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儿朵朵 发表于 2018-3-13 12:06:36

中华童铭笔记11-20 大禹治水到楚国灭亡

本帖最后由 瑜儿朵朵 于 2018-3-13 12:19 编辑

011 大禹治水 劈山削冈 过门不入 疏导虐黄
尧的时代,黄河发生大洪灾,尧命令鲧去治理。鲧用掩堵拦截方法治水,结果洪水越治越凶,鲧被处死。舜即位,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公而忘私的美德为后人称赞。
尧帝在位期间,黄河发大水
鲧:堵         尧派鲧解决黄河水患。结果越治越凶,被处死。
禹:疏         尧又派禹,鲧的儿子治水。成功。
禹刚刚结婚,就被派去治水,临行前嘱咐妻子生男孩就叫启,禹治水用了十三年,他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变疏。
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当妻子生孩子时,路过家门而没入。                              削xiāo削皮
第二次,当看到孩子在田间玩耍,路过家门而没入。                           Xūe削掉
第三次,治理水患成功,只剩下一些后续工作,但是他还是没有入家门。
012 奴隶社会 夏启首创 前有夏朝 后有殷商
随着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奴隶社会产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在贵族们的支持下,废除了禅让制,自任首领,中国从此进入奴隶社会,第一个朝代称为夏,然后是商朝。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把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称为殷商。
阶级的产生
生         产         贫         私                           部落 、 首领——奴隶主
产         品         富         有         阶
力———— 剩————差———— 制———— 级          战俘、部落中贫困的成员——奴隶
提         余         距         

伯益:禹治水时的助手。禹同意去世后把位置传位给伯益,他先让伯益回到家乡。然后把事务都由启来完成,禹虽然没有没有给启任何名分,但是给了启无边的权利和锻炼的机会。禹临死也没有说把位置留给启,但是大部分人支持启,小部分人支持伯益。最后启当上统领,制定了法律、监狱和军队。
禅让制(把位置传给有能力的人)

世袭制(把位置传给有血缘关系的人)世代承袭 “家天下”
图:夏朝宫殿复原图,夏朝陶器上的图案。
夏代铜爵:铜多器具偏红、铅多器具偏青色、硒多器具偏白色
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朝(500年)商朝(500年)周朝(800年)奴隶制国家:夏商周
酒杯(夏代铜爵)爵位:公、侯、博、子、男(五个级别)
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另外一个说法是禹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启建立的。
伯益:禹治水时的助手             将王位传给有才能的人的这种传位方式叫做禅让制。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朝代,禅让制——改为世袭制(把位置传给有血源关系的人)
夏朝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是个有名的暴君。把人当坐骑,荒淫无度,酒池肉林,总是发动战争。
图:图中夏桀把人当坐骑,正是夏桀荒淫无度的写照。
商朝的国君:商汤特别仁慈善良、拥有仁爱之心“网开一面”这个成语就是出自商汤。
商汤在一片森林边看见一个老人四面拉起了大网抓鸟,汤说:“你太贪心了,鸟都被你抓进去了,以后也没有鸟让你抓了,你去掉三面网,逃走的鸟还能生下小鸟。”老人同意。
对于犯了错误的人我们饶他一次叫网开一面或者网开三面。给某人一个改过的机会。
伊尹:(传说是厨师的祖师爷)商汤的厨师比较有才,后来做了商汤的宰相,伊尹辅佐三代君王。
伊尹是个奴隶,专门负责给人做饭,他从小很聪明,人们都说他的才能可以当丞相,伊尹说我一定会做的。他给商汤做饭时,为了吸引商汤的注意,有时候做的饭好吃,有时候做的难吃,商汤就问手下,是不是经常换厨师呢,手下说不曾更换,商汤就召见了伊尹问他情况,伊尹从容不迫的说,做饭和治理国家是一样的,盐不能放太多,也不能放太少,需要控制好度,商汤最后把伊尹留下来当了大臣。
商汤带着军队攻打夏,夏朝的百姓反帮着商汤去打桀。君王盘庚迁都从奄到殷
商朝第十代君王盘庚把都城从埯迁到了殷,从此就定都在殷,所以商也叫殷商。
013 甲骨刻文 祈祷吉祥 青铜铸鼎 世袭称王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时青铜铸的鼎,成了权力的象征。在奴隶社会,王位的传承不是禅让,而是依照血缘世袭了。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甲骨文:(商朝)开始有,这些文字都是刻在乌龟壳(龟腹壳)和牛骨上,主要刻的关于占卜算命的,(重大的事情问天)最早甲骨文上面记载的是占卜的结果和是否灵验等内容。
甲骨文经过火烤现裂文巫师在乌龟壳上刻字,一共三部分(通常)
巫:连接天地的人,认为能听懂天说话的人。巫师和巫医
巫医:治理心理暗示疾病,用竹筒倒入满满的米,用布或皮把口扎起来,拿着竹筒跳舞,跳后跟病人说上天把你的病治好了,把竹筒打开,发现里面的米变少了,指上天收了病人的米,治好了病。
卜词:(1问战。2吉或凶。3结果)遇到凶就二部分没有结果。
图:商日食牛骨:贴卜天相记载在牛腿骨上。/流星雨/已猜出的甲骨文图片:齿、鼎等
鼎:圆形的三只腿,
方形的四只腿,          青铜制造,最早用来煮肉,后来用来祭天。记录重大事件。
世界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中国博物馆)最开始叫司母戊大方鼎,后发现司字是镜像字。
这是商朝国君为母亲制造的,意为献给我最尊贵的母亲。
后母戊大方鼎是世界最大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高:1.33米,重:1750斤(铜、铅、锡三种金属放在一起)存在于中国博物馆,出土于殷商一起练成青铜。
图:四羊方尊,每个角有一个公羊头,发青黑色。羊古时代表吉利的象征。
传说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并且在每州的领土上放置了一个鼎,代表九州权力的象征。
后人经常用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鼎鼎有名、大名鼎鼎、人声鼎沸等成语。
戌xū戍shù戊wù:横戌点戍空心戊
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朝比较有名。
014 武王伐纣 太公为相 牧野一战 取代暴商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商朝末年,纣王骄奢荒淫,十分残暴,西周起兵讨伐。周文王和周武王先后都拜姜太公为相。周武王聚集了7万人马,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与纣王的70万大军决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从此西周取代了商朝。
一、商朝灭亡(商朝近500年)
老国君乙的选择:帝辛(儿子):空手战胜动物,口才好,人聪明、善于辩论。
                比干(弟弟):仁德之人。
1、纣王无德,(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鸣叫帝辛)善于辩论,力大无比,贪图享乐,建造鹿台,周长3公里,高千尺,造酒池肉林。比干:纣王的叔叔,也被纣王杀害,残害很多忠臣,特别残暴。
2、周国渐强,周国是商朝附属国。
姬昌:周国国君,重视农业,待人宽厚,广纳贤才,封(姜尚)姜子牙为国相,开拓疆土。
(父亲)“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形容心甘情愿的落入圈套。
一次,文王外出,在渭水河边见到一位七八十岁的白发钓鱼老人。让文王奇怪的是,这位老人一边钓鱼,嘴里还一边念叨:“快上钩呀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钩”是直的,而且上面没有鱼饵。文王非常纳闷儿,于是就同老人攀谈起来,得知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通过交谈,周文王发现这位老人是个目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文王恳切地对姜子牙说:“帮助我来治理国家吧!”后来,姜子牙被立为周国国师,后又升为宰相,协助文王总管周国的政治、军事等事物。自此,被人们尊称为“姜太公”。1、年龄大72岁。2、“太公望”太公期望看到的人才。
姬发:姬昌的儿子,重用周公,姬旦:姬发的弟弟,后尊称为姬公。   
(儿子)伐纣   
3、牧野之战,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是牧野之战。
周:召集军队五万人讨伐纣王,最后召集到7万人。      
商:纣王召集70万兵,包括奴隶和俘虏。
在牧野展开战争,最紧要的关头改变自己的立场叫阵前倒戈。
在两军打仗的时候在最紧要的时刻,改变立场。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      
4、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姬发:被人们称为周武王,去世之后被人们追封为周武王。武:军事上有成就。
姬发:追封姬昌为周文王。
015 周公制礼 明德慎刑 诗风雅颂 用赋比兴
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周公旦主张“明德慎刑”的礼治政治。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歌,分"风”、“雅”、“颂”三大类,多为四个字一句,采用了赋、比、兴等艺术手法。
二、周朝建立(存在792年)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
(一)分封制(只有周朝在用)
1、将族中子弟及有功的大臣,封为诸侯分管各地区。
2、封侯可以拥兵,但要听天子调遣,定期纳贡,朝贺。
3、允许世袭,但天子有赏罚任免的权利。
军权、政权、财权都分散到诸侯王的手里的弊端。
姜太公——齐(今山东)      周公旦——鲁(今山东)山东也称齐鲁大地。
周公旦没有去鲁国上任,而是留下来辅佐姬昌,让自己的儿子去治理鲁国。周公帮助姬昌制定了周礼   
(二)周公制礼——《周礼》:天子—王—大夫—士—民礼仪制度的法律
1、阐述君王治理国家的本意,让百姓了解君主的德行。
2、主张:“明德慎刑”“以德服人”:多讲道理,慎用刑罚。

3、官职制度。                                       6匹—— 最高统治者是天子——8对佾人
一军12500人                                        5匹——      诸侯王   ——6对佾人
二军2万5千人                                     4匹——      卿       ——4对佾人
三军3万7千5百人                                  3匹——      大夫   ——2对佾人
政权、财权、军权分散在各诸侯王的手里                2匹——      士       ——1对佾人
                                                   1匹——      民       ——无
儒就是学习《周礼》的人,孔子学过儒,所以也被后人称为儒家学派            吐tù从胃里吐出来
(三)周公辅政——周成王 姬诵 勤政,为人坦荡,忠心耿耿。               吐tǔ从嘴里吐出来
姬昌儿子姬诵(周成王)典故:一饭三吐哺   周公吐哺   哺:原意块,现意食物
原意:周公因政务繁忙,不能吃好饭,每顿饭都吃好几次,周公勤政,重视人才。
周公受人猜忌,认为他要造反,先解释,后该做什么做什么。
姬诵成年后,姬旦(周公)还政于姬诵,听命于天子。易如反掌的容易造反。
(四)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叫《诗》后叫《诗经》又称《诗三百》
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的诗歌共305篇。
汉朝后称《诗经》采风:派人到民间收集民歌(到民间去收集艺术资料)
诗歌:早先为歌曲,原有劳动人民唱(大部分为民歌)
三部分风(民歌)                三种手法   赋(讲故事、修辞华丽)记述
       雅(贵族宴会时用的)               比(比喻)
       颂(8篇歌颂祖先上天贵族祭祀)      兴(象征、修辞手法)
诗词歌赋最开始的时候都是用于唱的。
硕鼠(节选)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的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从此我要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硕鼠:喻指收粮的贵族,压迫农民。   乐土:没有压迫农民的地方。

凯风   诗经   邶风歌颂母爱的诗歌   凯风=和暖的风=母亲的爱    比兴手法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柴火)。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地名)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016 千金一笑 骊山烽火 西戎兵进 幽王误国
周幽王喜爱一个女子——褒姒,她长得很美,却不爱笑。周幽王想:褒姒这么美的女人不愿意笑,那可多刻可惜啊!于是周幽王派人贴出:谁能让褒姒笑,就可以得到两千黄金。许多人都来试试,可没有一个人成功。忽然有一天,一个大臣虢石父对想出了一个主意,周幽王听后觉得不错,于是就派人在烽火台上点火。各个诸侯王都带领人马匆匆来救,结果并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这种情况,开心大笑。于是赏给虢石父千两黄金。后来等西戎真的派兵进攻时,烽火点燃了,却没有一个诸侯来救,西周就灭亡了。历史从此进入了东周。
前       后
西周——东周   都城在西边镐京(现今西安)叫西周。周平王迁都到东边洛邑(现今洛阳)叫东周
划分是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邑在原都城镐京的东面,所以称为东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烽火台是受到侵略时靠点燃(白天)狼粪或(夜晚)柴草传递信号的台子。
(申国)申后          申后之子宜臼(周平王)
褒姒(褒镶王贡的美女)为周幽王生个儿子叫伯服   
褒国进供的美女,周幽王很满意,放回了褒相。周幽王为了让褒姒能笑一笑,让褒姒当王后,让她生的儿子当太子,但是她还是不笑。
虢石父献计——烽火戏诸侯——褒姒笑了——虢石父得到千金——多次戏诸侯——申后父(申侯)生气——借刀杀人(联合西戎人)
申侯勾结西戎推翻周幽王,杀周幽王和伯服。后又联合各诸侯国赶走西戎,让申后之子宜臼当上国君。
千金一笑:比喻一个人的笑很不容易,需要用千金才能得到。
017 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 史无义战 难止杀伐
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奴隶社会正走向解体。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王和秦穆公)叫做“春秋五霸”。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周天子威信渐渐降低,很多有势力的诸侯依次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开展兼并战争。他们经常打着“勤王”的旗号,事实上是想取得自己称霸诸侯的目的,并非真正帮助周王树立天子威信。
春秋时期一大特点是大国争霸。春秋五霸有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或吴)、宋襄公(或越)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拥有非常坦诚、真挚的友谊,后人称他们之间的关系叫做管鲍之交。
当楚成王和晋文公交战时,晋文公退避三舍,以避免发生冲突。退避三舍
比喻一个人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但突然一行动就能干出十分惊人的成绩。一鸣惊人
周初——天子权力很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天子的臣民
东周——名存实亡
大诸侯国:齐、晋、楚、燕、卫、宋、鲁等十几个国家。
各诸侯国拥兵自重,相互掠夺土地争当霸主
霸主可以发号施令,小国要向他进供。
周礼没有人遵守,礼乐制度也被破坏。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春秋五霸(孔子写了一部史记叫《春秋》后人把东周也叫春秋了)
齐桓公——齐国——姓姜名小白
管仲   鲍叔牙   管鲍之交:形容彼此信任,非常坦诚,很真切的友谊和交情。
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齐襄公元年(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后,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争当齐国国君。鲍叔牙十分着急,力劝小白快速回国,并亲自为小白驾车,日夜兼程赶往齐国边,却被埋伏的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兼程直入临淄,赖高傒等重臣的拥戴,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桓公打败公子纠,稳定局面,开始治理齐国。这个时候他想任用一直追随自己的师傅鲍叔牙为齐相。鲍叔牙拒绝了,并推荐当年差点要了齐桓公性命的管仲为齐相,称只有管仲才能让齐国称霸,于是欺骗鲁庄公说要杀管仲,成功将管仲从鲁国救出。于是齐桓公封管仲为相国,鲍叔牙为大谏。
晋文公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路)比喻对人退让以避免发生冲突
(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 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晋国。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楚庄王   一鸣惊人 比喻一个人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但突然一行动就能干出十分惊人的成绩。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宋襄公——吴王阖闾
秦穆公——越王勾践
018 文称孔圣 弟子三千 创立儒学 影响空前
孔圣人是中国人对孔子的尊称,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他创立了儒学,倡导“仁爱” “忠恕”,后人尊称他为孔圣人,其学说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年,也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士,
他从小喜欢看《周礼》,长大后从事儒的工作,帮助贵族举办(婚丧嫁娶)礼仪的人。
伯、仲、叔、季在古代是兄弟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小
只有妻子生的大儿子嫡子可用伯,妾生的庶子不能用。妾生的二儿子可以用仲。
孔子的父亲(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廿七,一说生于公元前552年夏历八月廿一(公历10月9日)。出生于鲁国。其先世有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15世祖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微仲。6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为陬邑大夫。叔梁纥与原配施氏连出9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为得子,叔梁纥曾在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孔子在鲁国受小人挑拨,得不到鲁国公的重用,他开始周游列国,其他国家也对他敬而远之。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姓    家族传承
名   长辈、老师、父母可以叫
字   平辈、同学可以叫
号   同辈关系比较要好的人起的或自己起的别称。可以有很多雅号。
思想家
“仁爱”“忠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再强加给别人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思想及政治主张,“仁”的思想体现了一种道德标准,一直为后世推崇。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不累”教育部分高低贵贱
弟子三千: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数
孔子的座右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注意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教育他们。
《论语》儒家的经典,后人收录整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编写的典籍。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想了很多次,然后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两次,就可以了。
人性:1、本能。2、理性。3、4、5、6私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1、《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门人的言行录。非一人所记,也不是成书于一时。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郑康成)所编定。全书共20篇,512章,约15920言。“论”是编辑整理的意思,意为按一定顺序编排。“语”是对话的意思。“论”字读若车轮的“轮lún”,不要读成言论的“论lùn”。
《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但做人是根本。
《论语》是孔子在上课的时候讲的话,是学生记下来的课堂笔记。
《论语》是孔子死后,孔子的学生把孔子的话编纂起来而成为一部体现孔子思想的语录体著作。
2、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主要思想是“仁”,他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圣人”。
中国历史上,身份起伏最大,被人利用最多的人大概是孔子了.这位生前就周游列国,教学授徒的哲人或被冠以“素王”、“至圣”的称号或被贬为“孔老二”、“丧家狗”……中国历史的变换轮回、中国人性格的“内敛”多变、中国政治的肮脏阴险,使得这位老人被人肆意歪曲涂改.那些原本受他精神滋养的人反过头掘他的坟墓;那些表面尊重他、封赏他的人其实正在内心暗笑,庆幸找到了一个可滋利用的工具!历史总让人叹息,人性亦让人无语.
然而,圣人何言!相比而言,我更倾向于用后一种思维来理解我心中的孔子,因为从记载他言行的书籍《论语》中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心怀天下,忧道不忧贫!所以,在给学生讲述他的事迹时我只说,他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和那些叱诧风云、开疆拓土的君王相比,他少了一份霸气;和那些蝇营狗苟、利益为上的官员相比,他少了一份机智;和那些困守书斋、白首为学的学者相比,他少了一份坚守;和那些独善其身、笑傲悠游的隐士相比,他少了一份洒脱……总之,他的一生是局促的一生,远不如历史上的很多人那样淡定而从容.
孔子其实是个很可怜的人。他从小就多磨难,3岁时他的母亲只有18岁,已成了单身母亲,日子很苦,等到孔子17岁时,刚刚32岁的母亲又病逝。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七十三岁,一生磨难的孔子离世。孔子去世后,他的地位、他的“儒家思想”才日渐尊隆起来,直至成为了“至圣先师”、“百代素王”,以至2500年来一直被尊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核心。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3、他的生平事迹是什么?
可以用孔子自己的话来总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0岁左右开始讲学活动,曾经问礼于老子。
34岁听齐国《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43岁鲁国的强臣季氏强僭(JIAN3),阳虎作乱专政,孔子不仕,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51对在鲁国做官,做到司空、司寇。
55岁带弟子周游列国。
68岁回鲁国,致力于教育,著述。弟子三千,通六艺(诗书礼乐射御)者72人。
73岁去世。
4、他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5、他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非常多,《史记 ·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如果从三十一岁这一年算起,到七十三岁去世,有四十年的教学生涯,平均每年要收七十五位弟子。见于《论语》的弟子,大约有三十位左右。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所谓的“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孑夏。(《先进》)
6、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人文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心魂所在,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本源和命脉。丢掉这个本源,扼杀这个命脉,民族文化将成为没有灵魂的空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丢失自己的文化根本、盲目地接受外来文化,最后会使得本民族文化大树花果飘零。任何一个民族,总得有一个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构成这个文化特质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由来已久的思想体系。而儒学思想正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华夏民族宗教般的信仰,作为经典之一的《论语》,如同《可兰经》之于伊斯兰教,《圣经》之于基督教,是凡认字者的必读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兴起时为止。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海尔老板案头常备着两本书,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孙子兵法》。
《论语》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今天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要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了解儒家思想,《论语》也是必读书。
南怀瑾: 儒家是中国人的粮食店,佛家是中国人的百货店,道家是中国人的药店。
北宋理学家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我们该怎么读《论语》?
杨绛:“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
钱穆: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覆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鐘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019 武称孙子 兵法成书 知己知彼 流传千古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的齐国人。他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著有中国第一部兵法《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出自《孙子·谋攻》,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失败。《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一直流传至今。
孙子原名是孙武。他著有我国第一部兵书是《孙子兵法》他是以春秋时期数百次大小战争为材料编写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了解自己的情况又了解对手的情况,无论打多少次仗也不会有危险。殆:危险
孙子:名武,齐国人后世人习惯称他为孙武子,为了和孙膑相区别。时代背景,东周期间诸王正当霸主
《孙子兵法》以春秋时期数百次大小战争为材料写成的,对战争的论述从军事思想到战略战术都有十分精辟的见解和分析。
三令五申:多次强调,反复告诫。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020 非攻兼爱 首推墨翟 离骚九歌 屈原不屈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墨子: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兼爱”“非攻”:不要打仗。
节俭,选举贤才,“耳目之时”
再说这春秋战国乃百家争鸣、百“子”并立的热闹时期,内中单道一位姓墨名翟人称墨子的先生。墨子是主张“非攻”的,是当时“绿色和平组织的领导者”,他与咱中国工程技术的祖师爷鲁班倒有过一段过节。
  鲁班是当时有名的能工巧匠,会造各种器械,后来楚王把他延揽了去,造了攻城的云梯,准备攻宋。
  墨子一听,立即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鞋都走没了,就用破衣服裹一下脚。到得楚地,就给楚王做了番比喻,说了番道理。他说,你们楚国地方广阔,宋国才一点点;楚国物产丰富,而宋国还比较贫困,何必去攻宋呢?不有点像一个富人去偷穷邻居一样可笑吗?
  楚王回答说,对是对,但现在鲁班高级工程师已经为寡人造了云梯了,一定要攻宋,没办法啦。
  墨子笑道,那不要紧,我就和鲁先生演练一下,来一次沙盘演习。咱要是斗败了,掉脸就开路。
  于是墨子解了衣带做一个城的模样,和鲁班演习起攻守之策。鲁工改变了9次攻城的战术,墨子都把他挡了回去。鲁班的攻城器械用完了,而墨老先生的守御办法还富富有余。
  鲁班这时有些不起好心,对楚王说,我想还有最后一个办法,但是我不说。谁知墨子微微一笑说,鲁先生的意思是让楚杀掉我,可惜迟了,我的弟子早已拿着守城器械在宋国恭候您的大驾呢。
屈原,姓屈,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20岁左右帮楚王建设国家,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受到楚国百姓的爱戴,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不准再踏入郢都半步,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用五彩线包的粽子是专门给屈原吃的,百姓认为鱼龙虾蟹害怕鲜艳的颜色。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治理楚国:楚怀王受小人挑拨将他流放,后楚国都城郢都被攻破,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农历五月初五)
《离骚》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三百七十三句
《九歌》
《天问》

瑜儿朵朵 发表于 2018-3-13 12:12:50

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里就可以了,我没会传文件格式的,只能这么分着发,发多了也发不了。笔记分三个部分,一个是总体介绍,一个是笔记,还有一部分是网上的经典故事梗概。特别适合全职妈妈打印出来,和孩子一起分享。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名人。。。

tiger2010 发表于 2018-3-13 15:03:06

真不错!宝妈好用心

ellababy2008 发表于 2018-3-28 16:12:14

挺不错的,简单好记

瑜儿朵朵 发表于 2018-3-29 10:45:57

顶一下                           

vito 发表于 2018-4-12 13:13:22

好笔记感谢

流氓兔03 发表于 2018-4-16 19:13:35

用心的宝妈!!!感谢分享

feng祺祺 发表于 2019-3-14 11:38:28

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童铭笔记11-20 大禹治水到楚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