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读牛津树发掘细节正在成为我的乐趣之一。但是有一位国内的画家朋友认为,如果牛津树的图画作者知道有人这样细致地解读插图,不会很高兴。因为插图作者希望小读者自己发现插图里的乐趣,而不是由一个好事之徒把这些东西都找出来讲给小读者。

这个事情你是怎么认为的?
565 查看 8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RubyAtCuisine

    2017-7-21 02:38:42 使用道具

    作为局外人,我同意画家的意见。细节是挖掘不完的,孩子每次捧起书都有新发现本身就是书的吸引人之处。
  • aihacanada

    楼主 2017-7-21 03:04:47 使用道具

    RubyAtCuisine 发表于 2017-7-21 02:38
    作为局外人,我同意画家的意见。细节是挖掘不完的,孩子每次捧起书都有新发现本身就是书的吸引人之处。

    我相信你家孩子是可以把一本书读很多遍,并且能够做到“每次捧起书都有新发现”的。可是国内浮躁的环境、海量的资源、买买买囤囤囤的家长共同铸造了一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学习方法。
  • elaine328

    2017-7-21 03:39:58 使用道具

    Thank you for sharing
  • 帅帅英语屋

    2017-7-21 03:50:2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帅帅英语屋 于 2017-7-21 04:09 编辑

    就算是这样,由楼主这样的专家给精度一本或几本引导一下之后激发小朋友的自我阅读自我发现更多细节欲望更现实更易实现一些。
    何况主要目的是学英文呢。
  • 阿春1008

    2017-7-21 09:36:02 使用道具

    教育引导,并不是灌输。有个好事之徒能够引领多好啊。但不需要事无巨细,过度解读,也不要强迫孩子接受,留有开发空间。这个度比较难掌握吧。
  • xuanjiangsara

    2017-7-21 12:04:00 使用道具

    我觉得没有冲突啊?全在讲述人讲多少,什么时候讲吧。就像上面楼层说的。

    我侄女狂喜欢画画,有幽默感,所以她眼睛很容易先注意到那些梗(ort,其他绘本的)。emma则不是这么敏感,而且她对画画也不感兴趣。

    跟他们两个人都读过ort。
    我侄女就是让她随便看,去发现跟我说。她会上来发现光头背影梗。但她未必会注意颜色和延伸空间。我发现她倒是蛮喜欢听设计方面的故事。
    emma则会看不到。你让她去发现,她未必就会看梗。不是说她一点美感没有,而是小时候熏陶的重点不在这里,比方她对blingbling的东西就很有研究。那她要是跳过这页的话,我就指给她看。她不敢兴趣,也不在此上面多废话。熏陶有的是时候呢。

    但无论对哪个孩子,不都是孩子看完后才讨论的么。解说永远是在通读之后的。所以我没觉得会影响孩子啊。要是父母图快,让孩子上来就听讲解,这不是相当于拿菜刀杀人,都是菜刀的错了么。作为绘者的我,精心画了那么多梗,我倒希望别人都发现呢。

    ps,ort能反复看找画面乐子的,也就我侄女那样的孩子。其他孩子还真少去这么反复看。更不用说家长都是快快过分级。(所以我家也没怎么看ort的,但是是如果要看就看细点)

    顺便说,political cartoon这个梗最多了。但你很少看解读的。那是因为成人都经历过很多事,会知道含沙射影。儿童经历,喜好,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对于儿童是最不易该一刀切的,很多很多事上。


  • 西风夜凉

    2017-7-21 15:17:21 使用道具

    内容是死的,运用是活的。从我自己角度出发,我是很欢迎这样的解读的,也并不意味着一上来就以授课的方式,全部事无巨细地灌输给孩子。牛津的插图,隐藏的细节,本身是牛津的很大魅力,作为家长更多了解其中的背景,给孩子一定的解读,也是授之以渔,启发更好地去发掘里面的有趣和意味之处。
  • westjourney

    2017-7-24 04:51:56 使用道具

    我不同意画家的理论。小孩子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找有乐趣的线索的。而且绘本多数都是和父母一起读的。关键是父母怎么问小孩问题,提示小孩找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