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与泛读
说实话,读课本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顶多是学习阅读技术。真正要把这些技术变为自己的技能,需要多年的课外阅读才行。但是,我们对书籍并不是很感兴趣。近年的统计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而韩国人是7本,日本人40本,俄罗斯人55本。相比之下,我们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我想,是因为我们不重视阅读,没有从小培养阅读的习惯吧。美国小学的语文课,几乎就是阅读课,老师经常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写成专题小论文。图书馆为了鼓励学生读书,为每本书设计了一些问题,学生答对了会有小奖励。而在中国,课余时间都被作业、练习占领了,哪有时间再去阅读呢?上语文课、做作业真的是浪费时间,等孩子识了字后,扔给他几本书去读就是了。我儿子前些日子刚学过一篇《小摄影师》的课文,于是配套的人教版练习册上出现了一道加标点的题,原文如下: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这段话的标点比较复杂,不过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引语和标点带有欧化的特点,不符合中国式引语和标点习惯。《小摄影师》很明显是根据译文改编的,中国人自己写文章没有这样写的。孩子掌握不掌握没有多大关系,况且一时半会儿说不清,如果以后读西方的书多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现在做这个纯属浪费时间。
这个小例子说明了语文课的尴尬地位,语文课不仅没有鼓励孩子去阅读,反而拉了阅读的后腿。研究显示,如果每年的阅读输入达到100万字以上,基本就可以告别语文课了。100万字看着挺唬人,其实也不过5本20万字的小说罢了。可是学校并不这样想,他们还希望多做作业和习题,把成绩搞上去,为学校争光添彩呢!古往今来的名人说了很多开卷有益的道理,学校也教给你阅读的技术,可是你却有十几年的大好光阴与好书擦肩而过,这是不是天底下最滑稽的事?
不过,时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如果能够见缝插针地阅读,慢慢积累,往长远看还是会有效果的。朱光潜先生说:“读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也就失去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尤其是对“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选择好书读是阅读的第一步。培根说:“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要得到一本好书,除了看别人的推荐外,还要自己尝试读一读,以确定是否适合自己。
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把阅读分为两大类:精读和泛读。泛读就是泛泛而读,掌握书籍的大意。精读就是一字一句地读,揣摩字里行间的思想、旨趣,尽力去理解、吸收。什么样的书要精读呢?人人皆知、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作品,以及你自己泛读之后筛选出来的、读了又读、欲罢不能的书。泛读有两个作用:一是博览群书,开阔眼界,二是沙里淘金,慧眼识宝。读第一遍的时候,是鸟瞰式的粗读,对书籍做大体上的了解,看是否值得一读。如果没有价值则直接淘汰。如果值得参考,那就放在一旁待用。如果值得精读那再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清代的唐彪将书分五等:当读、当熟读、当看、当熟看、当备考究。“学者苟不分别当读者何书,当熟读者何书,当熟看者何书,则工夫缓急先后俱误矣。至于当备考究之书,苟不备之,则无以查考,学问知识,何从而长哉?”(《读书作文谱》)这种读书分类法相当有效,读书要分清轻重缓急,知道哪些书是要精读的,哪些书是只要翻翻的,哪些书是要放在书架上,以备将来有用时去查考的。这样读书才不会盲目。
泛观博览有助于汲取新知,活跃思想,防止眼光闭塞。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才把它们划分成独立的学科。以前常说文史哲不分家,要懂一门,必须兼顾其他门类,如果知识面太窄,很多问题会搞不清。其他学科何尝不是如此?尤其在今天,知识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庞杂,不掌握大量的知识,我们很难生存下去。因此读书要先“博”,在“博”的基础上再求“精”。
“好书不厌百回读。”最有价值的书需要慢慢消化,每读一次都会有思想的震撼、灵魂的触动。有些书,当我们读过之后可以与之比肩,这样的书无需再读。而有些书,读过之后还是感觉可望而不可即,总是在远处召唤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这种作品不管重读多少遍,都会带来新的收获,新的想法,新的感触。每次重读都绝对似乎有惊喜,所以,真正的好书是值得读一辈子的。”(格吕宁《快速阅读》)一本好书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智慧,反复地读它,就好像与我们融为一体,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泛读和精读都是孩子需要的,在他们身边,这两种书都要常备。一年读不了两本书,或者七天看完《红楼梦》,都是不可取的。读书要认真,一天天读下去,总能等到收获的季节。
谢谢分享,学习了! 谢谢分享!! 多谢分享!! 受教了,学习中。 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不好说,不苟同。 谢谢楼主分享 说的不错,哪些是适合小学低年级精读的呢?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