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anxuanie 发表于 2016-1-3 16:22:53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6-1-5 14:14 编辑

今天,为孩子复习数学时,又遇到了昨天那道题:“7个9相加,和是多少?”昨天他做错了,列的算式是“7+9=16”。我给他讲了一遍,让他记住。今天居然又做错了,得数还是“16”。我让他重读了两遍,他还是按照“7+9=16”来做。我有点生气,批评了孩子两句,他似乎还不以为然。现在,我一直在想,孩子为什么做错?问题出在哪儿?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提取大脑中的长期记忆,但在提取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提取错误或提取失败。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为记忆不牢固。如果要提高提取的成功率,需要不断训练这个模式“X个Y相加,和是多少”,直至深深烙印在大脑里。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自动化”的过程。其实人的思考离不开自动化,比如我们学习母语,一开始很费劲,并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随着不断练习,我们可以达到听到话语就能明了意思的地步,也就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自动化是为了减轻大脑思考的能量消耗,让它更多地关注和解决新的问题。我们读书、打球、开车、工作等等,都需要自动化。所以,当孩子学习了一个新的数学问题以后,应该有一定量的习题,帮助他实现理解和达到熟练。当然,不一定非要马上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为在短时间内反复做同样的练习,孩子会感到厌烦,降低学习的兴趣,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分散进行练习,以提高记忆存储的效率。另外,我觉得对一般数学问题不进行大量反复练习也没有太大妨碍,毕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要不断接触,比如乘法问题,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达到自动化程度。这就好比开汽车,虽然取得了驾驶证,但还是要经过不断地上路实践才能实现自动化。另一个原因是孩子的大脑发育问题。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人的思考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工作记忆就是人的意识,它从环境和长期记忆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当孩子看到“7个9相加”这个信息时,由于记忆不牢固,他提取不到“7×9”的信息,再由于“7个9相加”和“7和9相加”的相似性,他提取出的是“7和9相加”的相关记忆。由于孩子的工作记忆容量小(比如孩子很少像大人一样一边唱歌一边思考,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他不能很好地区分二者的细微差别,所以就得出了“7+9”这个算式。要想得到正确的结果,必须在工作记忆中同时呈现“7个9相加”,“7和9相加”以及“7+9”、“7×9”、“9+9+9+9+9+9+9”、“7+7+7+7+7+7+7+7+7”等信息。显然,工作记忆容量小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系列“庞杂”的信息。成人有时也会混淆“7个9相加”和“7和9相加”这两个不同的表述,但一般情况下都是马虎大意。孩子提取错误则不是一个“粗心”就能说明的,比如孩子在做错题后,我又让他读了好几遍题,他都坚持错误的答案。孩子出错在于没有因读到“7个9相加”提取到“7×9”的记忆,也因为在提取过程中错误地提取出了“7和9相加”的记忆。这种提取错误的原因在于孩子的大脑中神经元联结异常丰富,四通八达,专门化的水平还很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又缺少大人们所固有的成见。随着练习和刺激的不断增加,神经元突触会大量修剪(这个过程主要还是个自然过程),专门的神经回路形成,这种提取错误会逐渐减少。(“当我们在环境中遇到某种规律性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突触连接可能会帮倒忙,因为它们与我们通常遇到的典型情况或需要作出的典型反应不一致。事实上,有效的学习和行为不仅要求我们思考、做某些事情,同样要求我们不要想或做其他事情——换言之,我们要抑制某些思想和行为。突触修剪可能是大自然母亲使我们的大脑更有效率的方式。”——奥姆罗德《学习心理学》第20页)因此,要想克服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细微差别,尽量在有限的工作记忆之中有序地、有意义地进行思考(比如ocacalco你记得住吗?但Coca Cola你就记住了,因为这是可口可乐的英文名字)。再有就是不断练习,促进专门化的神经回路的形成。总体来说,要想解决孩子面临的难题,一是要进行适当地练习,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强化,伤害孩子的学习乐趣。另一个是不要因孩子表现不佳就轻易得出孩子“不聪明”、“笨”的结论,要知道孩子的成绩既来自于自身的努力(适度努力),又来自孩子大脑的发育成熟,比如工作记忆容量的提升、突触的修剪和神经回路的形成。我们只能静待花开,不能心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