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1-7 04:51:15

ZT 近体诗中“儿”字的读音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1-7 04:56 编辑

按:大家熟知的千字文中的“犹子比儿”和《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中的“儿”字应该读什么音呢?请看下面这篇转贴文章,其中收集的资料很丰富,读后您也可以自己做出判断了。

芈之秋水 的博文近体诗中“儿”字的读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aa7fe50100dxz1.html
(一)    前些时候看吴伟斌先生选编的新“三言”“二拍”系列之《观世记言》,在卷三“吕翰林报恩私窃柯斧,司马玄中举喜跨鸾凰”中,有才子司马玄与才女尹荇烟唱和的几首诗,兹录于下:
      桃李随肩获厚赀,幽兰空谷有谁知?
      越溪不作春风遇,还是苎罗村女儿。 (红菟村尹氏荇烟有感题)       女可指涂郎可赀,一人只愿一人知。
      花枝漫向珠帘泣,已露春情与燕儿。 (蜀人司马玄步韵奉和求斧正)       一缕红丝非重赀,花开花合要春知。
      高才莫向琴向逗,常怪相如轻薄儿。 (尹荇烟漫题和)       敢将微词作聘赀,关关相应两相知。
      夭桃既作投桃赠,月老改为花老儿。 (司马玄漫和)    两人你唱我和,成就了一段风流佳话。又同书卷十“琼花观莫举人强图莺侣,仪真县斯员外怒斥爱女”中,也有一诗:
      美色牵人情易惑,几人遇色不为迷?
      总是坐怀终不辞,怎如闭户鲁男儿。    这几首诗中出现的女儿、燕儿、轻薄儿、花老儿、鲁男儿中的“儿”字,按现代的读音,是要念作“ér”的。但如果按“ér”念,这五首诗毫无疑问就不押韵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问题,一般的朋友还真是答不上来的,因此有必要说一说。 (二)
    还是在读初中的时候,读到过唐金昌绪的《春怨》一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当时不懂诗词的格律,以为黄莺儿的儿字就应该念成“ér”。后来,看到过一部三大战役或者是开国大典的电影,里面毛主席曾经念过这首诗,其扮演者(好象是古月)就是念成“ér”。(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专门去搜了一下那几部电影,试图求证当年的印象,但因时间紧张,没有结果,只能留待时间充裕些再慢慢找。)
    近年来学习了近体诗的格律,才知道这种念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根本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也许有的朋友会说:在金昌绪的《春怨》中,“儿”字所在的位置是可以不押韵的,因而念成“ér”也是可以的。但懂格律的朋友都知道,在全诗押平声韵的情况下,“儿”字所在的位置只有是仄声,才可以不押韵,“ér”是平声,因而必然要合韵。《观世记言》中的几首诗,“儿”字更处在韵脚上,因此也必然要押韵。    再看两首诗: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唐李益《江南曲》)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唐王维《老将行》)    同样,诗中的弄潮儿、黄须儿中的“儿”也必须要押韵。这些例子,说明了在近体诗中“儿”字肯定不读为“ér”。
(三)   
    那么,这些诗中的“儿”字究竟怎么念呢?
    在写近体诗的人奉为用韵圭臬的平水韵中(http://www.juzhai.com/yashe/shijing/jiandan/k-108.html),“儿”字归在“上平:四支”部:
      上平:四支
      支枝肢移箷为(施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
      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湄篱兹差(参差)
      疲茨卑亏蕤骑(跨马)歧岐谁斯澌私窥熙欺疵赀羁彝髭颐资糜饥衰锥姨夔祗涯伊追缁萁箕治(治国)
      尼而推匙陲魑锤缡璃骊羸帔罴糜蘼脾芪畸牺羲曦欹漪猗崎崖萎筛狮蛳鸱绥虽粢瓷椎饴嫠痍
      惟唯机耆逵岿丕毗枇貔楣霉辎蚩嗤媸飔埘莳鲥鹚笞漓怡贻禧噫其琪祺麒嶷螭栀鹂累踟琵嵋栀    在清车万育的《声律启蒙》中(http://baike.baidu.com/view/6541.htm),“四支”部是这样的: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
      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
      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罴。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
      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
      笛韵和谐,仙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       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梅酸对李苦,青眼对白眉。
      三弄笛,一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
      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棠诗。
      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    其中,“儿”字与其他四支部的字归在一起编成了启蒙的歌诀。清李渔的《笠翁对韵》(http://baike.baidu.com/view/21539.htm)与此类似: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
      五色笔,十香词。泼墨对传卮。神奇韩干画,雄浑李陵诗。
      几处花街新夺锦,有人香径淡凝脂。
      万里烽烟,战士边头争保塞;一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       菹对醢,赋对诗。点漆对描脂。璠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
      沽酒价,买山资。国色对仙姿。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
      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箴对赞,缶对卮。萤炤对蚕丝。轻裾对长袖,瑞草对灵芝。
      流涕策,断肠诗。喉舌对腰肢。云中熊虎将,天上凤凰儿。
      禹庙千年垂橘柚,尧阶三尺覆茅茨。
      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综上所述可见,“儿”字在古代的读音肯定不同于现代的“ér”,其韵母应该是“i”,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至于声母,则仅从诗中是看不出来的。    到网上去搜索一下吧,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
      “儿”的古音为:ni (泥)(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12095)
    在网上找到的答案大体上就这一种,著名诗人流沙河也持同样的看法:
      ……
      一次讲座,谈到古音无卷舌的ér,儿字应读倪ní音。听众质疑,问我何以知之。一时窘迫,
    多亏吾蜀花蕊夫人现场救我。野史有载。赵匡胤问:“蜀何以降?”花蕊口占一首答之。诗曰: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五代十国时,儿
    若音ér,就失韵了。由此而知五代十国时儿读倪。再说这个倪字,从人儿声(儿是兒的简体)。
    儿是声符,而倪音ní。由此推断,儿非读倪音不可。何况蜀人至今称男儿为男ní,更是铁证。
    (新民晚报流沙河文章《古音趣闻》http://xmwb.news365.com.cn/ygb/t20050123_372621.htm)
   
    流沙河先生善作骈俪文,有《退休赋》脍炙人口。想来其结论是可靠的:“儿”字的古音应该念“ní”。
(四)
    然而我在看《镜花缘》时,书中的一段话让我起了疑惑:      第九十一回 折妙字换柱抽梁 掣牙签指鹿为马
      …………
      紫芝道:“诸位姐姐躲远些,我说出来,被他咬了我可不管:
            臭虫《山海经》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
      ‘如人’双声,‘人而’双声,‘而二’双声,敬琼英姐姐一杯,笑话一个,普席两杯。”
      …………    上文中,紫芝说“人而双声”,这说明“而”的声母应该与“人”一样,是“r”。“儿”与“而”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平:四支”部,今音又相同,难道它们的声部会不一样吗?如果“儿”与“而”声部一样,则“儿”就不应该发“ní”,而应该念“rí”。    谁是谁非呢?只好求诸研究古音的专家了。好在现在互联网发达,专家们已经在网上建立了专业的古音查询系统。但查询系统又分为上古音查询、中古音查询两类,应该使用哪一个系统来查“儿”字的读音呢?
    从资料中可知,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平水韵属中古音时期的产物,因此按中古音查询:(http://www.eastling.org/TDFWEB/MIDAGE.aspx)
    查询结果是:
      儿:声母:日,韵母:支,声调:平,反切:汝移
    按这个查询结果,“儿”字的发音是“汝移切”,其发音应该是“rí”。    当然,也不能说流沙河先生的结论就一定错了,原因有二:一是“r”“n”的发音本来就很接近;二是专家们所用的注音符号一般人是看不大明白的,他们在标注“儿”字发音时用的声母符号与“n”相似,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因此,也许流沙河先生其本意也是指的“rí”,只不过错用了注音符号而已。照我来看,如果用现代汉语拼音来标注,“儿”字的读音应该标注为“rí”,而非“ní”。    用上面的系统查“而”字的发音,结果如下:
      而:声母:日,韵母:之,声调:平,反切:如之
    可见,其发音与“儿”基本上是一样的(当然,在专家们的的眼里,还是有细微区别的。)这也与我从《镜花缘》推出的结论吻合。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近体诗中,“儿”字应该念“rí”。

(五)
    事情到这已经算圆满了,不过我还想补充说明几点:
    1、清朝时“儿”“而”发什么音?
    或者按古音的阶段划分,这两个字在近代音中发什么音?由于网上尚没有近代音查询系统,所以我没有查出来。不过从《镜花缘》中,可以看出一点蛛丝马迹:      第九十三回 百花仙即景露禅机众才女尽欢结酒令
      周庆覃掣了地理双声道:“今日诸位姐姐所飞这些双声叠韵,经史子集无般不有,妹子在旁看著,    何敢赞一词。只有《庄子》一句恰对我的光景:
            湖河《庄子》 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河汉’古音双声,‘而无’今音双声,敬若花姐姐一杯,普席同庆一杯。”
      第九十一回 折妙字换柱抽梁 掣牙签指鹿为马
      蘅香掣了桥梁双声道:
            “城池严遵 《道德指旧论》通千达万而志在乎陂池。
      ‘陂池’叠韵,敬紫芝姐姐一杯。”
      紫芝道:“这两日我手气不好,看牌就输,何能掣著好签。玉儿替掣一枝。只要掣著天文、地理    宽宽题目,就有文章做了。”玉儿答应,掣了一签。正要看时,青钿夺过望望,是个天文,忙朝桶内    一丢,道:“虫名双声。”紫芝道:“完了!我因上手漏报‘万而’双声,正在得意,那知又弄出这    个难题目!原来他的手气比我还丑。我量恶的是虫名,他偏要钻出来,真是‘怕鬼有鬼’。莫非不是    虫名,你乱说罢?”
    而无双声,万而双声,可见而在清代的声母是“w”,韵母则不得而知了,是否还是“í”?又如何演变成了今天的“ér”呢?这个问题,只能等有机会求教于专家了。
    2、在上述的查询系统中,我还查了其他几个字的读音,一并列于此:
      儿:声母:日,韵母:支,声调:平,反切:汝移
      而:声母:日,韵母:之,声调:平,反切:如之
      尔:声母:日,韵母:支,声调:上,反切:兒氏
      迩:声母:日,韵母:支,声调:上,反切:兒氏
      耳:声母:日,韵母:之,声调:上,反切:而止
      饵:声母:日,韵母:之,声调:去,反切:仍吏
      二:声母:日,韵母:脂,声调:去,反切:而至
      贰:没查着
      兒:声母:日,韵母:支,声调:平,反切:汝移 (同儿)
    儿而属四支,尔迩耳属四纸,二贰属四寘。按现代拼音,大抵这些字只有音调的不同,而其声母韵母则是相同的。这也可以解释《镜花缘》中,紫芝为什么说“而二双声”。
    3、古人押韵时,一般只用同一韵部的字,但有时也用相近韵部的字。如上面所举的几首诗,其韵部分属情况如下,其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桃李随肩获厚赀,幽兰空谷有谁知?
      越溪不作春风遇,还是苎罗村女儿。 (红菟村尹氏荇烟有感题,赀、知、儿同属四支)
      美色牵人情易惑,几人遇色不为迷?
      总是坐怀终不辞,怎如闭户鲁男儿。(迷属八齐,儿属四支)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的《春怨》,儿属四支,啼、西属八齐)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唐李益《江南曲》,期、儿同属四支)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唐王维《老将行》,时、骑、儿、师同属四支)
    4、其他带有“儿”字的诗:(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12095)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期、儿、知皆属四支)
      菡萏香销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五代孙光宪《采莲》,陂、迟、儿皆属四支)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更为斯民哭健儿。 (鲁迅《悼杨诠》,时、之、儿皆属四支)
    5、我不是研究音韵的学者或专家,所以本文只是我的一则杂谈,非学术文章。不当或舛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如蒙指教,本人不胜感激。
    6、本文是我的原创文章。为写此文,我也很费了一番查考之力,故如蒙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先此致谢。
2009.6.25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1-7 04:58:16

一位朋友的补充意见:
儿,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用法,其一是专指男子,如“儿子”“健儿”“弄潮儿”“女儿”——这里如同说女公子、女将军一样,是对女性的尊敬称呼。
其二是北方语系中的儿化音,虚字。专指“小”“稍许”等意义,如“玩意儿”“虫儿”“月牙儿”等等。
儿化音在古汉语中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绝对不是书面语。
书面语中读ni,有现代吴越地区的方言为证。——吴语中类似北方语系中儿化音的用法是“子”“头”。如“孩子”“被头”。同样不能与古汉语中的敬语“子”混淆。
构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倪”,就是児旁音训的证明

wing520 发表于 2012-1-7 10:51:24

很专业,佩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T 近体诗中“儿”字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