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爱占便宜的人,何况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所以只要看到了转发微博即有机会获得赠书的活动,多数情况下会毫不犹豫地积极参加。说来可笑,在收到《淘米妈妈战歌》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满世界地吆喝:“是谁送来了这么一份礼物?”
开始,我并不是很喜欢这本书。粗略一翻,基本可以定性:它的定位是家庭教育畅销书。在当下,这样的书实在太多了,而且炒作的功夫都相当了得。从很早之前的哈佛女孩,到今天的《虎妈战歌》,功利色彩浓厚,且在我看来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出版界图的是赚钱,自然要搞一些噱头出来。读者们呢,尤其是那些忧心忡忡的妈妈们,普遍的焦虑使其两眼放光,见到什么就恨不能一把抓过来,比葫芦画瓢,希望今天播种明天就能丰收。我甚至认为,浮躁的教育给这样的图书营销以市场,而这样的图书营销反过来又助长了教育的浮躁。
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大,决不可能仅仅靠一两本书就能够力挽狂澜。而对于广大教师和家长来说,理念比方法更重要,照搬别人的经验不如踏踏实实地改造自己的教育观,以从容的心态尊重自己的孩子。
要淡定。
哪怕是别人家的孩子考了满分,哪怕是别人家的孩子上了八个课外班,哪怕是别人家的孩子过了十级,哪怕是别人家的孩子成了什么明星……
那一切和你无关,因为那孩子是别人家的,不是你的。
欣然播种,不问收获,才能得到“绿色”的收成。
今天,终于认真地读完了《淘米妈妈的战歌》,感触颇多。
这是一本真实的书。
作者贾月珍,作为一名作家,更作为一位妈妈,直视真相,结结实实地揭开了中国教育的伤疤——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以至社会教育,把一个个不容我们回避的矛盾展示了出来。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老师的评价之片面、方法之单一、理解之肤浅——我们很负责任,但是我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纪律,而没有探究孩子内心的愿望和行动。也就是说,每个老师都喜欢“乖孩子”,但是你有没有琢磨过孩子为什么不不“乖”?孩子不给你添麻烦,是在减轻你的工作压力,但是他能够真正地成长起来吗?在老师的目光这一威严的指挥棒下,所有的孩子都不能不按照某一个标准不健康更不自由地长大,而这样的孩子很难学会享受生活,很难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们的童年是被扭曲的,被忽略的。
家长的急躁、专断和无力。长期以来,说起家长们心中的育人目标,我们无不联想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目标一定是错误的。你看那波涛汹涌的龙门之下,多少鲤鱼不顾粉身碎骨的危险、逆流而上,但是千百年过去,又有几条能够翻身成龙,扬眉吐气?我们中的大多数毕竟是凡人,可我们却总想让自己的孩子不平凡。这种显然急功近利的心态,就造成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向性错误。我们会对他们怒吼,我们会打断他们的解释,我们会不许他跟这个玩不许跟那个说话……
这是一本有思想的书。
作者手里的笔,是一把刀。
看看这些话,你我是不是也会脱口而出的?
“你别觉得天天上学是为了妈妈爸爸,那都是为了你自己!好歌好成绩才能上个好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整天讲,整天讲,磨破了嘴皮子,就是不了解大人的苦心,难不成真是低能儿!?翻透整本书就那么点东西,死背也能倒背如流了,怎么就一点儿也不进脑子呢,你的脑壳是石头做的?!还是里面塞满了糨糊?真丢人!”
换个位置,如果我们是孩子,当这些冷冰冰的恶狠狠的话刺入耳中,我们的心会有多么痛?
想起一句话来:“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了,让人看。”孩子的心就是最美的东西啊,但是却被我们蛮横地伤害了,这是不是悲剧?
书名定的不错,虽然有沾光《虎妈战歌》之嫌。
但是从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里,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浓浓的火药味。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哪怕从第一名落到了第二名,妈妈就如临大敌唯恐天会掉下来;自己孩子跟别的孩子学会打游戏甚至去网吧了,妈妈就撕下脸面自称老娘敢和网吧叫板拼命;最可怜的那个阿瓜,没有了妈妈,而爸爸终日奔波,连见儿子一面都很少,就算是见面了又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拳打脚踢!
教育孩子,在今天特别像是一场战争,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我们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因此而特别辛苦——我们是在多线作战啊!
为什么不转换观念,把孩子变成我们的战友?
也许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个奢望来——什么时候,教育不再是一场战争?
“淘米妈妈”努力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那一段段手记,是剖析,是反思,是提醒,也是希望,发人深省。
好吧,我许愿——万家欢乐,天下太平。
另:这本书有一个网络游戏的背景,因为我没有亲自玩过这个游戏,所以不予置评。
2011-11-28
该贴已经同步到 风行水上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