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tywtt 发表于 2017-2-5 09:13:38

别谈创新教育了!

这篇文章有点长,我也不知道究竟会有多少人能认真读完,并且可以真的读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的朋友,线上学堂的家长们会非常熟悉她,一直在给大家讲解英文原版绘本的Kanga老师,真实的姓名叫张鹏。没见她本人之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个帅哥。她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医学博士,而且是试管婴儿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的领域,整个青岛市能涉足这个领域的医学团队也是屈指可数的。

我一直觉得把她拉到我们队伍里又是讲课,又是做公益,真的是浪费国家资源,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更对不住她!我目前给她的报酬少的可怜,但她其实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来帮助支持我,我至今不知道该如何回报她!好在她每次都表态自己乐在其中,极力地安慰放松我的心情,我也只能默默发愿,一定找机会好好回报一下她。

她非常擅长从心理情感以及艺术表达的角度来解读绘本,很多线上学堂的妈妈都表示听了Kanga老师的绘本讲读,受益匪浅,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这也是我邀请她来做绘本讲读的原因。
大年初二,我还流连于美食街逛吃逛吃的时候,她突然发我微信:


看完她的文章以后,我想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孩子“的成长故事以及内心独白。或许是喧闹的团圆触动了她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我知道她在很认真地跟大家分享来自灵魂深处的思考。
大过节的,虽然这是一个很不搭调的话题 ,但我依旧决定原封不动的发出来, 把她的故事讲给你听。

Kittywtt 发表于 2017-2-5 09:14:04

别谈创新教育了!
在Kitty老师的地盘上,这么说我得承认我是标题党。那就先从我自己说起吧!

最近在看武志红老师新出的一本热销书《巨婴国》,按照书里的一种方法进行潜意识的内在探索。
我走过长长的过道,沿着扶梯一级级走,在长长的扶梯尽头有一扇门,打开门进入一个空旷的大厅,在大厅不起眼的地方有一扇更小的门,打开,走进去。那是一间小屋子,屋子里面有面镜子,走到镜子跟前,看进去。。你看到了什么?书上指导说如实的感受第一反应。
看进去。。。看到了什么?是一具浑身裹白的尸体,她支撑着上半身扭身看向我,脸像白布一样白,嘴唇鲜红鲜红的,眼框也红红的,表情像极了一幅摄影作品《尖叫》,就是从南极高空拍的地球臭氧空洞的那幅,空洞的眼窝,尖叫的嘴。写文时搜了搜,却没找到。但那张毫无生机的脸上惊恐尖叫的表情却异常清晰,好像还带着很大的愤怒。
书上指导说,如果能承受那巨大的恐惧,走到镜子里,变成她,看她说些什么。
根本停不下来,我太想探寻自己了,尽管大晚上我自己一个人在家。


我走了进去。我半撑着身体扭身看向外面,我有强烈的情绪。但肉体是死僵的,无感觉无生机亦无法挪动,雕塑一样沉重,却腐肉一般脆弱。我歇斯底里地喊:“我怨气冲天,我怒火中烧,我要毁了一切!”却又悲怆凄惨地泣诉:“为什么不让我活?为什么把我养成尸体?我还没有活过!”可我知道所有的情绪抵不过最小的一阵风,再强烈的呐喊也毫无声息,掀不起一丝波纹,因为我是尸体。淹没般的无力。
沉浸了一会儿,感觉可以进行下一步,让镜中的自己对镜外的自己说句话:
“你走吧!毁我一个就够了!”
我转身走开,没有恐惧。


亲爱的读者,你如果还能看到这儿,说明您真的很勇敢。可疑虑还是没打消,在Kitty老师这方净土上不都是来谈教育的吗?怎么讲起恐怖故事了。先埋个梗,继续说说我自己。


和Kitty老师很相似,小时候我也是别人家的孩子。过大年一点儿也不担心,巴不得人问,你考的怎么样啊?得了第几啊?在一片赞扬羡慕声中,感受被怂的兄弟姐妹们怨怼的眼神。年长的兄姐都不带我玩,没有大人撑腰,我胆怯的表示不屑,霸不与渣斗。感觉出我讨厌了吧?现在的我也挺讨厌那个孤僻清高的熊孩子的。可看着爸妈比孩子比的喜气洋洋,我觉得我做对了,成为爸妈的骄傲!(Kitty老师:其实我的故事版本和这个相差还有点大,从小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的我,虽然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的故事里还有“重男轻女”的戏码,外人再多的赞誉都没能抵消“我不是儿子”的事实。)
      求学生涯似乎比较也开挂,期中期末,班级墙上的红榜,经常位居榜首,偶尔不是也未跌出前三。家长会上妈都被表扬木了。还有几乎各科竞赛都参加过,参加就拎个奖回来,巅峰时刻是高二参加生物奥赛被选拔进了省队,为中国代表队选拔参赛选手。正是在那年的集训中遇到了我终身的学神:李一诺。对,就是奴隶社会中的李一诺!我挺善于背书的,在这里又挣够了奴粉的眼球。放下一诺同学不说,我继续,然后本硕博一气读完,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后9天,大宝出生。各位看官,这算不算人生羸家啊?至少老爸是这么认为的,“人家好不容易培养出个孩子来,骄傲一下都不行?”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是您的孩子,符合您的预期了吗?对得起您辛辛念念付出的心血了吗?不够呀?!您嫌霸的不够,得像一诺学神那样。嘘~,看出来了您别剧透,我还没演完。
继续啊,而且我从小到大还一如既往的乖,就大人们特别希望的那种。在学校严格听老师教导,在家认真听父母教诲。大人希望我做什么,我一定认真做,不希望我做的,我从内心会坚决抵制。青春期几乎没有叛逆。比如老爸认为早恋猛于虎,在我小学毕业和上大学之前,送给我两句话:不要早恋&不要早恋。于是我一直到大学毕业未曾和任何一个男生暧昧过,甚至没有暗恋过。既然爸爸说早恋是不对的,我自然不可以,连这样邪恶的念头也是不可以的。我是父母的乖乖女,老师的乖学生,领导的乖员工。产后三个月,在众人的期望中,我就背奶奋战在临床一线,临床科研样样投入。不出两年,被院领导锁定为科室接班人培养。
乖有什么不对吗?别人期待被满足时,他们都是赞许和开心的,这不是做对了吗?就比如只有我,才可以让父母感到骄傲和有价值。他们放弃了自身的发展,把全部的希望倾注在我身上,满足他们的期望当然是我的责任。一个女孩子,他们给我起名叫“鹏”,说毛主席说的 “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要我展翅翱翔于九天,他们会尽一切全力托起我。
(Kitty老师:以前我看到这种人生经历会觉得特别羡慕,因为我的叛逆期似乎来的早了一点,我的整个青春期几乎都是在与父母的斗争中度过。我做过顶尖的乖学生,也做过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学生,工作了更是一言不合就怼领导,同事们敢怒不敢言的时候,基本都是我去当枪子儿了。一路走来,无论荆棘还是鲜花,都是我拼尽一己之力奋力前行,唯一骄傲的是,我享受了成长极大的自由,一直都在为自己活。听过Kanga的故事之后,我突然觉得,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七月和安生”。)

亲爱的读者们,您心中的期望是什么呢?孩子满足的怎么样呢?您的感受如何呢?

不妨先继续看我的故事,梗出来了。我虽进了重点中学,但却不知为何居然漏了重点班的提前招生考试,考进几乎是没有悬念的。而中考又发挥失常,与重点班差3分。生物奥赛集训第一次离家,茫然不知所措,最后丢盔弃甲而归,省级特等奖证书仍在,却挫败了高三一年的锐气。撑到高考,居然跟第一志愿重点大学差1分,进了第二志愿。我是没早恋,可我从青春期开始就得了很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不能跟男生说话对视,脸红的无处可藏,在学校里每天都倍受煎熬。我工作是出色,可因为奇奇怪怪的原因工作4年被出局,索性在家做了4年全职妈妈,亲手带起了二宝。被怨气深重地埋怨:都多大年纪了,怎么还叛逆?

被翻转了,有木有?不说像一诺颜宁这样的人尖儿,经过这四年,一起博士毕业的同学都博导主任一大把了,至少也已经是单位的技术担当了。我,摘下围裙,拍拍土,洗洗油烟味儿,回到临床重新做学徒了。很啪啪地打脸,过大年儿,我变成了一个很刺激爸妈自尊的话题,说起我就像霜打的茄子。
写到这儿,估计我也被各位看官们厌弃了,像你这么个别的能有几个呢?我们的孩子才不会!故事讲求冲突的集中和鲜明,之所以把我当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因为通过经年对自己的解剖,探究了此许冲突背后的原因,谨以为鉴。


Kittywtt 发表于 2017-2-5 09:14:38

回溯到文章开头的心理探询,又乖又霸了很多年,内心真实反映:“为什么不让我活?为什么把我养成尸体?我还没有活过!”这是有点可怕。不过也感谢那迟来的叛逆,至少目前可以让我走了,毁她一个就够了。在这里,提一点题外话,青春期的叛逆真的不是洪水猛兽,那是份独立宣言。如果处理的好,会把6岁之前我们对孩子无意识控制而形成的空洞弥补上,非常好地完善孩子的人格。如果您从孩子一出生就平等敬畏地尊重,则不在此列。

“乖”消耗了我人生最大的能量。(Kitty老师: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给单列出来了。我想说的是:“叛逆”消耗了我人生最大的能量,但我却因此得到了自由。)
因为我一旦努力做事达到优秀,总会被一阵深深的悲伤袭击。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事情做到一定程度,总会有些奇怪或不奇怪的原因破坏掉,让我从头再来。从一开始我的“优秀”就不是给自己的,是用来喂哺父母的期待,满足他们对人生的渴求的。一个人没有内在生命力,在一次一次的吮吸中,一点点塌陷,最终坍塌。因大宝出生,新的亲子关系诞生。正是我在工作上风生水起的那4年,大宝被父母和我一样方式养了起来,越来越多的疑虑随着孩子长大显现了出来。虽然我死了,但作为妈妈的直觉又点醒了我内在的生命力,于是为自己也为孩子开始了一场心理索之路。从而出现了遭父母唾弃的“叛逆”。


故事讲到这,我已感觉到极度的无力,在这“叛逆”中,会被父母投射过来的巨大内疚淹没。能站在这儿,用劫后余生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既然活下来,总是要对题的。写了这大篇,关创新教育什么事?


再背书一下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书上有这么一段话:
创造力只能来自于自由,自由可让活力自然流动,那时,手脚的随意伸展都可以有创造力,而当活在不能动弹的感觉中时,就别说什么创造力了。
在集体无意识中,我们因着父母老师的殷切希望,勤奋地训练,符合社会的评价体系,操练出了优秀的模仿力,却因为内在生命力的扼杀,丧失了原创。“创新”是什么?那先来解释什么是“新”?我们从生理客观的角度讲,精子卵子一结合,那颗受精卵就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个新生命,有谁比Ta更新呢?每一个生命都是新的啊!以Ta自身生出来的肢体也好,想法也好,感受也好,只要是以Ta自身出发生出来的,都是新的。何谈“创”呢?那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一个“创”字无非都是从他人角度,把念头挪移给这个新生命,那自是艰难的,这份艰难自是以一个“创”字来体现。
武志红老师也提到恢复创造力也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因这是人的天性,只要放开人的手脚就可以了。(Kitty老师:我也非常喜欢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分析文章,有关创造力的部分,武老师从心理角度做了很精辟的解析。我们很多教学实践活动都深深的印证了这一点。其实孩子们天生就具备创新思维,只是我们极少给他们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大部分时间孩子们都是被绑住手脚的,绑久了,精力被耗尽了,创新意识也就所剩无几了。)

我们一直在讲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我接触的DFC (Design For Change)是,一土学校理念是。在DFC里的四个步骤中,第一个是feeling,多次带孩子参加活动,发现这一过程非常重要。相信很多家长像我一样,在DFC的活动中,发现孩子有一种“点亮”的感觉。在DFC的框架里,孩子成为了事件的主体,他们在一开始被允许打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真实的feeling,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整个流程下来,他们经常突破我们的预期,惊喜不断。
随着了解的深入和参加Kitty老师创新思维活动的增多,“哪里不对”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孩子们在活动中被松绑后,很多孩子会经历一个茫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每个孩子会长短不一。大家会觉得老师不教给我们,该做什么呢?小组式任务过程中,总有大把孩子因为没有明确指令而不知所措。在小学的活动中,用于讨论和协作的过程,很多孩子因为插不上手开始聊天、写作业等不一而足。那感觉像提线木偶,暂时被松了线,可都不会动了。偶尔转动的眼珠里透出的灵性,提醒着我们他们都是被施了魔咒的精灵。那提线和施魔咒的又是谁呢?
每次活动都很受孩子和家长们欢迎,家长们会觉得孩子很有收获。于是更多焦点集中在有什么培训课程让孩子参加,可以让孩子形成哪方面特长。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这个说辞被呵呵后,会宽和地接受:孩子玩的开心就好,不影响学习很好。
现在的创新教育很风靡,头脑奥赛越来越受重视。各类教育也不断往创新上靠。于是在老师家长的打造下,一幅幅来自成人视角修饰的参赛作品诞生,精致而缺乏生命。每年把家长老师孩子们累的,不知他们有没有当时我读博做科研写SCI时的感觉:咋所有的好创意都被别人写光了?!乖孩子的故事在继续。。
那提线的施咒人是家长吗?是老师吗?是现行教育体制吗?是长期的中国式无意识吗?关注教育的您在等答案吗?答案是:我不知道。我目前只感觉到这个层面,如实作答。
那您成长中有多少遗憾呢?内心有多大的空洞呢?您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呢?哪些是您自己的?不妨再讲个故事吧!


Kittywtt 发表于 2017-2-5 09:15:00

记得看一位心理学家的访谈节目,问现场的妈妈对孩子的未来的希望。一位妈妈说希望孩子以后能考上名牌大学。主持人问这位妈妈是否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得到否认后,建议说:与其等孩子十年八年后费力去考,还不一定考上,不如您自己来,都已经学过一遍了,再费心努力个二三年,使使劲也就考上了。妈妈很惊讶地说:我早就不学习了,再说我哪是那块料啊?!主持人很认真的回答:那您孩子也好不到哪儿去。


最后不妨拿精英人士们进行的一土学校背书一下,一土学校如果教育成功,来自于我的感受是:那是因为参加一土的娃儿们,有一群feeling已打开的爸妈。(此为主观臆断,非循证结论)


一直很关注Kitty老师的公众号,想写点什么,许久都下不动笔。心理探索接近尾声的时候,这个题目自然就蹦进来了,对,是蹦进来的,还真不全是标题党。然后结尾也蹦出来了:
关注创新思维的爸爸妈妈,请拥抱自己,看见孩子。
写完突然意识到:我对孩子的管制,主观层面的东西是不是有点多了呢?




kitty老师:其实我想说的是,目前关注创新教育的爸爸妈妈真的不算太多。也极少听到爸爸妈妈会表态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创新者。
尤其中国的父母,大家普遍的想法是希望孩子能够成功。成功的标准也基本一致,有车有房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有圆满的家庭。而想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最好的途径是取得不错的成绩,进入不错的大学。这条直升的通道并未给创新思维列一个学科,给一个分数。所以短期内能不太可能在大面积的家长群体里产生共鸣。
但当越来越多符合这样标准的成功人士跳出来说,这一切不是我想要的,我很痛苦。我们对下一代的培养和要求其实正在面临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创新教育绝非这个时代唯一的答案,但当我们谈到创新时,请大家关注创新能力对个体生命自由与激情的召唤,这势必是这个时代怎么也阻挡不了的趋势。
感谢Kanga老师的精彩分享!
如果你真的读完了全篇,也读懂了,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感悟。


babydream 发表于 2017-2-5 09:40:49

天性占很大比重,有些孩子无论怎么培养都不会成为乖乖女
最难的,还是差异化教育,而不是认为某种模式能解决所有问题

周鱼 发表于 2017-2-5 11:31:51

太长看的累,论坛文章不能太长,需要快节奏。另外主题要明确,内容要直白。

只看了最后一段,我妈上岁数了没事经常看各种访谈性节目,主持人引导话题,还有一帮嘉宾在那评论,我有时候会听一耳朵,给我的感觉就是主持人和嘉宾都是傻B,所有的节目。算老几啊,在那瞎JB评论,也不看看自己是哪颗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wjjzw1111 发表于 2017-2-5 11:32:23

求Kitty老师的公众号

oranje 发表于 2017-2-5 13:01:49

罗列了一堆事情,不知所云。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手机上,恕我对就不见重点的东西没兴致看完。最后一段访谈是韩国的节目,看过那视频。只能说那妈自己笨。她四十多岁,学历不高才会被个主持人呛。要说创新教育,能不能加分,国外还真有这专业,是跨学科,融合性的,包括机械,计算科学,人机交互,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等。我在国外第一份工作就在一个TMT大公司的创新实验室,跟一帮各种背景的人鼓捣产品,还真鼓捣出很多市场反应好的玩意儿。国内这不过是个时髦的词,大家挂在嘴巴边上求时尚而已。

lhp1980tx 发表于 2017-2-5 13:58:26

的确有点标题党,这篇文章应该说的是创新就是给儿童自由吧,但是写的有点凌乱了。要是给孩子自由的话,只需要有探索式教育就可以了,培养思维方式,让孩子独立思维和决断,但是这些基础的东西还是需要教育的,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相差太远,仍然可以算作创新式教育。我决断教育是否创新主要看到底是孩子掌握方法并独立思考,还是通过填塞知识代替孩子思考。

westwolf78 发表于 2017-2-5 14:17:45

创新只谈成功吗?既然是创新,必然有失败,而且是大概率的失败。本朝社会会留给普通劳动者生活的空间吗,自由发展成为木匠,砌砖工等蓝领能够依然获得体面的收入,同等的政治地位,同等的享受社会资源吗?自由是有代价的,给你自由也要想想自己付得起代价不。要获得社会资源,只有一条路,这种社会谈什么创新,自由发展。只有一条路有啥选择空间。

summer7721 发表于 2017-2-5 22:47:03

谢谢楼主分享

fcdmm 发表于 2017-2-5 23:28:32

westwolf78 发表于 2017-2-5 14:17
创新只谈成功吗?既然是创新,必然有失败,而且是大概率的失败。本朝社会会留给普通劳动者生活的空间吗,自 ...

深深地同意,用成功来证明的正确本身就有问题。

duoduofish 发表于 2017-2-6 09:24:50

    为什么看完都是喷啊,个人觉得写得挺好啊,只是大多数家长还面对不到这个问题。因为是学霸又乖的孩子是极少数,大部分孩子都一直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之,不以单纯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评价去评判孩子,关注心理建设绝对是没问题的。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2-6 23:39:44

21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7-2-7 00:22 编辑

Kittywtt 发表于 2017-2-5 09:14
回溯到文章开头的心理探询,又乖又霸了很多年,内心真实反映:“为什么不让我活?为什么把我养成尸体?我还 ...
原文【那提线的施咒人是家长吗?是老师吗?是现行教育体制吗?是长期的中国式无意识吗?关注教育的您在等答案吗?。。。】



答案是:专制。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2-6 23:48:22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7-2-7 00:41 编辑

Kittywtt 发表于 2017-2-5 09:14
回溯到文章开头的心理探询,又乖又霸了很多年,内心真实反映:“为什么不让我活?为什么把我养成尸体?我还 ...
原文——【随着了解的深入和参加Kitty老师创新思维活动的增多,“哪里不对”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孩子们在活动中被松绑后,很多孩子会经历一个茫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每个孩子会长短不一。
大家会觉得老师不教给我们,该做什么呢?
小组式任务过程中,总有大把孩子因为没有明确指令而不知所措。
在小学的活动中,用于讨论和协作的过程,很多孩子因为插不上手开始聊天、写作业等不一而足。

那感觉像提线木偶,暂时被松了线,可都不会动了。】







您见过地震后,长时间被压在重物下的重伤者吗?
如果你突然把他从重物中拉出,还他一身轻松的话,他不仅会继续发木,还会突然死亡呢!因为人体受不了这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反弹。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不要一下子给孩子松绑,而要一点一点地放松!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2-7 00:00:07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7-2-7 10:53 编辑

Kittywtt 发表于 2017-2-5 09:15
记得看一位心理学家的访谈节目,问现场的妈妈对孩子的未来的希望。一位妈妈说希望孩子以后能考上名牌大学。 ...
原文【尤其中国的父母,大家普遍的想法是希望孩子能够成功。成功的标准也基本一致,有车有房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有圆满的家庭。而想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最好的途径是取得不错的成绩,进入不错的大学。这条直升的通道并未给创新思维列一个学科,给一个分数。所以短期内能不太可能在大面积的家长群体里产生共鸣。
但当越来越多符合这样标准的成功人士跳出来说,这一切不是我想要的,我很痛苦。我们对下一代的培养和要求其实正在面临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回:要想短期内在大面积的家长群体里产生共鸣,就决不能靠这种【要更多的成功人士跳出来】的毫无创新的老套办法,达成。
其实他们想要成功,更想要多快好省地那种成功,为此他们一直在搜寻——到底有没有人所不知的秘密【方法】和【窍诀】,可以不用挑战他们的权威,改变他们原有的舒适,并且还不要付出多少代价,轻松捞回双倍的利益。对这种人,你只要发挥你的想象力,好好滴玩一出——【生米做成熟饭】的游戏,他们就会乖乖踏上你的“贼船”了。
创新的理念,还是要以创新的手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让他接受!


再给大家剧透一句——弱小的短期内改变强大的,那得学马云的倒逼!
马云是怎么倒逼的呢——欲将取之必先予之!先给他们点花费不大而他们又迫切想要得到的,哈哈他们就跟过来喽,那最强大的,最后也得屈尊坐下,和你平等地谈判。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2-7 00:50:17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7-2-7 00:51 编辑

duoduofish 发表于 2017-2-6 09:24
为什么看完都是喷啊,个人觉得写得挺好啊,只是大多数家长还面对不到这个问题。因为是学霸又乖的孩子是 ...
你,以作者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写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本意或言外之意因你能够换位思考所以你把此篇文章,看成是你自己在写的,你,也就拥有了对这篇文字的——非常良好的感受力!

然然2007 发表于 2017-9-20 11:34:19

文章太长了,主题不突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谈创新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