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dan20 发表于 2017-9-4 14:36:18

【歌吟天下】和女儿学不一样的好玩《论语》(六)开学第一课弟子规
上回说到孔子学校开学总动员,同学们好好学啊,毕业后你们可都是治国之才。“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毕业出路治理一个千乘之国,工作职位非常诱人,前途一片光明。画完饼了,总得说点实在的东西,那就是孔子学校到底学什么内容呢。
我们来看《学而》第六句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读完这一句,我提醒女儿是不是特别眼熟。对啊,这不就是《弟子规》总序吗“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整部《弟子规》就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根据这一句的意思扩写编成的。
和我们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孔子学校更像是一个礼仪学校。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先做人,后学问,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西方的所谓素质教育吗?而几千年前孔子就开始推广素质教育,为什么传着传着,我们现在变成应试教育了呢?
还好,中国正在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9月1日播出的2017《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为“中华骄傲”。中华骄傲,是文化的骄傲,是民族的自信。这份骄傲和自信,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
里面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董卿在采访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时候,以跪地的身姿,专注倾听先生的每一字每一句,这样的一瞬间,让人钦佩。穿着高跟鞋和紧身裙半跪在舞台,既要优雅又要谦卑不是一件易事。但董卿做到了,三次下跪采访优雅自然,大方得体。
第一次,是董卿在像孩子们介绍老人小时候英语水平时,她跪在老人身边,带着崇拜又尊敬的眼神向老人提问。
第二次,是董卿和老人谈论到老人的工作,老人刚要仰起头回答,董卿就立刻单膝跪下,与老人保持平视。
第三次,是谈到老人每天晚上都要读一篇莎士比亚,当时董卿带着关切又有点心疼的语气问老人晚上几点睡觉。
中华文明之所以纵横贯通数千年,那真是把孝悌忠信、爱众亲仁等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致于刻骨入髓、造化为魂,必然会在登峰造极时,沛然而下!董卿这一姿态,便是天下大美、大德的彰显,这是血液流淌着的的传统美德和文明,融入她个人气质修养的完美展示,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而不得不说《论语》就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精髓。而不得不说《论语》就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精髓,这一刻,出则弟在董卿身上有了全新的诠释和意义。
如果,孔子那时有开学第一课的话,那么这句弟子规基本就是孔子学校开学第一课的内容了。这次《论语》小编又有什么用意呢,仅仅只是为了介绍孝悌忠信为主的教学内容吗?还是有何特殊含义?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h430030 发表于 2017-9-6 19:25:01

楼主真有才   学习!

youdan20 发表于 2017-9-7 13:48:31

【歌吟天下】和女儿学不一样的好玩《论语》(七)出场挨闷棍的学霸子夏
上回说到孔子学校的教学内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看上去没啥问题,就是给新入学的学生定规矩,但对于专黑领导的《论语》小编来说,我不信就这么简单,直到下面一句子夏出场,我终于明白小编的良苦用心了。
子夏大名叫卜(bǔ)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人,有的地方说是卫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子夏才思敏捷,是孔门弟子中文学科的高材生,放在现在来说算是语文学霸。孔子曾经公布了一个学生排行榜,子夏很荣幸的列入最优秀的十位学生(排行榜其他人以后我们会陆续讲到),他很厉害,牛到什么程度,据说《诗经》、《春秋》、《尚书》、《易经》都是他协助孔子编的,而且孔子死后,他又把这几本书完善修订,开创了经学的先河。
子夏前面提到过,他曾经力推有若当校长,可以说他就是有子系的总后台,就是他一手策划让有若当上了校长,但是遭到了其他派系特别是曾参的强烈反对,没多久有若被赶下台,他维系孔门统一的计划也宣告失败,孔门终于分裂。子夏一气之下就跑到魏国西河去讲学,创立了西河学派,连魏文侯都拜他为师。战国早期魏国是最强盛的,魏文侯也是权力最大的君主,堪称当时天下第一人,能当天下第一人的老师,可以想象子夏有多大的能量了。
大家会很好奇,既然子夏这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当校长呢,还要扶持有若上台呢,结果有若是扶不上的阿斗,没多久就被人提问KO了。要是子夏当校长,肯定不会被几个小问题难倒啊。
其实我觉得子夏之所以没有想自己当校长,而是扶持有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是晋国人,虽然孔子学生是五湖四海的多国部队,但是毕竟孔子学校是在鲁国的地盘,外国人要当校长有点悬。
另外一个原因他擅长的是文学,而且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而孔子最看重的是德行和礼仪,所以经常批评子夏要注重仁和礼。但子夏特立独行,把老师的话当做耳旁风,所以在同学们的眼中肯定风评就比较差,子夏知道自己当校长肯定没戏,于是就扶持有若这个平时老实敦厚长得又像老师的学长来当傀儡,自己躲在幕后操纵。
他的小算盘打的是很精,但是别忘了“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这点伎俩还是被人识破了。虽然在有若校长的压力下,《论语》小编只能把子夏安排在学而篇,紧随孔子、有子、曾子后第四个出场,作为杰出校友代表致辞。但是小编背后也有高人啊,子夏出场的时机就很微妙了。
第六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孔子教导弟子先做人后学文,其实可能是孔子讲学的时候非常缺教材,很多学生只能专攻一门,主要还是没啥可教,所以只能讲究礼仪,再学文。但小编这么安排,潜意识是对想登台的子夏说,文学好有啥用啊,做人才最重要。子夏还没出场就挨了一记闷棍,而出场台词更是让他非常郁闷,我的文学特长呢?
我们来看《学而》第七句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本句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看上去是对上一句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一步发挥。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孔子教育重在德行,这句话说的没错,问题就在于子夏不是道德模范啊,相反是个三观不正的实用主义者,学霸出场讲道德比学问重要,你信吗?其实子夏原来这句话可能是用在和同学炫耀时说的,你们虽然不像我这么学问好,但你们道德还不错,我也算你们学过了吧。但放在孔子的话后面,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怜的学霸子夏一出场就挨了两闷棍,变成道德代言人,这个高级黑锅不背也得背了。那么到底是谁在幕后操纵呢,是最大反对派曾子吗,还是另有其人?小编黑人越来越有艺术性,他会是无名之辈吗?他的背后到底站着何人?子夏挨了闷棍,会甘心吗?他会如何反击?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youdan20 发表于 2017-9-18 09:22:19

【歌吟天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导读

奶爸一定要我再讲一课,其实我知道自己水平误人子弟,一直推辞,实在推不过了。那就讲《论语》吧。我一直强调独立思考,1000个人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论语》也是如此,它是一部有趣的书,是一部孤独的书,是一部智慧的书,是一部治国的书,是一部做人的书,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这里先分享下大概的讲课大纲,

1、《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门人的言行录。非一人所记,也不是成书于一时。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郑康成)所编定。全书共20篇,512章,约15920言。“论”是编辑整理的意思,意为按一定顺序编排。“语”是对话的意思。“论”字读若车轮的“轮lún”,不要读成言论的“论lùn”。
《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但做人是根本。
《论语》是孔子在上课的时候讲的话,是学生记下来的课堂笔记。
《论语》是孔子死后,孔子的学生把孔子的话编纂起来而成为一部体现孔子思想的语录体著作。

2、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主要思想是“仁”,他被誉为“万世师表”、 “至圣”、“圣人”。
中国历史上,身份起伏最大,被人利用最多的人大概是孔子了.这位生前就周游列国,教学授徒的哲人或被冠以“素王”、“至圣”的称号或被贬为“孔老二”、“丧家狗”……中国历史的变换轮回、中国人性格的“内敛”多变、中国政治的肮脏阴险,使得这位老人被人肆意歪曲涂改.那些原本受他精神滋养的人反过头掘他的坟墓;那些表面尊重他、封赏他的人其实正在内心暗笑,庆幸找到了一个可滋利用的工具!历史总让人叹息,人性亦让人无语.
然而,圣人何言!
相比而言,我更倾向于用后一种思维来理解我心中的孔子,因为从记载他言行的书籍《论语》中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心怀天下,忧道不忧贫!所以,在给学生讲述他的事迹时我只说,他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和那些叱诧风云、开疆拓土的君王相比,他少了一份霸气;和那些蝇营狗苟、利益为上的官员相比,他少了一份机智;和那些困守书斋、白首为学的学者相比,他少了一份坚守;和那些独善其身、笑傲悠游的隐士相比,他少了一份洒脱……总之,他的一生是局促的一生,远不如历史上的很多人那样淡定而从容.
孔子其实是个很可怜的人。他从小就多磨难,3岁时他的母亲只有18岁,已成了单身母亲,日子很苦,等到孔子17岁时,刚刚32岁的母亲又病逝。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七十三岁,一生磨难的孔子离世。
孔子去世后,他的地位、他的“儒家思想”才日渐尊隆起来,直至成为了“至圣先师”、“百代素王”,以至2500年来一直被尊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核心。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3、他的生平事迹是什么?
可以用孔子自己的话来总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0岁左右开始讲学活动,曾经问礼于老子。
34岁听齐国《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43岁鲁国的强臣季氏强僭(JIAN3),阳虎作乱专政,孔子不仕,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51对在鲁国做官,做到司空、司寇。
55岁带弟子周游列国。
68岁回鲁国,致力于教育,著述。弟子三千,通六艺(诗书礼乐射御)者72人。
73岁去世。

4、他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5、他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非常多,《史记 •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如果从三十一岁这一年算起,到七十三岁去世,有四十年的教学生涯,平均每年要收 七十五位弟子。
见于《论语》的弟子,大约有三十位左右。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所谓的“四科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季路。文学:子游、孑夏。(《先进》)
6、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人文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心魂所在,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本源和命脉。丢掉这个本源,扼杀这个命脉,民族文化将成为没有灵魂的空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丢失自己的文化根本、盲目地接受外来文化,最后会使得本民族文化大树花果飘零。
任何一个民族,总得有一个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构成这个文化特质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由来已久的思想体系。而儒学思想正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华夏民族宗教般的信仰,作为经典之一的《论语》,如同《可兰经》之于伊斯兰教,《圣经》之于基督教,是凡认字者的必读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兴起时为止。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海尔老板案头常备着两本书,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孙子兵法》。
《论语》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今天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要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了解儒家思想,《论语》也是必读书。
南怀瑾: 儒家是中国人的粮食店,
          佛家是中国人的百货店,
          道家是中国人的药店。

北宋理学家张横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我们该怎么读《论语》?
杨绛:“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
钱穆: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覆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鐘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zhangchai 发表于 2018-2-26 22:20:37

太牛了!为你点赞!

Sunshine82 发表于 2018-3-6 14:10:57

用心伴读啊!这是培训班做不到的!受益匪浅!

云北堂 发表于 2018-3-6 14:53:32

楼主写的文章,值得有空静心下来读下。

stormbird 发表于 2018-3-6 16:48:20

面对如此牛爸,只能先反省!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歌吟天下】陪伴女儿一起学文化(连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