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ie 于 2016-9-30 14:21 编辑
孩子上三年级以后,开始有了作文课。每次写作文,前后要耗去好几天时间,搞得连家长都视为畏途。前几天和某个家长交流,她直言孩子知道什么呀,很多都是家长帮助写。
之所以作文如此难写,我想原因在于老师。老师的本心不可谓不好,但效果差强人意,说明指导方法可能有些问题。
每次作文开始前,老师要布置题目,比如“我熟悉的一个人”,告诉学生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从人物性格、品质、兴趣爱好入手啊,描写要按照身材、发型、五官、衣着的顺序啊,还有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啊,甚至还有例句可供参考。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写文章时往往没有定法,完全是按照所写的人物和内容,对写作手法进行取舍,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可是孩子不行啊,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老师举个例子,学生都要照猫画虎写到作文里。这就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学生想的是自己写的句子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处处掣肘,导致灵感窒息。孩子逻辑思维还不发达,这些要求很难在写作中体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越指导越写不出作文来,最后求助于家长的缘故。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不应过多要求,束缚其手脚,应该布置题目后,让他们自由地写。
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每次作文前都要写“提纲”。孩子根本不知道提纲为何物,更不知道如何写。提纲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捋清线索,抓住重点,在谋篇布局、文章架构上也益处颇多。但提纲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总结,需要抽象思维能力,比起作文来要难写多了。一篇作文也就300来字,把事情大略讲清楚,也就达到到字数要求了,何必画蛇添足要另写一套提纲?提纲是对复杂写作的要求,把要点罗列出来便于思考和写作。孩子们的写作刚入门,有一说一就是了,需要搞得这么复杂吗?
老师的认真还在于修改。每篇文章都要大修大改,甚至推倒了重来。这样做,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想法被否定了,容易挫伤写作的积极性。虽说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但老师的修改要尊重孩子的创造性。而且,初学写作肯定会充满错误,根本改不胜改,关键还是让孩子在阅读和练笔中学会写作,自我改正错误。老师只需要改正一些错字和明显的语法错误,多发现文章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另外,在课堂上多念念孩子们优秀的范文,给他们一些具体的写作要领,让孩子们按照榜样去作,要比单纯地改作文效果更好。
老师反复要求修改作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改好作文,积累起来,再熟读背诵,等考试的时候直接照着写就可以了。这种做法已经背离了作文的初衷,纯粹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实在难以让人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