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孩子在国外读书,家长陪读的那些事
都说孩子18岁以前出国读书,家长一定要陪着,那到底陪什么?陪读的内容是什么?除了司机厨师的角色外,我们家长究竟陪读还干了些什么事? 就我知道的,周围陪读的家长,除了司机就是厨师,没干别的。青春期孩子,见了家长也没话好说,放学就猫自己房间里,还不让监督,房间里有电脑手机,管太死么,也8行。
学校里的事,家长一概不能参与,参与不了,孩子也不告诉你。
就只有家长群里道听途说,焦虑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与其这样的陪读,如果国内已经内退倒也罢了,有的还是放弃国内三四十万年薪来陪读的(当然,配偶的年薪就更高了,三四十万年薪放弃就放弃了),但至少国内还有事业可干干,在国外陪着孩子,英语多半也不好,那等于是。。。。当然自己安慰自己也是可以的:国内太忙,压力太大,躲清净来了。
很多陪读家长,陪着陪着都发狠话了:等你读了大学,都不想和你再多待一天。
而很多青春期孩子,其实也不愿意妈妈(还有爸爸呢)这么陪着,最好他们早点回国去。 有的孩子在国内时,父母忙事业,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出国了,妈妈(或爸爸)面对一个青春期孩子,确实不太容易一下子找到感觉的,想找威信吧,孩子已经不肉你了;想来引导指导孩子吧,自己啥也不知道,还不如孩子呢;想给孩子培养习惯吧,晚了,青春期了。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12-1 09:54 编辑
陪读那些事,几多辛酸几多困扰,并不是一句“18岁之前的孩子,出国一定要父母陪”这么简单。
有的陪,除了司机厨师尽心外,实话实说,意义是真不大的。
你说有亲情,没错,但亲情这东西,你需要,你在乎,它就是亲情;你厌烦,你不在乎时,它就是牢笼;
青春期的孩子,有几个能品味出亲情的?
所以,现在我们要稍微改变一下看法:
有的陪读,可以不陪;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12-1 09:58 编辑
遇到一个朋友,说陪读到孩子上大学了,本想继续在孩子身边的,结果被孩子给撵回国了。
国外上大学,住家里,和住学校,费用是相差很大的,家长陪着,除了想多照顾孩子的因素外,也会有想节省点费用的考虑。
但这个“撵”字让我听了气愤。
我就时常在琢磨这个陪读,到底应该陪什么,既然陪了,就要尽到陪的意义,否则,孩子讨厌,自己又不适应:离开家乡、离开年迈的父母,离开多年的朋友,跑这里来干什么?难道真的是上辈子欠孩子的么? 曾经在国外呆了10年,亲眼所见,别说读本科要陪着,如果有条件硕士最好也陪着;~ 我上面所讲的,都还是指留学陪读的父母,不能在国外找工作,他们纯粹就是为了陪孩子读书,否则是没有理由待在国外的。 我基本打算是孩子上大学,我回国照顾父母去了。
如果我继续陪着,一方面我可以工作,挣点收入,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孩子,不住校就省了学校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大学的住宿费比外面的贵,有的还没有炉子,得去学校的食堂,钱化得多不说,还吃不好)。
但我觉得儿子需要锻炼了,需要离开我独立生活去锻炼了,为此,多化点钱还是值得的。
另外,父母年纪也大了。。。。。 本帖最后由 amstel-river 于 2015-12-1 10:20 编辑
幸亏我不是陪读的,幸亏她们陪我过来的。幸亏我在国外不错的工作。我也见过陪读妈妈和候鸟爸爸。也见过为了孩子在国外读书自己读master和phd的
我这个帖是指18岁之前的孩子陪读哈。
我意思是说,有的家长打算送孩子出国,也打算陪读的,真得好好想想自己来国外陪读,能干些什么,该干些什么?
否则又生气又无意义,跟孩子关系还搞僵,真的是何必陪读? 基本说来,在出国前,陪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就应该比较融洽和信任。
这个是最基本的。
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毫无威信的,孩子也不把你当回事的,那就表多想了,还不如好好化钱找个懂教育的寄宿家庭,英语又好,孩子也佩服的监护人好类。 先不说别的,就说吃饭,孩子会做饭么?如果在国内他能坚持一年,每天三顿的自己做饭吃才能过关,很多国内的菜和调料国外没有就不说了,我所见的孩子出国一段时间多少都会有胃病,胃出血的也见过2例~~
孩子能自己完全手洗自己的衣服么?包括冬天的外套和床单、被罩,因为是租住的房子,很多房子没有洗衣机,全部衣服必须手洗~
孩子自制力怎么样,N多孩子通宵打游戏、通宵玩电脑,没零花钱了去打工,有时要站将近10多个小时,这种工父母应该会帮孩子排除掉吧,还有学习、谈朋友的压力,虽然父母在身边觉得烦,可是身心俱疲时身边有个贴心人感觉完全不一样.........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12-1 10:28 编辑
万水千山 发表于 2015-12-1 10:15
先不说别的,就说吃饭,孩子会做饭么?如果在国内他能坚持一年,每天三顿的自己做饭吃才能过关,很多国内的 ...
我告诉你,我同事中有不少是17,18岁自己来加拿大的孩子(不是中国人),他们自己找房子住,自己解决生活上的所有问题,现在一天打两份工,因为家里也没钱支持,听了看着,真让人心急啊: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这么强大?难道这比一张大学文凭贬值么?不,在我看来,这些能力跟读大学,跟有好工作一样有价值,我是真的很希望自己儿子能这样强大啊!
我也想过了,大一肯定得住校,吃学校的食堂,大二就不见得有宿舍可申请了,到时候自己再找几个合得来的朋友,一起合伙租房,自己烧饭做菜(总得有这么一天的呀)。大不了,经济上多点支持,也不用太苦地去边学习边大量时间打工。。。。。我觉得只有这样离开,我儿子才能锻炼得出来。
如果我的儿子一直这么陪着,他什么时候独立呢?我是舍不得,不放心,可想想那些18岁都没到的孩子,独自一人出国留学,寄宿在别人家里。。。。还有大学留学的,难道他们父母不担心,就舍得?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没生娃前就考虑过这儿问题,是提早送出去早点适应呢还是国内读了大学再出国。
一方面是心智还没成熟是否可以管控自己,另一方面是觉得国内基础教育还不错。
我自己是20多岁才出国,算是比较无趣的人,所以每天图书馆,学校,宿舍3个地方跑。
但看过了18岁前出国的,没几天就谈上了男女朋友的,说的好听点是互相依靠,也节约生活费。
而陪读这件事,如果光是为了陪读而陪读,难道一辈子陪下去?也如楼主说的,他们正叛逆期,可能真的会起反作用。
但不陪吧。。各种担心。。 张小宝妈咪 发表于 2015-12-1 10:36
没生娃前就考虑过这儿问题,是提早送出去早点适应呢还是国内读了大学再出国。
一方面是心智还没成熟是否可 ...
出国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孩子能在国外愉快生活,对吧?当然,在国外工作几年,有几年国外的专业工作经验,那回国也是有含金量的。
那为了这个目的,早出来的意义还是很大的,孩子有比较长久的朋友圈,这个是主要的价值;另外孩子的语言也更好,思维习惯都能更好地适应国外生活。
即便是目的为了读大学,那早出来肯定比高中毕业出来要好很多了。
我一直想培养儿子烧饭做菜,可很难啊。
孩子没有兴趣,这么逼迫着教,也无收获。 如果初高中阶段计划陪读的家长,自己至少英语要学习,不说很好,但至少是不能寡在中文圈子里不出来。
二是要对学校的教学活动有参与了解,对社会有所了解。
什么样的学生被好大学青睐,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就业市场,什么样的专业是容易找到工作,应该参与哪些课外活动。。。。。
这些问题是不能靠孩子自己去摸索,而家长只做旁观者的。 我有家长微信群,QQ家长群,群里的陪读家长,大多数,绝大多数目前只是司机和厨师的角色。 张小宝妈咪 发表于 2015-12-1 10:36
没生娃前就考虑过这儿问题,是提早送出去早点适应呢还是国内读了大学再出国。
一方面是心智还没成熟是否可 ...
现在18岁谈恋爱都算晚恋了。。。
成绩好,自己强大的人什么时候出去都行。自身不强大,多早出去都白搭。
我一个朋友从没在国外生活过,最近应聘去硅谷工作了啊。
我20来岁出国读研,国外工作,30多岁外派回国,国内国外都有朋友圈,校友圈。基本属于海鸥型,想在哪儿在哪儿。
对我而言很不理解苦哈哈地非要孩子在国外读个书,夫妻分居两地的情况。这孩子要是成绩好,争气还行,要是成绩一般甚至是成绩难看,就更不理解了。陪读型的天天精力就是孩子,孩子,孩子。搞得亲子关系紧张。 支持楼主,说的很好,想的也很透彻。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5-12-1 11:10 编辑
oranje 发表于 2015-12-1 10:53
成绩好,自己强大的人什么时候出去都行。自身不强大,多早出去都白搭。
我一个朋友从没在国外生活过,最近 ...
你说的,是泛泛概念上的,你不理解的,是因为你不是当事人。
不要说换了是你,你不会怎么怎么。。。。总而言之,你没有遇到相同境遇的发生。
殊不知,这样的陪读形式已经成为很普遍的时候,往往其背后是有一定客观存在道理的。
另外,对于自己的孩子,18岁未成年的孩子,哪个父母,或哪个专家能早早预定孩子是哪块材料,是不是强大。。。。这样的结论?
结论是后来才知道的,但绝对不能早早就预定,是吧?
至于说,出国的年龄,我们只能从普遍意义上去讨论,个体就说不好了,很多留学后有海归的,主要原因,不是语言,不是专业,而是因为朋友圈,而这个朋友圈,时间积累是必不可少的,高中(甚至初中)的积累,和大学的积累,又怎好比?
就说我儿子,8年级来的,初中插班进来,8年级那一年就没什么朋友,只有当年一起来的3个留学生同学(因为都是新生),不是我儿子语言不好,也不是性格不好,而是别人已经形成的小圈子,不容易进;而到了高中,新学校了,新组合了,很容易有一帮很要好的朋友。
当然我不是说这个8年级,和9年级的朋友圈有什么了不起,我是说这个客观事实:什么时候来,早来还是晚来,在技术层面上还是有讲究的,不是简单地自由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charlenedavid 发表于 2015-12-1 04:07
你说的,是泛泛概念上的,你不理解的,是因为你不是当事人。
不要说换了是你,你不会怎么怎么。。。。 ...
楼主,别说什么我不懂,我在国外生活了十多年,这个圈子怎么形成的,我是看着它开始、壮大的。什么人填进来走这条路,现在跟前几年人群有什么不同,都是看在眼里。当然我不会混那个圈子——那就不是我应该混的圈子。也很难躲过旁边搬来个陪读邻居
我最近不是还发过一帖,说我一朋友准备送她两个双胞胎儿子明年来加拿大读十年级,按说,我也是很不看好的,第一是家长不能陪读,第二是孩子出来读十年级,有点晚,加上国内又没有专门课外的英语学习过。
但,作为当事人,她跟我讲了一通后,我不得不承认,每个当事人,都有其自己特别慎重又纠结的考虑,这不是外人理解不理解的问题,毕竟我们不是身在其中。
那就说留学吧,这么小的孩子,与其在国内担心着,加上家庭又有条件出来一个(妈妈或爸爸),又有多少家长会不愿意陪呢?
所以,一个问题是套一个问题的,不是局外人想当然那么自以为是的。 我现在特别能明白,不是当事人,确实说话,想法都完全不一样的,说别人的事,件件都很干脆容易。
我这个帖子,如果是现正陪读,或打算去陪读的家长,肯定有共鸣,说的全是现实里的事。
别跟我说一句:强大的孩子,哪里都强大。
废话,那你说哪个孩子是强大的?哪个孩子是不强大的?你孩子,还是我孩子,还是他孩子。。。。
等于没说嘛。 关键孩子得从小培养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希望18岁到了突然变强大是不可能的,就这样突然放羊挺可怕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