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思维用处大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6-4-11 16:02 编辑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会大声地自己跟自己讲话,比如某个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会说:“红色的积木在哪里?我需要红色的。现在,需要一个蓝色的,不是,这个不合适,在这里试试看。”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对自己讲话是出于自我指导。因为语言会帮助儿童思考心理活动和行为,并选择行为,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是所有更高认知过程的基础,包括控制注意,有意记忆和回忆、分类、计划、问题解决以及自我反省。随着儿童逐渐长大,并且发现任务越来越容易,他们的自我指导性语言会内化为沉默的内部言语。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思考和行动时,我们和自己进行言语对话。(劳拉·贝克《婴儿、儿童和青少年》P420)
我们把这种自言自语,叫做有声思维或出声思维,它是儿童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只不过,随着人的不断成长,这种自言自语会逐渐减少,转变为唇语、咕哝,甚至是完全静默的内部语言。但是,成人偶尔也会运用有声思维,尤其是在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
善于运用有声思维,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尤其是有学习困难的孩子的学习。
有声思维可以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听觉与视觉不同,声音是一维的、线性的,当话语发出时,人们需要提高注意,才能辨别每个字词并理解话语的含义。而人的双眼则会上下左右来回浏览,速度飞快,往往会遗漏掉比较重要的信息。考试的时候,如果小声读题,可以放慢阅读速度,提醒大脑专心致志,并对一些特别的词如选择题中“不对的”、“错误的”等表述加以重点注意,减少粗心犯错的机会。研究表明,那些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自言自语的儿童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投入,比那些较少自言自语的同龄儿童表现更好。当然,不是出声都好,比如朗读文章,可能让人过多关注字词的解码,减少了了解字词意义方面的投入,对于困难的地方无法反复重读,导致对文本理解出现问题。
有声思维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监控孩子的所思所想。思维过程是内隐的,别人所能看到的仅仅是思维的结果。孩子想的到底对不对,我们不能只凭借结果来判定,尤其是当结果正确,思维过程却出现偏差的时候,更容易导致误判。如果让孩子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大声地说出来,教师和家长就可以更好地监控,及时发现孩子的错误。如加减法的计算,让孩子说出计算过程,看看他们是从大数加起,还是从小数加起,甚至是从零数起,是正着数,还是倒着数,是机械地数,还是把不同的数字分解或组合成整数等等。监控思维过程,有利于孩子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分辨不同思维的好坏优劣,逐渐培养起元认知技能。
有声思维可以让孩子进行自我指导。研究显示,当儿童在遇到困难,产生了错误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的时候,会更多地使用有声思维。研究者让孩子将有颜色的木棍按照听到的顺序放到一张纸上,颜色的数量越多,儿童使用的自言自语也越多。这也反映在成人身上,比如当我们遇到难记的电话号码时,往往通过出声复述的方式暂时保存在记忆里。米切鲍尔提出了一些典型的自我指导训练的指令,如问题定义(“我必须做的事情是什么”),集中注意力(“我需要注意我正在做的事情”),计划和反应指导(“我需要认真学习”),自我强化(“我做得很好”),自我评价(“我是否按照正确的方式做事”),应对(“没有搞清楚时,我需要重新尝试”)。(戴尔·申克《学习理论》P241)在写作文时,先让孩子按照空间顺序说出景物,或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一件事情,然后再转化为文字。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在做事情时更有计划,思维更有条理。有声思维还能自我激励,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当孩子大声说出“我很棒!”“我要努力!”的话时,他的情绪能很好地感染自己,帮助自己克服困难。
当然,有声思维不是万能的。它对于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是有帮助的,而对于简单问题则没有太多益处,因为有声思维降低了处理问题的速度,增加了额外的负担,还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干扰学习。对于一般儿童而言,低语、唇动和喃喃自语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有声思维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效果更好,比如冲动型的学生,学习障碍的学生、心智迟缓的学生和需要矫正训练的学生等。有声思维遵循由外部到内部的发展过程,学生智力水平越高,语言内化得就越早。
有声思维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和解决困难问题是有益的,教师和家长要善用有声思维来帮助孩子。
学习了,多谢分享! 学习了,谢谢指教 学习了,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