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为什么将现实与理想相混淆(转)
这跟 幼儿想象力发展有关: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游戏活动的发展,幼儿期的想象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其特点仍是:想象的有意性和创造性初步发展,想象的无意性和再造性仍占主要地位。
1、幼儿的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形式的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如,看到天上白云就能够想到它象某种动物。
有意想象:是有一定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这是按一定任务进行的想象活动。如,雕塑家在创作一件作品前,总是先想象出大致的轮廓,然后再进行精雕细刻,这就是有意想象。
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幼儿初期,想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主题,没有预定目的。如,幼儿拿到积木即玩积木,究竟要搭什么,没有明确目的,只是在摆弄过程中看到它象什么就说是什么。
(二)想象的主题易变化,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如,在游戏中,一组幼儿开汽车,一组幼儿搭积木,一个幼儿忽然看到开车的一组,就把积木搬过去把原来的汽车用积木搭成大卡车,结果两组幼儿都来搭大卡车。
(三)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这与他们的想象往往没有预定的目的有关。例如,一幼儿拿到方向盘做开汽车的游戏,手里转动着方向盘嘴里喊着““di , di",就已经满足了。至于开的是什么车,到什么地方,做什么等问题都不会去考虑。
(四)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往往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夸大的部分,往往是儿童印象中特别深刻的部分。比如:你问孩子“你想长多高”?他说:“就长天那么高”。
(五)想象容易跟现实混淆,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出来,有时把想象当现实,往往会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内容当作真实的。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小男孩,看了武打片后就对着身边的小伙伴“嗨!嗨!”地打起来。 以前还有一个小朋友学“地球超人”,从楼顶大喊:“我--是--地--球--超--人……”然后张开双臂象飞一样跳了下去……后果可想而知了。
还有的时候,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口袋里装了些玩具回来,家长问他哪来的,他说是我的。家长就说他,我就没给你买你哪来的?这么小就学着说谎?偷人家东西?然后,“啪!”“啪!”就抡起了大巴掌,孩子自然是一顿皮肉之苦了
其实,孩子虽然挨打了,但他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他并不是有意说谎,在他的心灵里并没有“说谎”和“偷”的概念,他只是很喜欢而已,他把想象和现实分不清,把自己想要的物品就想象成自己的。大人这一打,反而还强化了他的概念,从此才知道了原来这就叫“说谎”和“偷”啊?
家长知道这是幼儿阶段的想象特点后,遇到这种情况要正确引导,告诉他,那是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回家来,明天一定带到幼儿园交给老师。
幼儿中期,想象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逐渐能按照成人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想象。语言在想象中逐渐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已能通过成人形象化语言的描述,进行有目的的想象。比如:大人给他讲故事,说到逗人处他会笑个不停,那是他脑子里有了可笑的想象。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晚期不但想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过程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目的性。想象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并能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如,5---6岁幼儿已有可能围绕一个主题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和词汇,头尾连贯地、合情合理地编出故事。
这是儿童敏感期的其中一个阶段 要真心的去了解孩子 引导之后再开拓,家长不要用拳头说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