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ilingualqunqun 于 2016-12-29 13:52 编辑
女儿17个月了,从她一岁开始我对于怎么陪玩就不自信,一方面自己本身不大会玩,一方面担心陪玩水平不行会错过她的发育黄金时期。后来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认物的。经过观察和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总结一下关于如何启发一岁多孩子英语认物的心得。
---------------------
群群目前17个月了,一岁后出现认物敏感,姑且叫做“认物敏感期”吧,例如问她xx在哪里会非常开心地去指认,注意力集中,专注时间也较长。亲子共读时也如此,把书里认识的物品认出来比讲故事更感兴趣,一些不那么明显的物体也能找出来,比如停在窗帘上的小蝴蝶,或者池塘里的小青蛙。
由于对群群一直实行的是双语养育(公号:双语养育修炼笔记),我自然承担了全部的英文对话任务。关于陪娃认物这件事,我个人认为由三项基本原则必不可少:
1. 尽量将孩子的认知范围与现实世界对应起来,以现实生活中的认物为主。
总体来说,认物分两个场景:一是在生活中认实物,二是在虚拟环境中认物(动画片、绘本、图片、标识等)。对于一岁多的孩子来说,脱离现实生活的认物是没有意义的。除了动物以外,我基本不会引导她去认生活范围以外的东西。例如和群群共读I SPY(翻译过来叫“视觉大发现”)时,只认现实生活中见得到的东西,像铁塔、螺丝刀(screwdriver)、打字机(typewriter)之类的物品我基本视而不见~
因此,拓展生活范围变成了一个基本前提。例如我会买一些动物公仔给群群,这样她读绘本时就能与生活中的玩具熊、玩具狗、玩具猴联系起来。又比如我家没有钢琴,但墙上挂有一幅小女孩弹钢琴的画,算是有所“眼见”;群群也常听I am a music man(歌里有句I play the piano),算是有所“耳闻”。去商场时,我便有意识地带她到钢琴早教中心看一眼真正的钢琴以及其他人弹钢琴,这样她便知道,钢琴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仅仅存在于图画和音乐中。我认为这样的认知才是有益的。
2. 认物与行为联系起来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认物是一项机械行为,对孩子发展并无好处。脱离现实生活的单纯指认确实没有意义,但如果跟生活中事物的用途或者使用行为联系起来就不一样了,尤其对于一岁多的孩子,这恰好符合他们现阶段的发育需求。最重要的是,认物过程中多让孩子参与。Benjamin Franklin不是说过吗: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may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绝对是育儿经典quote之一。
以认椅子为例,单纯问一句Where is the chair略显单薄,如果能始终想到involve your child办法就会很多。例如,可以让孩子把他喜爱的玩具放在椅子上,然后自问自答(假设孩子还不会说话)What is the bear sitting on? Oh, on the chair. 接着问Would youlike to sit on the chair? OK, Mommy is putting you on the chair. 接下来还可以搞怪一点:CanMommy join you on the chair? Ready or not, here I come!这样一来,简单三句便完成了椅子认物。
如果孩子意犹未尽,可以再适当延展一些,后面有再谈到。
总结一下,认物的关键是1.搭建一个让孩子参与的场景;2. 在场景中重复目标事物。虽然群群还不会说话,但基本上我每次都会问一句Can you say ‘chair’?不管她说不说chair我都会假装她已回答,然后鼓励她Good, this is a chair.
3. 陌生事物转化为熟悉事物
还是以与群群亲子共读I SPY为例,虽然书中有的物品在生活中很少见,但有些“若即若离”的事物可用转化的方式陪她认知。例如,如果书里的“迷宫”是圆形,我会淡化“迷宫”属性,而是问Can you show me a circle here?像“小丑”我则会“翻译”成a funnyboy,并不直接问她Where is the clown?因为maze和clown目前来说对她毫无意义,她能理解的概念是circle和person(boy/child)。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新鲜事物,我也会从她熟悉的事物引导。例如在小区看到玩轮滑的小朋友头戴头盔,我会用群群熟悉的hat去解释helmet:What are the kids wearing on their heads? Hats! But they are specialhats. We call it a helmet. A helmet protects your head when you skate.
上面提到,如果孩子对某件事物很感兴趣,有延展的必要,如何避免干巴巴地描述?紧紧围绕认知的四个层次就好啦:what it is(是什么), what it is for(用途是什么), how it looks(长什么样), how it works(怎么用),更大一些的孩子需要了解why it works this way,双语养育尤其如此。
以Apple为例。What is it? An apple. What can we do with an apple? We eat it forfood. What’s the color of the apple? Red. Does it have skin? Yes, look here. Ithas apple skin. Does it smell good? Very nice. Where is the apple? In thebasket. 不得不承认英美在早期教育方面开发了太多的经典,像Brain Quest之类的书籍很好地为不大会提问的家长提供了丰富的示范。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分、个性和兴趣。同样是15个月,小明偏爱搭积木(空间能力),可自家娃却兴趣不大,似乎更爱踢皮球(运动天分)。同样是17个月,小强对数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忆力或逻辑能力),可自家娃更爱握笔画圈或吹喇叭(艺术天分)。多多观察自己的孩子会得到很多灵感和启示。
然而,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认知的基本范围仍然存在。让一岁的孩子认时钟或听成语故事TA肯定会很困惑。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因此会有共性。靠谱的育儿书一定会对某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爱做什么有所列举,为家长提供有效大数据参考。
发现差异,遵循规律。大道至简。育儿也理应如此。
育儿从来都是一体化工程呀。双语启蒙如此,陪玩认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