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的方法——读蒙田《论儿童的教育》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5-10-30 10:12 编辑近日读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的一篇文章《论儿童的教育》,颇受启发,和我所思所想甚为契合。其中谈到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对想学好作文的孩子及其家长不无裨益。蒙田批评说学生在学院里读十五六年拉丁文,纯属浪费生命。“我们有一半生命是那样消耗掉的。我们花了四五年时间去理解空洞的文字,把它们联成短语;然后再花掉四五年时间写成论文,分成四五部分;至少还得再花五年时间,我们才能初步地懂得如何把它们很好地混合、联接和交叉起来,成为精巧的形式和连贯的整体。”蒙田认为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其实语言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要言之有物。所以,想写好文章,首先就必须去储备和思考“事物”,一旦储备多了,思考清晰了,文字自然而然就会流淌出来。“要使我们的学生很好地、足够地储备着事物,那样,文字将会很快地跟上来,如果它们不自动跟来,他也会拉它们上来。”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头脑里装满了很多好东西,却不能把他们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些人自以为是口才差。蒙田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浮夸的毛病,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都是某些不成形的概念所产生的影子和怪物。这些概念,他们自己不能辨别或分析,由于他们自己还不了解,结果也就不能表达它们。只要你看一下他们的真实情况,他们在陈述时怎样口吃和困难,你就会相信,他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受孕,所以还不到分娩的时候;他们只是舔着那个不完善的、不成形的胚胎而已。至于我,我的意见是,苏格拉底也这样主张,凡是一个头脑里有着清楚和活跃的想象的人都容易把它表达出来”。表达不出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分析清楚,没有思考明白,在我们脑子里的是“不成形的概念所产生的影子和怪物”、“不完善的、不成形的胚胎”,只有思虑成熟以后,才能轻而易举地把它表达出来。蒙田引用别人的话说:“一旦事物已先考虑好,表达的言语就自动流出来了。”“当事物占有了他们的头脑,他们就猎取言语。”“事物本身迫使言语表达它们。”蒙田强调既要储存知识,又要善于思考。蒙田认为学生要有广阔的视野,不仅要读书,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比如向每一个职业的人包括农民、泥工、异乡人或旅行者去学习,“所有这些人都必须利用,各取所长,因为,他们是全都有用的;即使是另一些人的愚直朴素,也将有益于他的教育”,“让他培养起探索一切事物的性质和原因的真诚的好奇心;让他调查他周围任何罕见的独特的东西”。要培养学生的判断力、理解力和思考能力。“他不要使学生去强记迦太基灭亡的日子、汉尼拔和西庇阿的性格,也不要强记马塞勒斯死在哪里;不要教他很多历史的事实,而要教他做历史的裁判者。”“理解力能看清一切,听到一切,所有其他的东西都只是盲目的、没有知觉的、没有灵魂的。”至于文章的语言,蒙田认为是次要的,他做了一个比喻:“对于那些身体消瘦的人,要使他们多穿些衣服。所以,那些题材贫乏的人,竭力用漂亮的词句来吹嘘。”如果一个人追求新奇的文字,说明学习者幼稚的野心。蒙田说不应该使事物去适合文字,而应该让文字适合事物。“文字是为事物服务的,不是事物为文字服务。”在写作时,应该让事物充满想象之中,完全不去想文字。蒙田所喜欢的语言是“一种自然、平易和不矫揉造作的语言,无论是口头讲的,还是写在纸上的,是一种有表现力、简洁、紧凑和有实质的语言,不那么柔弱和造作,而是有利和锐利、‘最有分量和使人震动的语言’”。蒙田引用塞内加(古罗马哲学家)的话说:“奉献给真理的语言必须是平易而不加修饰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孩子学写作文最忌讳看作文选,要看也得看名家名作。当然,看了名家名作,往往也只能学华丽的语言等等皮毛东西,要真写好文章,还是要“道法自然”,至于什么是自然,蒙田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很有道理! 嗯,我看完了,有道理,谢谢 大家就是大家,论述很精辟 学习了额,要慢慢仔细研究研究。 非常有道理呢,我也琢磨琢磨 学习了,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