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孤独老人守护百年姑塘海关
中新社九江12月28日电 题:孤独老人守护百年姑塘海关作者 王昊阳
冬日暖阳,投射在一面斑驳的古墙上,阳光透过窗户,穿进姑塘海关大厅。双鬓斑白的曹传德老人,独自站在窗前,凝望着咫尺之遥的鄱阳湖,老人这一站,就是12年。2011年岁末,中新社记者探访九江海关姑塘分关,守关老人告诉记者,这座海关记录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见证了鄱阳湖畔的百年沧桑。
姑塘,江西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位于鄱阳湖黄金水道之侧,是古代来往江西的商旅行船运货必经之地。千百年来,景德镇的瓷器、婺源的茶叶、袁州的夏布、鄱阳湖平原的米粮,都经由姑塘出鄱阳湖,进入长江后跨越重洋,踏上海上丝绸之路。
史载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姑塘设立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控制在长江与鄱阳湖进出的商船,从此,姑塘成为鄱阳湖入长江唯一黄金水道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地,一时间码头樯桅如林,街市商贾云集,酒肆、青楼、茶馆遍布街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今年64岁的曹传德出生在姑塘镇姑塘村,他年幼时从长辈口中听过姑塘曾经的繁华。“有3万人口,两边都有房子,有青石路,还有水边特有的建筑吊脚楼。”“日对千桅杆,夜观万盏灯”,当年姑塘繁华程度甚至胜过古城浔阳。
1901年,随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将通商口岸的20个海关税收抵押赔款,姑塘海关落入英国人之手,每年大量的税银流进了洋人口袋。1902年,洋人在姑塘大兴土木,建造海关楼、炮台、教堂,洋商、传教士纷至沓来,洋货、洋船以及鸦片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姑塘因水而兴,也因水而衰。随着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内陆水运日益萧条,海关港口削弱了原有的价值。1931年后,全国大部分海关撤消,姑塘海关繁华不再。不久,姑塘古镇遭遇了灭顶之灾。1938年7月22日晚,日军从姑塘登陆,将姑塘炸成一片废墟。千年古镇繁华成旧梦,随同岁月沉入孤寂。只遗下三幢海关建筑,矗立在鄱阳湖畔,孤独地聆听着阵阵涛声。
姑塘海关并不孤独,1999年1月,受九江市文化局邀请,退休后的曹传德独自一人守护这座海关,每月领取150元薪水,后来薪水提高到每月400元。
这三幢欧式建筑历经百年风霜,至今挺立如故。曹传德说,最大的这一幢房屋是办税大厅,后面一幢是关长官邸,右侧是办公用房。以前房屋都很破旧,雨天还漏雨,2009年2月 ,九江市文物名胜管理处对姑塘海关旧址进行了修缮,条件改善了一些。
百年老屋,却是冬暖夏凉,曹传德告诉记者,建筑外墙是用糯米加上石灰筑成的,在1998年,特大洪水淹没了海关一楼建筑,水漫到了二楼窗台下,但房屋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至今完好无损。
老人看守海关12年,他的生活一直保持着原生态,海关没有水井,没有电源,老人每天起床要提着水桶到远处的姑山娘娘庙挑水,用柴火烧水煮饭。没有电,老人晚上就点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老人听着收音机入眠。
老人还在后院开挖了一片菜地,自己种着菜,夏天时,老人拿着鱼网到屋前的鄱阳湖捕鱼,偶尔改善一下生活。
老人的家本来在海关旁边不远的姑塘村,1998年,洪水淹没了姑塘村,全村整体搬迁,老伴也带着儿孙搬走了,现在住得离海关较远。现在老人只能在除夕时回家吃个团圆饭,然后又匆匆赶回海关。
12年里,老人独自守护着这座海关,在风雨中,在寂寞里,独自坚持。老人说,他并不孤独,这座海关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屈辱,沉淀了太多的历史,后人不能忘却这段历史,他要守护着这座海关,永远守下去。(完)新闻来源:淘宝刷钻平台http://www.webgj.com.cn 空有感慨,无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