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anxuanie 发表于 2016-5-30 18:54:42

也许第一千个观念就能改变世界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6-5-30 19:40 编辑

通常,我们认为具有创造力的都是那些伟大的天才人物,比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不过,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普通人也具有创造力,与天才的区别只是创造力的多寡问题。儿童最富于创造力,因为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毫无成见的头脑、天真无邪的孩子气,这些都是创造的源泉。在那些天才的身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儿童天性的流露。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说:“在最具创造力的人身上可能保留着返回童年认知阶段的部分能力。正如波德莱尔(法国作家——引者)曾经说过的,天才就是具备随心所欲返回童年的能力的人。我在此不是贬低创造大师,而是赞扬儿童思维惊人的力量以及这个力量惊人的持久性,至少在某些人身上的确如此。”(《大师的创造力》)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为儿童日后的创造性态度及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对他们未来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精心呵护儿童的创造力,尽量去排除那些阻碍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障碍物。
但是,我们的教育并不都重视儿童的创造力,更多的时候是在泯灭他们的创造力。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任何人生而具有的非功利的好奇心、探险欲,是人类从元祖灵长类动物身上继承下来的共同天性,而我们功利的启蒙教育常在孩童的‘人之初’,即禁闭其好奇之心、泯灭其冒险之欲,并使其终生不归。知识本是力量,但在全社会乐此不疲的短视下,产生的应试教育造就了大量的知识‘巨人’,原创的‘侏儒’。”(《解放创造力》,载《光明日报》20160527)在上学之前,孩子都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玩耍游戏中学会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可是,在进入小学后,学校不关心学生的内在动机,而只以外在的目标诱惑、压迫他们,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日益减退,越来越厌倦学校生活。
最近,网络上和媒体上出现很多关于快乐教育的争论。反对快乐教育的人认为“求学必然辛苦”,要想成功就得吃苦,吃不了苦就成功不了。快乐教育就是放松对孩子的引导,降低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其实这种想法是把教育简单化了,把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甚至等同于考试,从而为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大开绿灯。我们要看到,单纯的智力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据美国心理学家统计,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23年里,美国关于创造力的文章仅有180多篇。可是自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美国上下越来越重视对创造力的研究,每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就达到50年代之前23年的总和。中国以前靠着低端产业起家,拼的是廉价劳动力、山寨产品,但创新能力不足。而今风光不再,我们只能依靠产业升级换代、技术革新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对创新有迫切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担负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以往的教育模式,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创造力的开发。快乐教育解放了儿童的天性,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可以说,兴趣是创造力的直接源泉。“一个领域内的创造才能往往与对本领域的兴趣是一致的。最初的兴趣使个体去学习一个领域内的技能,并在相关的学习和行为表现中获得成功。于是,这种兴趣又会促进个体在这个领域内继续学习、继续成长、继续表现。”(Lynch,Harris《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理论与实践》)尽管很多创造性活动充满了艰难,但创造者并不觉得辛苦,他们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去做,他们有一种沉浸其中的幸福感、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而应试教育之下,只谈辛苦付出,只谈实现外在目标,不谈内在动机和创造力的培养,让教育的路越走越窄。
应试教育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太过于注重教师的权威和引导作用,而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已经习惯了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真理,对于具有创造性才能的儿童惯于歧视、打击,把他们看成是古怪的、不听话的、不切实际的、耽于幻想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只关心“正确答案是什么”,而不是问学生“可能的答案是什么”,教师只教给孩子按照“正确”的方法做事,这就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冲动。比如小学语文有一种题型叫“按原文填空”,答案必须与课文一字不差,不管学生的答案贴切不贴切,一律算错,即使你写得比原文更丰富、更精彩也不行。如此教条主义,焉能不窒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一份小学试卷在网上流传,题目是用“难过”造句,学生的答案是“家门口的水沟很难过”,被教师判错。一个没有幽默感的教师,只知道教导学生循规蹈矩、思不出其位,怎能培养出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家长对于学校强调创造力都并不觉得很舒服,因为,这种强调往往就意味着鼓励不守规矩、不服从指令、漫不经心、不精细,或者就是那种纯粹的淘气捣乱行为。还有一些教师和家长注意到,提倡在课堂上发展创造力,往往意味着基本的技能和规则,甚至还有基本的标准(例如对与错的标准),都被抛到了脑后。”(克罗普利《教育与学习中的创造力》)对于孩子的想法,我们不要轻易批评,即使这种批评是建设性的,也可能对儿童的创造力起到抑制作用。我们应该对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思想保持开放态度,包容孩子的错误,鼓励他们进行冒险和质疑。
在创造力的培养中,人们经常谈到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对,它能为一个问题找到多个备选答案,是增进创造力潜能的一条途径。具有发散思维的人,能够在一定时间里产生更多的观念。数量孕育着质量,在这些观念中,越是后来出现的观念价值越高。据说每当爱迪生实验失败时,他的头脑里总有一系列可能选择的替代办法。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曾经说,每当在小组会议上讨论问题时,他总会提出许多想法。发散思维反映的是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最初的观念可能是简单的、常见的,但是越到后来,观念的质量越高。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说:“第一千个观念也许就是改变世界的观念。”儿童那些奇思妙想甚至是离经叛道的想法,也许就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创造力并不只钟情于伟大的天才,每个普通人从一出生就埋下了创造力的种子。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要尊重孩子,为创造力的萌芽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当他长大时,该怎样保持住这种艺术的天性。”呵护这一份童心,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和教师的责任。

守望幸福 发表于 2016-6-14 17:26:20

说的太好了,我们的孩子这部分天份基本全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也许第一千个观念就能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