天如乌龟一样慢慢的爬,比小兔子刺溜一下子跑几百米更有效!我们读中学的时候,我们背过不少的课文?现在记得的、还能背出来的有几篇?差不多全丢了。我们现在让孩子来走自己过去的老路,这是不是可以说叫穿新鞋走老路?是不是可以叫孩子穿小鞋还要走过去的泥泞路?所以,个人认为,背不是重要的指标。重要的指标是什么?数量。读十遍就会背了,不如读一百遍还不会背。有一个常见的心态:说什么东西会背了,常常是把孩子当炫耀的题材。

        第二个话题:读经典不是在学功夫,而是在练功夫。不是说背不重要,而是说,不要把这个结果看得很重要。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各有差别,如果突出“背”字,有的孩子会在相对短的时候内背下来,背下来之后又怎么样呢?在很多人看来,背会了就是大功告成了,就可以学别的了,但这往往是一种放弃。所以讲,会背了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放弃。当一个孩子会背某种东西的时候,就意味着他要去学习新的了,当把新的东西又会背的时候,一回头,以前背过的东西全忘了。结果呢?生气的是自己,挨骂的是孩子。我们这样理性地来看国学,才是务实的态度。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学太极拳,有的学得快,照猫画虎两个星期就能学会;有的人也许学半年,才学会,但是他天天练。最后的结果呢?先学会功夫的,一定不如天天练的人功夫好。再举个例子,比如学车,在驾校的时候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学得慢。一般而言,不管年少、年长,是男、是女,只要练够了时间,总是会拿到驾照的。还有一种情况:提前拿到驾照的,其水平就高于延后拿到驾照的吗?不尽然。真正体现水平的,不是拿驾照的先后,而是公里数。一个人开车的公里数,才是决定一个人驾驶技术的最重要指标。

        我们用这个例子来讲,孩子会背只不过是拿到了一个驾照而已,这个驾照只是骗交警的,不能骗车子。学经典就不能骗人了,你跟别人说,我的孩子读了三遍就全背下来了,那是骗自己。再譬如学游泳,学会很容易,报个短期班,一般孩子十多天就会游了。而比较专业的运动员,他们为什么专业?是因为一个动作,简单地练、重复地练。学经典也是一样,不要在意多少天就会背了,这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如果只是背会了就放下了,以后不管了,最终孩子还是会忘掉大部份的。特别是在孩子还小,不是完全理解的情况下。

        可以得一个武断地结论:一个孩子读了十次就会背,这种效果,不如一个孩子,读了五十次还没有背下来的效果好。因为,功夫就是功夫,功夫是一次一次累加练出来的,不是突击练出来的。所以,读经重要的是过程、是次数,而不是能不能背下来。我们要求孩子,不是看谁能马上背下来,而是要看,谁读的次数多了,谁坚持到底了,谁的功力就是最强的了。经典,不是学功夫,是在练功夫。功夫,不是学出来的,是练出来的。这个道理,大家是不是明白了?所以说,不要卖弄,一说自己的孩子看了多少书,背会了哪些东西,真正明白的人一听你这样吹, 都会笑话你。这也才是读经千遍其意自现的道理,是讲读经千遍,不是讲背经十遍。记下这句话了吗?所以,你忘掉了“背”字,孩子轻松了,你也轻松了,就不会把经典当饭吃了。我们知道,有些人、有些机构,讲孩子要背多少经典,要怎么背。人家那是当饭吃,你又不是当饭吃,对不对?当饭吃的,当然要在十岁前背N个经典,你又不当饭吃,讲这些“背”干嘛?这样理解了,我们就务实了,就轻松了,就可以喘口气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7 贝壳 +230 理由 收起
    舒米 + 20 只要面包,不要太在乎香味!
    睡莲 + 20 很给力!
    封疆大吏041010 + 20 我很喜欢!
    high5 + 50 非常先生,高人
    大梵天 + 50 学习了
    Jean + 20 收藏了!
    巍巍 + 50 非常专业
  • cinderella

    2011-8-24 08:40:0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8-28 10:42 编辑

    沙发啊,坐下来认真听
  • moon_zsh

    2011-8-24 08:45:53 使用道具

    继续学习!俺家宝宝刚上幼儿园,还是我读他听,要他坐稳听10分钟那是没有可能的,我只能在他玩的时候,给他读或者播放录音给他听~~不晓得效果如何,还有象俺家宝宝是英文输入较强势,中英绘本会先看英文再看中文,现在刚启蒙国学,该从何做起么?我觉得启蒙阶段很重要,所以还是要问问老师!

    问题:如何给小宝宝国学启蒙呢?(我家刚开始就是论语,ok嘛?)
  • tea_zzzz

    2011-8-24 08:48:36 使用道具

    不管沙发、板凳还是地板,我坐这听了
  • 敖冰轩

    2011-8-24 08:49:35 使用道具

    很不错,累积式很重要,要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非常

    楼主 2011-8-24 08:50:3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8-28 10:44 编辑

                                                          (之三)

          我们再来讲第三个问题,读经典的好处。虽然说经典不当饭吃,但不能说读经典没有好处。这个道理讲起来,可以深入一些。佛家讲:一切法,皆是佛法。论语中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法”是不是佛法,要看用这个“法”的人。这个“道”是不是大道,要看用这个道的人。钱好不好啊?钱本身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经典本身来讲也不存在好与不好的问题。钱,用的人不好,钱就是祸;用的人好,钱就是福。同样的道理,经典也是如此。昨天我们讲《庄子》说过一句话,叫“盗亦有道”。大家想一想大盗、大土匪都是讲道的,但这个道到了盗手里就是坏道了。大的土匪头子比你一般人更讲仁、义、理、智、信。他讲了这个,所以才会有一帮小喽罗听他的。这是我们看问题的一个方法,一个原则。是好是坏,就看我们怎么用、怎么学、怎么体会。明白了这个大道理,我们就解决了一个小问题。
        有的朋友问:“老师,我的孩子应学什么经典好啊?”本身来讲没有什么好不好的,都可以学。不学《三字经》学《论语》也可以,不学《老子》学《庄子》也可以,不要在这个方面去纠结,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看别人捧着《三字经》你也捧着,不要看别人读《易经》了,你也马上去弄本《易经》,这样学经典还是盲从。(后面我们也会来讲一些先易后难的原则)


         我们在这个大原则下来讲经典的好处:一、强化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过去上过私塾的老辈们,写东西都是非常有功底的——不写一字空,就是缘于对文字的深入理解。我们在从前讲作文的时候,特别讲了对称,特别讲了《笠翁对韵》,重要性在于让孩子去理解文字。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讲过,对称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诗经》是这样的,《诸子百家》也是这样的。我们来看看《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三段是对称的。我们再来看看《诸子百家》,以《老子》为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是对称的。
            再来看《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这是对称的句。
           我们再以《汉赋》为例,来看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是不是看到了对称?
             我们再看唐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我们再看宋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元曲,大家可能陌生,我们就举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是不是也是对称?
              我们再看明清小说,就看章回的题目,以《三国演义》为例“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是不是感受到对称了?
         好,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了语言的节奏,我们再来看现在适合孩子学的东西,我们先说《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是不是对称?
         我们来看《幼学琼林》:“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我们再学一点《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我们来看看《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不是看到对称了?《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等等,相当于过去小学的课本,里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称,适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词与词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词;句与句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句。

          第一个好处是强化孩子对文字的理解。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3 贝壳 +60 理由 收起
    睡莲 + 20 感谢你!
    封疆大吏041010 + 20 我很喜欢!
    Jean + 20 我很喜欢!
  • 球球

    2011-8-24 08:50:50 使用道具

    非常老师真积极啊,一大早就开始讲上了
  • kittycheng

    2011-8-24 08:57:48 使用道具

    学习!{:soso_e163:}
  • littleliuliu

    2011-8-24 09:02:02 使用道具

    读经典不是在学功夫,而是在练功夫。
    呵呵,这点到是让俺给宝宝读经的信心大增吖。。。

    继续练功ing~~
  • kepless

    2011-8-24 09:02:18 使用道具

    不想让孩子学国学,像个小老头。也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读了,背了这些个“空中楼阁”似的的大道理,对成长没有任何好处,敢问,孩子会用吗?另外,这些道理,大人都懂,关键时候能做到吗?所以,症结在于,不是不知道道理,而是能否做到,灵活应用的问题。我不反对,年老了,经历丰富了,有闲心情了,可以花点时间研读研读,也有自身的体会。现在的孩子,关键是长身体,有时间学点自然科学的东西,培养点科学的精神,或者欣赏点艺术,远比这些“玄而又玄”的所谓国学,来的更加有用。至于作文,我想现在不是“八股”的时代了,言之有物,真情实感,比攀引这些个“经典”只有更好。
  • roben

    2011-8-24 09:34:21 使用道具

    国学与作文,没想到啊
  • kepless

    2011-8-24 09:47:08 使用道具

    kepless 发表于 2011-8-24 09:02
    不想让孩子学国学,像个小老头。也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读了,背了这些个“空中楼阁”似的的大道理,对成长 ...

    最近常看到国学的讨论。之前很纳闷为什么有国学潮。所以,特意来看看。现在我的确有收获,那就是坚定了我的信心。
  • cloudfill

    2011-8-24 09:54:02 使用道具

    一是读书认字
    我们家现在应该是这个阶段
  • bobolu608

    2011-8-24 09:58:22 使用道具

    一是读书认字。这一般多指学龄前到一、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重点在认字识词。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在诵读中,家长要重点考察孩子的读字认字的准确性。对于孩子是不是理解经典中的意思,不必做过多的强求。有些家长常问:“经典里的意思,是不是要和孩子讲啊?”这个问题,想来就有了答案。要不要讲,关键看孩子在哪个阶段,如果字还不认识呢,那就以认字为主,不必讲什么经典的意思。我们这里讲的一、二年级,也只是一个参考,核心的标准还是孩子的认字、识字水平,如果孩子大体的字认识了,见过了不少的“猪”了,那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我家在这个阶段,先收藏了
  • 球球

    2011-8-24 09:58:54 使用道具

    哈哈,原来我家也处于读书认字阶段,让我悠一下
  • 轩轩妈

    2011-8-24 10:09:0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轩轩妈 于 2011-9-3 23:00 编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个喜欢:)
  • saramevan

    2011-8-24 10:22:24 使用道具

    好贴,非常有收获。
  • 炫辰爸爸

    2011-8-24 10:37:15 使用道具

    kepless 发表于 2011-8-24 09:02
    不想让孩子学国学,像个小老头。也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读了,背了这些个“空中楼阁”似的的大道理,对成长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非常

    楼主 2011-8-24 10:41:3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8-28 10:41 编辑

                                                                                              (之四)

    第一个好处是强化孩子对文字的理解。
    第二个好处是培养对历史的感觉。不少朋友知道《千字文》的来历,讲的就是一个大臣,皇帝看不上他、恨他,就要害死他,于是出了一道题,要求写一个论文,把几千年的历史讲出来,不带重字。于是这个作者就一夜之间写了出来,一夜之间黑头发全变白了。这就是《千字文》的来历,也是一部历史的缩写。
    第三个好处是表达能力的锻炼。可分解成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什么叫口吐兰香?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讲过,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论今。不是说往嘴里喷一点香水叫口吐兰香,说话办事光是大白话不行,全是口水话也不行。
    说到这里我们就讲一个历史故事,说的是朱元璋刚上台当了皇帝,也是有大学问的。通常来讲,他是一个大老粗,但这个大老粗不是真粗,为了喜庆,他就要求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在门口挂桃符(这是春联的前身),但是这个桃符很贵,一般人家买不起。这也是过去有一首诗叫:
    《元日》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明朝前没有春联只有桃符,后来朱元璋就下令用红纸代替,才有了现在的春联。为了检查他的命令是不是落实,他就微服私访,到了一家屠夫门口看到没有对联,就问为什么不贴?回答说没有文化,也没有钱请人写。于是朱元璋老板就提笔给这屠夫写了一幅对联,忘了交待了,这个屠夫是专做猪的阉割专业的,所以这个对联是这样写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把一个阉割专业写的如此大气,如此磅礴,可能唯有元璋皇帝一人了吧。有笑的没?《论语》中讲“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要文质彬彬才为君子,通俗地讲,一个再粗的人也要有点文化。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被窝里放屁——能闻能捂(能文能武)的人,不学点国学怕是不成吧?

                     我们来讲第四个好处,培养孩子的气质。此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我们选媳妇、选女婿的标准越来越高了,有钱、有车、有房还不行,还要有文化、有气质,还要是帅锅、靓妹,没有点气质,怎么在江湖上混。在江湖上混,我们除了要学会出口成脏之外,也得有一点出口成章的气质吧?这是四,后面的,我们就不展开了。

               第五点好处,通达处事为人的道理。知道如何处下如何达上。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最高的学问。这也是资治通鉴的意思,读书让人聪明、生慧。有这些聪明智慧的作用是什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人事都不知,鸟事怎么可能明白呢?可以说,这是读经典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我们前面讲过《孙权劝学》,如果把经典当成是解经博士,那就是狗屁博士,如果这样来读经,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了”。大家有空可以百度一下,学一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读了就明白,读了书,为什么可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当然,如果要求高,还有如下的好处。

          六、培养孩子道德的基础。未来社会更需德才兼备。德才兼备,德在才前。

         七、会让孩子有大心胸、大格局、大境界——为未来做大事业奠定基础。这一点,我们稍讲一点。从古到今,能为上将、大帅者,都是有格局的,能闻能捂的(能文能武)。没有大格局,只会舞枪弄棒的,最多是个先锋,比如说,张飞最开心的是什么?就是孔明先生说:“哎呀呀,想不到翼德先生也有文化,懂得兵法了啊。”这是张飞最高兴的事,笑了没有啊?呵呵,说的玩笑话,为的是大家开心,有所得,有所悟。最后一个,我们不展开了,以后可以专题来讲。

          八、让孩子在先辈的圣言中达到智慧和般若的殊胜——也就是明心见性。关于明心见性,就不展开了,算是列个提纲,大家思考吧。

  • enancy

    2011-8-24 10:42:38 使用道具

    准备学国学了。。。
  • lemurialxx

    2011-8-24 10:43:15 使用道具

    非常老师讲的很实际,学到不少~~我们目前是听经典,听三字经和唐诗
  • 巍巍

    2011-8-24 10:52:5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8-24 11:31 编辑

    讲得深入浅出,太好了。

    私下认为,背不是过程,是结果。过程是什么呢?是多读、熟读、常读、长读。---------十分赞同。

  • 椰子婷

    2011-8-24 11:59:23 使用道具

    我一直在思考,以后孩子的时间分配究竟如何安排。
    我和椰子的意见是一致的,当他还小的时候,一定要多玩,会玩,好好滴玩,免得大了没玩的时间,也没了强壮的体魄。
    我希望所有的一切学习,都进行得是轻松有趣的,所以我自己要好好做功课,要把一件事情讲得有趣诙谐是很看功底的。我很喜欢古代的文字和思想家们留下来的大作,的确,许多道理也许我们成年了,都懂。但是都懂并不代表你就都会这样做了。多读更能坚定对是非的看法,对事情看待的深度。我不曾想让孩子学了这些会怎么值得夸耀,但是只要他有印象,偶尔能把原文翻出来看,以后能挑出对自己有益的理念塑造自己的性格就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笑。
    学习需要时间,玩也需要时间,看来得学会见缝插针才行了。
  • 猪宝来了

    2011-8-24 13:37:20 使用道具

    国学版喜欢你了,当然还有我们的版主,哈哈
  • bertie2002

    2011-8-24 14:01:26 使用道具

    非常老师讲的太好了  学习中
  • sophiaYY

    2011-8-24 16:40:32 使用道具

    楼主的国学教育观豁达的很,言语也轻松幽默。

    就像拿着好吃的香饵去引诱孩子,没有不成功的吧:)
  • 春光无限

    2011-8-24 16:50:23 使用道具

    等着看下文,写得真不错,深入浅出,字字珠矶!
  • 非常

    楼主 2011-8-24 18:19:1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8-28 10:40 编辑

                                                                                                 ( 之五)

                 前面,我们讲到了经典是功夫,是练的。但是要练这个功夫, 就要把简单的事重复做。换句话来讲,这也是我们平时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说到这个制心一处,从开始讲课一直到现在,其实就讲了几个字,一个是“熏习”,二是 “制心一处”。一群的朋友,大部分坚持到了现在,这个相当地不容易。有了一群朋友的坚持,也才有了我们的坚持;有了一群朋友的制心一处,也才有了我们这个群的制心一处。学习经典也是如此,要制心一处。
                但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打鱼的渔民越多越好,也不是说猴子越多越好,要了包谷不要西瓜的猴子越多越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的人要越少越好。学经典也是这个态度,制心一处。所以,有朋友问:“学哪个经典好?”从大处讲,哪个都可以,只要你制心一处坚持下去,都能学好。是我们要强调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要讲怎么叫学有所得?有的朋友就会回答:老师,你讲得真好!老师,你讲得真棒!还好啊?上帝在西方,听不到咱们这对话,要是上帝在群里面的话,听到妈妈们这样夸,那还不笑得满地找牙啊。说实在话,夸课讲得好,非我所愿。因为你在说老师讲得好的时候,实际上你是没有学到啊,昨天我们讲张飞最喜欢的事就是诸葛亮说:“张飞先生,你也有文化,懂兵法了啊。”这是张飞先生喜欢听的。我们最喜欢听到的事,就是大家有所得、有所悟,因为这才是你学到的东西。

                 谈到这个自己的东西,还是免不了要乱扯,大家知道这个“术”字是什么意思吗?过去,古代,一般讲的是学术,不是讲学问;在过去讲的是道术,不是讲道学;讲的是儒术,不是讲儒学。《师说》里有一句话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个“术”,就很有讲究了。当年孙膑、庞  娟还有苏秦、张仪,跟鬼谷子学,都是在学“术”,不是在学学问。我们今天讲技术,就有了这个“术”的意思。还有一句话叫“外用儒术,内用黄老”,为什么不讲外用儒学或是儒家呢?这里有什么区别?术与学的区别就在于,术是你自己的,学是别人的,比如说,你是一个物理老师,你会讲电学,但一做试验,你被电着了,这是电学。而一个电工,不会讲电学,但会装电灯,这才叫技术。
              当年孙膑、庞涓、还有苏秦、张仪,跟鬼谷子学完了,下了山,就可以带兵打仗,就可以下马治国。因为什么?因为学到的是术,要是当年孙膑、庞涓、还有苏秦、张仪,天天在老师身边讲:“老师,你讲得太好了,太棒了!”一是永远下不了山,二是永远在气鬼谷子,气死了算,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看,《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整理的一本书,这本书里哪里讲过什么“老师啊,你讲的太好了,太棒了”之类的话?找不到。
              讲这些笑话也好,历史也好,一个意思是大家不要夸课讲得好不好,说老师讲得好,那是学问,说自己有进步了、孩子有进步了,那是学术。学以致用,才是学术。学了来问,学了来夸,学了去辩论、玩嘴皮子,那是学问。在秦始皇当政的时候,玩嘴皮子的都要被杀头。
  • 非常

    楼主 2011-8-24 18:21:2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8-28 08:20 编辑

                                                                                               (之六)
           我们来讲下一个问题,有的朋友讲了,孩子学过这个经,背过那个典,多学一点不好吗?这个问题,我先不直接回答,我们从经营上来讲这个问题。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不去卖汉堡?阿迪达斯为什么不去卖西服?微软为什么不去卖电脑?我们要知道世界一流的公司都是专一的,这也是《师说》里的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术业”必须专攻,我们从经营角度来讲这个问题。比如说麦当劳,是不是可以卖汤面?是不是可以卖肉串?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卖汤面、卖肉串,会不会得益?单纯地来说是肯定可以得益的,但是,不要忘了这个副业的得益是以牺牲主业的收益为代价的。在经营中,我们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卖了汤面、肉串,盈利了、得益了,这是我们的眼光短浅所致,这个汤面、肉串的盈利背后,是以牺牲可乐、汉堡的利益为代价的。《三国演义》中,张飞使的是蛇矛枪,关公用的是偃月刀,吕布耍的是方天画戟;《水浒》里面李逵用的是板斧,花和尚用的是月牙铲,这是他们的术业,也是他们的专攻,同时也是他们的特色。从来没有一个小说人物、历史人物,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他们在对阵打仗的时候,绝不会说:“我用刀打不过你,等我一下下,我换个兵器,用枪来挑你。”
           同样的道理,我们学经典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说:“哎呀!我道家的说不过你,我换个儒家的来说你;哎呀我儒家的说不好,我换成法家的来吧。”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个名字好啊!大家回头好好读一读这一段。为什么诸葛亮一人能敌这么多人?因为那些儒都是学儒学的,不是搞儒术的,所以一肠子的全是之、乎、者、也。怎么能挡得了孔明先生之专攻呢?大家是不是有启发了?其实,还是一句话,“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不能说你只看到了芝麻,你就可以为丢西瓜找到了理由。读书、学经的态度,就是要制心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