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lai2000 发表于 2022-10-13 17:35:43

(转载)如何自学中医——进阶篇

本帖最后由 leonlai2000 于 2022-10-13 17:41 编辑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_FDw5VfysD9tgfMThc8qWw
提取码: w696


中医一难在诊断,二难在用药,但诊断的方向对了,用药即便稍有差池,也不会毫无寸效。


古人很多好书,比如张景岳的,俞嘉言的,李中梓的,王肯堂的,张璐的,但这些书的问题在于,作者对前朝医学名著过于熟悉,对中医理解达到了极深的水平,往往文字信手拈来,行如流水,有一种炫技式的旁征博引,又缺乏合理的逻辑性,层次不够的现代读者,读来就有若置身汪洋大海,只觉洋流厚重,浩淼宽广,不见边际,身处其中,彷徨而不知所终。


大量的现代医书,问题就在于过于的具象化,零碎化,尤其是黄煌等人书籍,影响极大,确是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往往强调方剂,用方剂去套病,可笑发明出桂枝汤人,麻黄汤人,把中医辨病论治的精髓切割的七零八落,不知所以。


话说回来,没有这种拿树叶当森林的取巧式读书,又哪里来的信奉万病归一的经方派?用外感伤寒方论替代整个中医内科体系,流毒无穷,却又鲜有人指出,不明就里者多,误入歧途而不自知。


我推荐书力求少之又少,但句句经验之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我推荐《医宗金鉴》,具体好处,可参见我另外一个回答。《伤寒指掌》,可补充阅读。


诊断,主要说脉诊,千万不要随便入坑,不然你读了都不知道读着什么,混沌感长时间挥之不去,以后就只剩畏惧感了。


比如濒湖脉学,临证脉学十六讲,还有任之堂什么玩意之类,其它包含各种没说的,都会误导人。所以,基本脉象,就看中医诊断学,进级的,就看《症因脉治》,《治病法轨》。


《症因脉治》,是古人书中少有逻辑极为清晰的医书,更像是现代专家所做,认真阅读,可对脉学及外感内科有清晰的认知,不再做糊涂中医。


《治病法轨》,也是着重于脉象,与具体临床用药结合,比较单纯描述脉象特征,令人印象深刻的多。


当今时代,书籍汗牛充栋,寻求真知灼见却愈加困难,有的书厚如砖头,洋洋洒洒,却无字有益,纯粹浪费时间,比如中医诊断最绕不开的,一是理解致病原理,二是脉诊,很多书避而不谈,纯粹云中建阁,虚虚实实,梦人痴语,那写的高潮迭起又有什么用?


左脉右脉各主何病?左右寸关脉象有区别,有何意义?在脉象上怎么鉴别外感内伤?左脉浮紧而右脉虚而无力,是否可用麻黄发汗,在临床上有什么意义?沉细脉何时主血虚,何时主湿温,怎么鉴别?弦脉何时主三焦,何时主饮,何时主寒邪,何时主肝胆?这才是临床要紧的事啊。再如各种常见合脉,滑数无力、洪大有力、弦紧、沉细数,还具体到左右寸关尺的区别,都不讲,几个人有能力自己就蒙会了?


最可怕的就是经方派,不讲医理,不讲脉象,直接跳到症状和方剂,求取对应函数,这就简直是怪力乱神了。


温病条辨,这个书逻辑不清晰,初学者读来痛苦,推荐赵绍琴老先生的《温病纵横》,他重新梳理了逻辑,不至于让人读的云里雾里。读完这个,再看看老先生的医案,对温病的认识,可以清晰准确。


医案集,首推朱进忠先生的《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再就是薛立斋的医案,简直出神入化。另外,叶天士医案不可不读,但读来艰难晦涩,难以下咽,建议先读张文选的《叶天士用经方》,用以助读,稍有眉目,就会对伤寒方及用药的化裁,进入新的理解层次,同时也知道清代名医如云,叶氏为何无出其右,当然,在伤寒派眼里,郑钦安还厉害的多。


你看,就读这么几本书,至少,你就能知道:六经辨证适合伤寒外感,脏腑辨证适合内科杂症,卫气营血适合温热病,三焦辩证适合湿温病,不至于和不读书的人一味争执六经辨证好,还是脏腑辨证好?那可完全是贻笑大方之荒唐事。


古代诸位大拿的书,相对好读的,还是《景岳全书》。读完这个,多少可以放飞自我,读深一些的书了。


先到这里。

feelsun3 发表于 2022-11-16 22:48:12

感谢分享,共同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如何自学中医——进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