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王丽:民国大师与私塾教育
一个人启蒙时期所受的教育犹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脉里,滋养其一生。私塾教育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让儿童在开蒙之初,便将根深扎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并汲取其精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这样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日后在治学上的气象与格局,以及为人处世的胸襟与境界。王丽:民国大师与私塾教育
2011年11月05日 04:11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丽
时下,许多人质疑,民国时期为什么能出一批思想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家,而今天少见?笔者以为,除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跟当时的教育格局有关。据资料统计,1922年,南京有私塾五六百所,广州有一千多所,全国加起来有一万多所,遍布广大乡间的三家村式的蒙塾更是无以计数。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当时全国的新式小学,形成蔚为大观、新旧并存的格局。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那么,这一格局对当时的人才成长起了什么作用?检索史料,我们发现一个有意味的事实:民国时期的那一批文化大家,童蒙时几乎无一例外接受过私塾教育。陈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周树人,6岁入塾,12岁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钱穆,9岁入私塾,熟读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他们早年所受的“落后”、“封建”的私塾教育,并没有妨碍他们日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进而成为融通中西的一代文化巨子。而陈、胡、周三人,更被公认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不仅如此,即便是当时培养出来的一代科学大家,也可以从他们早年求学经历中找到私塾教育的轨迹。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乃钱穆之侄,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杨振宁幼时在厦门上过私塾,背过《龙文鞭影》等,后在清华上初中的暑期,时任清华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先生特地请了清华历史系的一位高材生教他《孟子》,花了两个暑假才把一部《孟子》讲完。无独有偶,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高锟,从小在上海长大,每到寒暑假,其父专门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指导他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并且都要背诵。今天,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培养不出如民国那一代的大家?那是因为,20世纪上半叶新旧并存、活泼多元的教育格局,为他们这一代人提供了后来者再也不可能有的黄金时代;而新旧、中西两种教育的交汇融通,也奠定了他们日后成为一代学术大家的深厚根基,更熔铸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襟怀。任继愈是最后一代完整接受过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学者。他6岁左右入私塾开蒙,9岁进当时济南市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后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念书,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用彤、熊十力、贺麟、钱穆诸教授。在他生前,笔者曾与他有较多交往。从任继愈先生身上,笔者真切感受到一代儒者的精神风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厚德载物,君子以自强不息”……而这样的精神气度,在当今学者身上已鲜见矣。一个人启蒙时期所受的教育犹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脉里,滋养其一生。私塾教育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让儿童在开蒙之初,便将根深扎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并汲取其精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这样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日后在治学上的气象与格局,以及为人处世的胸襟与境界。今天,当我们追问为什么民国时期能出现一批思想学术大家时,不能不联系到他们早年所受的私塾教育。当然,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后来在此基础上接受的现代西方教育的熏陶有关。在民国一代大家身上,是中西合璧的教育成果。
本帖最后由 我行我法 于 2011-11-19 21:17 编辑
什么教育中,都有“怪胎”,中国的私塾几千年了,但是为什么直到民国才有这些新思想的人?而且并不是主流,能出一个讲自由和民主的胡适,是不是就可以归功于私塾传统的教育,未可知。大部分的国人,都未脱出传统文化的以治为本,以国为重,以权为重的中心,老毛也是上过私塾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精华,但其弊病也不可否认,就在目前这种洗脑教育下,依然有大批的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出现,总不是能说是洗脑教育的功劳吧。如果姑且把先进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认做西式教育,那么我个人觉得还是先西式后本国的方式,效果更好些。 本帖最后由 Lancel 于 2011-11-19 21:21 编辑
私塾这个形式不是这些大师得道的根本,关键在授课老师的启蒙方式和对孩子的影响吧。以前的人除了私塾也没有西式学堂,所以溯源也没啥意思。 这样的统计方法是不是不太科学呢?如果现在开私塾,找个三教九流的老师也不见得能帮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多远。
笔者是大陆的吗,说的都是不着边际的话
大陆根本不允许私塾教育,记得几年前的孟母堂吗,最后被取缔了。虽然我对所谓的国学教育嗤之以鼻,但党化教育,教育垄断更是无耻。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19 22:03 编辑
清风过山岗 发表于 2011-11-19 21: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笔者是大陆的吗,说的都是不着边际的话
大陆根本不允许私塾教育,记得几年前的孟母堂吗,最后被取缔了。虽 ...
文章作者王丽是国内的学者。没觉得有什么不着边际的啊。
孟母堂事件后,大陆立法允许私塾了。但实际的申请审批非常复杂,因此很多私塾都没有走这个渠道。
孟母堂事件后,最后不仅没有被取缔,而且扩大了好几倍呢。现在各地私塾也是迅速发展。但是因为没有传承,质量参差不齐。但是私塾消失几十年,要复兴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至少也要一两代人的努力吧。
更多关于作者王丽的介绍,真是一位思考型的教育专家:王丽,1957年6月28日出生在乐清城关一个小学教师的家庭。小学就读于当时的乐清辅导小学(今乐清市实验小学),初中毕业于乐成中学,先后在城北等乡镇当过民办教师,1978年考入乐清师范学校中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乐清中学教语文,1993年离开乐清到北京, 1995年结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班。曾经在北京汇文中学等校任教。现为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
王丽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教材编写,参与北师大出版的《中学人文读本》(学生用)、《中学名篇多元解读》(教师用)等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编写。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学》发表《中学语文教育手记》,揭示了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引发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有关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引起教育部乃至国务院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她侧重于基础教育及对民国时期教育史研究和田野调查。2008年参与引进台湾正中书局版《高中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后改名《国学基本教材》,任继愈先生作序,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她出版有:《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学者教授讲析新中学语文名篇》、《我们怎样学语文》、《中学人文读本》(合编)、《人世间最美丽的》、《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著名科学家美文》、《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等8部书。她还曾在《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有关语文教育的随笔、书评等近百万字。
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其实古代早有论述,且比较精辟。现在的人总想一朝发达,不像以前的人,经过十年八年的奋斗,最终成功,既有成就又有幸福感,而今天的人一朝发达,没有努力的过程,即使成功,也没有的幸福感,大家看看今天的暴发户。或所谓的专家和精英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19 22:19 编辑
2006年11月28日,国家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称: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公民都应该享受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至于非义务教育的各类学校,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在向有关部门申报,按照有关部门程序批准后,是可以开办的。
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视频如下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29/2322885.shtml
但实际上,教育部并没有真正开放私塾开办。真正申请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不过现在浙江已经出现了读经小学,是属于体制内的读经学校。北京明年也将出现读经小学。当然,国家现在对于私塾也可以说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既不公开支持,也一般不过多干涉。 这个帖子是发在国学版的,我一般不进这个版块。
最后再说几句唱反调的话
笔者不知不能涌现大师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只允许一种思想的存在。就算是允许办私塾,那也只能教授被阉割的文化。
民国的大师都是学贯中西的,只上个私塾,不学习西方文化难成大师。因为在两种文化的冲击下,有比较,才有思考,才有辨析,多角度看问题才是立体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