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清朝是亡在传统文化上吗?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5 02:23 编辑清朝是亡在传统文化上吗? 文/陈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4fead0102dy52.html
这几天在读一本书,书是目前国内的一位声名赫赫的人写的。 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让我陷入少见的深度思考中。我这人本来就不爱动脑子,通常是被某些事项逼着去作思考状。但读到这段话,还是陷入了“苦思冥想”中。他说:“如今,全国上下到处让孩子们读《三字经》,读《弟子规》,这是误人子弟。到处都是读这个,以为这就是传统文化,以为写点儿毛笔字,写点儿繁体字这就叫传统文化。再写你能写过清朝吗?写不过清朝。问题是清朝亡了。清朝传统文化不比我们好吗?清朝为什么亡?不也是亡在传统文化上吗?” 我掩卷沉思—— 我不敢怀疑作者的见解,因为,我知道他是个有思想的人,是个真正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人。但是,这样的一段话抛出来,别人也就罢了,一位有影响力的学者,似乎还真欠谨慎。 如作者所言,如果全国人民还回到清朝前的状态,只让孩子们读《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读本,别的都不读,没有培养孩子的阅读批判能力,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新鲜空气,那确实不仅是误人子弟,甚至可以设想亡国之日也是为期不远的。 问题是,如果不让孩子读传统文化,我们就可以强国了吗? 清朝究竟是怎么亡的?当时全世界只有十几亿人口,清朝政府就管辖着4亿多人口,财富占据了当时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可是,清朝却灭亡了! 一个雄踞世界顶端的雄狮就那样被几名端着洋枪洋炮的外国狗给咬趴下了,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确实令旁观者匪夷所思,更令她的后人痛彻心扉。 只是,在清朝之前的很多朝代都灭亡了,悠悠历史,滚滚长江,朝代更迭,连最受孔子礼赞的周朝也灭亡了,强大的唐朝灭亡了,枭雄天下的元朝也灭亡了,所有建国军民者都没有预想过自己的天下会有朝一日灭亡的终究还是灭亡了。可为什么我们没有人说秦朝的灭亡跟传统文化有关,没有人说明朝的灭亡跟传统文化有关,宋朝在唐朝的基础上,把中国的文化推向了制高点,可是没有人相信宋朝的灭亡跟传统文化有关,偏偏到了清朝的灭亡,就可以义正言辞地把罪责扣在了传统文化上? 真是奇也怪哉! 大概是清朝确确实实被外人宰割得体无完肤,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有余悸了,不得不从根子里寻找原因。只是,有些原因找得太偏了,完全失去理智了。一如儿子被人打了,打得每一处都是致命伤,且毫无还手之力。在被人折磨得死去活来之际,心里别的都不想,只恨自己的老子没本事,怪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的竟然是跟对手不一样的血液,才会使得自己如此无用。侥幸留下一口气,不是总结经验,奋力图新,而是回过头跑回家去,干脆把自己的老子除掉泄恨。 我时常在想,倘若当年的清政府,一直是康熙、雍正这样的人管理清政府,整个世界的走向一定会大不一样。晚晴的那些可恶的大蛀虫那些昏庸的执掌天下的家伙倘若有他们的开国元勋一样的风范,励精图治,克己奉国,外来邪力焉得不可抵挡?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惟其如此,才有继承与创新的空间。扬弃之间,考量的是后来人的心智。如果一遇到问题,就否定传统,折腾的招数越来越多,可根器尽断,有何益哉! 所幸,越来越多个国民都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不能丢弃,还要有更好的继承意识。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据说也在家督促儿子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读本,而且不仅仅是《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蒙学读本,他那十来岁的儿子对整本《论语》竟能倒背如流,随便说一句,他都能指明出处。 我的工作室里的刘老师跟我说一个事,说她的一位朋友总是劝告老师们不要给孩子背诵,背诵是害了孩子,没有任何用处。可是,要命的是,她自己在家却天天教她的小孙子背诗词,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 口心不一,如果是普通人的德行也就罢了,可如果是一个话事权较大的人整天都这样口心不一,那真是可恶。 有一次,跟朋友在庐山,参观毛泽东庐山会议期间的居室,惊讶他在短短的几十天会议期间竟然读了那么多书,其中国史类的书籍占大部分。据说,《资治通鉴》和《曾国藩文集》是他每天必看的内容。 我的朋友站在那些书籍旁,很感慨地说:“毛主席自己看了这么多古书,怎么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止大家读这些书呢?” 我们的这一辈人乃至上几代人,很少有人把《古文观止》都通背过的,可是,当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到延安见他的父亲毛泽东,父亲要求他每天都去读《古文观止》。 圣人如斯,凡人如此,取舍是自己的事,只是,千万不要再拿传统文化当替罪羊吧
传统文化需要扬弃,外来文化同样需要扬弃。
传统文化的尊师重道很好,外来文化的自然科学很好。
大清朝亡在了管理体制腐朽(以甲午海战为例),亡在了自然科学落后(以鸦片战争为例),都有部分原因。不宜单纯提倡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或反对某种文化。宜取长补短,谋求发展。 我在怀孕时和lg一起读了论语(lg讲给我的)泛读了四书五经,读了诗经。最近也入手了老课本。我希望孩子以后能接触接触国学,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中国文学的美,既然生在这个国度,我希望他能了解汉字的美,了解中文表达的美。另外一个是我希望孩子接触了解些简单的温柔的道德观。我本人不很喜欢现在的朱熹、董仲舒的儒家,对论语所描述的道德观也部分保留态度,但是我赞同老课本里或者三字经弟子规里涉及的最基本的尊老爱友这种道德观。给孩子灌输些,培养他的性格也是好的。比如这一代的孩子都学学这个,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肯定知道去扶的。(虽然我不确定这样对他本身是否是“利”)多些美好的总是好的。
所以我想说,很多东西,可能只是简简单单的想法而已,没有这位作者的亡国观那么严重,何必扣那么大帽子呢。真追究亡国原因,可以写论文去了。 清朝主要是亡在闭关锁国。清朝的皇帝能力不一,但大多兢兢业业,想做个好皇帝的。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只是真相的一部分,我们却以为那就是全部真相。其实当年的扬弃和今天的接纳不再是同样的背景了,当亡国灭种的危险来临时,学习西方,摒弃旧的枷锁,虽然激进也是当时的必须。今天我们学习传统、寻找自己的根是理性的回归,不必那么偏激。孰是孰非也不是今天再来次文人论战就能找到答案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必浪费口舌了。 中文的美,大多是能从古典文字中获取的。
孩子目前对古典文字不能理解,就是背诵,既练习了记忆力,又获得了语感,何乐而不为?
清朝亡国,与古典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与制度有关系!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系! 本帖最后由 Martina 于 2012-1-5 11:00 编辑
孩子还能读什么?如果不是大家都功利主义的围着高考围着课本转,今天我们说不定看到很多优秀的大师为孩子们写书 作绘本,制作象小蝌蚪找妈妈那样的水墨动画。。。
国内的这些大师们为孩子做了什么?他们忙着讲座忙着出席各种大场面忙着当个一官半职,忙着为政府吆喝。。。。
国外有那么多优秀的绘本,优秀的儿童动画,儿童节目,而且还不断推陈出新,国内呢,除了八十年代的几部动画剧儿童剧,我们的孩子还有什么可以看可以读的?
读国外的说我们媚外,读国内的又说我们亡国,我呸一下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