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1-5 16:02:10

侯会: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下!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7 05:11 编辑

摘自侯会教授博客。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下!   
            文/侯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8b3740100kwdp.html


      时光倒推一百年,假如你家刚好有个女孩儿读小学,她用的课本会是什么样子?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这里不能不先做个说明: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在大城市,连一向与读书无缘的女孩儿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的小学教育又分初等小学(“初小”)、高等小学(“高小”)。前者为一至三(或四)年级,后者指四(或五)至六年级。初小为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有别、分而教之。因此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小课本。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先说内容丰富。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从题目上看,便有《亚衣丹》《记某法人事》《鲁滨孙》《英民之特性》《述奈端轶事》《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立那》《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其中《盲女》一篇分上、下两课,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
    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撰的。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更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如《民族之演进》《社会》《政体》《爱国》《我国地图》《我国之交通》……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课文,像《赋税》《国债》《资本》《公司》《保险》《专利》《通商》《国货》《币制》《股份》《慈善事业》等等。在第一、二册中,竟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篇课文,每篇不过二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以上这些常识,问问街边五六十岁的长者,也不一定能说清。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见得人人了然。然而百年前,一个高小毕业生即已具有如此完备的知识结构,能不令今天自称“搞教育的”我辈汗颜?
    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除了另有专门课程讲授原理外,国文教材也以生动文字做了初步介绍,目的自然是启发蒙昧,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看看这些题目:《蚁》《蜜蜂》《象》《狮》《鹰》《稻》《麦》,《色》《热》《热与色关系之发明》《火山》《纺织》《机器》《纺纱机之发明》《制麻》《毛织品》《育蚕》《种痘》《利用废物》《利用天然力》……这后两个题目,其实已触及今天的热门话题: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尽管百年前的教育家没见过电脑,不知道网络,可是在理念上,他们也已走在时代的前头。
    从内容的介绍,也能窥见了编书者的教育理念:除了开启童蒙,扩展知识,使学生能读会写外,这套书还自觉肩负起涵养性情、培植道德、养成现代公民意识的责任。这里单举古诗文选编为例。唐诗历来是语文课的必选篇目,然而奇怪的是,课本中竟未选一首李白、杜甫的作品,所选是白居易的几首。选白诗,又非《离离园上草》《卖炭翁》之类,而是人们并不熟悉的《赎鸡诗》《放鱼诗》。《赎鸡诗》吟咏诗人在集市上见到群鸡束缚笼中、俯首待毙,于是从屠刀下买而释之。《放鱼诗》同样是写买鱼放生的生活小事。编书者明显是要借此感发学生的恻隐之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善的根苗。
   “仁恕”“爱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普遍价值观念。百年前的课本编纂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这样的独到选择和编排。——回思半个多世纪来,我们的语文课本在“政治挂帅”的口号下,选了大量咏赞斗争甚至渲染仇恨的篇章,动不动就是批判,就是揭露,更有甚者,把赤裸裸的杀人描写也搬进教材,这是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美善情操现代意识,无疑值得深刻反思。
   至于这套教材的深度,也是今天的小学教材无法比拟的。单说文字,课文用的是文言。这倒不是编选者有意为之,而是因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案头读物尚属文言文的一统天下。那么,要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是否强人所难?其实不然。孩童的大脑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只要教法得当,十岁上下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浅近文言,中国数千年蒙童教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绝非开历史倒车、反对白话文教育,不过我也常想:白话文不过是“以我手写我口”,究竟有无必要在小学、中学安排长达数千小时(粗略计算也有2500小时)去学习它,而那效果却又如此令人失望?由此牵出的话题太过沉重,这里按下不提。在此仅抄录一篇教材中的课文,让诸位有个感性认识。

国文(第一册第二课)
今人之言曰:不习外国文,无以周知世界情状,固也。然本国文尤当注重。
盖国文者,国粹之一也。相传至四千余年,通行及二十二省。苟国文不达,微特寻常应用扞格滋多,抑且蹈忘本之讥矣。
俄裂波兰,禁用波文。英亡印度,专教英文。日本县台湾、并朝鲜,亦废汉文、谚文,通令小学校用和文课本。推其用意,无非因国亡而文尚存,则其遗民虽屈伏于势力之下,而腃怀故国,耿耿不忘,终难泯恢复之想也。
然则求国之强,而蔑弃其文,有是理乎?(按:课文的段落是原文所分,标点是我加的)

这就是百年前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若七岁入学,当为十一岁)所读的课文,列位也可借此衡量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课文语重心长,言简意深,说理透辟。在讲述学好本国语言的重要性时,实含爱国教育。当时的小学生,就是读着这样的课本渐渐长大的。
补充一句,这套课本为中华书局所编,主持及编撰者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沈颐诸先生,都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各位上网搜搜他们的事迹,便知这套教材的份量。可惜我未能找到同一时期为男生选编的高小教材。我建议中华书局能重新出版(或选编)这些教材,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从稚龄儿童、到耄耋老者,从各界人士、到教育工作者,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都来“回回炉”,验证一下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理念,是否达到百年前高小毕业生的水平?——当然,有人要评判臧否乃至抨击否定,也悉听尊便,那是各位的权利。
总之,有这么一面镜子放在那儿,让我们都来照一照,认清今天的自己,至少不是什么坏事。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1-5 16:05:17

(这篇好像是修订版)

令人赞叹的百年前《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文/侯会


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  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在大城市,连一向与读书无缘的女孩儿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的小学教育分初小和高小。初小为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有别、分而教之。因此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小课本。  这套“国文”课本(今天叫“语文”)共6册,供高小3年6个学期使用。我大概总结一下,以为其有3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6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更为引人注目。单从题目上看,便有《亚衣丹》、《记某法人事》、《鲁滨孙》、《英民之特性》、《述奈端轶事》、《斯密亚丹》、《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立那》、《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其中《盲女》一篇分上、下两课,讲述了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  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和睦》、《自立》、《诚实》、《忍耐》、《退让》、《礼貌》、《崇俭》、《交友》、《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人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女子职业》、《看护妇》……都是专为女生编撰的。  另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类似《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更有普及社会常识、培植爱国情操的,如《民族之演进》、《社会》、《政体》、《爱国》、《我国地图》、《我国之交通》……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课文,像《赋税》、《国债》、《资本》、《公司》、《保险》、《专利》、《通商》、《国货》、《币制》、《股份》、《慈善事业》等等。在第一、二册中,竟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4篇课文,每篇不过二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以上这些常识,五六十岁的长者也不一定能说清。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见得人人了然。然而百年前,一个高小毕业生即已具有如此完备的知识结构,能不令今天自称“搞教育的”我辈汗颜?  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除了另有专门课程外,国文教材也以生动文字做了初步介绍。看看这些题目:《蚁》、《蜜蜂》、《象》、《狮》、《鹰》、《稻》、《麦》,又如《色》、《热》、《热与色关系之发明》、《火山》、《纺织》、《纺纱机之发明》、《制麻》、《育蚕》、《利用废物》、《利用天然力》……这后两个题目,其实已触及今天的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尽管百年前的教育家没见过电脑,不知道网络,可是在理念上,他们已走在时代的前头。  至于这套教材的深度,也是今天的小学教材无法比拟的。单说文字,课文用的是文言。这倒不是编选者有意为之,而是因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案头读物尚属文言文的一统天下。那么,要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是否强人所难?其实不然。孩童的大脑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只要教法得当,十岁上下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浅近文言,中国数千年蒙童教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绝非开历史倒车、反对白话文教育,不过我也常想:白话文不过是“以我手写我口”,究竟有无必要在小学、中学安排长达数千小时(粗略计算也有 2500小时)去学习它,而那效果却又如此令人失望?由此牵出的话题太过沉重,这里按下不提。在此仅抄录一篇教材中的课文,让诸位有个感性认识。                               国文(第一册第二课)    今人之言曰:不习外国文,无以周知世界情状,固也。然本国文尤当注重。盖国文者,国粹之一也。相传至四千余年,通行及二十二省。苟国文不达,微特寻常应用扞格滋多,抑且蹈忘本之讥矣。    俄裂波兰,禁用波文。英亡印度,专教英文。日本县台湾、并朝鲜,亦废汉文、谚文,通令小学校用和文课本。推其用意,无非因国亡而文尚存,则其遗民虽屈伏于势力之下,而腃怀故国,耿耿不忘,终难泯恢复之想也。    然则求国之强,而蔑弃其文,有是理乎?   (按:课文的段落是原文所分,标点是我加的)     这就是百年前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若七岁入学,当为十一岁)所读的课文,列位也可借此衡量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课文语重心长,言简意深,说理透辟。在讲述学好本国语言的重要性时,实含爱国教育。当时的小学生,就是读着这样的课本渐渐长大的。    补充一句,这套课本为中华书局所编,主持及编撰者张元济、陆费逵、范源廉、沈颐诸先生,都是当时着名的教育家。各位上网搜搜他们的事迹,便知这套教材的份量。可惜我未能找到同一时期为男生选编的高小教材。我建议中华书局能重新出版(或选编)这些教材,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从稚龄儿童、到耄耋老者,从各界人士、到教育工作者,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都来“回回炉”,验证一下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理念,是否达到百年前高小毕业生的水平?——当然,有人要评判臧否乃至抨击否定,也悉听尊便,那是各位的权力。    总之,有这么一面镜子放在那儿,让我们都来照一照,认清今天的自己,至少不是什么坏事。 附:目次:(共50课)
  文字 孔子 孟母 戒傲慢 地球 续 长城 雨 雹 赈饥 家法 齿 跳绳 菜圃(附彩色图) 睦邻 造酱 油 秤 蕈 甘蔗 不拾遗(附信二) 猴 汽机 汽船 汽车 煤 炭 烹饪(附图) 调味 废物 蜘蛛织网 织布 贸易 雅丽 虎 长江 上海 夫人城 体操 休息 萧孝女 恤贫 霜 冬至 针线 储物 卢氏 水陆之别 续 矿物
  



ccmbrr 发表于 2012-1-5 16:05:28

怎么看不清楚啊!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1-5 16:06:00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5 16:06 编辑

百年前的小学国文课文四则(附译文)

文/侯会

这里抄录了四篇小学国文课文,为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所学。
第四册 第十七课 达尔文:达尔文,英国人也,著《种源论》(录者按:当即《物种起源》),考证人类及诸生物,皆由下等动植物次第进化而至。乃立公例曰“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大旨谓物之孳生无穷,而地之容积有限。任何生物有生而无灭,转瞬间可占尽全球。故凡物皆不能无竞。类愈近则争愈剧,争愈剧则优劣愈显,胜败亦愈相悬,而适者出焉。凡诸不适者自然归于消灭。谓之“天然淘汰”。以人力为之别择,为之改变,谓之“人为淘汰”。淘汰不已,种乃日进。自达氏之论定,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未有能出此公例外者。不优则劣,不胜则败,不适则必不能存。其机间不容发。人生于世,当战兢惕厉,求所以适存之道,则达氏之志也。   译文:达尔文是英国人,著有《物种起源》一书,考证人类及各种生物,都是由低级的动物植物一步步进化而来的。于是得出一条公认定理:“优胜劣败,适者生存。”此学说的大意是:生物的繁殖力极强,而地球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一种生物如果只生不灭,很快就会充斥全球。因此各种生物之间不能不有所竞争。种类越是相近,竞争就越激烈;竞争越激烈,优劣也就越明显,胜负也就越悬殊,于是能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就能胜出。至于那些不能适应的,自然就归于灭亡,这叫“天然淘汰”。如果靠了人力来选择、来改变优劣之势,这叫“人为淘汰”。这类(天然的和人为的)淘汰不断进行,物种就渐渐得到优化。自从达尔文的观点得到人们首肯,人们发现一切领域,包括国家、种族、宗教、学术的生存,也都不能超出这条公理。不能优化就只能落后,不能取胜则一定会失败,不能适应激烈竞争就必然不能生存。这里的选择余地甚小,几乎不能容下一根头发!所以人类生存于世上,应当自警自厉,努力寻求适应生存之道,这正是达尔文发现此条真理的目的所在。
第四册,第二十课:专利今将竭思虑、殚日力,艰难困苦,而始创一术、成一器焉,则必于吾身偿其劳,于吾子孙食其报,此人之情也。于是有专利之制:凡著书制器,能有新发明者,得报所司,为之登记,俾专利若干年,禁他人不得仿冒。违者或禁锢,或罚锾,论如律。原定制之意,社会得其裨助,宜有相当之酬报,一也。使世有所劝智巧聪明,咸自奋起,二也。向者有所创获,每易失传,有法律为保障,无用秘惜,流播自长,三也。常人惮思索、乐仿效,知识日薄,得此足以激励之,四也。仿效者,每不如创获之精,辗转相沿,腐败益甚,可杜其渐,五也。然则专利之制,洵所谓意美法良者,吾国亦订专利之律,初非无见。有志者其毋自馁可也。译文:如果我们费尽脑力体力,艰苦奋斗,终于创制一种技术或发明一种器物,就一定希望自身能得到酬劳,子孙也能享受由此得来的好处,这是人之常情。于是国家就创立了专利制度:凡是撰写著作、创制器物,能有新的发明创造,都能到有关部门去申报,登记注册,使(发明者、撰写者)能享受专利若干年,并禁止他人仿冒。凡有违犯者,或者监禁,或者罚款,按法律处罚。追溯制定专利法的本意,一是社会既然从(发明)中得到好处,就应当对发明者有相应的回报;二是鼓励有聪明才智的人,奋起创作;三是过去有很多发明创造,后来都因(创造者秘不示人)而失传了。如今有了法律保障,发明者不用珍惜保密,而成果自能长久传播。四是一般人都懒于思索、喜欢效仿,知识技能因而越来越浅薄。如此一来,则可以激励人们振作图强;五是只会模仿的人总不如始创者精益求精,结果是辗转模拟,每况愈下。有了专利法,就可以防范这样的情形发生。如此说来,专利制度实在是动机好、办法高,我国也制定了这样的法律,并非没有原因。凡是有志于发明创造的人,不要泄气啊!
第四册,第二十七课:我国地图(一)虞生有家藏地图一,适同学姜生亦新购地图,虞生乃借以考证。不意新旧二图,于吾国界线,颇多异点。质于师,师曰:“此有故,待吾言之。”于是展图案上,以手指东北角曰:“此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河以东之地,已割于俄者也。故旧图在界内,新图在界外。”又以手指西北隅曰:“此为新疆,三次割让,以成今界。子以二图较之,可知俄人占地之多。”又指西南野人山一带之地曰:“此地旧属云南,一割于法,再让于英,所失疆土达二十万方里矣。”又指东南一大岛、南方一半岛曰:“此为台湾,割于日;此为澳门,割于葡,此为香港,割于英。”言未毕,虞生愤见于色。师曰:“尚有属国,此半岛为朝鲜,此小岛为琉球,此近广西者为安南,此接云南者为缅甸,向皆屏藩,今则灭于日、属于法、受保护于英矣。”译文:虞生家中藏有一幅地图,刚好同学姜生新买了一幅地图。虞生于是借来姜生的地图,想对照一番。不想新旧两幅地图在我国国界的描画上有许多不同。于是向老师求问。老师说:“这是有缘故的,等我给你说说。”于是老师把地图铺在桌子上,用手指着中国的东北一角说:“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河以东的这一片土地,已经割让给俄国了。因此旧图这一块儿是在国界内,而新图是在国界外。”又用手指着西北一角说:“这是新疆,经过三次割让,就成了今天的国界。你拿两张图比比,就知道俄国人占了多少国土。”又指着西南野人山一带说:“这块地过去属于我国的云南,先割给法国,再割给英国,割掉的土地足有二十万平方里!”又指着东南方的一座大岛和南方的一座半岛说:“这里是台湾,割给了日本;这里是澳门,割给了葡萄牙。这里是香港,割给了英国。”话未说完,虞生已是满面怒气。老师接着说:“还有附属国呢。这个半岛是朝鲜,这个小岛是琉球,这块与广西相邻的是安南,这块接壤云南的是缅甸,过去都是中国的屏障,今天或被日本所灭,或属于法国,或受保护于英国。”
第四册,地二十八课:我国地图(二)虞生曰:“以上各地有收回之望乎?”师曰:“是难言也。割让地关系断绝,非若租借与人之地,限期既满,尚可索还。”虞生曰:“吾国何地为租借与人者乎?”师曰:“甚多!”因仍按图而索,指辽东半岛南端曰:“此为大连湾,此为旅顺口,初租与俄,继租与日者也。”又指山东滨海处曰:“此为威海卫,此为胶州湾。一租与英,一租与德者也。”更指广东雷州半岛及香港对岸曰:“此为广州湾,此为九龙。一租与法,一租与英者也。其租期或二十五年,或九十九年。能否收回,当视吾国之势力如何。此外则北京使馆、各埠商场,咫尺之间宛如异国,统治不及,交涉困难,亦无异租借地也。”于是虞生慨然叹息,走告姜生,共矢苦志,期雪国耻!译文:虞生问道:“以上这些地方还有收回的希望吗?”老师说:“这不好说。割让就意味着关系断绝,不像把国土租借给他国,期限到了,还可以要回来。”虞生说:“我国又把什么地方租借给他国呢?”老师说:“很多!”于是又在地图上查找,指着辽东半岛的南端说:“这是大连湾,这是旅顺口。最初租借给俄国,后来又租借给日本。”又指着山东沿海一处说:“这是威海卫,这是胶州湾。一处租给英国,一处租给德国。”又指着广东雷州半岛和香港对岸说:“这是广州湾,这是九龙。一处租给法国,一处租给英国。租期或者二十五年,或者九十九年。能否收回,还要看我国的国势如何。另外,北京的各国使馆、各码头的商埠,距离虽近,却如同外国,我国的管理权限达不到,交涉也难办,跟租借没什么两样。”虞生于是万分感慨,跑去把这些情况告诉姜生。两人共同发誓,一定要发愤图强,以洗雪国耻!

明杰2005 发表于 2012-1-5 16:18:14

由于建设和谐社会,现在的课本也很和谐!

china_baby 发表于 2012-1-5 16:27:14

课文中有一句没看懂“微特寻常应用扞格滋多”,汗颜啊!

amay77 发表于 2012-1-5 16:27:59

汗颜!今天的娃都成了考试机器,哪里还能从课本中涵养性情、培植道德、培育公民责任意识?

missyou 发表于 2012-1-5 16:35:15

由于建设和谐社会,现在的课本也很和谐!

这句话太对了;

manlian 发表于 2012-1-5 16:37:02

只有一个要求,求百年课本115下载连接。

dion_tang 发表于 2012-1-5 16:51:35

粗粗地看了下,很丰富哈

荸荠泡泡 发表于 2012-1-5 16:56:34

是啊,也想一睹真颜。可见我们整天蒙在鼓里,只看见那么井口大的天,就算有了网络,仍然被各自无聊的热点绑架。我真希望能多了解一下这些以前的东西。

相视而笑811 发表于 2012-1-5 20:58:22

{:soso__7474013489073348790_3:}同求下载链接!!

chjunxia 发表于 2012-1-7 01:14:52

很喜欢您的文章。能否将您提到的教授博客贴一下么?多谢!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1-7 04:13:50

chjunxia 发表于 2012-1-7 01: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喜欢您的文章。能否将您提到的教授博客贴一下么?多谢!

侯教授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ouhuiblog

wing520 发表于 2012-1-7 11:15:19

求百年课本下载链接

zhhq92168 发表于 2012-1-7 13:57:25

改革教育从改革课本开始,大概是北京天则的茅于轼讲的,有道理。谢谢!

iamhxr 发表于 2012-1-9 16:59:44

penglulu 发表于 2012-1-10 20:50:44

manlian 发表于 2012-1-5 16: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只有一个要求,求百年课本115下载连接。

我也需要!!

foxonline 发表于 2012-1-10 21:08:44

《开明国语课本》也可以看看,会有同样的感觉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1-10 21:19:37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10 21:20 编辑

foxonline 发表于 2012-1-10 21: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开明国语课本》也可以看看,会有同样的感觉
冒昧说说鄙人的观感,开明虽然比现在的课本好,但是在老課本里算是比较差的了。出版时间越迟,教科书质量越差。更早期的课本质量好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侯会: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