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吟诵学会2011年9月底广东采录简况
吟诵学会2011年9月底广东采录简况 文/朱立侠2010年9月28日,孔子诞辰之日,举国欢庆。今日传统文化复兴亦成风气。广东肇庆市德庆县有千年孔庙,值此良机,邀远近嘉宾,聚大成殿前,依古礼,拜夫子,意欲以文化促旅游,虽其行去古尚远,而影响民众则可道也。儒学衰微数十年,而人皆漠然,祭孔亦数十年未见,今晨自市县领导以至各界要员、远近宾朋,盛装华服,列队而拜,妇孺老幼,翘首以望,此数十年所未见,而今日此举,足以新人之耳目,老者怀其往日,少者寄望将来,人人知有夫子,家家知有儒学,则儒道之复兴,或可见也。德庆孔庙,迄今千载,历风雨,免浩劫,风采依旧。是县崇儒,故修缮古庙,又请国学明师讲道,以接斯文。徐师健顺,叹礼乐之不传,人心之不古,乃攻吟诵,恢复中国读书之法,以正百年西学之失,以此致力国学,而抗衡西学也。其人儒雅谦和,博学通达,故自官员以至于学者,靡不称首。德庆县委亦具慧眼,于夫子诞辰之日,延请徐师开讲,其题曰《儒家礼乐之美与幸福文化》。乐者乐也,二义一字,故以礼乐与幸福同言之。我与海珍、水浪勇因此偕行,兼采广州吟诵。吟诵虽然式微,而广东此风尚在,诗人宿儒,往往可见,故采录数次,尚有遗音。此行采录广州诗家有四:徐续、熊鉴、朱帆、唐惕阳。后三老为岭表湘音。在德庆采录一人。归时在白云区钟落潭镇采录一人。今简述之。 徐续,91岁,号对庐,广东惠州市惠阳蓬陵乡人。曾任澳门《大众报》副总编辑、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副会长。著有《对庐诗词集》、《对庐诗词续集》、《苏轼诗选》选注、《岭南古今录》、《广东名胜记》、《黄花冈》、《弈林野史》等。幼居惠州黄塘,父授唐诗,与诸兄姐日诵一篇。后迁广州,年十四五走读于越秀山,窗下执笔为诗,自鸣天籁。少作多亡于锋镝,独有《过鲨鱼涌》古风一篇,纪香港行役。抗战期间,其诗写生民之难、流离之苦,触处生感,可谓一代史诗。其后则风尘荏苒,为百劫之身矣。徐续先生為岭南诗坛健将,古近体皆工,七律尤精警遒拔。其感事言志之章,追怀前烈之作,皆激情高昂,声振金石,雄奇俊爽,风格遒上,得苏、辛神髓。其词多出以诗笔,扫花间靡曼之气,去南宋雕繢之习。笔仗纵横,襟怀旷朗。其吟诵则为广州传统吟诵,盖出于私塾,然因年高喉痰,不能示范,唯讲述其经历,于言谈间想见一二而已。 熊鉴,89岁,字章汉,别号楚狂,湖南沅江七子浃东兴村人。鼎革前,以教书为业。后劳改多年。1985年为《广州诗词报》编辑,随后转《当代诗词》任编委。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顾问。著有《路边吟草》一、二、三集。其人耿硬,其诗真挚。以今语入词,而情感充沛,讽刺时事,则金刚怒目。诗界多与聂绀弩并论,称为“北聂南熊”。聂氏亦庄亦谐,举重若轻;熊则直面鲜血,赤膊锻剑。极左之年,熊鉴身罹迫害,故其所作实堪史诗之称。《挨斗》云:“1968年秋开大会斗余,勒令交代‘罪恶’,余一笑置之,遂召来饱拳,再笑再打者三,政法部长指余骂曰:‘你不是反革命也是坏分子。’斗后成小诗:头顶高冠颈挂牌,横眉一笑对群豺。平生不惯低头活,死后何妨站起埋。”可歌可泣,读之怅然!其诗足诫后世:“沧海横流事足伤,十年无路可彷徨。吟成劫史供谁赏,留与儿孙作胆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本可以鉴得失,而今史家讳言,不敢秉笔,唯诗人之作,可以征矣。浩劫之中,诗词不可胜数,而流传者百不及一,今日其人尚在,我于民间采录,往往见之,或开视,或秘睹,未有不痛恨者,至于吟诵斯作,则痛苦流涕者久之。熊鉴之吟诵为湖南传统吟诵。幼年尝读私塾,断续有八九年,师从汨罗宝山先生,宝先生为同盟会会员,因反袁造陷归乡,开馆授徒,教学所用皆为吟诵。熊先生谓吟诵为写诗之过程,若写诗而不吟诵,则难作好。其自作诗,非吟不可,故所作曰《路边吟草》。乡间妇孺,虽不识字,皆能吟诵,至于格律,不须专学,吟之既多,自然而成。无论诗文,吟诵除依平仄而外,皆以情感为主。吟诵有助于情感之表达,其长短轻重皆关乎情绪,故吟咏之际,神情凝注。先生吟至“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泪流满面矣。 唐惕阳,85岁,湖南人。幼读小学、中学,后入中山大学,学电气工程,毕生从事机电业。唐先生之吟诵,为初中时学于孔道中学。上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儒风尚浓,长沙有孔道中学,为老学究所办,虽开设语文、数学、自然、物理诸科,然较他校有不同,重于传统文化,如国画、书法等。语文课则选读《古文观止》及诗词等。唐先生即就读于是校,其时诗文皆以吟诵教学,耳濡目染既久,故而模仿有得。唐先生谓,凡古诗文皆可吟诵,然吟诵之对象,以诗词歌赋为主,而古文之韵味则不如诗词生动,尤以七律,最见吟诵之妙,盖以平仄最谐。唐老讲平仄,如电波正负之排列,正负相间,正如格律诗偶位之平仄相间也,平声可长吟,而仄声不可,使仄声长吟,则必变为平,失其顿挫。如《国歌》煞尾“前进进”非“进”而为“金”,若无语境,则不知所谓。唐先生之吟诵,与向之所采湖南调,极其相似。节奏之长短,音色之凄凉,甚至七言第四字仄声后所加衬字“是”,皆甚相同。湖南吟诵亦以文读,如“百年世事不胜悲”之“悲”不以白读之“bēi”而必读为“bī”之类,老先生教学之时,即已注明。唐老于吟诵之规则有所探究,故能言其梗概,又于吟诵之时,以手势比划平声长、仄声短、平声低、仄声高。后采录其吟诵唐宋诗词数首及《岳阳楼记》等文数篇,皆声情并茂,摇曳生姿。 朱帆,84岁,笔名楚客,别号谷水生,湖南湘乡人。作家、诗人、书法家。广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州诗社副社长、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广东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羊城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荔湾区政协委员。1989年离休后,致力于旧体诗词吟咏,其作多被选刊;自编有《两乡楼诗词》、《两乡楼诗词存稿》;楹联、书法多见名山大川。多次举办《朱帆诗展》,展出自书诗。广东电视台曾摄专题片《布衣朱帆》介绍其生平及创作道路,中央电视台转播。朱先生幼时中西学并存,读私塾谓之读汉书,进学堂谓之读洋书。朱先生本读洋书,之前曾读汉书一年,今尚能记《幼学琼林》,当时先生每日点书以教之,以湘乡话吟诵之。其小学老师,亦以吟诵教诗词。朱先生亦云,非吟不能作好诗。其自作诗,皆吟成而后抄录。朱先生之吟诵,幼年为湘乡话,后至长沙则为长沙话,又至广州则以粤语,今又能用普通话,故一诗而能以四语吟诵,皆合规则,颇具特色,足供比较。朱先生不但吟诗甚好,诵古文亦妙,吟诵《采录作品选》各体之后,乃吟自作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其居室为教堂遗址,红砖灰瓦,古色古香,日影西沉,满院余辉,墨香在鼻,清吟盈耳,真欲流连而忘返也。 谈渭汉,83岁,广东肇庆市德庆县官圩镇金林村人。幼入私塾,当地私塾有三级:小馆、中馆、大馆,无年限,各须两三年,小馆则以蒙学为主,读《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之属,中馆则读唐诗、四书,大馆亦读四书五经,不过较中馆为深。谈先生读小馆二年、中馆一年即辍。问其吟诵,初不能忆,后示其所作诗,读之,则为吟诵也。其吟诵大体亦合诗律,唯不自觉尔,盖其传承如是而未尝深究也。是村古朴,旧屋尚存,然旧学几绝,私塾学生所遗不多,所吟诵保留亦少,是村尚且如此,他村更可痛惜。德庆县欲传其吟诵,可谓难矣。 冯昆池,92岁,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纲领村人。幼入私塾,读书之法亦为吟诵。唯今年高视茫,不辨文字,但凭记忆,吟诵短诗数首,古文数段,以及《千字文》一段而已。又示其诗稿,择而吟之。吟诵之中,“平长仄短”有之,“平低仄高”似亦有之,先生但能吟,而不自知其规律,故问之茫然。然其吟诵自为广州传统吟诵,与分春馆之吟诵有别,而顿挫长短则不违诗律。今日广州之吟诵,多出分春馆门下,而昔日流派之多,不复可见,于民间偶录数人,或可见其一二焉,可无恨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