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就不怕,就怕没有爱
最近和JJ的关系有点紧张。小家伙大班了,开始幼小衔接,每晚总是那么“忙碌”:“JJ,快,练琴!”、“JJ,吃水果,吃完了还要做练习呢!”、“JJ,准备转眼!”、“JJ,……”每天都能听见JJ“抱怨”:“为什么做的都是‘不开心’的事!”
妈妈时而好言相劝、时而施以小惠、时而河东狮吼……唉,身心俱疲,这才开学一个月功夫{:soso_e164:}
在妈妈看来,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妈妈“爱”JJ,而JJ真的能感受到妈妈的爱么?怎样的“爱”才是“爱”呢?恰好最近读了一篇博,颇有感触,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下文转自孟迁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30195611
有爱就不怕,就怕没有爱 文/孟迁
我不关心你是否爱你的孩子,我在乎的是,孩子是否感到你爱他,孩子是否相信你爱他。
小孩子最不容易感到的爱,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和照料,比如你花大价钱为孩子择校,比如你衣食住行方面的精心,因为那是自他们出生后就有的,那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人们对任何习惯的东西都会看做当然性的而不加注意,所以他们“习惯了”、“不觉得”你们是在爱他,“养儿方知父母恩”那是后话。
小孩子最容易感到不爱的是如下方面:
他想要你陪的时候你不在,经常不在;
他想要和你玩的时候,你不愿,或者他以为你不愿;
他想要的你不给;
他想做的你不许;
他觉得他的事情也是你说了算;
他想说的你不爱听,听了后批评他,谈后他觉得你不是一个好的谈话对象;
他太少得到你的真心称赞,要么是称赞太少,要么是你的称赞都暗含目的(比如鼓励他、要求他更好、改善你和他的关系等)
他害怕你,你太严肃,或者太爱发脾气,或者对他的期望太高太强;
他感到你担心他,太多的担心,每一个担心都在关心之外搭配着不相信;
他犯错的时候,被你责怪,而不是被你体谅、被你帮助;
他失败的时候,被你贬低、问责或者被你催着做出保证,而不是被接纳和鼓励;
你希望他变成你喜欢的样子,而不接纳和喜欢他本来的样子,比如性格,做事风格,喜好等;
他从你这里经常吸收到压力,很大的压力,有时候甚至能从你这里吸收到羞耻;
……
如果这些是真的,那么孩子就无法相信你爱他,就会觉得你不爱他,如果他这么认为的话,无论你多么爱他,你的爱都没有发挥作用。太阳是颗恒星,他的灼热和明亮是恒定的,可是阴天的时候我们就感不到阳光,下雨的时候我们就冷,而有些植物也会因为见不到阳光而死亡,有些动物因为见不到阳光而生病。爱就像阳光,无论你心里的爱多么强多么大,如果孩子感觉不到,他就会觉得冷,就会处在阴暗中,就会不太健康,就会出状况。
在我了解的上千个家庭和个人中,没有一种状况不是因为“孩子感不到父母的爱”,无论是成年人的自杀、抑郁、恋爱困难、夫妻关系、性冷淡、人际交往障碍……,还是亲子领域的亲子关系不好、孩子过分叛逆、学业困难、适应困难、网瘾、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其根源都是在“孩子感不到父母的爱”。
成人的问题是他们童年感不到父母的爱,孩子出状况是他感不到父母的爱;孩子所以感不到父母的爱,是因为父母小时候没感到优质的爱。所有的情况归根揭底都是“感不到父母的爱”。我不敢说这是一个结论,但我真的没见过例外,如果有谁见过请告诉我,我愿意重新来理解这件事。
我深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与生俱来就包含着神奇而强大的生命力,只要营养足够,它就能茁壮的成长,绽放出独有的活力和美,那超出父母和孩子自己期望的活力和美。如果营养不够,它固然仍有生命力,也会病态、扭曲甚至死亡。每一个罪犯都是一个扭曲的生命,每一种邪恶都是一种生命的病态,同样品种的水果在不同的条件下,有的是美味,有的是毒药,人亦然。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至少两种营养,就像孩子的身体发育需要食物、水这些生理营养一样,孩子的心理也需要心理营养,这个心理营养就是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呢?爱是任何人都能轻易感受却没有一个人能给出确切定义的东西。还好,心理科学的发展终于可以帮到我们,我们终于可以比较清晰的了解到,如下就是爱:
无条件的接纳
重视
安全感(独立和连接)
认同、肯定和欣赏
至于这四位大侠究竟是何许人也,稍后细表,这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我细细地琢磨过、体会过的。在细述它们之前,我还想说两点。
其一,如果你想给孩子爱,给孩子心理营养,你必须先要自己有,先要能够给自己。你对自己的接纳度越高,你越能接纳孩子;你能够重视你自己而不是仅把自己当成抚养孩子的人,你才能够真的重视孩子,你完全的为自己而活,孩子才能学到重视自己;你有比较稳定的安全感,你足够独立,也能和人较好的连接,你能把两者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过分依赖一个人或者完全不能依靠别人,你才能使孩子具备健康的安全感;你能够深刻的认同、肯定自己,你必定是一个自信自足的人,倘若你不能,那么孩子也必然想你一样不自信,皱着眉头充满焦虑和担忧。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探讨如何给孩子爱、父母如何给自己爱以及我自己如何给自己爱,三条线索交织行文,实际上它们是一根藤、一条路。
其二,我总是试图提醒自己乃至别人注意到,一个孩子人生之初的艰难。这本书的名字曾经一度想用《做小孩真难》,我也准备在书的开篇第一句说:做父母不容易,做小孩真难。我依旧认为人生之处的困难、险阻超过我们想象,任何成年人的任何困境都不能相比,我们成年人最差不过自杀罢了,可以襁褓中的婴儿怎么自杀?我们成年人孤单、无人理解,至少还可以对自己说,可是婴儿谁真正懂?甚至连婴儿自己都不懂自己,他连“自我”都还没有(认为没有自我就没有痛苦是无知的,“自我”是概念是头脑的东西,而心早就开启了,当你看到孩子能笑能怕,就是他已经有心了)。孩子的无助、迷惘、恐惧需要我们更多体谅,我总这么觉得。
而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父母不爱他,对于人生之处的婴儿来讲,父母不爱他,不仅意味着他开不开心,而是意味着生死存亡,哪个孩子不害怕父母的遗弃?!他们只有确认父母不会不管他们不要他们,他们才会对生存对自己有信心。任何最初的“感觉不到父母的爱”,都是孩子恐惧,都会带来孩子自我价值的自贬,肯定是我不好,要不为什么他们不陪我不喜欢我?父母都那么生气了,我该怎么办呢?这个“怎么办”的潜意识实际上是:我怎么依靠他们活下去。
还好,无论如何,有爱就不怕,就怕没有爱。
他感到你担心他,太多的担心,每一个担心都在关心之外搭配着不相信;
反省中…… 好贴子,,,收藏了。真的需要反省一下。我家涵涵也刚上大班,JJ家的情景几乎和我家的一样同时上演着,为了要保证玩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所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还是要放慢脚步。。。。慢慢来吧。。。。
我有时特急,孩子犯错就生气,反省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