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妈08 发表于 2012-1-29 21:14:56

读书,生命的第一要义(转载)

——在黑龙江省语言文字报刊社的演讲                                                白金声    2008年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的年份,9月又是第11个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月份,今天距离中秋节还有两天。在这特殊的时间里,我们坐下来,学习国家六部委《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学习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出版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2008年全民阅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学习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全省小学语文阅读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今天,学习这3个文件,对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里,我将敞开心扉,亮亮我的观点,说说我的认识,谈谈我的体会,咱们共叙一堂,目的是与大家做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在座的各位,有编教材的,有办报纸的,有做刊物的,有培训测试普通话的,有搞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还有搞教学研究的,总之,都是读书人,都是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人。我的一家之言肯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经过学习,我们知道,这3个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保护母语,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为伍    从今年开始,国家把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一样定为法定的传统假日,这说明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才越是现代的。就拿八月节来说吧,这是个丰收的节日,团圆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赏月吟诗吃月饼,以此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古人写月的诗浩如烟海,各具特色,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诗。但我更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极负盛誉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在密州做官时写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的处境既不得意,和亲人也多年不能团聚,心情本有抑郁的一面,可是他并没有陷于消极悲观,词中反映了由超尘思想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的矛盾过程。    有些语文教材选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咱们教科版教材没选这首五绝,我认为唐宏建教授非常高明。一是他知道此诗小学生入学前早已倒背如流,且烂熟于心。二是此诗中的“床”不好解释,在学术界有争议,有人说是睡觉的“木床”,有人说是坐的“凳子”,有人说是井边的“栏杆”说法莫衷一是,怕给老师造成麻烦。这说明咱们这套教材质量是非常高的,起码在选材方面是严格把关的,不是粗制滥造。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经,本意是“织布的线”,是织成一匹布的根基,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规常理,中国的经典便是经史子集。这些经典有永恒的价值,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长存于天地之间。    大家知道,王财贵是著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台湾台中师范学院的教授,全球“儿童经典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他主张,儿童读经时机越早越好,文本越文越好,内容越深越好,方法越简越好。他指出,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其精华不过几本经典之作而已。与其读诵一般的书,不如读诵《三字经》,与其读诵《三字经》,不如读诵《千家诗》,与其读诵《千家诗》,不如读诵唐诗宋词,与其读诵唐诗宋词,不如读诵《古文观止》,与其读诵《古文观止》,不如读诵诸子百家,与其读诵诸子百家,不如读诵《十三经》,要读诵《十三经》,则当从四书起,四书又以《论语》为先,这是民族文化根本命脉所在。    我们今天读《论语》,更觉光华不减,甚至让我们感到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宾用语用了《论语》中的5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要打出这个品牌呢?因为世界认可孔子,我们用《论语》中的5句话作为接纳五湖四海迎宾用语,正彰显了孔子思想的魅力。    《论语》不但昭示了儒家的思想,而且还是一部教育经典。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经典语录。我认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石,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命脉。《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让青少年读诵儒家著作,汲取民族文化营养,培养美德,健全人格,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应该是建设书香校园和书香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诵读经典可以使人趋真向善,可以使人宁静致远,可以使人宠辱不惊。一句话,以经典为伴,可以幸福一生。    2.书香校园 书香社会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人们每天从阅读开始。这是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改变命运,书籍可以嫁接人生。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终点;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书中乾坤大,书中日月长。对每个人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世界上,凡是先进民族和发达国家,都有良好的读书传统。换句话说,良好的学习型社会机制和全民读书氛围,能促进民族竞争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据研究,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智力成就最高的民族。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至2001年已达129人,获奖数占总量的15.47%。马克思是犹太人,他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引起了唯物史观的革命;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他创立了相对论,引起了时空观、运动观的革命。除智力成就外,犹太人的自立自强也与犹太民族重视教育和读书有关。相传,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蜂蜜滴在《圣经》上,然后让孩子用小手翻书,孩子不经意地把手放在嘴里,会感到“书的甜味”,在幼小的心灵中,便对书有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有人惊叹,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的财富在自己的脑袋里。他们广泛吸收,可以说,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第一秘诀。2002年的有关统计表明,在美国前400名富豪里,犹太人就占了25%;在前40人中,占了40%。对教育如宗教般的虔诚,一个书香民族,世人刮目相看,便在情理之中了。    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也是读书的大国。克林顿总统在1998年10月签署《阅读卓越法案》,规定美国儿童每天必须有1小时的时间在阅览室里度过。其实,不仅是学生,整个美国社会的阅读风气也令人羡慕。人口占上海一半的纽约市,有图书馆1279个。图书馆大多设备齐全,环境舒适,还有专为孩子和父母共用的阅读场所。    俄罗斯更是世界上公认的“读书民族”,在俄罗斯的地铁车厢里,大部分乘客都捧着书,车厢里简直就是一个公共阅览室。而且,俄罗斯大多数人都喜欢和重视阅读文学名著,据介绍,《普希金文集》的总发行量在俄罗斯已超过1000万套,这意味着,每5个家庭就有一套《普希金文集》。    北欧小国丹麦人爱读书也是有名的。丹麦的公共图书馆多得不计其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社区都有,年平均借出图书1亿册。这意味着连新生婴儿算上,平均每人每年借阅近20册。    为什么人家如此重视阅读呢?因为他们相信,阅读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阅读也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    中国的教育本来就很不发达,解放时喊“四万万同胞”,人数虽多,然而4亿人口中有80%以上是文盲,要在如此人口素质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中国,谈何容易!时至今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是15%,这仅仅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据我所知,美国等发达国家,这项指标已高达60%左右。据最新统计,我国大学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大学入学率名列世界的第78位。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其实不读书——只读教材能够算真正的读书吗?因此,书香校园建设肩负着培养读书人口的重任。只有如此,才能从书香社会过渡到民主社会,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国家理想。    最近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有损于国家形象,令人痛心。这个事件使我想起几句民谣:“五十年代人爱人,六十年代人人帮人,七十年代人斗人,八十年代人宰人,九十年代人坑人。”民谣折射出社会风气和社会责任心的退化。假烟、假酒处处可见,以致出现了朱镕基为审计学院题写“不做假账”的惊世骇俗之语,实在让人啼笑皆非。现在,大街小巷“办证小广告”随处可见,假证、假文凭更是俯拾皆是,不一而足,五千年文明古国传统道德伦理空前沦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下,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精神毁灭的深渊。这不是中国这个一向儒雅的社会应该出现的现象。每年都有“315”,每年都要“打假”,每年都要搞“质量万里行”活动。现在中央提倡以德治国,号召全民读书,让中国人彻底走出蒙昧状态,让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真正具有中国人的良知,老百姓为此拍手称快。    3.提前阅读 大量阅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1982年,被喻为“不可估量的生产力”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在黑龙江大地应运而生,这项改革一出台就震动了全国及海外。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同志及国家教委、国家语委的主要领导对这项实验给予充分肯定,许多著名语言学家,如王力、周有光、张志公、吕叔湘、倪海曙、叶籁士、王均、许嘉璐、蒋仲仁、袁微子等,纷纷撰文,高度评价了这项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这项教学改革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从最初的3所学校发展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400多万学生。无论在北方话区、南方方言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项实验的基本做法是:在正确估计儿童口语水平和智慧潜力的基础上,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多功能作用为前提,寓识字于读写之中,对入学不久的儿童在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采取“复线交叉,多维合成”的方式,开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把读写教学提前,从而解决发展语言与识字的矛盾。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已经物化成了一套带有“注·提”特点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标教材,在全国各实验区使用,以求“注·提”实验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为我国语文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注·提”实验,直呼音节是关键,提前阅读、大量阅读是生命线,早期开发儿童智力是核心。我们说,13岁前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如果一个人0~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的话,那么8岁以前就获得了80%,余下的20%是8~17岁获得的。这说明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教育的重要性,揭示了教育效果的“递减规律”。研究成果表明,当今儿童的智商及知识储备是其祖父辈同龄人的2~3倍,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看,其词汇量已达到4000个左右,这些都为实现提前阅读、大量阅读提供了可能性。    语文是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而提前阅读、大量阅读是语文学科最好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整体素质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这里我说一个现象。1949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大思想家,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大文学家。而1949年以前出生的呢,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几个,甚至一批世界大师,我们不妨列举一些来说明。先秦时期不仅有大诗人屈原,还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秦汉时期出现了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有大诗人陶渊明,还有大文学评论家刘勰。隋唐时期有大诗人李白、杜甫。宋朝有大词人苏东坡。元朝有大戏剧家王实甫、汤显祖。清朝有小说家曹雪芹。五四时期有鲁迅、郭沫若。同时,中国历史上还有祖冲之、张衡等世界级的大科学家。这到底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些先哲都是读书的人,提前阅读,大量阅读使其成为大家,而且他们读的不是“上中下、人口手”、“小猫小狗”之类非常简易的知识,而是四书五经。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6岁学诗,9岁会诗韵,16岁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富有哲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    现在,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学校没有读书的氛围和风尚,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危机。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市电视台去该市最好的一所职业中学挑选职工,面对学校选送的3位优秀毕业生,电视台负责人问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你经常读那些报刊书籍?”答曰:“我学习一向很用功,平时不看闲书。”再追问他看过什么文学文化名著,这位班长同学眨巴着眼睛,好一会后,恍然大悟般地蹦出这样一句答案:“《故事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只凭教科书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提出明确要求: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第四学段260万字,整个9年下来,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5万字。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与教科版语文教材书配套的《阅读》,所选篇目与教科书各单元主题相一致,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巩固类似的知识,丰富类似的语言。同时,黑龙江省语言文字报刊社还编了一套《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文库》,供各地使用。在小学阶段要背诵十万字,读破百册书,养成“日诵千言的多读习惯,娴熟于心的熟读习惯,虚心涵泳的诵读习惯”,为人生打好文化底色。因为此时读的,如石上刻的。学时如农时,农时不可违,学时也不可违。过了这个时间段,再想诵读就晚了。    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吕叔湘先生的《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文章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在抨击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后,吕叔湘先生又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这是经验之谈。据报载:1998年毕业于四川资阳中学的任羽中,全省高考状元。他有个习惯,睡前读30分钟课外书。两年下来,把司马迁《史记》中的“列传”、“本纪”、“世家”全读完了,还读了朱东润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后来,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    现代社会,外面的世界真热闹,红红绿绿,声色犬马,有诱惑力的东西太多了。要读书就要学会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是要有一点精神和追求的。《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在这一回里,有一段文字,是写香菱学诗的。文中写道:“我(林黛玉)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香菱)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细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王维号称诗佛,杜甫号称诗圣,李白号称诗仙,按照林黛玉的要求,香菱苦读一年,她肯定能成为诗翁的。    我有一个观点,多识几个字与少识几个字是算术级数问题,提前阅读与不提前阅读、大量阅读与不大量阅读则是几何级数问题。不需要单独教孩子认字,只要教他念书,读书多了,甚至熟读成诵了,书中的字大多也就认识了。因为在大量阅读的时候,也在增加认字的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些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能力提高了,自然就会写会用了。孩子识字,第一次见面叫“陌路相逢”,第二次见面叫“似曾相识”,第三次见面叫“一见如故”。书读多了,生字自然而然就认识了。    我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古诗无需教,只要用心读”。我们的古人,从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在摇头晃脑地背诵,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讲,因为他们知道,剜到筐里才是菜,吃到肚里才是饭,书,只有牢牢装在脑子里,那才是学问。暂时不理解不要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不断反刍,不断融会,总有恍然大悟的时候。我上初一的时,学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当时不明白。2002年暑假,我带大学毕业的女儿到北戴河旅游,突然就明白了。事情是这样的:那天中午,我们来到了北戴河,蓝天、白云、红帆、碧海、金沙、熏风,整个北戴河海岸美极了。我女儿换上泳衣,跳进大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过了不大一会,突然下雨了,岸边的红男绿女纷纷找地方避雨,在大雨滂沱中,我被浇得像落汤鸡似的,向前看,“前不见古人”,向后看,“后不见来者”,此时,我“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向鹰角亭跑去,站在亭上,见景生情,想起了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于是,我就对着大海朗诵起来: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通过对雨中北戴河景象的描绘和对魏武帝的追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赞颂了新中国万象更新的大好形势。    4.以书为友 天地长久    爱书,买书,读书,藏书,我这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伴侣。    1992年,我获双城市重大贡献奖,政府奖励我一套商品住宅楼。搬家的头一天,我买了50条塑料编织袋,将家中的藏书装好,这一万多册图书,几乎每一本都能引起我无限的遐思。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所村小学教书。命运让我认识了徐淑杰,她也是小学教师。我们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记得结婚前夕,我和她到哈尔滨添置衣物,在哈一百门口把我仅有的一百元钱二一添作五,她一半,我一半,她到楼上买衣服,我去书店购图书。中午12点,约定的时间到了,我抱着两撂子书兴冲冲地奔回来,却看见徐淑杰两手空空站在那里。原来,我们刚一分手,她就把钱丢了。就这样,徐淑杰一直坐在台阶上等着我。我笑了,笑得有几分苦涩,有几分内疚。她也笑了,眼角分明闪着泪花。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们幸福而高兴,为使他们能够更幸福而去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我和徐淑杰就是这样对待爱情的。    1978年,我调到双城市教学研究室任小学语文教研员。这项工作重在研究,3年没有科研成果,就要自动下岗。常言道:“七分资料,三分研究”,这话虽然有点过分地强调客观,但也证明占有资料对研究工作的意义。为了大量积累资料,我外出开会抽时间跑书店,外出讲学抢时间逛书店,外出办事挤时间找书店。这半辈子衣、食、住、行,我舍不得花钱,我出差常常是乘火车坐硬座,坐轮船买散席,住旅店睡加床。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用得着的书,不管多少钱,我非把它买到手不可。    一次,我去昆明讲学,在哈尔滨上火车的时候,想买点水果,一打听,非常贵。正当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小摊主看出了我的心思,指着一纸壳箱子烂梨说:“师傅,您给5毛钱,全拿去。”俗话说,“烂梨不烂味”。我付了5角钱,捧着这箱烂梨找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用小刀做了精心“处理”:把剩下三分之二的放在一起;把剩下二分之一的放在一起;把剩下三分之一的放在一起。在车上,开始我偷偷摸摸地吃,因为不好意思。后来我大大方方地吃,因为这是我花钱买的,怕啥。最后我是狼吞虎咽地吃,因为不吃全烂了。就这样,从哈尔滨到昆明,“八千里路云和月”,我花了5毛钱,吃了一路水果。归来时,我在北京图书大厦选购了500多元钱的教学用书。这500多元钱的书,我既没有邮寄,也没有托运,而是上车下车硬扛回哈尔滨。    买书是为了读书。买书我成癖,读书我则如饥似渴。“文革”运动肇始那年,我读高二,至今没登过大学门,没有可资炫耀的学历,还是个土八路。我认为,文凭只是学历的一种证明,最终取胜的还得靠实力。学习能力决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水平。为此,我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读书上。说到读书,我体会有三:    (1)运筹时间。    时间是一个无头无尾的系列,昨天已经逝去,明天还没到来,可以抓得住的就是今天。我常这样想,补昨天之非,创明日之是,必须通过今天的努力;要想今天胜过昨天,明天又胜过今天,也只有努力于今天。因此,我给自己规定读书时间定额:每天一小时。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保证一小时学习,这是可以办得到的,在非正常情况下,我也尽量完成读书的时间定额。一次,我去四川丰都开会,在成都换车时,有点空闲时间,本应当到诸葛亮的武侯祠参观游览一番,好好感受一下“亟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幽雅环境,赏梅凭吊这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孔明先哲。可是,我的脚步却迈向了四川图书馆,在那里坐了一下午,查了3个多小时的文献资料。有失有得,在成都我失去了一次了解祖国文化遗产的机会,而得到的是对西部现代语文教育的切身感受。    (2)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见思考在学习中多么重要。我习惯于走路思考,30多年来,安步当车,习以为常。我觉得走路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也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走路可以思考,走路可以背诵,走路可以备课,我十分注重发挥走路的多功能作用。实践证明,许多东西都是我在走路时琢磨出来的。在我初为人师时,给外校老师辅导杜甫的《春望》。其中有这么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当时的教学参考解释是:由于诗人总是忧烦,不免老搔头,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在去学校的路上我反复考虑这两句诗。头发怎么会越搔越短呢?即便是老杜满头银发,也不能越搔越短?想着想着,突然“短斤少两”这个词语出现在我的脑际。“短”和“少”并用,这里的“短”不就是“少”的意思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诗正确的解释应当是:满头白发越来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给老师辅导时,我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理解是有道理的。回家之后,我翻阅了《古汉语实词例释》一书,果然有这样解释:短,少也。    (3) 勤于动笔。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我读书的又一特点。每读一本书,我都作些笔记或卡片,我觉得这样做好处很多。首先,作读书笔记就不能书看完了就算了,而且要好好想一想,书中有哪些东西是值得记的,应该记的。这样一想,就无异于锻炼了判断、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写读书笔记,就不能只看一遍了事,而且要看两遍、三遍,这样就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也加深了印象,不容易忘记。第三,更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作读书笔记的目的,就是今后在思考同类问题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翻阅,对照、查核、归纳、总结,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甚至形成一种观点和见解。到目前为止,我已做读书笔记100多本,读书卡片1000多张,二者合起来,近500万字。    我能从一个挣工分的民办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哈尔滨市一级功勋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并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退休后还能被省语委办聘用,在很大程度上与我认真读书有关。    读书是个人的希望,读书是家庭的希望,读书是国家的希望,读书是民族的希望。一个读书的时代才是有文化味的时代,一个读书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底蕴的民族。让我们亲近阅读,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让读书在我们生命中走得更远些。

家有杉杉 发表于 2012-3-7 15:28:02

一个读书的时代才是有文化味的时代,一个读书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底蕴的民族,说得好。

elxm1688 发表于 2012-3-24 00:29:08

太同意了,读书

flora602 发表于 2012-3-24 21:50:11

读书对宝宝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太重要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生命的第一要义(转载)