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43:23

转:《天涯社区食物治小儿百病》整理帖

本帖最后由 阳光08 于 2011-11-21 11:47 编辑

一 呕吐
  呕和吐是两个概念。有声无物称为“呕”,有物无声称为“吐”。
  小儿呕少吐多。
  先说小儿的吐。
  吐有抑制不住的喷远而吐,有逆流到嘴巴里面能够自控的吐出。吐出的东西,有的是原物,有的是酸腐。吐出原物气味不大,吐出酸腐鼻近难嗅。
  小儿吃下的食物,先藏在哪里?胃里。食物进入胃里面就要消化。胃怎么消化?发酵。食物一边发酵,一边往肛门方向移动,称为“顺”,否则,不往下而往上称为“逆”。不能向下方移动,一是中部以下有了积滞,积滞生热,食物下去,就会被热气“顶”出来;再就是中下移动太慢,产生了热气,再吃入食物,热气会将往下的食物顶出来。
  
  茶叶凉降而不伤胃,白糖补中。轻吐小儿,皆可用茶叶加白糖。稍重者,用2克藿香,10克扁豆(最好打成粉),煎汤饮服。
  南方有的地区,在菜市场可买到藿香,北方到中药店购买。扁豆亦然。藿香降逆止吐。
  如所吐为酸腐之物,吐过了精神不减,这是停食积滞。可用淡豆豉100粒浓煎缓缓多服。
  淡豆豉又叫酱黄儿。1970年代以前,中国几乎家家自做。现在很少有家庭自做了,要用也得到中药店购买。
  淡豆豉是帮助孩子消化的佳物上品。春末夏初,正是自做淡豆豉的季节。
  上面说到,消化也就是发酵。淡豆豉是经过发酵的豆子。孩子吃豆豉,如同加了催发的酵母。在家家都做淡豆豉的年代,肠胃病很少。
  
  脾胃一旦出了问题,其他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不要小看小儿吐食。吐食意味着中空。中间一空,何来营养往周身输送?!周身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身体怎么能够强壮?!

食疗方1:白糖茶叶食疗方2:2克藿香,10克扁豆食疗方3:淡豆豉100粒

按:呕吐散落于儿病本气篇、暑病篇等零散章节,其中有三个食疗的方子,方1、方2见于大小便病,如下文:“用食物烧焦以消食,世称糊药,植物烧焦者最伤脾胃,不用为好。宜用红白糖以建中气,使中气旋转,脾胃自然运化。脾胃运化,食物自消,或用扁豆一钱藿香五分以养胃降胃亦效。如其嗳酸是食停不化,胃逆生热。可用白糖三钱普通茶叶五分,泡脚即愈。茶叶清热,却不败火。茶与糖同用,亦能运动胃气以消化停食。”
方3见于发热篇、暑病篇、大小便病三处:
“中虚相火不降,冰糖白糖水或黄豆数十粒补中即效,不可用炙草大枣横滞之品。火逆不清火,尺须补中,胆经心包经下降,热自退去,停食者,淡豆豉数十粒以消食,舌有黄胎,口气臭者,停食较重,淡豆豉加重用之,不可用槟榔山楂等力大之品,致伤脾胃。”
“小儿腹泻,有停食者,有热泻者,有脾虚者。停食者粪白夹水,泻而有屁。热泻者,泻出金黄,亦有屁亦夹水。停食与热泻,泻后神气照常,尿有短时,亦有长时。停食水泻,先用淡豆豉五十粒浓煎予服,如不见效,再用平胃散加减,苍朮厚朴栀仁神曲麦芽生甘草白芍当归各三分煎服。”
“脾虚腹泻,不可横加温补,如可不用干姜,不用为妥。小儿一吐土气即败,为小儿病特别重要之点。如所吐并非原食而是酸臭,精神不惫,此为停食。平胃散加减,食消即效,切不可补,单用淡豆豉五十粒浓煎多服亦效。小儿病,药少之方为妥。”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47:32

二 发热
原文

传统医学里面,将肝脏称为“肝木”。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木能生火。孩子发烧,人们都说是“火气大”。一提到火,你马上就可以联想到“这跟木有关系”,或者“跟肝脏有关系”。
  医生测量孩子的体温,多将温度计置放在孩子胳肢窝下面,而且多放在左边的胳肢窝下面。这个部位与心脏位置最近。
  
  传统医学里面,将心脏称为“心火”。
  肝木一旦出了问题,首先将火传导给心脏。此时,在胳肢窝底下,就可以测量出来。
  
  也有的医生将体温计置放在孩子的嘴巴里面。
  《易经》说“水流下,火就上”,观察自然你会发现“水的本性是向下的,火的本性是向上的”。心主火,这个火会向上蔓延,蔓延到嘴巴里面。所以,在嘴巴里面可以测到心火高低。
  
  传统医学里面,将肺脏称为“肺金”,将脾脏称为“脾土”,将肾脏称为“肾水”。
  
  这些东西读起来有点苦涩。为了孩子,你还必须要强迫自己看进去。否则,往后寸步难行。
  孩子发烧,小便短(一泡尿量少),你可用两个大乌梅,加一两白糖(或冰糖)煎浓汤喝。立效。
  大人发烧,乌梅加三~五倍量使用,白糖或冰糖只加至一两半。

  物体都有“体、相、用”。比如,茶杯多为“玻璃体、圆形相、用于喝茶”。
  肝的本体称为“肝脏”,“肝木”是指其用处而言。所谓用处,也就是指气机发生。
  肝脏实体在人体“右下端”肋骨里面,气机则从“左下端”肋骨里面“从下往上”行走。
  孩子“肝木燥”,就会打屁。屁又称为屁气(气机)。如果经常频繁打屁,预示肝木气机郁阻。
  
  自然界中,树木植根于土壤,植根于土壤的水分当中。
  肾脏是藏水的,属“水脏”。人体肝木植根于肾脏。肾水不足,肝木得不到滋润,就会“挣扎”。挣扎就会出动静,这个动静也就是屁眼门释放的屁气。
  日常喝的水,很难进入肾脏当中。
  肾脏对应的颜色是黑色。黑豆能补肾水,因其对应肾脏的颜色。水能藏火。用炉火烧开水,可以看作炉火藏到了水当中。
  肾水充足,能吸附身内的浮游之火。
  孩子白天好动、晚上发低烧,睡不安席,吃点黑豆,或者用50粒黑豆煎汤,加点糖喝,有效。
  当天煎煮当天吃喝,隔宿无效。
  
  楼主不惜笔墨着眼于肝木,因为孩子的病多跟肝木有关。孩子多为肝木小病,用药不当,遂致大祸。

食疗方
食疗方4:乌梅2个,白糖一两
食疗方5:黑豆50粒,加糖煎汤

按:
这其实是圆运动最重要的两个方子,乌梅白糖、三豆饮,这两套方子贯穿书始终,因此不用一一叙述了。
**白糖减少乌梅增大,道理显而易见的,而方二三豆仅仅留了黑豆,配合晚上发烧的症状,这个也是不用多说的。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47:48

三 睡眠与肾
原文

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比如烧水,火是阳,水是阴。
  烧一小碗水总比烧一大锅水容易开。
  一大锅水藏的热量,总比一小碗水藏的热量多。
  如果锅用纸做,那么,要想收藏水不容易,要想收藏火更不容易。
  锅是本体,里面烧开的水是客体。客体有两个,一是水(阴),一是热(阳)。
  要想锅里面藏热多,那既要锅的本体强,又要里面的客体(两个)足。
  
  人体肾脏是生命运化的根本。根本一弱,生命质量会极其低下。
  肾脏就像一口锅。
  肾脏的本体是肉体。客体也有两个,一是水,一是热。
  
  有句民颜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夏天热,冬天冷。生姜性热,不要煮开,即使生的吃,也可能会辣得冒汗;白萝卜是凉性的,即使是烧开吃,也不能改变其凉性。
  为什么夏天热,却要吃偏热的生姜?为什么冬天冷,却可以吃偏冷的萝卜呢?
  
  下过井矿的都知道,井底下那是冬暖夏凉。冬天下去,可以穿得单薄一点,夏天下去,却要穿得厚实一点。
  天人同一。
  夏天,自然环境地下冷,人体的“地下”也冷;冬天,自然环境地下热,人体的“地下”也热。
  懂得这个道理的医生,会根据季节处方——“夏天药性中和后最好偏热,冬天则可以偏冷点”。
  这也应了《黄帝内经》“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一天当中也有春夏秋冬。
  早晨是春,中午是夏,下晌是秋,半夜是冬。
  
    热胀冷缩。气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滞。气血流通,则身体安康;气血滞涩,则诸病迭起。
  气血喜热恶寒,喜夏恶冬。夏天热,外界环境的高温会辐射人体,使得体内血液拥有了足以顺畅运行的热量。所以,夏天各个医院“生意”是相当的清淡。时令一到秋季,医院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夏季人体气血得益于外界的热,而秋冬呢?则靠体内的肾脏自藏的热。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自从夏至以后,肾脏就开始忙碌了,开始大量储藏热能。
  人体储藏热能,都是在睡眠当中完成的。睡得越香,储藏越足;睡得越浅,储藏越少。
  现在冬天怕冷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想象现代人的睡眠质量。
  睡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人体睡眠是胆经相火兴中气之事。
  睡得香的人,摸摸脐周以下,应该是暖和和的。这个暖热,即是胆汁发出的。
  心火称君火,此火传递给心包、心包传递给胆汁、胆汁传递给肾脏,传递过程中的心火,改名叫“相火”。
  人体胆汁不充足,就无法承续全部的心火;一路传递时,遭遇堵塞,那心火也不能顺利抵达终点站——肾脏或谓肾水。
  如若肾水不足,即使一路传续毫无阻碍,那心火仍将向上弥漫,导致发烧。
  
  处于胃肠中的食物,运化要靠肾阳。
  由于长期睡眠欠佳,致使肾阳严重不足。胃肠中的食物缺乏运力,经常堵塞。一堵塞,相火传递受到阻限,人就老惊醒,或者噩梦连连。
  
  肾脏藏阳不足,大便得不到燥化,故便溏;小便的进出机关缺少足够的能量控制,尿频。
  八珍膏阴阳并补,可以吃一段时间,对体虚能够改善。
  
  舌尖红,表明心火旺。常喝点淡竹叶烧水,或者金银花烧水(泡水加糖亦可),能够消减。
  用姜半夏打粉,睡前吃2克左右,可以助运化、睡得香。
  
  半夏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燥湿化痰、和胃安眠。
  试试看。
  暂时先说到这儿。
  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
  ----------这句话应该是“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两字之差,天壤之别。

食疗方

食疗方8:八珍膏
食疗方9:淡竹叶烧水
食疗方10:金银花烧水,泡水加糖亦可
食疗方11:姜半夏打粉

按:
方8圆运动中仅有八珍汤,即四君子+四物,但八珍膏楼主没有提及具体的配方,若有食材之方也可采纳;方9、10零散见于其他组合中,单用未提及,仅竹叶有一处:

“胃中燥热,黄胎在舌心两旁而成条形。如不成条形,满舌散见。此病不在胃,而在胸膈之间。须竹叶方能扫除。此胎多不黄而白润也。普通外感舌胎,或白或黄,腻而滋润,只是胃间小有滞气而已,无入胃腑病实之证也。”-《温病舌苔篇》
   
    方11见于金匮方中之姜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
即小半夏汤分量不同,半夏四钱 生姜八钱取汁治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心中愦愦然无可奈者。
胃气上逆,浊瘀填塞,故现诸证。姜夏温中降胃也。”-《金匮方解》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48:06

四 如何学中医

原文


  中国过去文学和医学是杂合在一起的。文医不分,文哲(哲学)不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句文学诗句,里面也有医学与养生价值。
  南山是著者住家前方的一座山吗?如果是住家前方的山,著者不需要跑到自家东边的篱笆边才能看到,应该一出家门就能映入眼帘。显然,这里的山不是实体的山,不是眼睛能看到的山,而是“寿比南山”中的山,意味健康长寿。
  菊,菊花,主要养生价值在建肝阴,兼有去肺热、滋肾水的功效。肝脏气机在身左发生,对应东方。透过诗句,隐约看得出著者对人体的运行很是在行,又懂得植物的药性。
  
  易医同源。
  医书中,《易经》和《黄帝内经》先得读,她们是中医学这座大厦的基石。
  可这两部书对初学者而言,艰涩难读,尤其《易经》用了一种叫“借象取义”的手法。
  “借象取义”的手法,裸露包含在“现象”一词中。
  象是陆行最大的动物。象一旦出现,哪怕在远点的地方,人们也容易发现。“现象”一词,本是形而下的概念,后来更多地用到了形而上的思维领域。
  再如“发展”,发本指人的头发。发展,像头发一样地不懈生长,像头发那样舒展。
  易经里面,就是采用这一修辞手段。大多的形而下的概念,可实际表达的又都是形而上的思想。没有广博的古汉语能力,要想读懂这两部书,实在不容易。
  窃以为,还是要先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类的诗词蒙学开始,而后儒家、道家,最后再读《易经》和《黄帝内经》,相对就轻松很多。读好了,再读历史上的名家注疏,很快开窍。
       一己陋见,供参考。
       中医学院某师带研究生,师跟我诉苦说,现在的学生,国学底子真是太差了,上课提问“传统文化讲‘三才’是哪‘三才’”?这样的小问题,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能答出。
  
       这说明,这些学生连《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没读过。
      《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不要小看这一句,这可是中医的立医之基。比如,在中医里面,人的皮肤就有三层,亦即“天地人”三层。
       有个医生,用针灸治发热恶寒之病。如果是恶寒,他就用针从外而内,每一层都旋三下,谓之“补”;而如果是发热,他就用针从内而外,每一层都旋三下,谓之“泻”。据经历过的人说,此法确是神妙。(其实,传统医书里面早有著述)
  
      《三字经》还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除了马,《黄帝内经》将牛羊和鸡犬豕作为人们健康饮食的主要肉品,而且这五样对应人体的五脏。其中的“豕”(读音同使)指猪。
      《大学 中庸》倡导人人都要懂中医,鼓励做上医。(此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范仲淹说得更通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范一直把这句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王勃不好高骛远,干脆实实在在地说“为人子,要知医”,悉数起来,哪个不是为人之子呢。他的意思是说,少谈培养上医,而应该多谈人人能做下医。
  
       “有是体乃有是用,无是体则无是用”,只要小时候建下做下医的文体,将来即能有成为下医的实际运用。
       因此,只要重视早期阅读,孩子将来都有望能成为下医。
  
       中国历史上,越是太平盛世,姓氏越少,越是兵荒马乱,姓氏越多。《百家姓》罗列了三百多姓氏。读过百家姓,再读读史书,书本实能发酵催生孩子成为“良相”的胸怀。
       千字文 最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网 上有讲。这里不赘述了。
       不管造就下医,还是打造上医,施教都要以经典为主。孩子经典都能读了,再接触那些个童话,那不是小菜一碟吗。
       无论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医学的角度,自《三百千》开教,继而诗词歌赋,都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48:29

五 发热与咽炎

原文

孩子发烧是怎么回事呢?是胆经相火不降,滞留在上焦(胸部和脑袋)。火的本性都是向上的。上焦不降的相火,蒸腾得心肺难受,脑袋发昏。此时,手触额头会感到发烫,有时嘴唇还会变得焦枯。
  
  自然界中,天上的雨水来自我们脚下的地水,我们脚下的地水又来自天上。
  人体环境中,肺脏如同自然界的天空,心脏如同太阳。肾脏里面的水如同我们脚下的地水。
  
  自然界中,天空是凉润的,而且天上总比地面地下寒凉。假设天空变得像地面一样暖融融,那么,地上将会十分寒冷(阳热都会跑到天上去),生物都将会被冻成冰块儿。
  人体环境也是这样。发烧,预示着人体的“天上”暖和;发烧,预示着人体的“地面地下”寒冷。人体的“地面地下”寒冷了,食欲就差,即使吃下去,也消化不了,严重的会堵塞不行,甚或无力控管,而腹泻不止。所以,频繁发烧,要考虑给予下焦以大力补充。
  前面提到,发烧尿短,尽快用乌梅(超市的加了多种调味品,用的话,去中药房买 炙乌梅)两三颗,加白糖煎汤调理。(食疗方1)发烧,预示中下相火虚弱。乌梅一方面能将上焦的火气酸吸下藏,另一方面,又能补充中下显得相对不足的相火。这样的话,人就恢复得快,胃口也不会被摧垮。
  一物两用,甚是奇妙。
  咽炎也是因为发烧,君火(心火)不降,相火逆行而直上,灼烧咽部,导致咽部发炎。
  为了确保人体“天空”(肺脏)凉润,平常要偶尔给孩子喝点 “菊花+金银花”茶,加点糖调味,代茶水喂孩子。(食疗方10)“菊花+金银花”茶,性平功大(金银花平而偏凉,还能清上焦血分之热),能利咽。
  现在咽炎还在,用5克玄参洗净剪细,与5粒桂附地黄丸一起吞服。如果吞服喂食有困难,孩子不配合,改成煎煮。玄参加至8克,桂附加至8粒。喂起来困难,日二服;否则,日三服。这个组方,既利病,又能增加胃口。
  先服两天。
  
  另外,用花椒、八角、茴香、白芷、砂仁、桂皮等,与豆皮豆腐等物做卤菜,常吃亦能大开孩子胃口。
  按摩(见前)、读书都能增加免疫力,对开胃也有帮助。

食疗方

食疗方12:菊花烧水,泡水加糖亦可
食疗方13:卤菜-花椒、八角、茴香、白芷、砂仁、桂皮等,与豆皮豆腐

按:
前面说的发烧为肝木的角度,这篇用的胆经相火的角度,可以对照参考。食疗方12可以对照前面的食疗方10,效果类似。菊花,亦散落在诸章节中,不逐一列举。食疗方13圆运动未提及,但可参考淡盐水补中作用,引阳(花椒、八角、桂皮、茴香)入阴,芳香(茴香、八角)化湿。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48:48

六 霍乱与肾

原文

作者:小桦画回复日期:2011-7-18 16:21:00
现在我说一下情况,烦请楼主予以解答为感。
1、孩子情况:13个月,男,身高正常,体重约10-11kg,偏瘦,脸色偏苍白,嘴唇颜色浅不红润。
2、孩子经常发生腹泻,幼时一天(0-6个月时)常2-6次,稍大一吃稍微偏凉的食物,如有次吃了点绿豆粥(大米煲粥时加了点绿豆),另有次粥里面放了点冬瓜,吃了后就发生腹泻。这两天疑是消化不良,又有点腹泻,一天大便2-3次,昨天4次,大便呈糊状,有时呈金黄色,有时呈灰黑色,有时先拉点硬的到后面变成糊状。孩子精神好,睡眠一般,尿正常,把尿见尿长有力。天晴时睡觉可以一晚不拉尿。
3、孩子抵抗力偏差,感冒次数较多,一感冒就会喉咙发炎……
4、睡觉汗多,与睡觉前同等环境温度下,睡前无汗,睡后后背、前胸汗湿。
目前自我诊断为小孩剖腹产出生,抵抗力差;脾胃较为虚弱,从而经常导致消化不良、感冒发烧;
看了楼主的帖子,又似有肝寒引起腹泻。
前期食疗方有:小米粥(治脾虚)、虫草炖瘦肉、合生元、牛初乳等。
听楼主先生所言,觉得可以用:肉桂+阿胶,治腹泻,但阿胶应该性热吧,这种天气能喝不,而且阿胶味道较大,小孩子怎样才肯吃呢?
另有听说:北芪炖瘦肉+去核红枣2颗,可以治汗多,问先生可行否。
  
十分罗嗦,请海涵。
楼主回复:
======================================================================
你家孩子病在“地下”——肾水封藏不密。
你家孩子的状况,雷同于重庆冬天的特殊气象。
都知道重庆(放大看是四川)人爱吃麻辣。花椒、八角是重庆人的餐爱。其实,不管哪里人移居重庆,都得要复制重庆人的喜好。
为什么?
因为重庆的地下病了。
重庆是雾都,冬天雾多而且频繁。雾是怎么来的呢?雾是地下水中封藏的太阳阳能,在往地上疏泄。地上温度寒冷,疏泄上来的水汽,碰到寒冷的空气,马上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氤氤氲氲,而成了充溢天地间的雾气。
其他寒冷的地区,地下水中的阳热不会这么频繁往上疏泄,故雾气少有发生。所以说,重庆的地下“病”了。
  
天人同一。
重庆地下往外疏泄,人体的“地下”(肾脏)也往外疏泄。《黄帝内经》说,“肾主内”,意思是说,人体内所有的运化,都要依赖肾脏,都要依赖肾脏里面封藏的阳能(心脏是人体的太阳)。比如,消化发酵需要30摄氏度的温度,这个温度即来自于肾脏;冬天寒冷,人体要靠肾脏封藏的阳热抵抗严寒。
如果任由肾脏妄自疏泄,那么体内将会阴寒一片,所有的运化都将终止,生命也就由此而打上句话了。
  
花椒是个宝物,它能抑制人体肾脏妄自疏泄。再加上八角、桂皮等的合力协助,肾脏的封藏便有了保障。
重庆的冬天,地下“异常疏泄”。
时令进入春天,所有的地区地下都会陆续疏泄。这样的疏泄叫“正常疏泄”。
为什么所有的地区都会疏泄呢?
因为地下的阳热,是靠地上的冷空气压压压,压下去臧到地下水中的。春天来了,冷空气逐步撤退,地面温度渐渐加高,热空气压不住地下的阳热,阳热水汽即不安分,纷纷往上跑冒。因为地上的温度高了,水汽不会被冻成小水珠,是故虽疏泄而雾气却少见。
  
天人同一。自然环境的地下疏泄,人体环境的“地下”也疏泄。肝木以肾脏为根基。人体的地下疏泄,当事人又不懂得如何补充,不懂得如何抑制,遂导致肾阳严重不足,肝木失根,收放失常,人体即病。
春天肝病多发,实为肾阳虚少所致。
  
自然环境,地上温度越高,地下疏泄越厉害,地下阳热越少,也就越冷。
楼主前面反复提到,现在时令进入小暑、大暑,地上为一年中的最热,地下为一年中的最冷。天人同一。人体此时也进入一年中的“地下”最冷阶段。
《黄帝内经》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天养阴”。养者,少散也;养者,补也。因为人体地下不足,唯有少散,唯有多补,才能使之充足。
肾阳充足了,人即少病而身安。
人体外环境的大气越热,人体内环境越虚。
夏天易发生腹泻,实在是源于内环境的阴寒。
夏天腹泻,又叫“寒霍乱”。这里的寒,不是针对自然环境,而是针对人体内环境。
霍者,大也;寒者,体内阴寒也。
  
附子理中丸 是治寒霍乱的代表方剂。
加阿胶,是出于补充下元的本体虚损。
寒霍乱是由于肝木失根,而过度疏泄。下元水分丧失过多,上部心肺则少水而干燥。阿胶能平肝木之疏泄,润上焦之燥结。
先用这止住疏泄,咱们再往下讨论。好吧
先说到这儿。
食疗方

食疗方14:花椒、八角、桂皮


按:
此篇可以对照圆运动霍乱篇、理中汤两处参看,而食疗方14,可以对照方13。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49:04

七 读书与胆

原文

“多读书以壮胆气”,不管孩子眼睛看着哪里,你读书(要流利流畅,否则,避开孩子预习),同一篇文章反复读,读读读,不厌其烦,不厌其多,不拷问,不提醒敲打,此时孩子心里特温和;或者做孩子生活知识的导游,孩子看到什么、手碰触到什么,你就介绍跟之相关的知识,如名称、颜色、外形、硬软、冷热、大小、高低、多少、材质、功用、来龙去脉……,凡是想得到的都说说说,不要在乎孩子听进去没有,不要在乎孩子听了多少。这样做,不仅有益于增益孩子的胆气,还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好处多多。
  
  “风来杨柳边,月上梧桐上”,跟孩子读书不要当作负担,一切顺其自然。

  宝宝夜里醒来时,看管人要耐烦点。宝宝也希望自己能睡得香睡得好呀。半夜醒了,看管人拿本书读读读,轻轻地读读读,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反复读,有助睡眠。夜里读书要轻柔,白天则相反,热情洋溢,激越高调。夜里读书,可伴以按摩。或者一边按摩,一边背书给宝宝听。
在脚心敷贴吴茱萸,可吸附身上的浮火。方法是,将吴茱萸打粉,醋调,一粒两粒黄豆大,涂在宽带不干胶上,贴于脚心(脚心不是脚中心,而是“涌泉穴”,此穴位于脚掌前,占前后总长度约四分之一处的凹骨中——百度百科可查得)。此法还能治疗大人小儿的口疮。

按:
每一个父母读到这一篇的时候,都应该反思,或许孩子的胆小、没耐心都是从父母这里继承下来的。这也许是孩子最需要的食粮,超过一切的食疗方。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49:26

八 肺炎

原文

麦门冬汤和白虎汤(体虚的人要加人参,是为“人参白虎汤”。夏天人多体虚,宜于加人参)是治疗肺炎的经典方剂。尤其白虎汤,懂得妙用,有翻手覆杯之效。
肺脏对应的颜色是白色(义为白色的能入肺),虎,取“猛虎下山,力敌万钧”之义。
白虎,意思是“白虎汤”能让肺金迅即“猛虎下山”。
肺金为什么要“猛虎下山”?
肺金的运行,遵循“天人同一”的原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的运行,轻易不会发生偏差。
天空总是比地面凉润。天空只有比地面凉润,地面才能泛收到足够多的阳热。地面只有泛收到足够多的阳热(藏于地下水中),地球万物才能得以生存。
  
人体肺脏居于上,肾脏居于下。肾脏为生命之本。
肺脏是人体的“天空”,肺脏也必须凉润,肾脏才能得到足够的“阳热”(心火)。
夏天,空气潮湿,温度又高。这样的空气,肺脏能得到有益的潮润,却又能遭遇无益的“高温”。肺脏温度过高,就不能将心火压到肾水里面。肺脏温度过高,过高的温度积停在上焦(心肺、脑袋),人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孩子哭叫,多半因其被“烤”而难受发出的抗议)
肺脏温度过高,也就是西医所谓的肺炎。
  
先试试 加减 麦门冬汤 ,如见效欠快,再付诸 人参 白虎汤。
加减 麦门冬汤 组方如下:
麦门冬25克,姜半夏8克,党参8克,甘草6克,山药12克,大枣10枚
大枣要用手掰开,才能煨透。这个一定要记住。
每隔两个小时喂一次。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49:45

九 盗汗与胆

原文
-提问-
作者:是处红衰翠减回复日期:2011-7-20 12:56:00
还有,这几天汗特别多,白天流,夜里就更厉害,但开空调就不流,到底是虚还是热?汗都是凉的,后背特多。

-楼主回复-
======================================================================
《黄帝内经》说,“胆主十二经”,胆经一旦不降,全身的升降大受掣肘。有个名方叫“小柴胡汤”,即是治“胆经发热滞降导致感冒”的经方。方子里面的黄芩去胆热。按说,胆热一清,就应大功告成了。且慢,这里面不是这么简单。
胆经发热,下降滞缓,那胃部也不降了。胃部不降,淤滞里面,时间一长肚子痛,时间短的话,表现在胃口差。半夏降胃,“小柴胡汤”用半夏之意鲜明矣。
  
胆热肺必热。为什么?因为胆热,心火降力不足,积停在上焦(心肺到脑袋部分),心肺受烤,烦闷难受。《药性赋》说,“黄芩去诸热”,黄芩除了去胆热,还能兼容去肺热。
  
胆热不降,肝经即不上升。柴胡升肝经之郁,“小柴胡汤”用柴胡之意即在此。
上热不降、中部阻滞,中上受伤较多,“小柴胡汤”里面设有党参、红枣、生姜,即是出于补强中上之意。
  
黄芩性寒,茵陈性平。茵陈也能清胆热。这里的胆热,不似“小柴胡汤”那么严重。辛升(散)苦降。黄芩味苦,茵陈既苦又辛,既能降,又能升,所谓升肝经、降胆胃。
上部中部升降失常,下部必定虚弱。桂附地黄丸,主要针对肾脏,水火双补。茵陈+桂附地黄丸,其意即在疏通上下,使之流利无阻。
  
汗乃心之液。意思是说,汗水是由心脏主导分泌出来的。
舌尖红,说明心脏君火还是难以顺畅下降。用茵陈+桂附地黄丸,孩子夜里增尿两次,第二天舌尖没那么红了,说明心火被降下,然后透过尿液排出了。
  
舌尖红,淡竹叶有效。(食疗方9) 淡竹叶、菊花、金银花一起烧水代茶饮,(食疗方10)能清上焦之热。加点枸杞子,还有助明目。如果伴以 龙牡壮骨冲剂,将夜汗隐藏于肾宫,孩子就安逸了。
如果家里面有淡竹叶、菊花、金银花、枸杞(辅以龙牡壮骨冲剂)的话,就暂停 茵陈+桂附地黄丸,比较下哪个组合见效更快。
  
看过清朝两个名医开方,桂附地黄丸动辄就疏 四五十粒。楼主服过40粒 桂附地黄丸,体温是有点增加,但没有什么不舒服之感。由此知道服食数量,应根据身体需要而设,不要拘泥于说明书的框庐。



食疗方

食疗方15:淡竹叶、菊花、金银花、枸杞子

按:
食疗方15是在方9、方10的基础上加了枸杞子,意图很明显,明目补肾。盗汗是小儿常见病,可于圆运动古方上篇的肾气丸里参看,另小儿咳喘篇也有一方可供参考:
“虚劳咳嗽,未有不愈治愈咳者。因治咳之药,皆伤肺气之药。补药皆滞肺气之药故也,可用凈糯米粉,揉成小水圆,扁形一寸大一个,豆油或花生油猪油,小火炸微黄。木器装,放土地上半小时,以退火气。凉水煮稀糊,淡食,不可放糖放盐。一日二次,食半饱,极有功效。虽至无药可治之虚劳之咳 ,皆有奇效。糯米补益肺阴,性能收敛,能补肺损。炸过兼补中气。油的润性,最且虚家,咳而失眠潮热盗汗最妙。此无法中之法也。”-《麦门冬汤篇》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50:04

十 失眠

原文

有备无患。懂了睡眠原理,就能随机应变。
  人起床后,血液在体表的血管流动,属于心脏管辖。心脏比较小。相对于心脏而言,体表比较大。能够运行全身血管里面的血液,小小的心脏真是不同凡响。
  
  心脏以功用称“心火”,肺脏以功用称“肺金”。
  入睡后血液要回到肝脏,在体内循环。如果肝脏的收放能力差,人躺在床上,运行在体表血管的血液就回不了肝脏。血液不能在体内循环,人就失眠了。
  肝木回收血液,全赖肺金收敛。肺金收敛力度不足,肝木就“罢工”。肺金收敛力度不足,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香。
  
  天空很大,相比较而言,太阳很小。太阳看上去很小,可释放的能量却很大。
  越是高空,气温越低。住高层建筑里面,夏天一楼要开空调,十几二十层以上,却要盖被子。坐过飞机的都知道,即使是晴天,高空都是云卷气翻,云气里面包含着大量的水分。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天幕是湿润的。
  天人同一。
  肺脏如同天空,心脏如同太阳。
  肺金要凉爽、湿润,才能收敛。
  
  眼睛的光芒、脸上的神采,都来自心火。所谓“心主神明”。
  “心”是个表情很丰富的汉字。
  设想宝宝面南而立,你在宝宝的心脏部位写个心字。心字附属有三点。心字东边一点表示肝木上升缔造了心火(上面有讲过)。心字上面(中间)一点,表示心火上升面部,主宰面部的神采。而西边一点呢?
  进入睡眠状态时,心字上面一点“关闭”了,西边的一点打开了。西边一点打开后,表示心火往下行走,首先传递给心包,心包再传递给胆囊。胆开口于胃壁。心火藏在苦苦的胆汁中,借助胃肠腔道一路下行,直奔肾脏,将心火传递于肾脏,藏在肾水当中。
  入睡时,血液的循环主是“肝木升,胆木降,肾水藏”。
  肾脏像一个热水袋。肾脏里面水少,就收藏不了心火。这个火就向上蔓延(火的本性是向上的),直至胸腔及大脑。火势一大,人体就发烧口干。火势小,睡着了就容易惊醒。
  如果胆管口子堵了,胆汁无法下降,人就失眠。
  胆汁不降,或者降力太慢,手掌心就发热。肝木不升,郁陷在肾水部位,那脚掌心就发热。
  
  心火不降,郁陷在胸部,心脏受到心火的炙烤,心里面就烦躁不安。
  循环不畅,产生了心烦不眠,胆虚不眠,胆热不眠,还有胃逆不眠。
  心烦不眠的话,用竹叶半把煎水加白糖调味(食疗方9)。竹叶(小区里面或家前屋后没有栽竹子,就到中药房买)能清心火,除心烦。
  “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用麦门冬5克,加5克山药(半匙白糖调味),煎水可清心火,去肺热。
  胆虚不眠,竹叶加酸枣仁(打粉)煎水。
  胆热不眠,尿会变赤。尿长的话,用茵陈2克煎水喂服。
  肾水不足的话,黑豆50粒浓煎,加白糖调味饮服补肾水(食疗方5)。肠胃堵塞的话,黑豆加法半夏2克煎水服。
  中成药归芍地黄丸能升肝木,降胆木,补肾水,吸浮火(内中的山茱萸即能吸掉体内的浮火),保身安,助睡眠。
  不过,归芍地黄丸不容易买到。
  鸡肝一个,白芍(生的炒的都可以)40克,一起煮开,晒干,打成粉,每天早晚各吃一次,治失眠特效。鸡肝大补肝阳,升肝木,白芍降胆木。大人孩子都适用,常服能建奇功。
  
  当下的方法是,按摩脚底板、小腿、脊背,配合竹叶煎水,即效。如果不尽人意,再付诸上述方法。

食疗方

食疗方16:麦门冬5克、山药5克、半匙白糖调味
食疗方17:竹叶、酸枣仁(打粉)煎水
食疗方18:茵陈2克煎水
食疗方19:黑豆、法半夏2克煎水
食疗方20:鸡肝一个、白芍40克,一起煮开,晒干,打成粉,早晚各一吃一次


按:

本篇可结合《睡眠与肾》参看。
方16可以参看古方上篇之麦门冬汤篇,无非是把补中的药用白糖来代替,另外山药也是入金敛肺的,可以当作麦冬来看待;方17参看古方中篇的酸枣仁汤,也是简化版的降胆火治失眠方;方18虽有茵陈蒿汤,但脉法篇有一男子黄尿案例可以参看:

“又一男科,自称胃病复发,口淡不食,亦不饥,小便黄如蘗汁,甚长,大便燥结,身倦无力。诊其脉全体细弱,右尺较少,予附桂八味丸二钱,茵陈蒿一钱,吞服,一日二服,服后胃更滞,更不欲食,脉细转和,右尺亦起,因以干姜两片嚼服,辣味少,苦味多,辣味少者,亦口淡之例,下焦无火也。苦味多者,火虚于下而逆于上也,用原方加干姜少许,同服,食遂增加,尿黄亦减,脉更调和,一剂之后,去干姜,只用附桂地黄丸四钱,茵陈蒿一钱,一日分二次服,数日全愈。此病口淡不思食,当然不宜地黄,因脉细阴虚,故仍用之,右尺火虚,故又用附桂,黄病为湿,尿长非湿,故宜地黄也,无湿而病黄,乃胆经之逆也,胆经相火逆行于上,故病黄味苦。火逆于上则虚于下,故口淡不食。茵陈清上逆之热,地黄滋阴,附桂补火,所以病愈,此病此方,亦凭脉耳。”-《脉法篇》


方19可以参看方11,此处加黑豆亦有方5之功效;

方20出自古方上篇之小建中汤,鸡肝有情之物,又为巽卦,为白芍风木之引:

“鸡肝一个、炒白芍一两,同煮烂,晒干研末。每早晚服一钱胜于小建中之功。凡阴虚胆逆之人,十二指肠形质枯损,不受小建中汤甘味者服之。胆管胃部,即见疏通下降之效。连服数日,失眠尿多并胆胃不降,与肝木燥动种种虚劳之病,有出乎意外之功力。鸡肝大升肝阳,白芍大降胆阴,二味同用、圆运动之力,非常之大而且速。二味多少,随时按证配合。如服后病见减少,而半夜大便者,此为肝热,酌加白芍。此方治遗精特效,通滞之力大也。若胆胃之阳不旺者,白芍减半。此方黄连阿胶鸡蛋黄汤参看。”-《小建中汤篇》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50:20

十一 大小便病

原文

       健康孩子的大便成润条,金黄色。如果大便绿色而软,一日数次,这是肝木出现了“风证”。用4克白术煨水,加3克阿胶(粉)烊化。两三服即愈。
  小儿腹泻,有停食泻、热泻、脾虚泄。
  停食,食物停留肠胃,不消化,泻物粪白夹水,有屁。用淡豆豉50~80粒煎服,轻者即愈,重者加平胃散。(食疗方3)
  大便本应该润干的,“水”分进入了肠道,稀释了大便,大便就稀薄了。所以,腹泻又称为“水泻”。治水泻通常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方法。
  水泻连泻不已,还伴有腹响肠鸣,可用槟榔三五小片,乌梅一枚,煎水顿服(一顿喝完)。
  脾虚泄,腹不响、肠不鸣,稀粪无水,颜色灰黑,一滑即下。泻后萎靡不振。不速止住,其害极大。用山药、扁豆各10克,白术两片,干姜一小片,炙甘草10来粒,煎服即愈。
  热泻,泻完食欲精神照常,用绿豆半把煎浓汤有效。
  
  乌梅采用药房的“炙乌梅”。

       泻分热泻和寒泻。
  热泻,泻远有声,泻过以后,食欲精神一如既往。用栀子仁(属于药食两用植物)三至五枚,敲开煎汤,分两次喝,一服即止。控制住以后,用半把绿豆煎汤善后。
  寒泻,稀粪夹水,绿色或黑色,此为肝寒之证。肉桂10小片煎汤(有不少家庭经常用之做卤菜。做卤菜时,还加上砂仁、茴香、白芷、花椒之类),加5克阿胶粉烊化,分两次服。这叫“平木气止疏泄”。
  值得提示的是,服肉桂阿胶汤,孩子每泡尿尿量要多。尿量短少勿服。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临床上也有医生方子用车前子煎水,与食物调和共食。
  车前子能治热泻。
  “艾叶温肝木通十二经”, 临床上也有医生方子用艾叶煎水,与食物调和共食。
  艾叶味苦涩,能治寒泻。
  黄豆性平。将黄豆小火炒透,打成粉(中药店小型粉碎机可粉碎),做食物添加剂,冷热泻皆可运用。

       山药、赤小豆能治大便稀薄。黄精与山药皆能通便,黄精治大便燥结,山药治大便水化。赤小豆外形,除了肚脐眼白色,其他周身皆纯红或紫红。半黑半红的那种有毒,不能食用。有人常食赤小豆减肥。虚人中病则止,不宜常服,常服更虚。
  当归有滑肠之功。添加点当归粉,或者用当归煎水加到食物中,能有效缓解便秘。
  便秘严重拉不出,可用当归水从便门注射下便,即是用其滑利之性。
  肠滑大便稀薄,不宜服食当归。
  人体津液越丰富,身体越好。什么叫津液?除了血管里面流动的叫血液,其他诸如唾液之类皆叫“津液”。黑豆、黄豆、绿豆(所谓“三豆”),皆是增补津液类食物。
  有家长喜欢给孩子吃虾子。吃虾子要蘸白糖,否则伤津液。也有家长喜欢给孩子吃鸡肉,尤其鸡腿。吃鸡肉容易导致肝热,肝热伤津液。煮鸡肉加生姜和黄酒,就能避免热肝之害。为孩子蒸鸡蛋糕,最好用猪油。煮鸡蛋,最好煮成茶叶蛋,茶叶助消化。鸭蛋是小儿至宝,能补阴、增津液。蒸鸭蛋糕之前,要多调,最好500下,使得黄清充分混合。蒸鸭蛋不必用猪油。
  适合你家孩子的是黄精、三豆、当归、鸭蛋,用淡豆豉善后。豆豉能去除肠胃中的积滞。
  如果便秘日久,肠道会沾燥粪。不速去之,久则成患。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买熟大黄20克(如无熟大黄出售,换买生大黄,自煮。大黄厌恶冷水,待水烧开后再投大黄,10来分钟煮透捞出,风干备用),用小刀切成米粒大,加到食物中,一次一粒,日服三至四次。

    孩子的便病,除了饮食失当,还多有精神因素的参杂。应对心理方面,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网里面所列甚详。内中建议的亲子游戏故事施教法、亲子快乐童谣施教法、亲子韵文玩习法,可谓是“异病同治”之大 法,能舒展孩子内心,愉悦智脑高层,荡涤慧灵滓秽,增强身心免疫力。因篇幅、时间、精力所限,这里不予赘语。

食疗方

食疗方21:白术4克、阿胶3克(洋化)-绿便
食疗方22:槟榔3~5片,乌梅1枚 -停食
食疗方23:山药、扁豆各10克,白术两片,干姜一小片,炙甘草10来粒 -脾虚泻
食疗方24:栀子仁3~5枚-热泻
食疗方25:肉桂10小片、阿胶5克(洋化)-寒泻
食疗方26:车前子煎水-热泻 利小便
食疗方27:艾叶煎水-寒泻 利小便
食疗方28:山药、赤小豆-大便稀薄
食疗方29:黄精、当归粉-大便燥结
食疗方30:三豆饮(黑豆、黄豆、绿豆)-补津液
食疗方31:黄豆,小火炒,打粉-善后
食疗方32:熟大黄20克用小刀切成米粒大,加到食物中-便秘
按:

       本节内容丰富,也是最实用的一节,出现的方子也很多,关键问题是需要辨清症状。在圆运动的《儿病本气篇》也用了大量的笔墨,因为小孩子最多的问题一是发烧,二是肠胃问题,也就是大小便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圆运动的大小便病章节和本节参看,有很多矛盾取舍,需要细细揣摩,比如白术的用法、黄豆的用法、淡豆豉的用法,医食同源,若辨不清病情,可以用食疗的方式来进行投石问路,就算有偏向,也容易纠正。毕竟大家都不是专业医生,没有那么多的临床经验,因此彭子益为什么提倡用一些食疗方之旨缘于此。
       打乱了一下顺序,这样排列方子更加适合阅读,另外原文就不粘贴了。
       方21,绿便问题,其实为姜附寒证,但是过于猛烈,因此用白术阿胶、还有方25的肉桂阿胶都是比较好的办法,另外彭子益也提到,可以试试换奶粉、米糊之类调理,因此出现绿便,应该先用食物奶粉方法,不成再用方21、方25,另外,圆运动中还有一组天花粉、生甘草、薄荷治疗肺金热导致绿便的方子,食疗的方子为糯米粥,可以参考;
       彭子益云小儿腹泻有三种,停食用方22,脾虚用方23,热泻用方24,这些在原文中都可以看到,另外方3淡豆豉经常提及,不仅做为善后方,停食腹泻带来的呕吐也可以用,这在前面第一节的呕吐篇也提及;
      方24,方25一寒一热,也可以合方21绿便篇参看;
      方26、方27可以对照方24、方25参看,亦为一寒一泻。方26车前子圆运动未提及,仅在肾气丸证中提及车前草:
“药店的肾气丸,则名金匿肾气丸。于肾气丸中、加牛膝车前以利小便。大伤肾气、切不可用。其意以为小便不利也。其如小便太多者何哉。木气疏泄之理,不知故也。”
      可以看出来,车前子具备车前草的特性,应该为利小便坚大便的方法来止泻,而利小便用的是苦寒特性,可想而知用车前一定是热泻,有尿短赤、黄的表证才可以考虑,另外尤其注意的是,车前、乌梅之类用药,一旦小便利就停止,否则有后患;
      方27来源为时病本气篇之水泻:
“水泻而鼻气热者,不可用大黄。鼻气热者多下寒,宜用槟榔一钱以去滞,陈艾叶一钱以温乙木之寒。或用乌梅五枚以代艾叶亦可。”-火土转寒水泻
      艾草,也就是制作灸条用的原料,既然可以灸,自然有热性,因此用作寒泻,“温乙木”,可想而知艾草的背景一定是肝木受寒邪下陷而利,下有寒上有热,这些表证才可以考虑;
      
      方28、方29可以对照看,一为大便稀薄,一为大便燥结,这里面要注意的是黄精是补强肾水的药,可以参考圆运动的药性提纲:
“肾家水火二气药
补肾水,以熟地龟板为主药。女贞子亦效。性均平和。黄精滋补脾肾津液,最宜水亏之家。”-《药性提纲篇》
      而赤小豆、当归单用应出自金匮方解篇: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钱 当归二钱   赤小豆即红饭豆治先血后便者。
木气虚则疏泄盛,故未便而血先下。湿阻木气之病也。当归大补木气,赤小豆泄湿调木也。”-《金匮方解》
      综合来看,黄精补水、当归补血,可以用来治疗大便燥结;山药收敛、赤小豆泄湿,可以用来治疗大便稀薄,但是具体的情况还需综合判断;
       方31,合上方3的淡豆豉,都是上述用药的善后方,而两者善后有虚实之分,黄豆补木,为治虚之善后,豆豉消食,为治实之善后;
   
    方32之熟大黄,是治疗燥结到一定程度,成为便秘的中药,由于大黄推陈致新的作用很大,因此楼主用熟大黄切小块,混杂在食物里的方法,即延缓了大黄之烈性,又达到了药用,这里的大黄要注意后下,轻煮,因为大黄久煎药性就失去了,而用生大黄又恐小儿不受。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50:46

十二 厌食

原文

-提问-
       作者:新欣羽 回复日期:2011-7-5 21:59:00
  楼主好…我的女儿一周岁了,老是不肯吃粥,体重严重偏低才十五斤,看得我心疼死了…有办法吗

-楼主回复-
======================================================================
       遇到一个快3岁的孩子,,骨瘦骨瘦的,情况似乎与你家女儿有交集。
  孩子不好好吃饭,奶奶总是追着孩子喂啊喂的,一口口喂下来,菜夹饭,一顿能吃半碗。
  爷爷说,孩子虽然怕吃,可身体好着呢,夜里面睡觉身上总爱冒汗。
  奶奶补充说,孩子就是睡不踏实,经常惊醒、说梦话。
  爷爷又说,白天孩子躁动不宁,难得有一刻安定。
  (爷爷看到孩子动力强劲、夜卧有汗,就误以为孩子身体好)
  根据爷爷奶奶的描述,我们来分析下,孩子对吃饭不感兴趣的根由何在。
  
  孩子的问题出就出在夜里冒汗这上面。
  前面有说到,人入睡后,血液从体表循环遁入体内循环。
  体内循环,左边肝木上升,生心火,右边胆木下降,将心火藏进肾水中。
  如果肾水不足,心火必定失根而在体内浮游,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突破体表而以汗渗出。这就是孩子夜里睡不踏实而又有身汗的原因。
  
  胃腑就像藏食物的锅,肾脏就像锅下的火。
  当然,食物消化不像用锅烧煮饭菜,而是氧化发酵。
  胃腑食物的发酵需要温度,这个温度来自于肾水储藏的热能。
  肾水储藏热能,是在睡眠当中进行的。
  睡眠不好,热能收藏得太少,胃腑食物就消化不了。
  
  建议两个老人给孩子吃“四豆饮”,即黑豆、黄豆、绿豆、淡豆豉混合煮的水,黑豆100粒,其他各10几到20粒,加点糖当饮料。当天煮当天喝。
  不要再追喂,越是追喂越倒孩子的胃口。孩子有了食欲,你不让她吃,她还会抗议。
  电视不要看,跟孩子读书。
  睡前做些按摩,尤重脚底的“涌泉”、膝盖下的“足三里”和背脊两侧。
  
  不到一个星期,爷爷奶奶报信说,孩子睡得稳、吃得甜,也不要喂了。坏的改了,还加了个好的——整天缠着要读书了。

食疗方

食疗方33:黑豆、黄豆、绿豆、淡豆豉混合煮的水,黑豆100粒,其他各10几到20粒,加点糖当饮料


按:
         本章的四豆饮,和圆运动中的四豆有一些差别,看一下圆运动的风病篇:
      “小儿发热抽搐,抽搐者,津伤木燥而风动也。发热者,中虚木气疏泄相火不降也。木气稚弱,故发热,即易动风。养木气,顾中气,四豆饮极效。黄豆二十粒黑豆绿豆白饭豆各十五粒煎服。此为治小儿发热病的第一要方,切忌散风药清热药。”-儿病本气篇
         
         两者差别是方33用的是淡豆豉,儿病篇用的是白饭豆,其实方33就是三豆(方30)+淡豆豉(方3)的组合,观楼主的呕吐篇用淡豆豉,厌食篇亦用三豆加淡豆豉,实际都是取的淡豆豉消食通下的功效。而加入白糖,一来可以调味,二来可以补中。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51:08

十三 痰

原文

-提问-
  楼主万福。
  前几天曾就宝宝的问题请教楼主,得到楼主慈悲的指点。
  这两天试着炖四豆汤给宝宝喝,可他明显不爱喝,之前喝三豆汤很积极的,这些天喝水也很少,请问有必要勉强让他喝吗?不爱喝水(四豆汤)是否与季节或天气相关?(这里是广州,虽已立秋,天气仍是炎热)
  另外,宝宝的体质也要请教一下楼主,宝宝是五谷杂粮为主,少沾肉食或其它煎炸食物,饼干偶尔才碰,但不知为何,宝宝很容易有痰,有时没有感冒发烧或其它生病症状,也会有呼吸有痰的迹象。这是为何呢?平时有什么方法可调理?
鞠躬感谢。

-楼主回复-
======================================================================
(心)火在(肾)水下,则生气;(心)火在(肾)水上,则生湿。湿也就是痰。
  就你家孩子这种情况,一方面要除痰,一方面要避免生痰。
  胃为生痰之地,肺为藏痰之所。治痰主要治胃肺。
  避免生痰,需要引肺金顺畅下行。肺金下行,以胃肠为通道。只要肺金下行,心火也就跟着下行。
  半夏 陈皮 去胃肺之痰。
  五味子 能强引肺气下行,并且兼有祛痰之功。
  猪肉属于血肉有情之品。
  
  用6克五味子(打裂),3克陈皮,5克 半夏(姜半夏 或 法半夏),5克花椒,一起烧肉,孩子用汤泡饭或者沾面包食用,皆有效。

       百度一下 查询 五味子 半夏,你会发现,古方子有 半夏粥,五味子 烧肉 什么的。这说明 史上圣贤常常将现代人所谓的药物加入食物中,以此保强身体。


食疗方

食疗方34:6克五味子、3克陈皮、5克半夏、5克花椒、一起烧猪肉

按:

    关于痰,圆运动也着墨颇多,且节录一段: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时方中之二陈汤,陈半夏陈橘皮茯苓甘草,世皆认为治痰通剂。有以二陈汤治胸中痞塞短气。不见效者。半夏与杏仁之分也。半夏性燥,杏仁性润。燥药伤津,润药养津。半夏只可去痰,不可用以去湿。用燥药去湿、津伤而湿不去。用养津药去湿,津生则气降,气降则湿行也。
       湿在人身,如物受潮湿、是满布的是侵透肉质的。痰在人身、痰自为痰,是离开肉质的。浸透肉质的难医。离开肉质的易医。”-《古方下篇》


      方34也是二陈的底子,配合五味、花椒,最后是用有情的猪肉为引,类似当归生姜羊肉汤,用有情的肉质可以达到草木无法达到的源头,猪为亥,八卦里属水,仲景的猪肤汤,可以治疗阴虚,滋补而不伤脾胃,由此可见,有些我们看不上的食物,只要配伍使用得当,也能获得很好的功效。

阳光08 发表于 2011-11-21 11:51:50

十四 脾

原文

-提问-
请教楼主
       三胞胎,01年11月生
       长男,瘦小,肤白,脸上有好几条明显青筋。嗓门大,脾气急,易发火。唇红,舌尖红,头发枯黄。胃口差,便粗,尿长。常鼻塞,嗓子不舒服,易咳嗽,近一年一直是这种状况。睡不实,半夜会醒,醒时清醒。
       另手脚易出汗,脚臭,但不热。好象是疤痕肤质,皮肤有疤不易退,会有个白斑要好久才会变正常肤色。
      
       中男,较高大,肤暗。胆小,易焦虑。唇色偏浅,舌后面白,前面红。眼近视,无神。下眼帘下陷发黑。头发黄。胃口好,最近三次肚痛,拉稀。尿好像正常。
       有高热抽筋史,最后一次在两年前,抽动症,现症状不明显。婴儿时有疝气,自愈。鼻炎,咽炎,嗓子偏哑,易生痰。指尖皮肤总在蜕皮,长不好。疤痕肤质。有时倦怠。

       小女,瘦高,肤暗,头发黑亮。唇红,舌后面白前面红。眼近视无神。下眼帘微黑。胃口差,便干,尿正常。咽炎,鼻炎,疤痕肤质。睡不实,常10点左右惊醒,害怕的样子(最近一个月)。两年前得过病毒脑炎。

       不好意思,罗嗦了那么多,也不知有没说到点子上,请指教
       叩谢
-楼主回复-
===================================================================
《黄帝内经》说“脾荣唇……脾开窍于口……,脾主肉”。
嘴唇、口腔、肌肉的状况,映衬着脾土是否健康。
你家三个孩子的体虚都跟脾土有关。脾主四肢。脾土虚到极点,手上会蜕皮。
舌头,舌尖 对应心脏,舌后 对应肾脏。舌尖无苔,表明心火旺。火的本性是向上的。心火旺,火势向上蔓延,舌尖 喉咙 遭殃。心火旺,夜眠也不安。舌后苔厚,表明肾水不足。
脾土不强,肺燥 得不到上输的养分,干燥而导致一系列的状况。肺金 干燥,则心火不降。心火不降,胸部以上就会被心火熏蒸,而变证迭出。
此证 中成药 归脾丸 统治,附加 阿胶 补血 润肺燥 平肝经疏泄,且缩尿缓鼻塞以安眠。
解一经而诸经皆解。全身困于脾经,解开脾经,其他皆会迅速缓解。
  
买一瓶 归脾丸(小绿豆大),日三服,每次5粒。三个 孩子都服。情况严重的每次可服 6粒。
每天加服阿胶,三个孩子都服,每天15到18克。一次化开,一天内分两次服食。
老大多服些,6克以上。老三少服些。
另每天用 金银花 菊花 各12克,泡水(可反复泡三四次)代茶,三个孩子都喝。
金银花 菊花,清心肺之热,热清方能接受补药。(食疗方10、12)
先服三天,观察效果。



按:
本节的关键在于“解一经而诸经皆解”,小孩子的病基本上除去外感,就以肝木、脾土为主,因此只要把握这两部分很多疾病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个孩子,同样的治法,列于一处,比较学习,相信有很多的体会。

后续:
  ==================================================================
    亲爱的楼主:
    服药已三天,汇报下效果。
    老大睡眠改善,鼻塞,晨咳改善。早起有些嗓子粗哑。便干,舌尖红。
    老二精神状态改善,好动, 多汗。今晨便便有些烂。舌后白前红。
    老三睡眠改善,晨起脸有点红,唇红。今天还没便。舌尖红。
    今天上学,归脾丸只吃了两次。金银花 菊花也没喝。
    请问可以继续雇佣吗?他们需要服些地黄丸吗?哪种 六味 归芍 还是附桂
    叩谢
  ===================================================================
  上焦肺金“不下雨”,则下焦“干涸”。下焦干涸,则大便偏干。
  《黄帝内经》说“肺开窍于鼻”, 肺金“不凉润”,而偏于“干燥”,则鼻腔 也干燥。
  肺金干燥,裹挟心火不下降而上升,在舌尖上会露出蛛丝马迹。舌尖红,即心火不降之证。
  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舌为之不利。
  
  “脾土生肺金”,意思是说。脾荣唇,唇红则说明脾经有热。
  用 归脾丸 不能解脾经之热,说明其热过盛,此非 生石膏 难解。
  《神农本草经》将 生石膏 列为上品,此显示 生石膏 的分量不轻。为什么?
  生石膏 味甘、辛,性微寒。甘入脾,辛入肺,寒 能清热。此物 先清脾热,后清肺热。热清则升降复常,身体恢复安康。
  
  生石膏 120克,炙甘草 25克,分别 打粉,过筛,取细末混合均匀,每次 一调羹,日三服。体虚的话,加服 山药糊糊,用山药糊糊 送服 生石膏 炙甘草 散。山药 补脾益肺而强肾,一物三功,难得之品。
  老大 老三 都服 生石膏 炙甘草 散,外加山药糊糊。
  
  老二 服 生脉饮 + 阿胶。
  麦门冬15克,五味子 8克(打裂入煎),党参6克,适量水一起煎煮,煎毕去渣,加5克 阿胶 烊化。热服,日二服。
  
  二副。

nellyl 发表于 2011-11-21 12:26:19

值得学习下,好东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天涯社区食物治小儿百病》整理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