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anxuanie 发表于 2016-9-26 19:36:13

谈谈英语阅读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6-9-27 16:04 编辑

今天,我们不再把英语仅仅看作一门知识学科,它更是一项技能、一个工具,我们用它来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因此,英语的学习越深入,阅读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英语教育家葛传槼说:“没有广泛而仔细的阅读,精通英语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英语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英语学习领域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种方法认为学习英语应该像学习母语一样,把听和说放在第一位,才不至于造成像过去那样的“哑巴英语”。有人做过统计,在听、说、读、写四项活动中,听占45%,说占35%,读只占16%,而写仅占4%。因此,很多人认为应尽早让孩子接触英语语音,听儿歌、童谣、故事音频,看动画片,这样就可以像英美国家的孩子一样习得英语。诚然,没有输入就无法学会一种语言,但不要忘了,这些输入应该是“可理解性”输入,只“接触”语言是不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一群讲丹麦语的儿童,尽管已经看过大量的德语电视节目,还是没有学会德语单词或语法。我们试想一下,对婴儿播放阿拉伯语的录音带,能够让他成为一个语言天才吗?我们一般是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与成人的互动学会母语的。成人的语言具有此时此地的特点,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词汇和句型都比较简单,语速较慢,有很多重复,同时伴随肢体语言。这种“保姆式”语言是一种简化了的语言,目的是让儿童容易理解。但在中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学习的,缺少了这些外在条件,光通过听是很难理解的,即使整天浸泡在动画片和音频的环境里,效率也是极低的。
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入亲子阅读的环节,亲子阅读能把听和读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孩子吸收的效率。英语刚启蒙的孩子,亲子阅读主要以绘本和分级读物为主。尤其是分级读物,按照词汇多少、文字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入门级别基本上每页仅有几个单词或者一两句话。大部分单词、句子都与插图相对应的,孩子一看到图片,就能理解或猜测到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直接把英语同它所表达的意义联系起来,而不需要母语这个中介环节,这样就能逐渐培养起孩子的英语思维。当然,为了孩子准确地理解英文含义,适当借助母语也未尝不可。家长可以一句英语一句汉语,反复读一两次,等孩子明白意思以后,就可以直接用英语讲故事,而不必进行翻译了。通过反复阅读,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汇,学得了句型,对英语的发音也熟悉了,再听到英语就能很快明白。
分级读物是专门为孩子编写的,词汇的使用有严格的控制,词汇、句型大量重复,内容浅显,故事有趣,难度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家长应遵照宁易勿难的原则,从最简单的开始读起,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轻松,没有压力。分级读物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同一组主人公会有一系列不同的读物,其目的是让孩子对故事感到熟悉和亲切,在读新故事时有强烈的代入感,就像看电视剧一样,愿意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增强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建议同一个级别至少给孩子准备两套不同的读物,因为同一级别词汇量基本上相差不大,读完一套读另一套,可以让学到的东西有个巩固期,也避免孩子产生厌烦感。比较好的分级读物有牛津阅读树、海尼曼、Reading A-Z、Ladybird、Usborne reading、丽声拼读故事会、体验英语、培生英语、攀登英语等。有一些被制成动画片的分级读物,比如《卡由》、《大红狗》、《好奇的乔治》、《小乌龟富兰克林》等,能有效地将阅读词汇转化为听力词汇,可以结合动画片一起看。
当然,分级读物也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局限。分级读物是为了孩子掌握词汇、自主阅读而编写的,图画少,情节简单,趣味性和观赏性稍差,对于有极强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子总有些意犹未尽。因此,在阅读分级读物的同时,还可以带孩子一起读绘本。绘本一般都是经过精心制作,故事、语言和画面都美不胜收,富于艺术性和思想性,具有极强的可观赏性。不足之处是语言随同故事一起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往往会出现一些低频词。另外文字较多,句型复杂,影响了孩子的理解。也有人尝试将绘本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方便孩子们阅读和学习,比如廖彩杏和吴敏兰等人制作的英文绘本书单。不过,由于英文绘本的艺术性和难度,更适合用来欣赏和培养语感。
上小学后,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英语课,很多孩子还报了课外辅导班,英语学习的时间大增。再加上作业多,课业负担重,因此有些家长认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让孩子课外阅读,考试能得高分就说明英语水平没问题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课文里的英文是很有限的,小学不必说,初中全年的课文加在一起也不过一部几万字的中篇小说的规模。即使连练习册里的阅读理解都算上,也到不了十万字。靠这寥寥无几的文字材料来掌握词汇和语法、熟练阅读,是比较难的,因此一般只能靠背单词、记语法、背诵课文之类的笨方法来学习。久而久之,练出来的只能是应试英语,更遑论英语思维了。背单词的拼写和中文释义,只能掌握词汇的一两种核心含义和用法,不进行大量阅读以了解和掌握词汇的其他含义和用法,就难免出现中式英语。我们过度采取分析的方法学语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长期坚持阅读,频繁接触各种语言现象,就自然而然培养出了语感,即对语言规律的直觉认识。靠分析方法阅读,会降低阅读速度,减少阅读乐趣。通常在遇到比较难的句子时,才需要慢下来分析语法结构,帮助理解。精读起到的是示范作用,如果只注重学习教材,在少数课文上精耕细作,而不通过泛读进行量上的积累,是无法真正学好英语的。
香港教育部门的指导文件里指出:英语阅读能力,是孩子终身必备的学习能力。相比之下,内地的情况则不太理想。据2014年《中国中小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显示,从阅读时间上来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80%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到10分钟,10%左右的学生会花10-20分钟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学生竟然不到3%。很多家长不是给孩子买英语绘本、分级读物或原著,而是热衷于买教辅资料。大多数的中小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主要以习题为主,包括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形式。到了高中,学生更无暇进行课外阅读。在这点可怜的阅读量下,孩子怎么可能通过英语汲取知识,培养起阅读能力和英语思维呢?
小学阶段,趁着应试教育的枷锁还没有完全收紧,依靠大量阅读,给孩子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等到上了初中、高中以后,由于科目的增加,难度的加大,课余时间会被大大地压缩,那些英语基础没有打牢的孩子,会感觉很被动。如果在小学毕业时具备了阅读《哈利·波特》这样的英文原著的能力,中学的英语学习就会轻松许多,也能超越应试教育的藩篱,早日进入英语自由阅读的海洋里遨游。现在出国留学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但出国的风险也很大,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跟不上,人生方向缺少指导,文化传统的教育容易残缺。而如果能大量阅读英文原著,就胜似身处留学环境,不出国一样能学好英语。
没有课外阅读经验的孩子,在刚接触英文读物时,应该尽量从简单的读起。有些人认为如果读了一本书,里面没有生词,就好像没有学到东西。其实不然,英语单词,尤其是一些常用词,含义很多,搭配也多,不通过大量阅读很难搞得清,单纯靠背单词来学习意义不大。反倒是一些生僻字,平时很少用,用背诵的形式反倒效果比较好。可见,没有生词也同样可以锻炼阅读技能。另外,没有生词不意味着其中的知识也没用。孩子掌握一两千个单词,就可以说出千变万化的语言,表达他们复杂的想法。借助常用词汇进行流畅地表达,正是我们所缺乏的。相反,如果一味追求难读的材料,查单词,记单词,时时要分析语法,阅读就会乏味无比,单词记不牢,阅读收效也不会很大。因此,泛读不能以扩大词汇量为目的,而应通过阅读学会阅读,读物中的生词不能太多,以每页不超过5个生词为宜。
阅读的流利度与理解能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逐句逐字地阅读,速度不仅慢,还影响理解。因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信息的保存时间很短,如果慢读,容易造成读到后边忘记前面,读取信息不完整,妨碍对文本的理解。速读注重的不是对单词的孤立分析,而是对句子大意的整体把握。此外,要想摆脱母语的干扰,获得英语思维,也离不开速读。速度加快了,就无暇用母语做翻译中介,母语影响就渐渐被排除掉,大脑中自然而然就建立起独立的英语体系。要流畅阅读,除了改变阅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如回视、默读,还要学会一些阅读技巧,如按照意群阅读、改变视距等。另外,要保持速度,遇到生词就不能频繁查词典。如果生词不影响阅读,就不必查词典。如果比较重要,影响理解,可以根据上下文、词性、搭配等猜测词义,这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实在不行,再查词典。记住,课外阅读中的词汇不必专门去记,可以附带学会。见的次数多了,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了,这也是隐性学习的优势所在。一般来说,隐性学习是无意识的,一旦记住就不容易忘记。在英语学习中,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要结合起来,显性学习多用在课堂上,而隐性学习多用于课外阅读。
先大量读分级读物,然后过渡到英文原著。当然,分级读物读习惯了,乍一读原著,会有各种不适应,比如单词难,句子长且成分复杂。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读下去,成效就会慢慢显现。实验研究显示,要想掌握英语,至少读3000页简易读物,然后再读约2000页的英语一般原著和科普读物。如果一本简易读物平均120页,3000页书总共不到30本,每本原著平均250页,2000页不到10本。5000页总共约30多本书,这对于没有英语原版书阅读经验的人来说,的确有些吓人。但如果阅读速度快一点,每小时读10页的话,一天读一小时,5000页需要500小时,不到两年时间就读完了。读完这些书后,孩子的阅读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跃,真正转入以求知为目的的英语学习,再也不用为考试发愁了。
孩子阅读能力提升得慢,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不重视阅读篇幅较长的原著。我们看到,孩子阅读的材料,无论是课文还是练习,都是一个个的豆腐块,很少见有人捧着大部头的原著在读。其实人们不知道的是,长篇比短篇更有助于提升阅读能力。二语习得领域有一个“窄读”(Narrow input)假说,说的是输入的材料类型和难度级别在一定时间内相对要狭窄。我们都知道“博览群书”,各个领域、各种题材的书都要读一些,这样知识才丰富,思想才活跃。但对于孩子来说,“窄读”的意义也不容忽视。上面提到,在阅读分级读物时,同一组主人公的系列作品更能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沉浸在熟悉的人物和场景中,不知不觉中吸取养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本厚厚的原著,是由一个个小故事联结而成,前面部分读完了,后面的自然熟悉了,也就无需像前面那样费力,可以说越读越轻松,越读越有兴味。此外,每个作者的遣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单词、句型总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每见到一次就相当于复习一次。越往后读,生词越少,即使查字典,也容易记住。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大量地输入,语言就能内化到孩子的脑子里。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对同一本或同一系列的书或电影翻来覆去地观看,陪同的家长都要看吐了,可是孩子却乐此不疲的缘故。孩子正是借助高强度的反复输入来掌握语言和学会思考的。
在阅读中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同主题、不同体裁的作品换来换去,这不仅不利于词汇的记忆和保持,也难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很多家长为了不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更愿意让他们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这么做其实不太好。因为孩子刚刚进入状态,还没理清头绪,故事就戛然而止了。再换一篇新的,又要重新适应。不同的作者,写作风格、用词偏好都有所不同,要读进去难免有个过程,词汇、句型的重复率也低。所以比较起来,尽管篇幅相当,读一本400页的长篇故事比读40篇10页左右的小故事容易多了,产生的学习效果也好多了。长篇故事看起来很厚实,但由于有大量的重复,所以负担反而较轻。有人把这称为“一本书理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接触量和重复量,孩子如果能够从头至尾完整地读上一本书,收获的不止是阅读能力,还有无比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读《哈利·波特》系列,读完7本,看看会发生什么。
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可以在阅读文学原著之外再读一些书刊。这有助于孩子接触当代西方的文化和生活,学习最新的词汇和语言表达。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出国留学,还要逐步开始进行学术性的阅读,也就是研究性、思辨性的阅读材料。与普通阅读相比,学术阅读单词长、句子长,对孩子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提出很高要求,趣味性也大大降低,但这是未来进入大学所必备的语言能力。
新航道总裁胡敏说:“阅读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在国内缺乏纯英文的语言环境下,没有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孩子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很难得到质的提升。如果把英语学习看成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那么孩子的英语学习之路到底能够走多远,孩子对英语世界的探索能有多深,阅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换言之,阅读能力最终决定这孩子的英语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在英语启蒙、培养语感和英语思维、消除应试教育影响的过程中,阅读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要学好英语,最方便和最有效的途径,还是阅读。

miffyma 发表于 2016-9-26 23:11:42

讲得很有道理,学习了!

tmhmark 发表于 2016-9-27 04:22:16

孩子正是借助高强度的反复输入来掌握语言和学会思考的。学习~

candyfish 发表于 2016-9-27 07:56:50

讲得很有道理,学习了!

wangjiawen6 发表于 2016-9-27 08:26:09

边玩边学, 真好

vivimama 发表于 2016-9-27 08:50:12

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少玩手机多看书,带孩子不容易需要多多思考

cecilchang 发表于 2016-9-27 08:57:53

学习了!!分析的非常透彻,我们家长们应该一直保持这样清晰正确的理念,并坚持按照这种理念让孩子持续不断的前行!

edithhu01 发表于 2016-9-27 09:25:30

学习了,这方面做的不足。

和颜悦色 发表于 2016-9-27 09:58:20

同感,就是时间紧张啊

thisisme 发表于 2016-9-27 10:53:49

楼主说切忌不同主题、不同题材的作品换来换去,我家里是ORT和培生同时进行,偶尔讲些绘本做泛读,这样算是不同主题、不同题材的作品换来换去么?{:5_116:}

新三八红旗手 发表于 2016-9-27 14:44:32

好贴,必须收藏地

ohohj 发表于 2016-9-28 10:10:23

学习了,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谈谈英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