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3 04:06:11

唐调吟诵

唐文治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不但精通经学、文学,还擅长吟诵,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读文法”,他的学生称其为“唐调”。上世纪40年代,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请唐文治录制了10张唱片,皆为古诗文诵读,上海图书馆仍存有这套唱片。座谈会上,上海交大、无锡国专的校友陈以鸿回忆说,当他第一次听到唐文治先生读文时,就感觉 “好听极了”。 “唐调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音乐性。 ”这种吟诵法带有唱腔,音调高低起伏,语音长短相间,但又不同于“吟唱”,仍属于朗诵范围。除了音乐性,唐调还很注重情感的投入,主张读经典诗文时,要把自己想象为这篇诗文的作者,这样才能感情充沛,并在吟诵中得到教化和心灵的陶冶。陈以鸿说,“我有一次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知不觉中深入文章境界,以至于潸然泪下。 ”与其他吟诵方法相比,唐调的一大特点是,不但能用它来吟诵诗词,还能诵读散文,比如《出师表》、《岳阳楼记》。这些不押韵、不拘平仄的经典散文,用带唱腔的调子读出来后,更平添了几分感人的意味。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吟诵是传承经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能让中国经典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吟诵。“普通话新吟诵有利于吟诵的推广,这也是一种创新。 ”另一方面,现在真正会吟诵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抢救和保护“中华吟诵”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3 04:17:39

陈以鸿先生谈吟诵
我7岁之前在家里读过大概两年《大学》《中庸》,家里的老先生有没有教我们吟诵,我丝毫印象也没有了。7岁以后进了学校,跟学校的老师学了吟诵,就是江阴调,整个江阴大概都是用这个调。16岁以后定居上海,就讲上海话了。我一般喜欢用江阴话读文。我在上海交大的时候开始接触唐文治先生的演讲,接触他的吟诵。那时唐先生教我们读书,都是读散文。他每个星期来开讲座,讲座上总要介绍一篇文章。讲座一般分为两个内容,一部分是讲宋明理学的,讲道德讲怎么做人。他总是讲一个人要过毅力关,要过生死关,杀身求仁,舍生取义。抗战时期上海成了一座孤岛,他讲都是怎样保持气节。另外会读一篇文章,一面读,一面讲解文章的内容,并不要求学生要怎么样反馈,他演讲完就走了。所以说他是演讲者我们是听者,而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进了无锡国专以后,唐先生以及他的传人教我们,都是用唐调,上海话,我们也用上海话学。有时候大家集体诵读,就像大合唱一样。无锡国专有专门一门课程叫“基本文选”,也就是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国文精选》,但不是唐文治先生教,而是无锡国专的第一届毕业生唐尧夫来教我们。他可以说是唐调代表性的传人,是唐校长的学生中推广和发扬唐调最卖力的一位。上课时每一篇文章,他都是自己先示范读,然后叫同学来读。他和唐先生没有亲戚关系。唐先生是太仓人,他是上海人,上海南汇人。这位唐尧夫先生解放后就没有联系了,后来我知道,无锡国专停办后他就在一个中学里教书,也一直教国文。我掌握唐调主要也是通过这个唐先生的。唐文治先生当时年纪大了,有时中气不足,这个唐先生正值中年。我记得他吟诵有时候会奇峰突起,有时会一个音唱得很高,一下子上去然后又下来,非常好听。当然这个也要根据文章的性质,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有时需要的话,他在那个地方把音拔得非常高,然后再下来,听起来很舒服。唐调读上古散文,另外有个调子的,念文章的时候是223221615,它总归是615结束。读上古散文就不是615,而是以216结束的。我读的这些朴素的读法是陆景周先生教的,他陪着唐老夫子讲一些经书,他自己教我们《左传》研究。他很有些天赋。   唐文治先生是教我们《中庸大义》这一门课,不过倒不以诵读为主。唐先生是用太仓话吟诵,他算是无锡人,可是他的口音完全是太仓口音,太仓话和上海话也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他用太仓话教我们,我们也用上海话学。 在无锡国专的时候应该讲每个人都要学唐调的,当然不会的也有。也只有无锡国专出身的老师用唐调。无锡国专的学生也有是外地来的,上海话都不是很好,自己本身也有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毕业以后也未必在这方面很感兴趣。我读唐调的文章多半是用上海话读,我也想尝试用普通话读,但是怕丢掉了原汁原味,也怕普通话念得不准。普通话里面没有入声,在声调上讲是个缺陷。上海诗词学会开会的时候,大家也有吟诵方面的交流,会上我一般用普通话读。但是遇到入声字我有意识地把它读得短,特别是入声字到了普通话里是变成了平声的。平起仄起这个问题是不限于地区的。因为平声肯定要拖长,要着重。平起的话,肯定是第二个字要延长;如果是仄起,肯定是第四个字延长,第二个字不能延长,是自然分清楚的。这个倒和地方方言或者调子无关,是决定于诗词本身的格律的。我平常也经常吟诵,作为一种消遣。我记得有一次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把古文拿出来读了一篇《祭十二郎文》,读得泪流满面……用这种特定的调子来读文和朗诵完全是两回事。朗诵可以把每一个字的音、声调都读准,并且掌握语气等等。用调子来读文不一样,因为朗诵诗两句之间必然有一个空白,一个停顿,可是读文的时候它不停的,一直换气读下去,所以读出了味道。我们当时学的时候,同学们之间用上海话、用太仓话、江阴话、苏州话吟诵,都是一样的调。但是在快慢的掌握上,还有哪个字的时候需要提高都有差别,主要原因是读的人自己的体会不一样。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3 04:19:19

陈以鸿: 吟诵古诗文
      老夫子的读文法是颇具特色的。读文法随文体而不同,按先生所读,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诗经》、《楚辞》和五七言诗歌。这类文体句法整齐,结构前后重复,读法主要在表达出韵味来。第二类是长短句,在诗歌读法的基础上,随词体不同而变化。第三类是上古散文,以经书为主,因写法古朴,读法也比较庄重而拘谨。第四类是先秦诸子以次的历代散文和骈文,以及一部分韵文。随着文体的蓬勃发展,不仅句法变化多,文章结构变化亦多,相应地读法也错综复杂起来。先生读文法的博大精深,特别体现在这一类文章中。
       先生读文法的特色突出体现在它的音乐性上。这是往日所学习的以及后来所听到的其他读法都不能相比的。20世纪40年代中,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曾请先生录制读文灌音片一套,共10片,内容包括《诗经》中的《鸨羽》、《卷阿》、《常棣》、《谷风》、《伐木》,《楚辞》中的《云中君》、《湘夫人》,《左传·吕相绝秦》,《史记·屈原列传》,诸葛亮《前出师表》,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李华《吊古战场文》,欧阳修《秋声赋》、《丰乐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泷冈阡表》,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水调歌头》,岳飞《满江红》,唐若钦公《迎春诗》、《送春诗》,昆曲《长生殿·小宴》,其中除昆曲有现成曲谱外,《诗经》、《楚辞》和两首诗属上述第一类,《水调歌头》、《满江红》属第二类,《吕相绝秦》属第三类,余皆属第四类。这一套灌音片保存了先生所读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古典文学作品,弥足珍贵。惜为当时录音和制片技术所限,唱片又不耐久藏,今日听来,已有模糊和失真之处,较之昔日亲炙时的感受逊色多了。
    
      茹经先生读文法,除随文体不同而异其调外,并随文章性质而改变音调及节奏。所谓文章性质,首分阴阳,即柔性与刚性。进一步分为太阳气势、太阴识度、少阳趣味、少阴情韵四种。先生之言曰:“读法有急读、缓读、极急读、极缓读、平读五种。大抵气势文急读极急读,而其音高。识度文缓读极缓读,而其音低。趣味情韵文平读,而其音平。然情韵文亦有愈读愈高者,未可拘泥。”谨就粗浅的实际体会来说:太阳气势文汪洋恣肆,雄劲奔放,读时要求高亢急骤,酣畅淋漓,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反之,少阴情韵文宛转缠绵,感人肺腑,读时要求曼声柔气,一唱三叹,达曲曲传情之旨。少阳趣味文从容闲适,读时须舒展自如,不慢不急。最难读的是太阴识度文,因其大都重在说理,潜气内转,锋芒收敛,读时既不宜图快,又不可使力量减弱,必须掌握高下疾徐的分寸,将文章的深刻内容通过优美的声腔表达出来。  


      先生读文法传自桐城吴挚甫先生,但桐城与先生原籍太仓方言相去甚远,读法肯定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可以说,茹经先生读文法是具有创造性的。可惜的是,吴先生如何读文已不可得而闻知。茹经先生读文时,神完气足,感情充沛,虽届耄耋之年,仍旧声若洪钟,苍劲有力。先生传人之中,哲嗣谋伯师神情酷肖,但醇厚有余,而老练不足;陆景周师温文尔雅,宜于读上古经文,得古朴庄重之意,其他则有未逮;唐尧夫师嗓音得天独厚,高亢洪亮,尤其在读太阳气势文时,响遏行云,铿锵悦耳,或如鹰隼盘空,忽又飞流直下,教学效果甚佳。
          先生独具特色的读文法,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特别便于学习。教我们“基本文选”的唐尧夫师是南汇人,在他的大力提倡和悉心指导下,这种读文法得到了普遍推广。我在江阴读书时,原来学过当地的读文法,后来又在常州外家学到过另一种读文法,现在接触到新的读文法,觉得它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虽然我没有把过去的读法丢掉,但是用这种读法时,似乎效果更好些。关于这一点,我有深切的体会,有一次用这读法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竟然深入文章境界,以至涔涔泪下。这说明这种读文法对于表达文章的气势和感情确有独到之处。
    
    有一个不大被注意的问题,老夫子常常提到:是入声的重要性。在四声中,平上去入各具特点:平声平稳,上声高亢,去声悠远,入声短促而有力。这短促大家都知道,而有力则往往被忽视。老夫子曾以诗句“星垂平野阔”、“气蒸云梦泽”、“晚来天欲雪”、“地犹邹氏邑”等为例,说明入声的重要性,并特别介绍扬州史可法祠堂联:“心痛鼎湖龙,半壁江山双血泪;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认为这副对联之所以声音响亮,部分原因在于壁、血、鹤、月都是入声。我过去从未听到这种议论,受此启发,便在诗词联语等的写作中加以注意。果然发现,往往一句句子看看不差,读起来就是没劲,原来里面缺少入声字,把个别字换成入声,效果顿然不同,这个诀窍,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3 04:21:20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13 04:21 编辑

唐调很响,绕梁三日
王赓唐:唐老夫子的“唐调”,声音很响,绕梁三日
      有一学期我们学校请唐老夫子来讲课,实际上是来背书。他那时住在政协的对面,那天吃过饭,他坐着一顶轿子来,秘书跟在轿子旁,县初中原来的大礼堂是孔庙的大会堂,敬贤亭就在大会堂的南面和大门的中间,轿子就停在这里,秘书搀着他进大礼堂。我们毕恭毕敬排好队,我们校长说:“鞠躬,三鞠躬。”我们就三鞠躬。我们鞠躬后,秘书就对唐文治拍一记,唐文治就知道我们向他鞠躬了,他就还个礼,因为他看不见。他也不说啥,也不解释,他一开始就读书了。读完就走,一节课的时间都不到,年纪大了,时间不会长的。
       我只听了两堂课,其中一堂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文章我们初中生没读过,根本听不懂,他读的又是太仓调,称唐调。他的声音很响,绕梁三日,他坐在讲台前,大礼堂没有座位,我们恭恭敬敬立在那儿听,二三十分钟也无所谓了。结束时,校长出来说:“向唐老先生三鞠躬!”我们就三鞠躬,就散了,我们学校请唐老来上课,属于邀请名流的学术活动。唐文治平常主要给别人写写文章,包括墓志铭,荣德生著作里面的内容很多都是唐文治写的,请他写文章的都是慕他的名气和声望而来。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3 04:28:39

“唐调吟诵”进入小学课堂 古代吟诵濒临失传2011-11-24 14:18 [来源]:新闻晚报
    你知道古人“吟诗”是怎样吟的吗?事实上,吟诵这种中国独特的诵读方式已濒临失传。为了抢救、传承中华吟诵,日前,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开设了“唐调”吟诵培训班,让中小学老师学习,并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昨天,记者来到工农新村小学听了一堂语文课,一年级的小朋友们用饶有韵味的音调,吟诵了多首古诗。

   小学生跟90岁老人吟古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悯农》,在工农新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读来,却显得与众不同。这是因为,诗的每一句,都带有高低起伏的音调,而且每个字的发音长短也不同,有些字的音拖得很长,有些则十分短促。孩子们一边吟诵,一边摇头晃脑,非常地投入。
  在这堂语文课上,教室的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就是90岁高龄的 “唐调”传人陈以鸿。在多媒体课件中,陈以鸿向学生示范了如何用唐调吟诵《悯农》,他吟一句,孩子们就跟着吟一句。最终,孩子们基本都学会了独立吟诵这首古诗。
  课后,陈悦老师告诉记者,中华吟诵有多种地方流派,如唐调、云南调、山东调、平江调。其中,唐调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一种,它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上海交大老校长唐文治创立的,读诗、词、文章皆可,极富音乐性。上世纪20年代,唐文治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执教,陈以鸿是他的学生,系统学习了唐调。 “我现在是陈老先生的徒弟,每两周去他家学习一次,想把唐调学好,再教给我的学生。 ”陈悦说道。

    把唐调选为教师培训科目
  陈悦是如何与陈以鸿建立师生之谊的呢?据介绍,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近年来在推动“本色语文”教学,向本区中小学老师传授诗词格律、书法等国学门类,鼓励老师学会后教授学生,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而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教学形式的诗词创作方法,也被列入了教师培训科目。
  “可惜的是,中华吟诵已濒临失传。为找到一种适合教学生的吟诵调,我们花了不少工夫。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本色语文”工作室专家刘德隆说。最终,在上海交大专家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交大出版社退休编审陈以鸿。虽然已90岁高龄,但陈老先生精神矍铄,说话、吟诵都中气十足。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古文,在陈以鸿吟来都是那样的音调激越,元气淋漓。
  在陈老先生家里,保留着唐文治当年录制的吟诵唱片。刘德隆老师等人将它翻刻成光盘后,细细辨听,发现陈以鸿的吟诵和唐文治的如出一辙。于是,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将唐调定为培训科目,要求中小学语文老师学习。

    吟诵对学生成长很有裨益
  不过,在中小学推广唐调吟诵并不容易。有的老师学得不好,无法在课堂上教学生;有的老师怕教了吟诵,会影响教学进度。据刘德隆介绍,目前在杨浦区,吟诵教学开展得最有特色的学校是工农新村小学。在校长的支持下,该校所有语文老师都在学唐调,并在课堂上教学生吟诗。
  刘德隆觉得,学习吟诵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裨益的。吟诵的音调、吐字的长短和诗词平仄密切相关,所以“吟诗”能让人更充分地领略汉语之美。摇头摆身、吟诗诵文,还能让孩子更真切地领会诗文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我国古代,吟诵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私塾里老师吟一句,学生也吟一句,如此反复吟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 “如今,小学(文字学)、对课、诗词格律等国学科目,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体系中早已不复存在,这是有待商榷的。 ”刘德隆说,“吟诵也属于国学,所以吟诵进课堂,关乎国学传承、语文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的探讨。 ”

里仁 发表于 2011-12-13 05:32:19

多谢,今天约了要去唐调现场学习{:soso_e102:}

唐杨朵朵 发表于 2011-12-13 06:59:31

好呀,不错的

dduoduo 发表于 2011-12-13 08:16:45

多听多读,咋感觉啥调不重要呢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4 20:06:09

里仁 发表于 2011-12-13 05: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谢,今天约了要去唐调现场学习

頂上來請齊媽把她現場得的寶貝給大家看看。

我坐等……

里仁 发表于 2011-12-15 05:56:56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4 20: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頂上來請齊媽把她現場得的寶貝給大家看看。

我坐等……

先简单说2句;
之前百度唐调根就在上交大,电话去找过,
估计是没对地方,人家不知道啥是唐调;
不死心,也么再深入去寻,BS自己一下!

春夏妈妈转帖活动的时候,
感叹了一下,终于来了,上海交大!嘿嘿

据徐建顺老师讲,这是关于吟诵的第一次研讨会;
到场40-50人,席位据说很宝贵,俺是编外

原谅我吧!一直狐疑唐调真的就是我们听的那2句么?
其实答案现在我都不明确;
有广义唐调和狭义唐调;唐门真传弟子,其实众说纷纭;
(省略N字吧。。。不然显得很8卦)

只是,现有版本听着还是蛮单调滴;
其实我们大概还是在为吟而吟;

虽如此,现场感受是,真正唐调吟诵,
那读书气场实在不一样
超长一篇,老人家有感情的吟出来
原声碟里,气势更强些,想不到一篇文章可以读成那样
那碟80岁时录的,中气很足啊

唐调弟子陈以鸿先生,90岁高龄了,压轴的吟诵
恨不得回家带娃学,太喜欢了

问题是,娃的时间我咋安排涅?
我这8音不全的娘咋教吟诵涅?
我带娃学吟诵,并不是想学唱,遗憾滴是只能从唱起步;
如果读书能读成那样,真是读进去了,跟背的感觉还又不同!

老人家也强调,吟诵不是表演,是读文;

我特别喜欢的是4个宝;
1.唐文治先生的原声碟(原以为有N个,昨天一听,只2个),于我而言,非常之宝贵
2.徐建顺老师论文里的简谱唐调;意外惊喜
3.2位老人家的现场吟诵,感叹
4.唐调相关研究论文,前辈的台阶:)

那些和这些,
推广传统国学的前辈们,功德无量。。。
感恩。。。。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5 06:36:08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15 06:36 编辑

里仁 发表于 2011-12-15 05: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先简单说2句;
之前百度唐调根就在上交大,电话去找过,
估计是没对地方,人家不知道啥是唐调;

多谢多谢。

很细致,一点儿也不八卦。哈哈。

唐文治先生原声碟俺也有,宝贝之。宝贝之。

个人感觉,虽然老师难找,但是多听都能学会的。特别是孩子越大之后对文章有了些理解,学起来很快的。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学问。

话说吟诵学会的副秘书长朱立侠老师在学会年轻人里,唐调吟得格外好,这和他古文功底扎实直接有关。

现在多熏陶,多熏陶。

再谢!

里仁 发表于 2011-12-15 12:39:46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5 06: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谢多谢。

很细致,一点儿也不八卦。哈哈。


是否是那个盘里的唐调大学啊?
我觉得吟的格外好,就是不知是何方高人,
好似姓朱。{:soso_e102:}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5 15:08:52

里仁 发表于 2011-12-15 12: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否是那个盘里的唐调大学啊?
我觉得吟的格外好,就是不知是何方高人,
好似姓朱。


是啊,这次回国开会,又找他要了些他个人的录音。
中级班课程最后几天是他的讲课,还有愚齋讲吟诵都是他。
大才子。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6 04:16:11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16 04:19 编辑

朱立侠是中山大学的古代汉语专业研究生,现在北京语言大学讀博士。剛二十多岁。按照他自己的話说,他个人成系统的学问目前是诗词吟诵和风水。他的旧体诗和古文造诣都很棒,易经有家学。他小学时的就跟着老师学习了吟诵,但是当时他不知道那就是吟诵。所以他是难得的从小就学习过吟诵的年轻人。后来在吟诵学会又采录过很多老先生,学习了很多各地的吟诵。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关于诗词和吟诵的。
明年回北京,打算让春子跟着他学习易经和吟诵。

相视而笑811 发表于 2012-4-19 20:38:56

{:soso_e102:}很艳慕!!

co_gao 发表于 2014-11-7 21:21:29

这些俺都有 不过听不懂 我们单位在省级申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调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