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anxuanie 发表于 2016-9-15 11:25:37

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6-9-15 12:50 编辑

从这个暑假开始,儿子开始自己读纯文字书了,先是读了两本《哈利·波特》,一个小时就读30多页;后来读了几本《查理九世》,几个小时看完一本。说实话,我有些担心,刚读纯文字书能达到这么快的速度吗?是不是囫囵吞枣?别消化不良了。但我又想,一切问题最终还是要在阅读中解决,那就随他去吧。
毫无疑问,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些阅读好的人,阅读速度一定都很快;而那些阅读差的人,阅读速度一般都很慢。但反之,阅读速度快的人不一定阅读能力就强。比如我儿子刚开始读纯文字书,速度虽快,但他究竟有没有理解呢?这也正是我担心的地方。不过据研究,快速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理解力,这个道理恐怕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其原因首先在于,快速阅读能使人精神集中,心无旁骛,更有助于理解。研究指出,人类的思维速度至少能达到每分钟600字,如果我们的阅读达不到这一水平,大脑多余的能量就会被用到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比如胡思乱想、做白日梦,由此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和理解。
另外,有一定技巧的人不是逐字逐句阅读的,而是通过一个个意义单元进行阅读和记忆的,因此读得越快,理解得就越好。人们往往认为一字一句地慢读才不会遗漏信息,才能更有利于文字的理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慢读恰恰是某些人阅读效率低的症结所在。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对单个字进行识别,而是经过扫描将信息进行分组后再输入的。例如下面这句话:
“现已发现,/当所阅读的信息/按词意/适当分组后,/在眼睛的帮助下,/人的大脑/更容易接受/信息。”
我们看到,通过扫视并分组读取,输入的速度加快,但没有影响人的理解。相反如果我们逐字去念,注意力都集中在每个字的形体和读音上面,我们的大脑很难把这些孤立的文字联结起来表达完整的意义。
要想弄明白为什么逐字阅读会影响人的理解和记忆,我们需要了解“工作记忆”这一概念。工作记忆是大脑中用来加工信息的机制,类似于大脑的中央处理器。因为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所以信息的保持时间是很短暂的,一般不会超过30秒。据乔治·米勒的研究,工作记忆容量为7±2,即人们在工作记忆中一次性能记住5-9个单元的信息量。尽管信息单元的数量不会增多,但每个单元内的信息量是可以增加的,方法是对信息进行处理,使之组块化,就能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因此,如果逐字阅读的话,工作记忆中保持的文字信息量少,处理速度慢,随着新信息的不断涌入,刚刚读取的信息便被排挤出工作记忆,导致信息加工不完整,也就妨碍了人们对语句的理解。这就和狗熊掰玉米一样,掰到最后,前面的玉米已经丢光,结果是一无所有。思维导图的创立者东尼·博赞说:“速度的提高会自然而然地导致理解能力的增强。这是因为信息按意思分块后会立即被大脑感受到。这种不断增强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记忆,因为记忆的基础就是大脑根据意思组织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当孩子阅读时,我们总会告诫他们不着急,慢慢读,仔细读。其实这种误解反倒会使阅读陷入恶性循环,让孩子的阅读速度越来越慢。
有很多孩子阅读速度慢,读得很吃力,这就需要家长找到原因,帮助孩子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总的来说,影响阅读速度的主要是阅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复读、回跳、默读等。
复读是指阅读时感觉读过的内容有所遗漏或未理解,有意识地返回去重读。这种做法有助于理解的深入,但很多时候没有必要,继续往下读,你就会发现理解并未受损,其实只是人们对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自信而已。相比复读,回跳是人们无意识地退回到刚阅读过的内容上去的习惯。复读和回跳增加了人的视觉焦点的滞留时间,降低了阅读速度。根据国外的研究,读者通常在看完一个单词后,向右移动7-8个字母的距离。大约有10%-15%的时间,会向左回视,这通常都属于浪费时间。消除复读和回跳的方法就是指读,即用手或笔沿着句子快速移动,让眼睛的跳动速度跟上引导物,以提高阅读速度。长久以来,人们对指读有所误解,认为用手指着阅读是笨孩子的做法,会妨碍阅读,影响速度。其实指读不仅不会降低阅读速度,反而能让人集中注意力,避免打瞌睡、思想开小差,并保持较高的理解水平。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让手或笔的移动速度加快。通过有意识地锻炼眼球的运动方式,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以使人们最终在没有外物辅助下自如地掌控阅读速度。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从朗读到默读的过程,默读是一种基础阅读能力,曾是帮助孩子阅读的有效方法,但默读也妨碍了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研究显示,从咿呀学语开始,我们最先将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从而学会了语言。在日后的阅读中,大脑建立起两条通路,一条是把书面文字同语音联系起来,另一条是尽可能快地把书面文字同意义匹配起来。初级的阅读者通常先把书面文字转变为一种声音模式,然后从声音模式中理解文字的意义。而熟练的阅读者则采用直接的通路绕开声音模式,尝试将书面文字同意义直接匹配起来。显然,后者的效率更高,尤其是加工高频词的时候,是非常理想的。而前者则负责处理一些低频词或较为困难的语句。比如我们在阅读中遇到难懂的地方,往往要慢下来,反复地诵读句子,加深理解。文字系统和语音系统的区别是进化的结果,语音的发明历史更久远,已经深深地烙印进我们的大脑,当阅读出现困难时,我们不得不求助大脑中的语音系统。
显然,如果通过语音系统这个中介,在心里逐字进行默读,势必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因此,要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改变默读的习惯,直接将文字同意义联系起来,而无需经过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过程。训练的技巧就是让阅读速度超过默读的速度,尽量跟上大脑处理信息的高速率。
阅读中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碰到生字、生词马上查字典。其实在阅读中碰到少量生词并不影响理解,不需要动不动就翻字典。研究指出,能够进行流畅阅读的人会产生迅速而强大的“上下文效应”,通过上下文猜测未知词汇的含义。而频繁查词典,不仅会降低速度,还会影响阅读快感,最终让孩子失去阅读的乐趣。所以碰到一个不认识的词时,不要马上查字典,可以在下面画一道线,继续阅读。等阅读任务结束时再翻字典,查阅所有生词。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意义单元来阅读和理解,还可以通过上文猜测下文,运用背景知识对文章进行预期,这可以使理解更容易,阅读速度更快。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人们往往借助图式(或称脚本)来认知事物。图式指的是与特定事物或事件相关的一组紧密联系的想法(包括概念)。当我们读到一篇文章的开头——“某人到达一家餐馆时”,“餐馆”这个词激活了读者大脑中有关餐馆的图式,即关于餐馆中的一切知识。在继续阅读之前,读者可能已经开始预期一些词汇的出现,如餐桌、菜单、吃、服务员、进餐、主菜、账单以及付钱等。当你继续阅读,这些词汇在下文中出现时,之前的预期会让你的阅读和理解变得更加轻松流畅。(《心智、脑与教育》)图式和脚本提供了一个减少大脑信息负荷的方式,让理解变得更容易,帮助我们将更多的注意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因此,当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具备的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也就越轻松。一名核物理学家读本领域的专业著作,就比普通读者速度要快,理解起来也容易。读得越多,意味着读得越好越快。读过一千本书的人,自然与只读过一本书的人差别巨大,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谈到快速阅读不得不谈到一个特别的阅读技巧——略读。略读又称为粗读或浏览,是快速阅读一本书,了解其内容大意的一种读书方法。略读不是从头读到尾,而是省略掉一些无关紧要细节,只求对某些重点部分、大致内容进行了解。我们的阅读时间总是很有限,略读可以用来筛查一本书是不是适合进一步的深读。此外如果我们阅读时每个部分均匀用力,就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足轻重的东西上面,减少了对重点内容的深入了解。比如报纸杂志就没有必要逐字从头读到尾,这不仅浪费时间,也不利于抓住重点,我们不要求必须了解所有信息,只略读开头和结尾,知道地点、人物、大致情节即可。
拿到一本书,我们可以先浏览腰封、作者简介、内容介绍,对书的内容有个概括的印象,初步评估其阅读价值。非小说书籍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信息,书前的目录都比较详细。目录就像一份地图,为我们提供了书的大体脉络、组织结构、章节主题。按图索骥,我们就能迅速找出重点章节,从而缩小阅读范围,节约大量时间。序言、后记通常对写作的缘起、过程及意义做出说明,这是阅读正文之前的准备工作,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前言、绪论和结语,一般都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和评价,是绝对要重视的部分。在具体的章节中,具备段落结构的丰富知识能帮助读者省掉无关紧要的部分,留出足够时间阅读重点内容。在第一段、第二段,作者通常会叙述整个章节的架构,提出需要探讨的问题。最后一段,则往往是整章内容的总结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当然,也有一些作者喜欢借助一段开场白导入正题,到文章第三段、第四段再触及真正的问题。段落阅读同样要突出重点,这需要读者快速找出主题句或中心句。据研究,95%的段落主题句都在第一句,这是最有价值的句子,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后面的句子一般都是逐条论述或举例说明,属于次要内容。
对于非重点内容可以不进行线性阅读,而采取跳跃性的S曲线浏览,以利于主题的把握和增大读取的信息量。在快速阅读中,词语的读取顺序并不太重要,读者可以根据语言规律和阅读经验,自动构造出合乎逻辑的句子,这并不妨碍文本的理解。如下面这个句子:
“根据一则调查从英语大学,一行字中的顺序每个词在什么位置没关系,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字在正确的位置,最后一个也是。剩下的就是完全混乱,你能没问题滴读明白。这是因为阅读不是每个单独的词,而是所有词作为一个整体。”
可见,打乱词语的顺序,并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另外,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省略掉次要的部分,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据布朗大学研究,在超过134000个单词的正文中,有122个词出现频率最高,其中有意义的实词仅仅20来个,其他102个都是虚词。单词“the”出现了20172次,“of”出现了10427次,许多单词本身并无意义但频频使用。(彼得·孔普《如何高效阅读》)我们可以在跳读中只扫描重点字词,然后大脑会根据逻辑规则和背景知识,自动对信息进行填补和整合,在保障阅读流畅性的同时,做出对整个句子和段落意思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能够“一目十行”的原因,当然,这需要阅读技巧的训练和大量阅读实践。
对于成熟的阅读者来说,略读的意义并不亚于精读,它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麻烦,而这恰恰是没有引起很多读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务于精熟”的读书法在今天看来或许是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而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则注重提纲挈领、把握要点、融会贯通,显然在读书致用方面更胜一筹。
当然,快速阅读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应该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的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比如报纸杂志采取略读的方式,专业研究用的参考书籍,也可以略读甚至跳读,直接搜索需要的内容。阅读小说则不能一概而论,如对推理小说来说,我们关注的是故事和悬念,所以读推理小说应该是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对于严肃的小说,着重在欣赏和品味,需要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可以放慢一点速度。而对于伟大的经典作品,阅读速度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我们应该从情节、人物、审美、思想等各个方面反复细致地阅读,以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养分。比如《红楼梦》,可谓古往今来小说作品中的翘楚,值得仔细阅读玩味。前些日子,新闻报道有一个女孩九岁就上初中,七天读完《红楼梦》,让人大跌眼镜。早熟归早熟,但这种读《红楼梦》的方法仅仅是个宣传的噱头,不值得鼓励。
现在市面上用来指导快速阅读的书出了很多,但快速阅读并不是万能的方法,尤其是在阅读日益快餐化、碎片化、肤浅化的今天,有过分滥用之嫌。我们没必要一味追求速读,而应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阅读方法。“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得多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样的阅读速度才是最适合的。
当前的语文课,完全重在精读的训练,而忽略了略读的意义,不仅不提倡课外广泛阅读,也不提供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叶圣陶、朱自清二先生曾经指出:“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儿。其可能想象的弊害:当学生遇到书籍文字的时候,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做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略读指导举隅》)这些忠告现在看来仍然没有过时。

8863784523 发表于 2016-9-15 20:24:50

困扰我好久的一个问题

Sunshine82 发表于 2021-2-12 21:41:21

现在我们家小孩也面临这个问题,熟悉的话题或者难度低的(图片多),就看得很快;难度稍微高一点,并且文字多的小说,就读得很慢。

Giant 发表于 2021-2-17 22:34:46

Bum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提高阅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