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下的套!---评《我给儿子下了套》
本帖最后由 云在彼岸 于 2012-1-19 13:14 编辑“下套”是什么意思呢?下套的本意是指打猎的一种方法,猎人巧妙地设置一个套,等猎物自动往里钻,然后就会被套子抓住。现在通俗的意思就是设一个圈套等人钻进去。所以,看到书名“我给儿子下了套”,好名字!看到这个名字就会好奇:为什么要给儿子下套?怎么下套?起码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了注意力,产生了对书的兴趣。那么不知道内容,是否像书名这么精彩呢?
看作者简介得知作者谭辉是一位爸爸,事业有成,工作繁忙,从事国内家庭教育事业。因此在书中作者也直言不讳地坦白自己没有多少时间陪儿子,在文中多次提到陪孩子的时间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质量。这点我很赞同,所以书中有很多怎样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案例,可供参考。
本书的第二点看点就是作者把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的作用阐述得很清楚明白了:学校的教育就是通用常规的教育。教师的能力、精力、时间都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家长需要承担更重要的家庭教育工作,诱导孩子从小进行自我教育。
我还注意到一个小细节,文中作者提到他当时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儿子已经读完了繁体字版的《中国通史》,这让我挺吃惊的。且不论是哪个版本的《中国通史》(由于书中没有具体说明,我猜测是1949年出版范文澜编著的《中国通史简编》),都至少是超过50、60万字的大部头书,而且还是繁体字,对于使用简体字的大陆的孩子而言,更是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学校的老师是不大可能推荐孩子去阅读那么“高难度”的书的,那么从这点来看,作者确实对培养孩子用了心思花了功夫。
赞扬完本书,下面开始进行提点小小意见建议的步骤了:
1、第三部分“我给儿子下了套”的“谁不望子成龙(三)”(第108-110页),最后的作者小结和最开头的两段话完全一模一样。但是根据作者在这部分章节的写法:开头小字部分是引语,中间是具体情况描述,最后是作者小结,可以推测出这一小节是出错了,否则不应该开头和结尾的两段话将近250字是完全一样的。
2、第36-37页,这一节中举个一个家长的案例,可是开头是“李女士”,然后从第5行开始到第8行就变成了“崔女士”,接着到第10行及以后又变成“李女士”,可是到了第37页第3行又变回了“崔女士”,最后一直到结尾又是“李女士”。总之这个案例里那个孩子的妈妈变了几次姓了,希望能够校对认真点吧。
3、第38页第2行,“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搞小动作”,应该是“老是和周围的同学搞小动作”,一字之差,主语都变了,本来是孩子搞小动作,都变成老师搞小动作了。
4、基本上作者写他和孩子的互动都是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其实我是很感兴趣的,我想看看孩子怎么在一所“差”学校里成长的,可惜作者不写了。而且感觉作者很多东西没有写透,比如孩子会吹单簧管,这个特长总不能是孩子自我教育学出来的吧?那么除了不让孩子去学国画,怎么引导孩子选择艺术类的特长,书中并没有阐述。
5、最后提一点小小的疑惑,作者谭辉做为一名爸爸,毋庸置疑是优秀的,在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但是我非常奇怪的是,从书中几乎看不到孩子妈妈的身影。全书14万字,基本全是爸爸和儿子的互动,然后奶奶有过2次出场,是在最后几篇里以质疑爸爸做法的面目出现的。诚然儿子长大之后是和爸爸更亲近,但是也不能忽略妈妈的作用吧。估计是爸爸太强势,以至于妈妈都变成隐形人了。我想,既然是高水平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正常情况下是爸爸妈妈都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而不是单方作战,是吧?
瑕不掩瑜,本书适合小学生的家长参考借鉴,很多观点比较新颖,能够引起家长的思考。
哇,你准备了好久吧,一下子发这么多,我都看不过来了,谢谢发给大家学习。 是不是单亲爸爸,自己一人带小孩呀。谢谢推荐这样的书,我最喜欢的就是研究教育方法。 谢谢楼主这么详细细致的分享。 作者的孩子多大呢?教育的成果是什么呢?情商高?还是智商高?还是全面发展各方面都很好呢? 书名确实挺有意思。 楼主的孩子多大了呢 可以去看看,谢谢推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