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民国文言作文 渐行渐远的优雅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4 03:31 编辑按:因爲今日兒童讀經之重興,相信這曾經漸行漸遠的優雅一定會再次重現。
民国文言作文 渐行渐远的优雅2011-03-11 00:08:53 来源: 文汇报 编辑: 胡皓(实习) 作者:丁慈矿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
在小学白话文课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课本的八十余年后,再来读读这些文言老作文,这些与周先生同龄的小学生的作文,令人感慨万千。这些老作文散发着纯正汉语的清香,悠远绵长……
读了不少民国时期的白话老作文,我很想读读当年的文言老作文。自从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国文教科书》,到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后一套国文教材《新撰国文教科书》,在这期间大多数小学使用的都是国文课本,也就是文言课本。学生们读的全是文言文,写的想必也是文言文。 《新撰国文教科书》(小学初级用)第七册中有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水仙花》: 早春时,窗下置水仙一盆。父命二子,各作短文记之。兄之文曰:“水仙为多年生之草。叶细长,有并行脉。茎生于叶丛之间。花为伞形,其色白,别有杯形之副冠,色黄。其地下茎为块状。”弟之文曰:“今有仙子,姿态楚楚。带袅,裙长,凌波无语。名曰水仙,真无愧也!”父见之曰:“兄所作,科学家之文,弟所作,文学家之文也。” 课文中的这位父亲(其实就是编者胡怀琛先生)真是循循善诱,“科学家”、“文学家”之赞誉恰到好处,教师若能以此文加以引导,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写出像样的文言文片段。 2009年年初,我在旧书网站购得一本《中学生文选》,让我大喜的是,其中也收录了各地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文言作文。书的初版年月不详,再版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从作文内容透露的信息来看,文章作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根据1922年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将小学分为初级小学校和高级小学校,可以推断这些文章的作者应是高级小学的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五六年级。 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自1920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然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的文白之争从未停歇,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初白话文课本取得了全胜。整个小学阶段,国语课本完全替代了国文课本,这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有些遗憾。 周汝昌先生出生于1918年,读小学时恰巧经历了语文教科书的文白嬗变,他读初小时,白话课本刚刚取代了文言课本,进入高小时,用的却是文言课本。先生曾回忆说:“记得一入高小,换用了世界书局的国文课本,效果立显不同了。这儿所选的历代短篇名作精品,都是‘文言’了,从《苛政猛于虎》到《岳阳楼记》,从《秋声赋》到《病梅馆记》……还有《祭妹文》……体制风格,文采情操,极为丰富美好,没有单一感(千篇一律的文风气味,语式口吻……),没有说教性,篇篇打动心弦,引人入胜。学童们一拿起这种新课本,面有惊奇色,也有喜色。他们并没有喊‘这可太难了’,也绝没有‘奈何’之叹,更不见愁眉苦脸之态。这是令人作深长思的。很奇怪:从小学读的‘白话文’,到今一字‘背’不出;而那些‘文言’名篇杰作,总难忘却——至少还能背出其中的若干警句。这或许是我自己的‘天性’和‘偏好’吧?” 在小学白话文课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课本的八十余年后,再来读读这些文言老作文,这些与周先生同龄的小学生的作文,令人感慨万千。这些老作文散发着纯正汉语的清香,悠远绵长…… 春郊游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读后感】读着这篇老作文,我不知不觉就想到初小国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三五童子,放学归来。”文字虽短,意境甚美。再来看这篇作文,文字如此优雅,描写如此生动,对偶恰到好处。恬静的乡野生活已不可复得,真是恍如隔世! 春日游公园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黎寿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园之游。时则春风和煦,园花盛开,草木青葱,群鸟飞鸣,游目骋怀,至足乐也。至音乐亭畔,闻有乐歌之声,自放音机出,因与某君驻足听之。既而环游公园,乃知音机之设,遍于园中。公园之大,一人歌之,千万人得而听之。与民同乐,其斯之谓欤?游罢归来,因为之记之。 【读后感】我第一次看到“游目骋怀”,是在师专书法课上临写《兰亭序》的时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那时还不清楚文字的意思,临摹了若干遍,方觉得妙不可言。看看这位前辈小学生,他已将“游目骋怀”化用到文章中去了! 清晨上学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则大雨淋漓。遍地红花杂绿叶,夜来风雨洗春娇,可为斯咏也。未几,入书房携书上学。出门,狂风大雨,扑面飞来,大惧急退,入坐房中,无聊而观书。忽观至“讷尔逊冒雪返校”之事至,醒吾心,一跃而起,再携书,奋勇出门。沿途花柳飘摇,泥泞满路,四望无人,独自前行,衣履尽湿,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几,钟遂鸣矣。窃思:吾人不为荣誉则已,若求荣誉,必坚忍耐劳,以战胜艰难辛苦,方有出人头地!不然,则畏风怕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矣,乃记之以自勉。 【读后感】读文章,可以想见小作者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初见狂风大雨而大惧急退,后观“讷尔逊冒雪返校”又奋勇出门,一个顶风冒雨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春江垂钓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刘在镕 某星期日,学校放假。吾谓友曰:“时当春日,江水清澈,而江边之景又可玩赏。吾友可往江边垂钓否?”友曰:“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纵观春景,时则桃红柳碧,草长莺飞,顾而乐之。 不觉已至江边矣,余与友乃于垂阳下,选钓鱼矶而坐。则见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观也。友乃以手持竿,垂于江中。未几,钓线一动,手举竿,遂得一鱼,鱼屡跃而不得脱。余见友得鱼甚喜,余又持竿钓之,终日不获一鱼。友笑谓余曰:“事必学而后能,垂钓亦犹是也!”余曰:“然!当静心以学之。”余遂归,乃留友于吾家宿,遂将鱼烹而食之,味甚鲜美。吾因谓友曰:“今日得鱼之时,鱼跃亦可怜否?”友曰:“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饵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 【读后感】笔法果然老练!借友人之言道出己之胸臆,“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饵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堪称警句,一小学生竟有此等见识!方今之世,不知多少“贪饵”之辈自取沦落,何时醒悟?读此文深感前贤可畏。 记地震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李蓂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五日。余正伏案潜修,忽闻屋宇有轧轧之声。因出户视之,则见树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吾方惊诧,觉地面簸荡,若乘舟而涉波涛者,噫!奇异哉,非地震欤?因思夫震撼之大,时间之久,为前所未有者。不数日,友人告余曰,前日地震,茂县以上之大山崩颓,压死人民,不可胜数,岷江上流,为之壅塞。 余因之有感焉。吾人处此安全之地而不受地震之灾,岂非吾人之幸福乎?虽然,中华四面受敌,外人协以谋我,国势飘摇,视地震尤烈,吾人不得狃于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危险也! 【读后感】这篇作文记叙的是1933年7月5日发生的四川茂县叠溪地震,从文中可以看出,郫县震感也非常强烈——树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小作者为我们保留了一段史实,文末由地震而生发出的感叹更是发人深省。 书楼望月记 四川万县分水场县立第二小学 陈晓初 一夕,人静矣。余倚窗读书,偶见月光射入,宛如白练,顿生明月入怀之感,遂弃书起立,循栏徘徊。见夫玉免悬空,光辉皎洁。举目四望,万籁寂寥,清风夜起,促织微吟,顾而乐之。适有孤鸿横岭东,展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 时已夜半,月凉似水,忽见草际微动,黑影隐露。余不禁长啸,叹曰:“人耶?鬼耶?何裹足而弗前!”半晌无声,长空寥廓,清寒殊甚。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寝。 【读后感】此文吾读之再三,有似曾相识之感。忽忆及东坡之《后赤壁赋》——“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原来如此!小作者将东坡妙句化入文中,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读毕,为之击节而赞:东坡千载后,亦有知音矣! 听鹃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魏邦权 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斯时明月在地,庭中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龙蛇蟠结,盖竹柏葡萄影也。已而庭树之上,鸣声凄切。倾耳听之,似唤“不如归去”者,盖杜鹃也。其鸣急迫,其声凄厉。凡入耳者,未有不动于衷也。夫鹃一鸟耳,昼夜悲鸣,催人耕作,故又谓之“催耕鸟”焉。余听之,不禁有感于中矣!夫人生之光阴有几,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驹过隙焉,彼杜鹃者,夜半啼血,欲唤回将去之东风,吾人对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华之易逝哉?因听鹃而作记自警。 【读后感】又是一个苏东坡的崇拜者,文章前段从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脱化而出,后段的议论由杜鹃鸟而生发,足见少年老成! 夜月采莲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江炳崧 饭后斋中独坐,好友忽临,约往外游。乃束装偕往,盖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举目四眺,则亭亭独立,不蔓不枝,微风吹来,摇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辅其美,殊可乐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难再,故至夜阑兴尽,始摇舟而归,并携莲一枝,置诸瓶内,以驱尘俗。归而记之。 【读后感】月下泛舟,池中观莲,何其美妙!置莲瓶内,以驱尘俗,何其高雅!此非周敦颐乎?此篇作文文字之美倒在其次,生活态度大可玩味。
《深圳商報》:风雅之沦丧也久矣
邹金灿
http://szsb.sznews.com/html/2011-04/07/content_1513267.htm
近日网上流出民国时期的小学生春游作文,网友大惊其淡雅隽永,像“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这样的文字,今天的很多成人都写不出。
网友说的是事实。今天的我们,都是在写“多么快乐和有意义的一天啊”中长大的。从学堂识字的第一日起,我们便学会了滥用感叹号,然后习用一组组固定的句式,把不同的词汇往里面套。一直到高考,这个苦役才算暂时告一段落。高考之后,学生有机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但已经丧失了最好的学习时机。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写的还是小学作文。
之所以会有今日的文风凋敝,教育方法只是一个缘由——港台地区的教育方法与我们不同,但小学生同样也写不出那样的作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风雅的沦丧。
平心而论,那篇民国小学生的春游作文,只尽了白描之功,不见得有多好。论到作文的水平,民国人也要向古人低头。北宋名相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十三岁写出七律《滕王阁感怀》:“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此作至今传诵,置入以风华见长的唐人诗集里,也毫不逊色。
古代年少即能诗擅文的人,又何止是王安国?唐代有王勃,清代有黄仲则。至于其他像仲永那般年少擅文但未留下作品的,更是不计其数。民国的中小学生与之相比,不免也黯然失色。至于今人,则更是等而下之了。
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孕育了许多人杰,但也必须看到,中国文化的堕落是肇始于民国的。清末民初,梁启超的新民体兴起,醇雅古文无人克绍箕裘,已是文化沉沦的先声。步入民国后,知识分子自坏其礼,提倡白话文,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尚可理解,但同时叫喊打倒文言文,则是彻底沦陷的标志,因为那意味着风雅已经不再为人们所尊仰,平易、庸俗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实用思维左右了国人头脑。
戾气弥漫在整个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神州大地自兹风雅沉没、文教衰敝,这种堕落造极于今日。现在的学生不会写文章,已成无关紧要的事情,因为药家鑫和他的师妹告诉人们:中国的教育,还在朝着更坏的方向走下去。
然而民国毕竟还是残存风雅的时代,那时人们虽然转向西式教育,但在骨子里仍保留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出经入史依然是年少时的必修课。有了古典学问做根柢,后劲十足,成年后才能做到学贯中西,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数十年后的今天,钱学森之问引发举国有识之士的震恸,至今未有人能给出答案。
那些批评崇古情结的人,残酷的现实将会剥掉他们最后一条底裤:我们的确在很多方面不如前人,但到了今天,前贤再好,也只能供今人取法而不是崇拜。中国人唯一可以感到宽慰的是,当年反传统的人并没有焚毁典籍。只要典籍仍在,就会有人为往圣继绝学。
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起一纪之衰?土壤不在了,天晓得!
网贴民国小学生作文
春郊游记(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网贴现代小学生作文
春郊游记:“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来到了XX公园春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XX,今天真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啊!”
座着沙发来欣赏。 xiaobao99 发表于 2012-1-4 04: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座着沙发来欣赏。
宝妈,坐错地方啦,呵呵。 manlian 发表于 2012-1-4 08: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宝妈,坐错地方啦,呵呵。
为啥这么说呢? xiaobao99 发表于 2012-1-4 08: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啥这么说呢?
你把板凳当沙发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