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30 04:25:30

ZT 也談吟誦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30 04:34 编辑

按:此文的核心觀點不錯。個人以爲不可以神話吟誦,故作高深。而且吟誦實為為己之學,自然讀書之法而已,非爲人之表演之學。這次中華吟誦週上 葉嘉瑩先生的發言,也有此意(鏈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2NTg3MTY4.html)當然,這一百年來的變遷,也確實讓我們遠離了傳統讀書法。故吟誦學會的工作,在这特殊时期,也是非常重要的。
也談吟誦   文/许伯卿
我有幸读到许多让人醍醐灌顶又雄快浑涵的文章,但也时常遭遇云山雾沼、莫名其妙的文字。我想,既然是用中文写的,总得遵守中文的规矩吧。于是,我开始以不变应万变,从字源学、词源学和语法学的角度,来审读遭遇的文字。这一招果然奏效,观照辨识之下,是非,真伪,曲直,精粗,通塞,每每一目了然。近若干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古典诗文的“吟诵”,也俨然成为一门技艺甚至学问,至有大大小小的“吟诵学会”诞生。相信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本着承宣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而来的,但我们也确实发现,吟诵或吟诵学,已被少数人用作招摇过市、哗众取宠的手段。是的,现代人读书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确实亟需补上涵咏体悟、专诚致远的功课,需要引入吟诵这类传统读书法来弥补急功近利而又不得要领的读书方法。但引入的目的在于“诱导”,在于“启发”,在于“深化”,在于“提升”,一语以蔽之,在于“反璞归真”,以咀嚼回味、沉思涵咏来感悟、体认文字的美好和力量;而非买椟还珠、秦伯嫁女一样地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甚至自我标榜地鼓捣出一门所谓“吟诵学”来,将自己包装“吟诵家”、“吟诵学家”,甚至“吟诵大师”。我想,既然大家都以“吟诵”命名,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说明仍站在同一个语言平台上,那就来看看“吟”、“诵”和“吟诵”几个字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吧。先来看“吟”。《说文》的解释是:“呻也。”《广韵》说:“叹也。”“呻”为何义?轻哼是也。“叹”者何义?气郁积于内而吐呼以出之也。“吟”的意思既然是“呻”、“叹”,则发声一定不会太高大,而以低沉舒缓为主,可见“吟”的意思主要是“曼声哼咏”,它有一定的音乐性,甚至有腔调。故至今仍有“呻吟”、“沉吟”、“微吟”、“吟味”、“歌吟”、“吟唱”等等说法。再来看“诵”。《说文》曰:“讽也。”徐锴注云:“临文为诵。诵,从也,以口从其文也。”《周礼·春官·大司乐》郑玄注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按:“倍”通“背”;“节”,节制,掌控。不难看出,“诵”就是按照汉语四声,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错落有致的声腔语调去念去记。故有“过目成诵”、“背诵”、“记诵”、“朗诵”、“唱诵”等等说法。最后把“吟”、“诵”结合起来,看“吟诵”。从上面的考察不难发现,“吟诵”是意义相近的并列式的合成词,但前后稍有侧重:“吟”侧重内心的体会,“诵”侧重念读的方式;“吟”更多音乐情调,“诵”更多节奏韵律。也正由于前后义近而“诵”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加上“吟”又主要指用心体悟的曼声哼咏,所以人们在解释“吟诵”一词时,便更多偏向了“诵”。换言之,“吟诵”也就是按汉语四声,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相错落的声腔语调去念读。由此可见,吟诵不是表演艺术,也不是自我娱乐,而是研读诗文的最为日常的基本方式,是发乎情用乎声的体悟和反应。某省实施“领雁工程”,组织大学文科教授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提高,笔者有幸受邀参与其事。曾见一位以吟诵为业的“吟诵家”,着唐装,执折扇,手舞足蹈,翻转腾挪,激昂慷慨,咳唾飞溅,拍扇鼓掌跺脚,不时惊扰前排学员;也曾见以唧唧哼哼、嗡嗡嘤嘤、浑浑沌沌、前仰后合、呲牙咧嘴、摇头摆手为能事的教授。前者姑名之曰“哗众取宠型吟诵”,后者暂美其名曰“故作陶醉型吟诵”(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讲的就是自我陶醉,但并非故作陶醉)。但作为一名普通的听众和观众,一位有若干年诗歌写作经历,且以研习古典诗词为职业的学者,坦率讲,我实在感受不到多少美感,也体会不到有多少作用和帮助。而这些吟诵家们反复强调的要求和技巧,倒反成为新的累赘和负担。私下询问学员们的反应,一致答曰:“太难了!不容易学。”“太难了!不容易学。”这是什么话?吟诵本不应该让人感受到难啊,也不需要着力去学啊。它是我们求知、美声的本能的需求和反应,得之心而应于口,缘情以寻声,因声而成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哪里用得着刻意和着力呢!是的,吟诵与技巧无关。专注,投入,用心体会,无论过去的平上去入,还是今天的新四声,也无论是官话还是方言,只要发音规范地把见到的文字念出来,大致就是吟诵了;因为其间基于情感,由于体会,鉴于四声,还有辨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发声和腔调。所以,吟诵就是最认真,也最朴素的阅读方法。人人皆能吟诵,人人都可以成为吟诵家——如果有所谓“吟诵家”的话。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吟诵”。我知道,如此粗鄙浅薄的见识,肯定会贻笑于许多吟诵家和吟诵学家的。
                                                                  2011年11月28日于常州

ziyu12080924 发表于 2020-2-27 22:03:57

也談吟誦   

byegood 发表于 2020-5-16 11:34:47

谢谢分享好资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T 也談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