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私塾生活:清末进士给我发蒙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19 19:44 编辑私塾生活:清末进士给我发蒙2010-07-19 15:56:19作者:易世全 年龄:75岁 http://www.laoren.com/lrbzp/js/2010-07-18/7749.html 1942年4月30日,农历年刚过,以我们村易家为主,召集了附近宋家、唐家、姚家、黄家等几个村庄的族长、头面人物等,在易家族长罡岚家里开会,研究几个村联合开办私塾、请塾师、决定开学日期、塾师轮流派饭等问题。会中,经过热烈讨论,一致同意唐族长的提议,诚意聘请年过五旬的清末进士许安明老先生为塾师,地点设在宋家团门口的南阳庙,并决定每个学生轮流给老师派一日饭。开学日期选定在二月初一。
私塾开学拜孔子经过七八天的筹备,二月初一终于到了。当时,我刚好七岁,父亲决定送我进私塾。当天九点左右 ,我头戴瓜皮小帽、身穿丹士林布长衣、提着竹篮。篮内放着一本《三字经》和一支毛笔、一块墨、一个墨盘、两本线装的劣质小本和填红本。我跟着父亲,向南阳庙走去。南阳庙因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里面供奉着一个小菩萨——南阳菩萨。只有在初一或十五的时候,稀稀落落的善男信女才前来求签、烧纸。但开学这天,南阳庙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大殿正中摆了一张八仙桌。桌子背后墙上,挂了一张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大型画像,供桌上摆着三牲祭礼。满屋子香火缭绕。几个校董围绕着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的许老塾师,悄声议论着开学仪式的进行程序。
大约过了一盏茶的工夫,30个学童和家长陆续到齐。他们一见面就相互拱手,和塾师寒暄。不久,正式的开学礼就开始了。唐校董站在大殿中央的八仙桌前大声喊道:“年龄小的开门学童站在第一排、其他年龄大的读《论语》、《幼学》、《左传》的站在第二、三排,家长在后面站立。”接着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每个学童随着唐校董的一声令下,齐刷刷地跪在中央,向孔子画像磕了三个响头,然后许老塾师坐在中央,接受学童们的集体跪拜。最后,董事会会长和许老先生做了简短讲话。
背不出书戒尺打手板一天的学习生活就正式开始了。许老先生坐在八仙桌的左边,手持红笔,给读《三字经》的开门学生逐个点书。轮到我了,我取出《三字经》摆桌上,许老先生唱:“人之初。”我也跟着哼:“人之初。”并打上一个红点。接着便是“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这样师生同哼,重复读了三遍后,许老先生就交代我大声读,读到背诵为止。给30个学生点读完毕,便正式转入读书。这时“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大学之道”等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午休后,下午我们这些读《三字经》的学生开始第三个项目——填红,读其它书的人开始按照《柳公权字帖》临摹。填红本上印着“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等中等字体的红字。
交了写字本,就继续温书。太阳偏西,就到了背书、认字的时间,这也是一天中的最后一环。
这时每个学生轮流到老塾师桌前背诵早上所点的书,并认识塾师抽查的生字。如果背不纯熟,或认不得生字时,老塾师便用一根长约两尺的戒尺,啪啪地打在学童的手上。
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七岁的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有趣。
http://www.ebama.net/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家有春夏的微博 这样的生活有趣吗?他应该是很会背书的吧,要不吓都吓死了。 现在学校的教育好象读书声比较少,不知怎么回事 古人只学经义,只读四书五经,今天的孩子要学多少东西? 书房的阳光 发表于 2011-11-19 21: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学校的教育好象读书声比较少,不知怎么回事
现在的学校注重让学生记,不是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