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作文缺了什么?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6-6-1 19:15 编辑前几天,和一位邻居聊天,说她上四年级的儿子在作文里向老师提建议,不要在期末考试前占用音体美课搞复习,应该让同学们适当放松放松。这下可捅了篓子,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孩子,搞得满城风雨,尽人皆知。孩子很委屈,不就是说了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吗?有几位同学直接从网上“荡”下作文,篇目都抄重了,老师根本不管。造假行为被无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却遭到否定,老师的做法对孩子太不好了!
为什么要学写作文?当然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因此只有写出真想法、真感情,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可是现在的写作教学舍本逐末,只注重外表华丽,内容却空洞矫情。以为只要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就可以写出好文章,于是到处寻章摘句,堆砌辞藻,攒成文章。没有真实体验,没有亲身感悟,就随意编造,“奉命”写作,谈些假大空的道理。实在文思枯竭,写不出什么的,就原样照抄,交差了事。有聪明的,背上几篇文笔颇佳的万能范文,套用在不同场合,居然效果奇好。这些怪相都已偏离写作的根本宗旨。
对我国语文教育颇多微词的作家叶开曾提到,他女儿的语文教师布置了一篇《我看世博会》的作文,可没去过的孩子怎么写?老师居然说“可以适当编一下”,还说“写作文要写那些漂亮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即使是不好的东西,也要写好的方面”。从小开始,教师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造假说谎,好让他们长大后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写些党八股,说些官话套话,精明于人情世故。这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毋宁说是在毒害孩子,这样的制度培育出来的,毫无疑问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也难怪孩子没有真情实感,写不出好文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太狭窄、太乏味。每天除了上课、做作业、上补习班,几乎没有自主时间,即使有空闲也是消磨在电视、网络上,接触的都是那些娱乐性强、没有多少深度的信息。在这样的状态中,他们怎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呢?他们就像一个个提线木偶,被家长和教师操纵着,怎么可能有自由的灵魂呢?久而久之,他们就丧失了思考能力,再也写不出活泼生动的文章来了。于是,为了应付,他们只有祭起作文大法,通过技巧决胜,把写作变成了一项技术活。等而下之,则只能拼拼贴贴,靠糊弄混日子了。
城市生活容易扼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说:“出生在农村的人比出生在城市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出众的创造者。”尤其是在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被巨大的生存压力逼迫着,更看重孩子在应试教育中的输赢。这种在学业成就上追求极致的倾向,导致孩子的创造力被窒息。缺乏与自然的直接接触,无法感受生活的多样性,就很难产生新奇的、深刻的认识,也就很难生产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作文里也就只剩下了孩子们的无病呻吟。
要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见识的人,就不要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在学习知识之外,让孩子多体验生活,多读书,和那些具有高尚思想的人对话。文章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真情实感。至于文字嘛,不需要那么多技巧,不需要多么华丽,一切以简单准确为旨圭。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奉献给真理的语言必须是平易而不加修饰的。”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准确是最优美的文字。”这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看来,写作不是单纯的技巧训练,它更是一种教育境界和思想境界。
现在的老师都这样啊,你写和别人不一样的就不出色。而那么大家都写成一套路的孩子大力推荐。。
而且老师还让孩子们在作文选上找篇作文改改内容就算满分的 所以语文教育指望老师是指望不住的,还不如从小自己培养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学校就当学习字词和考试技巧的场所。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实际上到中学以后,语文老师和小学的老师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喜欢这偏文章,说的真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