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 发表于 2011-9-19 23:37:35

【话书品文】远远的茉莉的芬芳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9-19 23:38 编辑

远远的茉莉的芬芳——浅析迎春萧寒(一)要是我问:你会吃饭吗?肯定有人反问:怎么这么傻?还有人不会吃饭的吗?是了,人人都会吃饭,可看了《红楼梦》里的吃饭,才觉得人家那才真是叫做会吃饭。《红楼梦》里描写宴席的文字到底有几处,我没有具体统计过,不过我觉得写的最热闹的是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老太太设宴那一次,“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第四十回)这次吃饭,因为有了一个刘姥姥,大家笑的是如此开心,要比贾府里任何一次年夜饭都要热闹。从老太太到小丫头,彻底欢畅了一次,连笑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湘云喷饭,黛玉岔了气,宝玉滚翻,老太太都笑的不能自持,王夫人笑的说不出话来,薛姨妈喷茶,探春笑的手里的饭碗都拿不住,惜春笑的肠子都痛了,丫头们笑的就更欢了!多么热闹,多么象一家人的吃饭!然而,仔细想想,大家都笑了吗?我注意到有两个人没笑,起码没有被描写成失态的笑。首先是凤姐和鸳鸯,她们是想笑,但是强撑着不笑,好逗大家笑。除了她俩,还有谁?对了,是宝钗和迎春。我们先说宝钗。她笑了吗?曹雪芹在后面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音这样做了补叙: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黛玉也自己撑不住笑道:“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宝钗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第四十二回)原来是“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看来宝姐姐的幽默标准并不与旁人一样,粗俗的笑话并不能引起她的兴趣。刘姥姥的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在她看来,并没有可回味的幽默。但她既说了“可笑”,想必她“昨儿”也是笑了的,只不过没有笑的前俯后仰,可能笑的很淑女,很含蓄罢了。然而,宝钗却说黛玉“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句引她笑的不能动弹了。王安忆曾在其文《汪老讲故事》里讲到过这个例子:“汪曾祺还常常写一些实得不能再实的大实话,我们上海人叫做‘说死话’。‘说死话’,真是很不好解释的,这是一种用料极少却很有效果的幽默。说过之后,人们一边笑一边会说:‘这还用你说?’可说了与不说却大不一样。”然后王先生就举了黛玉的这个例子。钗黛的幽默是上升到理论高度了。(二)我们再说迎春。迎春为什么不笑?从六十五回我们听到兴儿的话:“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那么她不笑是因为木讷?其实,我最不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迎春,迎春开场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三回)健康,温柔,沉默,这才是真正的迎春。但《红楼梦》的作者似乎还是不太欣赏迎春的,在四十六回中贾母因鸳鸯的事错责了王夫人,探春为王夫人辩之前,写了一段探春的心理活动,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曲,如何敢辩;薛姨妈也是亲姊妹,自然也不好辩的;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宝玉一概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里面提到一句说“迎春老实”,其实是个看似中性却带了贬的意向的词。在五十七回,因邢岫烟没有受到迎春好好照顾,更是引出宝钗的一段心里活动,评价迎春的生活能力:“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 (第五十七回)第七十三回的回目是“懦小姐不问累金凤”,更是直接用一个“懦”字来定性迎春,在文字描述上似有贬意。绣橘又气又急,因说道:“姑娘虽不怕,我们是作什么的,把姑娘的东西丢了。他倒赖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倘或太太问姑娘为什么使了这些钱,敢是我们就中取势了?这还了得!”一行说,一行就哭了。司棋听不过,只得勉强过来,帮着绣橘问着那媳妇。“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太上感应篇》来看。”庚辰本在此有批:“神妙之至!从纸上跳出一位懦弱小姐,且书又有奇,大妙!”便更加明确了对迎春的“懦弱”的定性。然而,在后面的“探春从纱窗内一看,只见迎春倚在床上看书,若有不闻之状”处,庚辰本却有这样一条批语:看他写迎春,虽稍劣,然亦大家千金之格也。无疑,“稍劣”还是给迎春的形象打了折扣。但是,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然亦大家千金之格”这句,因为我认为这句很重要,它点出了迎春所代表的其实也是“大家千金”之一格!换句话说,在这一回里,我所理解的迎春并不是简单的懦弱,她身上带着的其实是其他姐妹所不具备某项气度与宽容。我想,很多经历了迎春年龄的女生都有这样一种经历过程,非常害怕大人唠叨,觉得那是一件最不可容忍的事情。但是你们看迎春,她竟可以在乳母获罪的丑闻下,一个最最下等的媳妇的数落中,悠然自得地看起《太上感应篇》来,这是何等气度?!

巍巍 发表于 2011-9-19 23:38:22

本帖最后由 巍巍 于 2011-9-19 23:39 编辑

(三)

《太上感应篇》,何书也?近代佛学界著名的印光大师曾说:“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可见它是道家经典之作。

《红楼梦》里说到修佛悟道的有几个人。惜春自是悟了的,“不听菱歌听佛经”,后来是做了佛前人了。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宝玉因做好人惹恼了黛玉和湘云,“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却被黛玉一句:“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给问的无言以对,只好讪讪地说:“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黛玉进而接上“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方算圆满。剩下王夫人等的向佛,更不值得一提了,只是烧烧香,抄抄经罢了。只有迎春,才是将佛理用到了生活上。她相信:“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此她总是用超然的心去对待生活和事物;或者说,她对任何人都很宽容。有关这点,迎春在事后更有一番揭示。我们先回顾一下谈话环境:

探春接着道:"我且告诉你,若是别人得罪了我,倒还罢了。如今那住儿媳妇和他婆婆仗着是妈妈,又瞅着二姐姐好性儿,如此这般私自拿了首饰去赌钱,而且还捏造假帐妙算,威逼着还要去讨情,和这两个丫头在卧房里大嚷大叫,二姐姐竟不能辖治,所以我看不过,才请你来问一声:还是他原是天外的人,不知道理?还是谁主使他如此,先把二姐姐制伏,然后就要治我和四姑娘了?"平儿忙陪笑道:"姑娘怎么今日说这话出来?我们奶奶如何当得起!"探春冷笑道:"俗语说的,'物伤其类','齿竭唇亡',我自然有些惊心。"平儿道:"若论此事,还不是大事,极好处置。但他现是姑娘的奶嫂,据姑娘怎么样为是?"当下迎春只和宝钗阅《感应篇》故事,究竟连探春之语亦不曾闻得,忽见平儿如此说,乃笑道:“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太太们要问,我可以隐瞒遮饰过去,是他的造化,若瞒不住,我也没法,没有个为他们反欺枉太太们的理,少不得直说。你们若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竟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使太太们生气,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 众人听了,都好笑起来。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迎春笑道:"正是。多少男人尚如此,何况我哉?"一语未了,只见又有一个人进来。(第七十三回)
然后让我们来仔细品味一下迎春所说的话:

“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太太们要问,我可以隐瞒遮饰过去,是他的造化,若瞒不住,我也没法,没有个为他们反欺枉太太们的理,少不得直说。你们若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竟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使太太们生气,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


细读此段,我们就会发现,虽然迎春口口声声说她“不知道”,但她并不是沉默的羔羊。其实她已经将事情一条一条分析的请清楚楚了:

第一句,“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他们因行不善,所以必有恶果。王姚更有批语:如是如是,二姑娘立地成佛矣。

第二句,“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我的态度呢,他们做错了事,自然应该自己承担后果。我也是个局外之人。

第三句,“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身外之物,有亦可,无也罢。姚批:迎春另是一种见识,佛法平等如是。

第四句,“太太们要问,我可以隐瞒遮饰过去,是他的造化,若瞒不住,我也没法,没有个为他们反欺枉太太们的理,少不得直说。”——能帮到的忙我尽量帮,但没必要为了帮忙欺骗自己的本心。

第五句,“你们若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竟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使太太们生气,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我的主意已经在这里了,你们用不用是你们的事情了,如果你们有更好的办法,我也没有意见。

迎春给出的方案,是本着善良之意,想让双方都满意,但是又非常的有原则,考虑的非常之周全,有条不紊。这是何等的气度,难道这是懦弱、二木头,没决断?对此,在感叹之余,黛玉给了一句精妙的评价:

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

黛玉的本意,是想说迎春的软弱治不了家,尽管林妹妹也没当过家,但我们从书中其他回目都可以看到她的不少好的见解,比如黛玉替贾府想过节省开支的事情,这她和探春她们说过,可能迎春在这方面是不如她。但是我想,“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 吃人的野兽都蹲在门外台阶上了,却还在屋里慢条斯理地说些个因果报应之类的话。这难道不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翻版吗?一笑。在《红楼梦》里,除了迎春,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何等从容,直比诸葛亮当年大唱《空城计》,大敌当前而琴音不乱也。依我看,要是黛玉真当了家,恐怕就没有迎春“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气定神闲了。接下来,我们再看迎春回的那句,更加有趣——

迎春笑道:“正是。多少男人尚如此,何况我哉?”

她说,治家本是男人之事,多少男人都治不好家,何况我了?呵呵,妙哉!在《红楼》里,有几个著名的女子向往男儿的例子:凤姐是从小被当男孩子养着的,行事颇有男人之风;探春说过,但凡我是个男人,我早出去干一番事业了;湘云呢,爱做男孩子打扮,好象也说过想做个男人的话。在探春改革的时候,宝钗,黛玉纷纷出主意,显得很是兴奋,连读者都要为之激动,连凤姐都在那暗暗佩服。

然而,迎春却说,“多少男人尚如此,何况我哉?”——她是跳出来了那个思维方式,真正看破了世俗的筹划管理,她把这个男权社会都看透了呀!说到这里,我仔细想一想,曹雪芹之撰《红楼梦》,为闺阁昭传,贾宝玉认定女儿水质,男人是泥是“禄蠹”,对男权社会极尽嘲讽之意。而迎春此语,不正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于此,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红楼》书侧的精彩评论,比如下面的这一段戚本批语:

探春处处出头,人谓其能,吾谓其苦;迎春处处藏舌,人谓其怯,吾谓其超。探春运符咒,固足役鬼驱神;迎春说因果,更可降狼伏虎。

宝钗的宽容冷静是出了名的,然而,当三十四回里宝钗被宝玉说“体丰且热”时,宝钗“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可是这样她还觉得不够出气,所以当小丫头靛儿怀疑宝钗藏了她的扇子时,宝钗的怒气就倾盆而出了,指她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其宽容冷静之态尽失。而迎春呢,可有过大怒?可有过冷笑?可有过冲动?她完全是一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神态啊!


(四)

其实关于迎春的气度,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还有一例:

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

大家都有奖品,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以为是小事,并不在意;相比之下,贾环就显得小气。更有趣的是,紧接着,

贾母逐件看去,都是灯节下所用所顽新巧之物,甚喜,遂命:‘给你老爷斟酒。’宝玉执壶,迎春送酒。

看看这里,送酒的偏偏是迎春,她没有一丝的不自在,也没有委屈,这是她麻木吗?不,正是她的大度!她对生活中的一切不顺心都能一笑而过。庚辰本在此段对迎春有特批:——“大家小姐!”

有关迎春的沉静之美,我想举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的一个场景:

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湘云出一回神,又让一回袭人等,又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

茉莉的香气淡远而纤弱,迎春在水边用绣花针穿茉莉,是那样的沉静。她的命运是纤弱的,庶出,丧母,环境将她的生活空间挤压到窄而又窄。而她却那么认真地、虔诚地用花针牵出自己心中的美丽来。这时候的她,比之宝、黛、湘、探,又有哪里逊色呢?而迎春本人,未尝不是一朵小小的茉莉花,淡雅,幽香,娴静如水。不同于牡丹的高贵(宝钗),玫瑰的灼艳(探春),芙蓉的脱俗(黛玉),茉莉有自己的清新可爱。要将那些小小的茉莉花朵,穿成一个花环,戴在头上,该是多么美啊!此等沉静之美,恐怕我们在湘云身上永远也看不到,活泼好动的湘云又怎会有这样的耐心呢?我们也难以想象宝姐姐或者林妹妹会去做这种事情。而这里,却偏偏是迎春。其实,在这一场景里,《红楼梦》的作者是给出了一笔难得的迎春的亮丽,虽然只是短短几句,却带给我们一个无限生动的迎春,不是“木讷”,更不是什么“活死人”。

回到第四十回,我想说,迎春在宴席上不笑,正是因为她对刘姥姥的宽容和她遇到事情的宠辱不惊啊!湘云笑的豪爽,那也是她真性情;黛玉最是犀利,“母蝗虫”的典故令人琢磨至今。而在那全家的一片欢笑声中,沉静如迎春,难道不正是一道平和的美丽吗?

掩卷,细听,远处,有茉莉淡淡的芬芳。


于2007年12月23日






Zada 发表于 2011-9-20 00:13:07

好久没看红楼了,又被你带到了那个是是非非,风花雪月的大观园!

睡莲 发表于 2011-9-20 08:27:08

飞仙对红楼梦的解读,细致入微,如此才情,只有能沉下心来看书,品味,细细斟酌的真正读书之人才能写出来。

流光容易把人抛,我们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早已习惯了快餐文化,一目千行,一边让孩子多读书,一边还需自己把心态放平,认真读些经典好书,回味,思量,为孩子做个榜样,也 为生活增添意趣。

春暖花开 发表于 2011-9-20 10:04:00

分析得真好,读红楼时只趋于表面了,未曾太在意迎春,确实我们都忽略了茉莉清新淡雅,与世无争的美。谢谢分享。

霹雳火 发表于 2011-9-20 10:11:51

正如睡莲所言,你读红楼可谓读到骨子里去了,都快成红学专家了。
读着你的文字,真有再读一遍红楼梦的冲动。

Jean 发表于 2011-9-20 11:44:24

原来迎春是如此平和大气呢,从来看红楼注意到的不是她,需要再读一遍红楼了?{:soso_e100:}

欢乐岛 发表于 2011-9-20 16:27:16

自己看红楼从来没有品出像巍版这种滋味呀!学习下!!!

sunny04 发表于 2011-9-21 08:28:18

看了萧老师的文章,偶有想重温红楼梦的冲动,呵呵

疏桐 发表于 2011-9-21 10:50:39

读萧版这种温和睿智的解析,不亚于读一篇美文啊,而且掩卷反思之处,更不惶多让,感谢您的分享,吾喜红楼,更喜君之才情啊{:soso_e179:}

xiaolumama 发表于 2011-9-27 09:59:55

楼主好有才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书品文】远远的茉莉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