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京 于 2016-3-14 11:41 编辑
文/大京
有些朋友对大京老师的观点,即把绘本用来学习很不赞同。他们的观点是,绘本不是用来“学”的,而是用来“欣赏”的。
我不知道如何定义“欣赏”?欣赏这个词好像比较抽象,概念也很大。绘本既然是用来欣赏的,请问如何欣赏呢? 欣赏,也分层级的。 是不是需要说出个道理来,还是说就是看着好看,听着悦耳。我们到了画廊或者博物馆,看到了非常美的绘画作品,我们就会去欣赏它,我们可以就说一个字,美!这是一种欣赏,谁能否认呢。但也可以也讲出个子丑寅卯来,比如讲解员对这幅绘画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听完讲解,我们才才知道到底美在哪儿了。
即使如此,我还是非常理解绘本是可以用来“欣赏”的这样的观点。
其实大京从来都不反对所谓欣赏绘本。因为绘本你可以把它仅仅当做几副图画来欣赏。但是这并不妨碍另外一些人用绘本来学习英语。绘本是个载体,也是工具,绘本是个筐,啥都可以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可以用来欣赏,你甚至可以用绘本来让孩子单纯学美术绘画都没有问题的。当然也可以用来学英语,而且还可以深入精细地学。
如果非要把绘本定义为其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作用,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绘本的作用和功能不是单一的。绘本好比一个篮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既然大家都是为了把孩子的英语搞好,为什么不可以用绘本来教学呢?
有的朋友说,绘本不能用来教学是因为不能把绘本当做教材用。诚然在国内,绘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可以当做教材来用的,国内还没有人能达到这个水平能够用绘本编出成体系的教材来。因为绘本的体系性并不是非常的完整,它们比较散。但是谁说绘本不能用于教学呢? 英美人在学,台湾人在学,香港人在学,为什么我们这里就只能欣赏呢?
现在谈谈我对英文绘本学习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认识。
观点一: 绘本需要精挑细选,宁缺毋滥
有的朋友把时间多用于下载和囤积上,或者看到是童书就忍不住收集收藏,而花在怎样甄别绘本和如何更好地使用绘本上面的时间却不是非常充足。
观点二: 对于中童与大童,绘本适合精听精读,少些泛听泛读。
孩子学习英语时,如果处于幼儿期,可以适当的熏陶和洒洒水之外,即所谓的“欣赏”,进入到中童大童阶段,就需要精听精读,扎扎实实把基础打好。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都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有人理解泛听泛读就是随便听听,随意读读,泛泛地听,泛泛地读,而我的理解就是粗观大意,蜻蜓点水,不求甚解的意思。这样的学法意义有多大?可以讨论。
我个人的理解,泛听泛读的“泛”是广泛的意思,而不是泛泛的意思。是指接触涉及的题材要广,是指广度或宽度,而不是泛泛,浮光掠影,浅偿辄止的意思。很多人的理解对不对,恐怕需要商榷。我是不认同所谓蜻蜓点水式泛听泛读的。那只是在浪费自己和孩子的时间而已。就算是广泛含义的泛听泛读,那也是在孩子基础比较好了,英语能力很不错的情况下才能谈到。否则就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英文在以后很难取得比较高的水准。
这是个学习方法问题,或者方法论的问题。不能能引起我们的重视。
大京总结的公式是: 泛1 → 精 → 精+泛2
什么意思呢?
幼童阶段(泛泛听泛泛读)→ 中童阶段 (精听精读)→ 大童阶段(精听精读+广泛听广泛读)
请注意:
幼童阶段的泛听泛读和大童阶段的泛听泛读意思是不一样的。幼童阶段是不求甚解浮光掠影式的泛泛之意,只是熏陶和感受而已,还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大童阶段的泛是指广泛涉猎的意思。是指对原版书的题材,体裁要广泛接触。
总之,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要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对待不同的孩子,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能搞成一刀切。
观点三: 绘本是养成精听精读良好习惯的最佳素材之一
绘本和分级读物,还有教材最大的区别是绘本的故事性最强,画面最为优美丰富,是培养孩子养成精听精读良好习惯的难得素材和契机。
孩子在某一个时期非常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如果过了这个阶段就会错过了这个时期。如果连最有趣好玩的绘本孩子都没有认真听过读过,都没有建立起跟读朗读的习惯,那么对于别的的英语素材就更难建立了。
观点四: 把绘本用于教学和把绘本当做教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些朋友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说绘本不能用来当做教材用,所以绘本也就不能用于英语学习。这个观点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孩子在幼儿期间从妈妈爸爸那里学母语,有教材吗?没有啊。 孩子某句话某个词发音不对,妈妈纠正了过来,这难道不是一种教学吗?
不能把教学等同于教材,教材可以用来教学,别的东西也可以用来教学嘛。绘本可以用来教学,这是没有疑问的。
观点五: 应该深入挖掘绘本的价值,将绘本用好,用扎实,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和时间
这主要是针对中童和大童来说的。中童和大童完全可以利用绘本进行精听与精读训练。比如:跟读训练,朗读训练,复述训练目前看来还是最有效率的高效学习方式之一。
有人反对跟读,朗读,复述。我不知道反对的理由是什么?说是怕孩子有压力,其实你又没试,怎么知道孩子就一定有压力呢?有压力,可能是因为选的绘本太难了,或许是这个故事他并不感兴趣,这样才会有压力。如果是难度适中,趣味性很好的绘本怎么会有压力呢?
所以需要找对症结,不是跟读,朗读,复述这些方法本身有什么问题。
有些孩子对某一本绘本特别喜欢,反复听,反复模仿,难道这不是一种自发的跟读朗读复述吗?如果在最有趣最精彩的绘本可以建立起跟读和朗读的好习惯,那为什么不早早建立良好的习惯呢?
总之,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要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对待不同的孩子,也要区别对待,不能搞成一刀切。
当然,以上都是我个人观点和经验之谈,没有任何勉强别人接受的意思。希望朋友们可以参加讨论,拍砖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