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儿阳儿读经
轩儿:5岁7个月。3岁8个月开始读经。读过三百千、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阳儿:3岁7个月。受轩儿熏陶,读过三百千、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
2011年 9月8日开始背诵《笠翁对韵》。在此开贴记录兄弟俩读经的情况。
本帖最后由 丹溪笠翁 于 2011-9-8 14:35 编辑
作者简介:李渔( 1611 ~ 1680 ),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移居杭州西湖。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和戏曲作家。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蜃中楼》、《凤求凰》、《意中缘》、《玉搔头》、《慎鸾交》、《巧团圆》、《奈何天》、《怜香伴》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李渔也因此获时人“李十种”之美称。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他还长期领导戏曲演出活动,有丰富的演出实践经验。所著《闲情偶寄》一书中的“填词部”和“演习部”,是他的戏曲理论。后人把这两部分单独抽出,称为《李笠翁曲话》。这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遗产中一部自成体系、见解深刻的重要著作。他的戏曲理论观点还散见于其他短文。
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 、 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李渔死后,葬在方家峪九曜山南坡,墓碑乃钱塘县令梁允植所题:湖上笠翁之墓。 梁允植很懂李渔,所以在墓碑上题的是这么几个字。李渔生前自号湖上笠翁,这个湖就是西湖,这位大戏曲家与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作古了,还给西湖留下了事涉一段风月情缘的美好回味,关于他和乔、王二姬的。
支持孩子读经 李渔和乔、王二姬
在李渔心目中,乔、王二姬是他最可珍惜的挚友。所以,乔、王二姬先后病故后,李渔要给她们取名,一个“复生”,一个“再来”。 乔、王二姬是因病亡故的,死的时候都还很年轻,只有19岁。两人之死,相差仅一年。乔姬临终前,拉着李渔的手,断断续续说了她此生最后几句话:“先生,我这一生有幸呆在你身边,就是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如果一定要讲还有一点遗憾,那就是我未能多侍奉先生几年。但愿有来生,来生我仍要与先生续缘。” 王姬咽气前,也拉着李渔的手,艰难地吐出了她最后的一句话:“先生,良缘到今天结束了……”她还有话要说,但大限已到,恋恋不舍地凝视着李渔,停止了呼吸。王姬还想说的话未吐出来,没关系,李渔完全明白她的心迹,因为她到李家不久,就说过这样的话:“生卧李家床,死葬李家地,此头可断,此身不可去也!”
乔姬13岁跟随李渔,那年李渔已56岁;王姬属于李渔,是后一年的事,当年王姬也是13岁,李渔57岁了。有了她们两个,“愁处能令发笑,穷时亦觉财添”,乔、王两姬离世后,李渔老泪纵横!他在涕泪滂沱中,提笔写下了《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又写下了《断肠诗二十首苦亡妾乔氏》和悼念王姬的《后断肠诗十首》。
在此之前,李渔笔下从未流淌过这样悲凄的文字。李渔是个很乐观很豁达的人,影响到他的创作,从他笔下出来的剧作,大多是喜剧和闹剧,他用一首诗交代了自己的创作宗旨,诗曰:
传奇原为消愁说,费尽杖头歌一曲。
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
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我忧。
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可投。
李渔说得非常明确,他希望以自己的创作来为人们添点欢乐,他不愿意看到世界始终被愁云笼罩。或许这和他的经历有关,他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感到生活是愁苦的,他不想把一己之愁苦摊给众生尝,李渔作为一名著作等生的戏剧家,伟大处正在于兹。 作品介绍:仿照《声律启蒙》写的旨在作诗的韵书因此叫《笠翁对韵》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笠翁对韵》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soso_e179:},加油!学问真厉害! 我家刚开始读《声律启蒙》你家都读这样多了。。。 本帖最后由 丹溪笠翁 于 2011-9-8 15:05 编辑
一东其一: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
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
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注]海树:海边的树。(南齐)谢眺诗:"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苍穹:苍,青色。穹(qióng穷),穹隆,原意是高大圆顶的空间。这里借指天空。苍穹即青天。《尔雅o释天》:"穹苍,苍天也。”
雷隐隐:隐隐,雷声或车声。旧题司马相如《长门赋》:"雷隐隐而响起兮,象君主之车音。"古诗《孔雀东南飞》:"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秋月白:白,今读阳平,古入声字,所以是仄声。白居易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牛女句:牛,牵牛星。女,织女星。河,银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参商句:参和商是二十八宿中的两宿。商即辰,也即是心宿。参宿在西方,心宿居东方,古人往往把亲友久别难逢比为参商。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斗,指二十八宿之一的斗宿,不是北斗。两曜,古人把日、月、五星称七曜,曜就是星。
戍旅:戍(shù树),防守边疆。戍旅,古代守边的士卒。
朔雪:北方的雪。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诗五首之三:"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唐)戴叔伦吊畅当诗:"朔雪恐迷新冢草,秋风愁老故山薇。"
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玉帝与瑶姬的女儿,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就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和美丽的爱情,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本帖最后由 丹溪笠翁 于 2011-9-14 13:52 编辑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参商永离的民间传说:古人把天上分为二十八星宿,其中有商星(心宿)、参星(参宿),参在西,商在东,相距很远。 参商现在有两个意思,一是意见相左,一个说往西,一个说向东,一个说走南,一个说闯北,还有一个说原地不动,“意见参商”;二是相隔很远,不易相见,杜甫有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相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观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左传》原文
《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 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与晋星。”南星居东方卯位,参星居西方酉位,此生彼没,永不相见。
本帖最后由 丹溪笠翁 于 2011-9-13 13:18 编辑
一东其二: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曚。蜡屐对渔篷。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茅店村前,浩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注]河对汉:河,黄河。汉,汉水。由于河可以借指银河,汉也可借指银河。(宋)秦观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雨伯对雷公:雨伯、雷公是古代神话中的雨神和雷神。雨伯原称雨师,为了属对工整,这里把师改作伯。
烟楼: 耸立于烟云中的高楼。 雪洞:被雪封住的山洞。
叆叇(àidài爱代):浓云蔽日之状。木华《海赋》:"叆叇云布。"
曈曚(tóng méng童蒙):太阳将出天色微明的样子。
蜡屐(jī机):古人穿的一种底下有齿的木鞋,以蜡涂抹其上,叫蜡屐。晋人阮孚性旷达,一次,客人来访,正赶上他在以蜡涂屐,并且心情平静、自言自语地说:"未知一生当著几两(双)屐。"后世就成了典故。谢灵运亦有登山蜡屐。
过天星:这里指流星(陨星)。过,可平仄两读,这里读平声。
吐魄月:魄,又作霸,月球被自身遮掩的阴影部分。古人对月的圆缺道理不理解,以为月里有只蟾蜍,是由它反复吞吐造成的。吐魄月就是刚被吐出的月,指新月,所以说它如弓。李白诗:"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落。"
驿旅句:驿(yì义),古代官府设立的招待往来官员的旅舍(shè社)。驿旅,住在驿舍的旅客。
梅子雨:即梅雨、黄梅雨。江南当梅子黄时,阴雨连绵,故称黄梅雨。(宋)贺铸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池亭句:挹(yì义),酌酒。这句的意思是:荷花香气阵阵吹来,人们在亭台上饮酒。(元)王恽(yùn运)诗:"人立藕花风"。
浩月:浩,字通皓。月光茫茫的样子。这一联,是从(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隐括出来的。
雨师的传说:
道教俗神。传说掌管雨的神。源于中国古代神话,认为是毕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颗星,属金牛座。后有雨师为商羊或赤松子二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雨师神,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赤松子又作赤诵子,《列仙传》谓其为神农时代的雨师,为一癫狂野人,能化为一条赤龙,随风雨而下,后被元始天尊封为雨师,主行霜雨。民间流传的雨师的典型形象为一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陈天君。
雷公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没有金、木、水、火、土等星星。那是有一年,有一个老妇人病倒了。她身边有六个儿子,因性格和特长的不同分别叫做:千里眼,顺风耳,长脚拐、铁铮脑、冷热不怕和皮袋。他们请来一位郎中为娘治病。那位郎中诊断后觉得没有什么办法医好老妇人的病,又不好明说,就随便说了句:“雷公的脑汁能治好。”可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了。六个兄弟就真的商量了一个捉雷公的办法。
这天早上,他们一切准备好了,分工千里眼看,顺风耳听,长脚拐来捉。一会儿,雷公刚露脸,千里眼就看见了,顺风耳听到雷声,赶快告诉长脚拐。长脚拐站起来脑袋顶到了天。不一会功夫,雷公就被他捉住了。
他们高兴地回家把雷公放在锅子里盖住,就放火去煮。心想只要煮熟后就可以给妈妈治好病,就都跑去告诉他们的妈妈。
正巧,他们前脚刚一定,就进来了一个强盗。他以为锅子里煮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就伸手去揭锅盖,刚一打开,把他吓了个半死。雷公趁机跑回天上去了。雷公跑上天后到天王那里告了一状。于是,天王派了天兵天将捉他们。先捉到了铁铮脑,天兵就使劲地打,但是不管那些天兵怎么打,铁铮脑一点也没为痛。
天兵没法,就又抓住了另一个。天兵改变了方法,把他放在锅里去煮,等他们煮了半天,打开锅盖一看,他却冷得在抖,原来里面那人冷热不怕。天兵又没法,只得另想办法又抓住了一个,全部抽出宝剑乱杀乱砍,但是尽他们怎么砍也都砍不进,原来那个是皮袋。天兵制服不了他们只得回天宫去了。
等他们回到房中,母亲已经死去。他们悲痛欲绝,留最小的皮袋守住母亲的尸体,其余的去大闹天宫。长脚拐站起来双手一撑,顿时天空乌云滚滚,昏昏沉沉,整个天宫也被搅成了一锅粥。天王没办法。只好分别封予长脚拐、铁铮脑、千里眼、顺风耳和冷热不怕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神。后来,天上出现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大行星,据说就是他们五兄弟。
※在别的一些传说里,捉雷公也有是为了迫雷公下雨的。
本帖最后由 丹溪笠翁 于 2011-9-13 13:47 编辑
《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④。
因思杜陵⑤梦,凫⑥雁满回塘。
【注释】
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②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③槲(hú):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④枳花照驿墙:照: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为: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⑤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为: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⑥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商山早行》系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这是一首五律,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此诗因艺术水平很高,而成为唐诗中的名篇之一,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极受推崇。
鼓掌欢迎,搬个板凳来听讲! 本帖最后由 丹溪笠翁 于 2011-9-14 13:13 编辑
一东其三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注]华对嵩:华,读去声,西岳华山。嵩(sōng松),中岳嵩山。
四岳句:四岳,传说尧时分掌四时、方岳的官。三公:古代天子以下最大的三个官员,各代的职称并不一致,如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等等。四岳又释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三公又释为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三公在北三星曰九卿内坐,主治万事。"
禁柳:古代皇帝居住的城苑禁止百姓出入,所以称禁宫;禁柳即宫廷中的柳树。(唐)钱起诗:"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后二句之花、柳即宫花、禁柳。
清暑殿:《宋书o符瑞志》:"清暑爽立,云堂特起。"相传三国时吴有避暑宫,夏日清凉不热。
广寒宫:古代神话,月中有宫殿,名叫广寒清虚之府,也称广寒宫。(唐)鲍溶诗:"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
拾翠: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原指拾找象翡翠一样的羽毛,后来把青年妇女采集鲜花野草也称作拾翠,如杜甫诗:"佳人拾翠春相问",(宋)张先词:"芳洲拾翠暮忘归"。
题红:刘斧《青琐高议》载:(唐)僖宗时士人于祐,偶然中从御沟流水上拾到一片红叶,上面题有两句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于祐和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放在上游,红叶随水又流入宫中。后于祐娶得宫中韩夫人为妻,谈及此事,其妻倍感惊异,原来当年题诗红叶的就是她。于是她又题了一首诗:"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庄周句:庄周,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想表面上是达观的,实质上是消极悲观的。他曾写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渠,姓)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如李白诗:"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唐)李商隐诗:"庄周晓梦迷蝴蝶。"
吕望句:吕望,即太公望,又称姜太公,他曾辅佐周文王、武王,最后灭掉商纣,建立了西周王朝。传说周文王一夜梦见飞熊进帐,经人占卜,说是将得到贤人的吉兆。第二天出猎,果然遇到姜太公。
北牖:牖(yǒu友),窗户。北牖,北窗。
南帘句:曝(pù瀑),晒。曝日即晒太阳。冬烘,原意是指人头脑不清,(宋)范成大诗:"长官头脑冬烘甚,迄汝青钱买酒回。"这里借来同"夏扇"对仗,就是冬天的火炉的意思。
鹤舞二句:(唐)李白诗:"黄鹤楼头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齐谐记》:"仙人子安曾驾鹤经过黄鹤楼。"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上,为古时游览胜地。
凤翔二句:《列仙传》载:秦穆公有女名弄玉,好道。时有人名萧史,善吹箫作鸾凤鸣。穆公把女嫁给萧史,并为他们筑了一所凤凰台。史教弄玉以箫吹凤鸣声,凤凰聚止其屋。一日,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仙而去。后人在诗歌中经常引用这个掌故。如李白的《凤台曲》:"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
本帖最后由 丹溪笠翁 于 2011-9-14 13:11 编辑
五岳的由来与简介:
岳在王朝时代由朝廷确认的具有神圣意义的名山。有时也作为高山的泛称。
四岳来自五岳的说法,五岳有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四岳就是东西南北岳。
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阳市。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东岳: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山以岳遵,岳为东最”。我国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封禅典礼,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观赏,吟咏赞叹。到泰山,既可以饱览历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异峰突起在华北平原大地上的泰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颇有“擎天捧日”之势,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崇高、伟大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年孔子游泰山时,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誉。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更是脍炙人口。
西岳华山位于华阴县境内。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有“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 西峰叫莲花峰, 峰顶有一块“斧劈石”,相传神话传说故事《宝莲灯》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就发生在这里。
南岳衡山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素有“五岳独秀”和“文明奥区”之称。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四时景色各异。南岳是我国唯一佛道并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形似故宫的岳庙,有为“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福严寺,还有日本曹洞宗视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称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观。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境内。恒山又名玄岳,集“雄、奇、幽、奥”特色为一体,素以“奇”而著称,在五岳中有“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衡山如飞、嵩山如卧”之说,而“恒山如行”。在春秋时,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战国时,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两汉时,匈奴利用恒山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时,拓跋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灭天下,清统天下,也凭借的是以恒山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这是恒山的五岳中最可引以为自豪的。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古时曾称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少有奇峰,东西起伏如眠龙。嵩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嵩山地区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文化高度繁荣,这里道、佛、儒三教荟萃,三教中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典型代表,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太室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 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少室山中以少林武术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释家的象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国名叫周的强国,周的祖先姓姬,历史很悠久,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以后世世代代承袭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夏朝末年,政府腐败,农业衰弱,周的祖先就西迁到现在的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代,自己组成了部落。商朝后期,周族遭受西北的狄族的侵扰,周族的首领古公儃父率领族人从岐山北边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上居住,并且在那里建筑城郭宫室,开垦荒地,设置官 吏。大概从那时起,周族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古公儃父的儿子季历在位时,周的势力强大起来。商朝的王感到周的威胁,就杀害了季历。
季历死后,她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也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对待老年人很尊敬,对待小孩很爱护,所以来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尊重有本领的人,请他们帮助他治理国家。许多有本领的人纷纷来投奔他,因此他手下拥有许多文臣武将。
殷纣王看到周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就找个理由把周文王找来,囚禁在羗里(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北)。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的面前求情。纣王很贪财,又喜欢美女。他的了礼物,听了大臣的话,把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武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有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恳切的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位的时候,就向望着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栋梁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是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个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大戎、密须得部族,征服了嗜、阁等小国,并且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祖的老家,现在陕西、甘肃一带地方,东北进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周文王已经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了基础。 本帖最后由 丹溪笠翁 于 2011-9-14 13:26 编辑
弄玉吹箫双跨凤
春秋时期,秦穆公最喜欢的小女儿在周岁时抓周,唯独抓了一块别国进贡的一块碧玉,不舍放下。于是秦穆公给她取名为弄玉。弄玉不仅活泼聪颖、美艳伶俐,而且能歌善舞,还吹得一口悦耳的竹笙。秦穆公素来疼爱这个小女儿,于是将她周岁时所抓宝玉打制成笙赐于弄玉。
得此玉笙,弄玉的吹奏技艺越发炉火纯青。有一天夜里,她梦见太华山的一名英俊男子,骑着彩凤凰来到她住处的楼台,说是玉皇大帝叫他同弄玉小姐结成良缘。说着他拿出自带的玉箫,吹起动人心弦的曲调,弄玉听得如醉如痴。一觉醒来,弄玉赶忙向父亲报告了梦境中的奇遇。秦穆公早就想为爱女找个好丈夫,立即派人去太华山寻找吹箫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叫萧史的潇洒青年被带到秦穆公面前,他拿出玉箫一吹,声音曲调优美无比,秦穆公惊喜万分,立即答应将弄玉许配给萧史了。这小两口儿和谐美满,萧史还教弄玉也吹得一手绝妙动人的箫音。
一天晚上,他俩赏月时,突然一条金龙和一只紫凤飞落楼台。萧史终于告诉弄玉,自己是天上神仙,奉命来人间同她婚配,现在是回天宫的时候了。说完,萧史乘龙,弄玉骑凤,双双飞往仙界。
軒媽,真高興看到你的貼子..{:soso_e100:} 没想到在这里又遇到了轩妈,写得太好了!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9-22 17:37 编辑
轩妈好,这里给出檀作文老师就笠翁對韻的意见,也可以短信给您,但是相信对很多父母也有参考价值,就直接贴出来。相信您不会不介意。因为绝大多数非专业学者对这类蒙书都不是非常了解。我个人也常请教檀老師。“这类书是旧时人为了教少年作诗写骈文对联而用的,分篇以平水韵韵部为依据。《笠翁对韵》虽以平水韵平声三十部立目,然实不知平水韵为何物,根本一东二冬不分,是以拙劣。其文字水平,亦下《声律启蒙》远甚。”
所以,我们也不是不读笠翁對韻,但是先学声律启蒙,而且熟读乃至背诵。笠翁對韻以后有时间会读读,主要是学习其中的文辞和典故。 本帖最后由 梅子小贝 于 2011-9-22 18:18 编辑
同意春子妈妈所引用的檀作文老师观点!
轩妈,因为以前见过你在文里引用纳兰的诗,所以一直觉得你也应该是喜欢诗词的。对于你选择《笠翁对韵》,我也认为不如选择《声律启蒙》好。看轩儿如今的性情爱好,以后走文路大有可能,现在读声律启蒙,再加以你对文辞典故的讲解,这对他日后的诗词写作会非常有用的,嘿嘿,瞧我这想得远的。 我不懂诗词,见过雒诵堂说学生读笠翁对韵要轰出去,也短信请教过为啥不读:) 10月10日:
我们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系统大量读经了,连两个小孩子都不习惯。
于是前段时间他们自己拿出书本说要读笠翁对韵,读的过程中难免问这问那,我想不妨给讲讲吧。
看了上面各位的建议,还是停了笠翁对韵的诵读。
从10月8日开始,我们开始诵读老子。
基本方法是听我读后四十一章,他们自己读前面四十章,如果有时间,每天读两次,但至少每天一次。
老子连我自己以前也没读过,于是上网买了一些参考书,以备提问的时候能说出一两句。 本帖最后由 丹溪笠翁 于 2011-10-12 12:51 编辑
10月10日:
轩儿阳儿读老子前四十章。轩儿能背诵前十章,真是好记性。
阳儿小朋友熟读前十章,定力还是没轩儿好呀,毕竟年龄上小一些。读后面的章数,明显是应付了事。 10月11日:
轩儿读老子前四十章一遍,阳儿读老子前十二章。阳儿一个劲地问我什么意思,轩儿倒是埋头苦读。
网上订阅的老子参考书一大堆已经到了,但估计这个月我是没时间看了。
忙得一塌糊涂。还是素读为先。 10月11日:
轩儿读老子前四十章一遍,阳儿读老子前十二章。阳儿一个劲地问我什么意思,轩儿倒是埋头苦读。
网上订阅的老子参考书一大堆已经到了,但估计这个月我是没时间看了。
忙得一塌糊涂。还是素读为先。 10月11日:
轩儿读老子前四十章一遍,阳儿读老子前十二章。阳儿一个劲地问我什么意思,轩儿倒是埋头苦读。
网上订阅的老子参考书一大堆已经到了,但估计这个月我是没时间看了。
忙得一塌糊涂。还是素读为先。 丹溪笠翁 发表于 2011-10-12 13: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0月11日:
轩儿读老子前四十章一遍,阳儿读老子前十二章。阳儿一个劲地问我什么意思,轩儿倒是埋头苦读。 ...
这咋又不记了?好长时间没看到轩儿阳儿的记录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