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m 发表于 2017-3-11 15:47:23

给小学生讲汉诗之一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loom 发表于 2017-3-11 15:47:41

今天我们就讲讲,从楚之骚是怎么演化到汉代的文学的。

loom 发表于 2017-3-11 15:49:24

本帖最后由 loom 于 2017-3-18 11:44 编辑

到时现在为止,也讲了《楚辞》中的不少篇目,主要是《离骚》和《九歌》。大家有平时读楚辞时没有注意过,《离骚》和《九歌》在形式上有不同?

loom 发表于 2017-3-11 15:49:53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离骚》。

loom 发表于 2017-3-11 16:19:30

有没有发现“兮”字的位置不同?《湘夫人》开头四句的结构分别是:“兮”字前边有三个字,后边有两个字;“兮”字前后各两个字;“兮”字前后各三个字。

ysyllp 发表于 2017-3-11 16:58:35

能不能一层楼里多写几个字?看着好累。

miffyma 发表于 2017-3-12 10:18:53

多谢分享,期待下文。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3-12 10:47:15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7-3-12 10:48 编辑

给小孩子或任何新手讲古代汉诗,最忌讳打开书本拿起诗歌就开讲,你那里讲的神魂颠倒,他那里还在驾雾腾云,更何况还是这么大的话题,要跨越这么大的历史空间。讲者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自己要把多少东西高度内化到孩子眼前,瞬间吸引住他的心!

比如你可以不从楚之骚演化到汉代讲起,而是首先讲讲你孩子如何从两三岁到他现在的语言和特点,让他和你一起发现,大多数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爱说啥,最爱表达的情感又是啥,以后逐渐低大了,这个过程的小孩子,每两年就变化的语言和情感特点又是啥,一直到他现在和你对话的这个阶段,他最爱表达的自己内心感受的方式和最关心的生活现象,又是啥,然后再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地自然过渡到你的话题,慢慢延展到古人古诗,他才能做好初步听懂你要讲啥的接受准备!

否则就是大人一厢情愿的独角戏,小孩不过是假惺惺配合你的受难者。

loom 发表于 2017-3-13 08:19:08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3-12 10:47
给小孩子或任何新手讲古代汉诗,最忌讳打开书本拿起诗歌就开讲,你那里讲的神魂颠倒,他那里还在驾雾腾云, ...

不可以小瞧了孩子们。古汉语也是一门语言,相对于英语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接受的方式是词汇性,语言式的,故事性的。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我原本是按文学发展的脉络开始讲的,积累倒现在,孩子们的水平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欢迎加入我们继续探讨。你也可以尝试在孩子面前去式式。当然这需要方法与技巧。

loom 发表于 2017-3-13 08:23:34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3-12 10:47
给小孩子或任何新手讲古代汉诗,最忌讳打开书本拿起诗歌就开讲,你那里讲的神魂颠倒,他那里还在驾雾腾云, ...

我有时候也给孩子讲甲骨文,没有孩子说听不懂的,诗经楚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跟得很好。看你怎么去切入了!如果孩子认为难受是难以长期进行下去的,事实上不是这样,除非家长非常功利急于求成。

loom 发表于 2017-3-13 08:24:38

《九歌》里最常用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的这种形式。比如: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少司命》。

loom 发表于 2017-3-13 08:26:01

这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每一句韵律的节奏都是“四三”的,要这样读:“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这种韵律节奏,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

loom 发表于 2017-3-13 08:26:29

再比如: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山鬼》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湘夫人》

也都是这种“四三”节奏的基本句型。

loom 发表于 2017-3-13 08:34:27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3-12 10:47
给小孩子或任何新手讲古代汉诗,最忌讳打开书本拿起诗歌就开讲,你那里讲的神魂颠倒,他那里还在驾雾腾云, ...

仔细再看了一遍你的留言,你说得非常在理,事实上我们一直也这么做的,只是在这里,没有多余的时间细讲。这个贴子只是在于给大家一个信息传达,小学生是可以学习古汉语的,从诗经开始,从论语开始,从史记开始等等。而我们选择了按文学发展史的脉络中的古诗文开始。从文字学开始。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3-13 08:39:20

loom 发表于 2017-3-13 08:19
不可以小瞧了孩子们。古汉语也是一门语言,相对于英语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接受的方式是词汇性,语言式的 ...
没明白你想说什么,你的意思是你不用给孩子们任何白话解释,就指望着他们像现在这样直接面对你古文的帖子,自己就能升起理解并且是无误地理解吗?


如果不能,你为什么又以给小学生讲汉诗为名,展现的都是毫无任何的白话解释,直接一个个原版的古语汉诗呢?

loom 发表于 2017-3-13 08:46:24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3-13 08:39
没明白你想说什么,你的意思是你不用给孩子们任何白话解释,就指望着他们像现在这样直接面对你古文的帖子 ...

你说对了一半,从头开始积累的孩子,八九岁基本不会依耐白话解释,稍加点拨基本都有以经解经的能力。这些对他们来说小菜一碟。但是八九岁才开始接触古汉语的孩子,可能是你说的那样了。但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3-13 09:04:23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7-3-13 09:06 编辑

loom 发表于 2017-3-13 08:46
你说对了一半,从头开始积累的孩子,八九岁基本不会依耐白话解释,稍加点拨基本都有以经解经的能力。这些 ...
那你怎么证明你说的都是事实呢?咱们又不能眼前在论坛上叫过来一个这样的孩子直接展现他对古汉语诗歌的当场解读,来给你作证,你准备好的视频吧,也看不出事前是不是早已经在白话文的理解上做足了功课

这些没有证据的事儿,让人怎么相信并理解——古汉诗对孩子是小菜一碟?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3-13 09:15:12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7-3-13 09:21 编辑

loom 发表于 2017-3-13 08:46
你说对了一半,从头开始积累的孩子,八九岁基本不会依耐白话解释,稍加点拨基本都有以经解经的能力。这些 ...
其实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那王国维先生就没有必要在你一开篇的帖子里讲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而应该跟你说的一样——。。。。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继之如小菜一碟也。”

loom 发表于 2017-3-13 10:43:39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3-13 09:15
其实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那王国维先生就没有必要在你一开篇的帖子里讲




请君好好读读王国维先生这句话!

loom 发表于 2017-3-13 10:46:18

feilongzaitian 发表于 2017-3-13 09:04
那你怎么证明你说的都是事实呢?咱们又不能眼前在论坛上叫过来一个这样的孩子直接展现他对古汉语诗歌的当 ...

静下心来,看看当今的孩子们,已非咱们当年!有此疑问你可在生活中,去孩子当中仔细体验吧!

loom 发表于 2017-3-14 08:00:17

这种形式就是“楚歌体”,可以说是后世的七言诗之滥觞。

而《离骚》的句式就比较长,“兮”字前后有六七个字。这种叫做“骚体”,“骚体”这一形式主要被后来赋的体裁继承了。此外,古诗的歌行体偶尔也用一些骚体句法。

loom 发表于 2017-3-14 08:04:48

汉代的文学受屈原影响很大。因为楚人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随着楚人占据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用楚地方言歌唱、楚地音乐伴奏的楚歌,也就成为社会上、特别是宫廷中最流行的歌谣。
















loom 发表于 2017-3-14 08:23:29

汉赋我们暂且不表,先来谈汉诗。汉初的诗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继承了《诗经》的四言体;一类是继承了《楚辞》的楚歌体;一类是新创的五言体。

四言体通常用于比较庄严的祭祀场合,所以没什么文学性。我们主要讲楚歌体和五言体。

loom 发表于 2017-3-15 08:27:42

1.《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代的诗歌很多都有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史记》中通常有记载,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史记》的段落给孩子讲汉代的诗歌。

loom 发表于 2017-3-17 08:19:44

《垓下歌》的写作背景: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loom 发表于 2017-3-17 08:20:16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项王一直骑着。

loom 发表于 2017-3-18 11:47:46

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loom 发表于 2017-3-18 11:49:10

本帖最后由 loom 于 2017-3-19 08:19 编辑

这一段有个成语典故“四面楚歌”,还有一个成语“慷慨悲歌”。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哪里“多慷慨悲歌之士”?

loom 发表于 2017-3-19 08:20:41

我还是举个例子给大家说明吧: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loom 发表于 2017-3-19 08:21:11

这一段选自《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给小学生讲汉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