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品德——我的胡思乱想(三)
本帖最后由 shellybruce 于 2011-12-27 22:57 编辑品德属于精神范畴里的概念,是非物质的。品德有高低之分,却无贵贱之别。
品德无色无味也无形。品德不可闻不可见不可品尝,却人人都有。
把人生分割成无数个瞬间,每个瞬间我们都在做出选择。有个老人倒在地上,我们是扶还是不扶?在这个选择的背后,我们有着怎样的思考,我们所做的思考秉持着一个什么样的原则?以一贯之,无论大事小情,能始终秉持着一个公正的原则的便是君子;能始终秉持着大公无私的原则行事的是圣人;在某些时刻难免做出自私的利己的选择的是普通人;自始至终只知道利己的是小人。
同样的一个选择,背后可能存在不同的思考。一个人帮别人扶起倒地的自行车,如果是为了不至于给行人带来不便,就是利他的,如果是为了做给身边的女朋友看,就是利己的。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内心活动,不可能从一两件事情中看出一个人的品德。我们甚至不能从一个人一生的选择中看出他的品德,所谓的盖棺定论是很可能不全面的评论了一个人。
成王即位时尚年幼,他的叔叔辅佐他,他叔叔独自处理朝政,把成王关起来,只让他学习,朝野之间非议成王的叔叔许多年,直到成王长大后他叔叔把政权全部交还到成王手上。成王的叔叔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周公,至今也没有哪个宰相敢自比周公之贤。假如说周公在成王没长大时就去世呢?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的周公还是我们现在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周公吗?同样,王莽篡位前就死了呢?甚至很多人都不会相信王莽有篡位的想法。
品德在人的生活中事事处处都在发挥着作用,它左右着人们的选择,他是人们选择的原则。可是,看清一个人的选择,甚至看尽一个人一生的选择,我们也无法对他的品德下定论。悲哀的是,要看一个人的品德,我们却还不得不从他的选择中去归纳总结。
一个人的品德是否高尚,和一个人拥有的物质多寡毫无关系,和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毫无关系,和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无关。
还记得那个给地震灾区捐款的八旬老婆婆吗?她是一个乞丐,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人,一个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我们耳熟能详的贪污犯有多少?他们官居高位,受过高等教育,有曾经骄人的工作成绩。
品德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在一次募捐中,捐10元的乞丐和捐100万的商人可能有着同样的内心活动,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则可能是相同的。
想到了就写下来,做个备忘。呵呵。
支持原创。 月色无语 发表于 2011-12-27 23: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支持原创。
多谢。。。 呵呵,我也想说说我理解的品德。 本帖最后由 千眠 于 2011-12-28 11:11 编辑
品德
在我看来品德是一条底线,是法律之外,自己对自己自我约束的一条底线。
基础道德,就是约束自己,至少不要去触碰法律,不要以身试法;
良心底线,就是约束自己不要做让自己都鄙视自己的事,不要让自己日后,悔不当初的事情;
品德、道德的高标是很没必要的事情,像论语那样,孔子教自己的弟子应该自我修心,修身,做道德高标的人,标准太高,超脱了普通人的心灵素质后,反而养成了一大批争取表面不落后的伪君子。
一个人能恪守不至于犯法的品德底线,能够始终有一点善意,就可以了; 一个人有底线,有善意,遇到危机的时候,就能体现一定的善良,那就够了。
什么弘扬道德模范精神之类的东西,都是浮云,不如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关怀和善意,有了这些再加上品德的基础底线,一个人的品德就差不到哪里去。
我不相信圣人,大家都是五谷杂粮长大,都会有私心,都会又心理阴暗面,也会有自己美好的一面,在突发事件中,“坏人”可以因为心中的一丝善意做了伟大的事情,“好人”也可能一时之私心做了坏事,好坏不是绝对的,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我不会对批评别人的品德,只要对方没触及法律,对方有资格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会表扬对方的品德多高,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个人的性格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是偶尔看到了别人的一面,自己要凸显自己的哪一面更重要,自己要凸显自己哪一面呢? 是黑暗面胜出还是光明面胜出,结果甚至是偶然的,如果曾经保持一份善良的心态,如果经常思考,如果让自己的私心做主导,做出的事情,自己的良心是否能承受那个后果,也许就会表现得好一点了。
我对品德的理解如此而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