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 发表于 2011-11-24 14:28:47

我教孩子写作文之十八《神奇的雨》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11-24 14:31 编辑

 原文《雨》
  
   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在窗户上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给人无限的惆怅;中雨是交响乐,在屋檐上吹着号角;大雨是锣鼓,在水泥地、钢管子上奏乐;暴雨是炸弹的挑衅,轰隆隆地“轰炸”车窗。
  
   在一次暴雨中,我们看到,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雨里面掺有一些灰尘,很脏,是云朵和水池的杰作,是二氧化碳的“功劳”。但是接到手上之后,却是纯洁无瑕,像透明的珍珠,像一层透明的膜。
  
   又觉得很冰爽,很凉快。凑近鼻子闻一闻,感到有一股奇怪的味道,沁人心扉,像是腐朽的木头,又像是竹子的清香,像陶土,像铁锈。好奇心一上来,把雨珠往嘴里一送,感觉好咸,又好甜,好苦,好刺激,好冰凉。
  
   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的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漏掉的水吧!
  
   一定是海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美丽的雨,是你装点了这个世界

非常 发表于 2011-11-24 14:29:19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1-11-24 14:30 编辑

妈妈指导:
  
   这篇作文是我让六六看了非常老师的“六根六尘”法,根据其中的例子“雪”来写的。草稿基本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只有其中一句是从网上抄的,修改的时候删掉了。他说这篇是他煞费苦心写出来的,希望我不要改,我说:好,咱们基本不改,只做一些小的调整。
  
   原文:雨是地球的诞生,雨是植物的复苏,雨是江河的形成。改后:删除。开头他写了很久都无从下笔,最后写了这么三句话。我问他这几句话什么意思,他说排比。看得出他是有意识地在制造对称。但是,这几句话没把他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要改的话恐怕要重新组织语言,但是我又觉得这个头跟后面的身子关系不大,建议他删掉算了,他说好。不过删了之后,小雨中雨大雨那段就直接成为开头了,说实话我心里也没底,这样好不好。凭直感我觉得应该可以。我这人比较感性,但怕自己感得不准。请老师指教。
  
   这次修改,为了尊重作者本人的意见,本着基本不动的原则,所以改动不大。这句之所以要改,因为前面说“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后面却说“无限的惆怅”,感情基调上不相符。
  
   原文:中雨是交响乐,在屋檐上吹着号角;大雨是锣鼓,在水泥地、钢管子上奏乐;改后:中雨是喜庆的锣鼓,在水泥地、钢管上奏乐;大雨是雄浑的交响乐,在屋檐上吹着号角;这里的修改有两点,一是为了跟小雨的“轻快的乐章”在节奏上保持一致,在锣鼓和交响乐前面加了修饰词。二是,中雨和大雨后面的内容换了一下,因为他觉得中雨没有交响乐那么多种乐器。
  
   原文:暴雨是炸弹的挑衅,轰隆隆地“轰炸”车窗。改后:暴雨是挑衅的炸弹,轰隆隆地“轰炸”车窗。改完前面两句后他马上提出“炸弹的挑衅”改为“挑衅的炸弹”,显然他发现了这里跟前面句式稍有不一致。
  
   原文:在一次暴雨中,我们看到,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雨里面掺有一些灰尘,很脏,是云朵和水池的杰作,是二氧化碳的“功劳”。改后:在一次雨中,我看到,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里面掺有一些灰尘,有点脏,是云朵的杰作,是二氧化碳的“功劳”。
  
   这一块算是色法?因为前面一段是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写的,如果在这里用“暴雨”的话,显得偏心了,所以去掉了“暴”字,变成普遍地讲雨。“我们看到”是他在写实,写的是一次我们全家人淋雨的经历,但是我说你又没说我们是谁,后面也没再提我们,干脆就直接说你自己呗,所以去掉了“们”字。接下来两句都是“雨”字开头,他自己觉得重复,去掉了第二句中的“雨”字。“很脏”,我说跟基调不太符,总体来说咱们还是要赞扬雨的,实在要写实地说脏,那就改为“有点脏”吧。后面杰作和功劳,其实我不知道他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脏是云朵水池和二氧化碳的功劳呢?不过我没强调我的这个不解,只稍问了一下,他说那去掉水池吧,因为是雨落下来的时候看的,还没掉到水池里呢。
  
   这段算是触法。两个“像”,都用了透明,我建议他改一个,他把前面改成了晶莹。“又觉得”前面改成分号,因为感觉用句号的话,后面这两个“很”很单薄,还得加话才好,否则节奏上有点怪。
  
   凑近鼻子闻一闻,感到有一股奇怪的味道,沁人心扉,像是腐朽的木头,又像是竹子的清香,像陶土,像铁锈。改后:凑近鼻子闻一闻,感到有一股淡淡的却很奇怪的味道,像是腐朽的木头散发出霉味,又像是竹子的清香沁人心扉,又像陶土,还像铁锈,诸味杂陈,说不清楚是什么味道。香法。奇怪的味道,后面还说腐朽的木头,这用词,总觉得要怎么改改才好,怎么样不大改却能不这么别扭呢?我让他加了个淡淡的,以示这个奇怪的味道并不那么明显,嘻嘻。沁人心扉后面紧接腐朽的木头,有点不妥,调了一下。调了之后,前面这两个像很长了,后面的像陶土和铁锈就太单薄了,给他抻一抻,弄啰嗦点儿,哈哈。
  
   好奇心一上来,把雨珠往嘴里一送,感觉好咸,又好甜,好苦,好刺激,好冰凉。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的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漏掉的水吧!一定是海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改后:好奇心一上来,把雨珠往嘴里一送,感觉好咸,又好甜,好苦,好刺激,好冰凉。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溅出来的水吧!一定是赫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这里基本没改,只去掉了“观音”后面的“的”字,另外把“海拉”改成了“赫拉”,我印像中赫拉比较常用一点,虽然是音译,叫海拉也未尝不可。
  
   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改后:删除。银装素裹一般用来写雪,要改改才能留下来。他说是从网上抄的,既然如此,那就直接删了吧。反正别人的句子删着不心疼哈。
  
   原文:美丽的雨,是你装点了这个世界。改后:美丽的雨,是你装点了这个世界,你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我喜欢你!
  
   结尾他写得不太用心。前面的写完了就去吃饭了,吃完了再回来,说是想好的结尾忘了。后来又改成“雨啊,你是万物之母,令人捉摸不透”。我感觉他只是在玩文字,其实没有深想他写出来的词句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万物之母为什么捉摸不透呢?而且文中也没写万物之母这层意义啊。这新加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他说那算了。最后还是用了原来这句结尾,加了一句生命源泉。最后他想不用“喜欢”这个词,可又没想出别的词来,急着去看《还珠格格》了,不了了之。

非常 发表于 2011-11-24 14:29:48

老师点评:
  
   从妈妈的辅导来看,孩子的作文确实是费了一番心思。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看,能够把雨写得这么生动活泼,实属不易。
  
   修改思路:这篇作文是我让六六看了非常老师的“六根六尘”法,根据其中的例子“雪”来写的。草稿基本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只有其中一句是从网上抄的,修改的时候删掉了。他说这篇是他煞费苦心写出来的,希望我不要改,我说:好,咱们基本不改,只做一些小的调整。
  
   透过这一段文字来看,孩子很用心思,可以说是竭尽心思;而妈妈在孩子的作品面前,确实也做到了尊重孩子、尊重他的创造。我们讲,对孩子的作文,要扶上马、送一程,要亲子作文。“亲子”作文,不是“亲自”作文;扶上马、送一程,也不是说扔下孩子,自己上马跑上一程。亲子作文,讲究的是顺手牵羊,借坡下驴,不能说小牛不喝水,强去摁他的头,而是要尊重孩子,保留孩子创造的成果。换句话来说,当孩子对他写的东西自鸣得意的时候,我们做妈妈的也不妨吹吹打打,来个伴奏,这才是一个正确的辅导过程。
  
   我们再看第二个细节,原文: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在窗户上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给人无限的惆怅;改后: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在窗户上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给人无限的遐想;把原文的“惆怅”改成了“遐想”,很对。所以,我们说,这位妈妈辅导得很到位,很讲究。
  
   这里就讲了一个对称的深化。对称,有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还有对称段,这是横向的关系,也就是讲的词与词、句与句、块与块、段与段的关系。但一个严谨的结构,还不仅如此,还要有竖的关系,那就是词与句、句与块、块与段的关系。
  
   综合起来讲,这个关系,就是词为句服务,句为块服务,块为段服务,段为中心服务。小作者前面讲的是“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后面却说“无限的惆怅”,感情基调上不相符。所以,妈妈的意见是对的,“轻快”与“惆怅”不是一个基调。
  
   如果多说一些的话,我们还要讲到,学校里要求抄词抄句,美其名曰“积累”,其实从根本上来讲,一个好词或是一个好的句,好与不好,是要看文章的背景的,也必须要在这个大背景下,才能谈得上好词好句。否则,文不对题、张冠李戴,怎么能谈得上好词与好句呢?
  
   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里面的遣词造句轻灵活泼、生动有趣,都是为了主题服务的。换句话来说,就是要保持字词、句子、段落与中心意思的方向的一致性。
  
   从本文的两个词来讲,“轻快的乐章”与“无限的惆怅”显然是矛盾的,方向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改。妈妈的辅导没有问题,只是道理没有跟孩子讲得更透一些。好词好句的标准是什么?是准确!准确的标准是什么?是文章的主题!明白了吗? 如果还是不明白,那我们就有一条微博伺候:
  
   非常国学:【亲子作文】抄词抄句,抄好词抄好句,悟不了作文,只会误了眼睛!如“懵”不弃----懵,意为脑袋不清,还不放弃抄词抄句,那就按照《潜伏》的意境说句潜台词:抄家伙!截眼镜!上!冲!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段:
  
   结尾他写得不太用心。前面的写完了就去吃饭了,吃完了再回来说是把想好的结尾给忘了。后来又改成“雨啊,你是万物之母,令人捉摸不透”。我感觉他只是在玩文字,其实没有深想他写出来的词句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万物之母为什么捉摸不透呢?而且文中也没写万物之母这层意义啊。他说那算了。最后还是用了原来这句结尾,加了一句生命源泉。最后他想不用“喜欢”这个词,可又没想出别的词来,急着去看《还珠格格》了,不了了之。
  
   为什么要讲这一段?我也觉得看《还珠格格》比写雨更有意思,不了了之就不了了之。好,为什么这样讲?如果说,我们把写作文看得跟进大牢、上刑场一样的,这作文有什么意思?孩子写作文的时候,我们给孩子五花大绑加五花大棒,搞得孩子“一腔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的,有什么意思?把孩子整得皮开肉绽、愁眉苦脸的,有什么意思?
  
   写作文就要以轻松的态度来写,放松的心情来写。前面发的几个微博,大家看后都笑了,我们就要跟这个一样的轻松,笑着也是写,愁着也是写,何必不轻松一些来写呢?不要以为当妈妈的,一脸的严肃,一身的紧张,孩子的作文就能上去。所以,我们还是要放松下来,跟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作文,太简单了。
  
   非常国学【亲子作文】作文多大点事儿?老奶奶煎鸡蛋——太简单。
  
   再告诉一个小秘密给大家:看孩子的作文好不好?有一个指标,就是看妈妈的脸。妈妈脸色轻松的,孩子作文就会好;脸色凝重的,孩子的作文就写不好。绝不会相反,有道理没?刚才有妈妈说,这图配得好。那不是一般的好,连老太太都笑了,您还笑不起来?所以,这就是我们要讲的,通过看别的妈妈的辅导,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写作文如上刑场,谁也写不好。
  
   好,现在我们从这位妈妈写的留言中,来看这篇作文的前题是什么。老师,我是听雨。我把儿子今天写的《雨》发上来,请指教。谢谢!文章是让他学习了您博客中关于六根六尘的文章,仿照里面写“雪”的例子来写的。
  
   通过我们在书里,或是博客里讲的“雪”的例子,让孩子做一个仿写,是写这篇作文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来评论孩子的作文才有意思。我们在书中讲过,对于孩子的要求、标准,就是要立一个让他跳起脚来能够得着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讲,妈妈的目的也达到了,孩子写得不是一般的好,是非常的好。
  
   在这篇作文中,我们能听到雨的声音,也能尝到雨的味道,闻到雨的气味,同时,孩子还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雨的神话里——意法。可以说,孩子对于“六根六尘”是理解领会的。我们还是要重申,怎么样来点评,怎么样来看孩子的作文。前不久,我们说到了一个流水账的问题
  
   非常国学【亲子作文】街上摆摊,不用记账;搞小卖部,店主兼账务;开小公司,要个记账的财务;开个大公司,一个财务不行,得有个财务部。大公司财务部看小公司财务的账,是流水账;小公司看小卖部的账,是流水账;小卖部看小地摊,账都没了。什么岁数什么账,作文流水账不可怕,记清就行。怕的是糊涂账、黑心账。

非常 发表于 2011-11-24 14:30:11

   讲的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要居高临下,刚才我们讲了,妈妈的脸色问题就是代表了孩子的作文问题。为什么妈妈的脸色会有问题?因为妈妈总是看到了孩子作文中不尽人意的地方。用我们在群里通常说的一句话:曹味太足。我们不是曹操,我们的孩子也不是曹植——不要指望他七步成诗,在辅导孩子的时候,要看到写得好的地方。看不到,就去挖掘孩子写得好的地方。挖掘不到怎么办?就跟自己的孩子说:你的流水账比流水音还好听,明白了吗?
  
   我们要看主流、看长处,好孩子永远是赞美出来的,大棒子只能打出棒槌。所以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再看到孩子的作文,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孩子,包括我们在这里的讲课提到的孩子,都要去看他们的长处,看到孩子什么地方发挥得好,值得表扬。
  
   江苏-莹妈:那过多的赞美会不会让孩子自大自满呢?
  
   非常:江苏-莹妈——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刚迈出一小步的时候,您就夸他太棒了——这让孩子自大自满了吗?
  
   再强调一下,在我们这个群里,当看到孩子的作文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养成一个习惯,去看孩子的长处、优点,而不是求全责备,能做到吗?
  
   我们要讲,这篇作文,从孩子写作的前提来看,确实写得很生动,想象大胆。这也是孩子头一次用“六根六尘”法,来学习把作文写得生动灵活,值得肯定。
  
   说到本文,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的作文达到一个鲜明的、明确的主题呢?我们先起个名字,不叫《雨》,改个名字,叫《神奇的雨》,这样主题就更加集中、更加明确了。
  
   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神奇的雨”呢?我们还是要在尊重孩子的思路,以及尽量使用孩子原有的素材的前提下来讲,用对称的方法来看。第一对称段,雨的声。这一点,小作者写得很充分、很丰满。喜庆的锣鼓,吹着的号角,挑衅的炸弹。还有什么呢?悠扬的风琴,可以不?这些东西,这些声音,小作者可以尽情地去发挥、去想象。大家可以参考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之声,让白居易写得是惊天动地,更何况是雨声呢?
  
   那么,小作者在写到第二个自然段的时候,是这样写的:在一次雨中,我看到,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我们记得,在讲《北宋国都开封游》的时候讲过,写东西,有的时侯要脱离时空,什么叫脱离时空?指的不是站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角度来看雨,而是拉长镜头,站得高高地、远远地来看雨。正如第一自然段一样,听到的雨声,不是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一个大排练,因此这里的“有一次”就大可不必,明白了吗?
  
   明白了这个,我们的第一个对称段,写的是脱离时空的雨声;第二个对称段,我们可以写“雨的色”——也要脱离时空。怎么写这个雨的色呢?可以有两个对称块:一是正面的,雨有的时候是纯洁无瑕的,像晶莹的珍珠,像一层透明的膜;又觉得很冰爽,很凉快。另一个是“负面的”,有的时候,雨又是里面掺有一些灰尘,有点脏。但是“我”从这里看到了雨的神奇:以自己一身之污,来荡涤自然,换来世间的干净清亮。这样写,雨神奇不?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对称段,还是要脱离时空来讲“雨的味”,也可以是两个对称段。雨落大地,夹杂着泥土沙石,又像陶土,还像铁锈的味道,流入江河湖海,但是它又能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富养鱼虾,浇灌万物,甚至我们喝的水中,都有雨的影子、雨的味道,又是那样的纯静、甘甜。这样写,神奇不?
  
   好,我们再看最后一段,这一段可以说是小作者写得最棒的地方。但我们可以加个帽子——雨的神奇,还在于它能为我们带来神奇的传说。这样,再展开来讲那些神话故事,就灵动有趣得多了。这里,特别要提出一点的是,作文八法里的一法,好作文要引经据典、谈古论今。什么叫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神话、故事、传说、经典、名言、格言等统统包括。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可以体现作者的积累与涵养。
  
   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溅出来的水吧!一定是赫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
  
   我们再来小结一下,《神奇的雨》以四个对称段展开:一是雨的声音;二是雨的形态;三是雨的味道;四是雨的传说。最后的结论是:雨是神奇的,正因为雨的神奇,才让我们有遐想,有寻问,有思考。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作文了?

非常 发表于 2011-11-24 14:30:29

修改后的作文:
  
  《神奇的雨》
  
   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在窗户上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给人无限的遐想;中雨是喜庆的锣鼓,在水泥地、钢管子上奏乐;大雨是雄浑的交响乐,在屋檐上吹着号角;暴雨是挑衅的炸弹,轰隆隆地“轰炸”车窗。
  
   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有的时候纯洁无瑕的,像晶莹的珍珠,像一层透明的膜;又觉得很冰爽,很凉快。有的时候,雨又是里面掺有一些灰尘,有点脏。神奇的雨以自己一身之污,来荡涤自然,换来世间的干净清亮。
  
   雨落大地,夹杂着泥土沙石,又像陶土,还像铁锈的味道,流入江河湖海,但是它又能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富养鱼虾,浇灌万物,甚至我们喝的水中,都有雨的影子、雨的味道,又是那样的纯静、甘甜。
  
   雨的神奇,还在于它能为我们带来神奇的传说。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溅出来的水吧!一定是赫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
  
   雨是神奇的,正因为雨的神奇,才让我们有遐想,有寻问,有思考。

tao6111 发表于 2011-12-19 09:14:33

看来作文真的需要点拨,我家小马去上了两节作文课就不想去了,说没意思,关键是没有好老师,如果是非常老师就好了!

水樱 发表于 2012-4-10 17:05:48

非常老师就是不一样,每篇作文经过老师这么一改就大不同了.

lillianwang3 发表于 2012-4-10 17:31:14

好文摘, 看着喜欢

可欣妈 发表于 2012-4-11 14:00:00

学习了,老师讲的真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教孩子写作文之十八《神奇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