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三省 发表于 2016-7-8 16:21:46

语文杂谈

本帖最后由 曹三省 于 2017-1-10 22:43 编辑

       一、不应该割裂阅读的连续性  等到中学来谈读书的问题,尤其是高中阶段来谈已经有些晚了。初高中的学生他的记忆能力在减弱,分析能力在增强,所以让学生停留在单纯的朗读阶段其实不是最佳的时机。那么只能增强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课内要求和课外阅读有冲突。  其实这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能只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应该把小学阶段的阅读也纳入考虑的范畴。如果我们能在小学生喜欢诵读的时候,做好相应的铺垫,在阅读上也许会有帮助。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应该在训练识字和训练朗读时向学生渗透一些经典的书目信息,这些书目应该是在从小学到高中都会接触到的名著。虽然在小学的时候,学生不一定会马上去读某部名著,但却能作为一个阅读的潜在契机,这个契机的生发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而最终被付诸行动的,也就是说,让学生从小知道一些跟某部名著相关的一点知识,哪怕是只知道这本名著的名称,也是非常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理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提出的“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力上以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句话的含义。  目前小学朗读的内容和后面的教学内容失去了相应的联系,使得诵读脱离对文本的加深,既没有反复加深对某一文章理解的机会,也无法凸现朗读和文本的关系。曾国藩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里说:“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柳、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为什么这样说呢?先说加深理解方面的,古代的儿童开始诵读的《四书》《五经》的时候的确是不理解眼前这些文字的内容,但其实他们那个阶段是作为识字的进阶而已,其目的不在理解,而是在铺垫,当学生对大声朗读失去兴趣后,自然就转入对文本内容的关注的环节。再有,当在节奏和文句方面的节奏掌握了,自然会在学习中达成正确的理解了,这就为什么古人十分重视“句读”的原因。究其原因在于文章中的文字是不会动的静态呈现,对这种静态的文字进行理解时,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诵读还原语言原来的面貌,在读的过程中,文章的语气和节奏得到了还原,这样就不会产生误解了。例如,做古文练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乌有国有子虚城”,学生解释是“乌有国有个儿子叫虚城”,这就是不明白“乌有”和“子虚”的固定用法所致,但如果我们领着学生进行了大声的朗读分清了节奏“乌有//国/有/子虚//城”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  二、阅读的范围应该来自三方面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需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都可能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他的阅读的范围应该是来自三个方面的,即教材、教师和个人的爱好。  学生的个人爱好是无法预期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教材和教师都下功夫,以往在学生读什么书上往往是问语文老师该读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由语文教师来做主要回答的。因为教师只能起着示范和提供参考的作用。教师不应该承担开列书目的任务,而应该由教材提供完整的、系统书目要求,而且这种提供要体现出一贯性,即从小学阶段就告知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书目,这样所能起到的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当这些书目成为教材的指定学习内容,那么家长也好,教师也好也就不会完全迫于升学的压力而压制学生的阅读了,因为我们给了学生一个正当的阅读理由。在教材提供了系统的书目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自身的阅读经历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再灵活地指导学生的具体进行阅读就容易多了。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了教材的全面支持和教师的正确指导,自然也就懂得如何确定自己的范围了。  三、应该以读什么为主  我个人认为在读什么这个问题上应该首选本国的经典著作。就语文教学来看,“语言文字教育”不应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中国教的是汉语,在法国教的是法语,在德国教的是德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具体要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肯定要担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  在所见到的一些参考资料中,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在仔细探讨《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中的字句,对于这种情况,我是这样看的:  “翻译作品表现的不是中国的文化,更不是传统文化。现在的问题是翻译的作品算不算语文的一部分?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这些作品即使算语文的一部分也应该是极小的一部分(从学习写作技巧方面进行研究),而绝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因为这些翻译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内容,都是代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现象,都具备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这就好比李安用东方式的手法拍摄了《断背山》一样,虽然表现的手法是‘东方的’,但其所揭示的文化本质绝不是东方文化。那么我们能不能只学形式呢?这个问题已经不用争论,如果我们只学形式是学不到真东西的。(在我看来,中国当代文学难登大雅之堂就是只学形式的后果。)”  其实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比较,《红楼梦》和《约翰克里托夫》同样是名著,阅读所花费的时间也大致相同,但哪一本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更有帮助呢?

dgx66 发表于 2016-7-8 17:50:34

谢谢分享!

周鱼 发表于 2016-7-8 20:59:20

我觉得就得海量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

shuman455 发表于 2016-7-9 00:46:57

有水平:victory:

hnlz123 发表于 2016-7-9 08:21:51

Maitalen 发表于 2016-7-9 10:57:08

对,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bursia 发表于 2016-9-2 22:43:23

现代的中文感觉没有什么经典了,只是永远嚼着几千年的馍馍,这点很遗憾

dandanlinda 发表于 2016-9-18 15:31:31

很经典,说明要精读,读好书!

wowplaoda 发表于 2017-6-19 00:54:51

学习了!不错!

nt928 发表于 2017-7-31 15:25:23

读经典的书!学习,坚持

bobowo 发表于 2017-10-23 21:02:35

赞!很有道理。

然然2007 发表于 2017-12-1 08:25:33

楼主说的极是,完全赞成

wendy19928297 发表于 2018-5-10 16:53:01

中国人喜欢系统看书,是因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以一定要系统不然太多了,看不过来。

weiwei_jo 发表于 2018-7-12 10:25:14

感谢分享!!!

Giant 发表于 2020-6-4 13:45:03

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